《海藥本草》~ 草部卷第二 (2)
草部卷第二 (2)
1. 24.通草
謹按徐表《南州記》云:生廣州山谷。味溫,平。主諸瘻瘡,喉嚨痛,及喉痹,並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大觀》卷八頁21,《政和》頁201,《綱目》頁1043)
白話文:
據徐表《南州記》記載,通草生長在廣州的山谷中。它的味道溫和,性質平和。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瘻瘡、喉嚨痛和喉痹等病症,都適合煎煮後服用,也可以磨成粉使用,緊急情況下可以直接含在口中。
2. 25.兜納香
謹按《廣志》云:生西海諸山。味辛,平,無毒。主惡瘡腫瘻,止痛,生肌,併入膏用;燒之能闢遠近惡氣;帶之夜行,壯膽,安神;與茆香、柳枝合為湯,浴小兒則易長。(《大觀》卷八頁70,《政和》頁214,《綱目》頁828)
白話文:
據《廣志》記載,兜納香生長在西海一帶的山中。它的味道辛辣,性質平和,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惡性瘡瘍、腫塊和瘻管,能夠止痛、促進肌肉生長,可以加入藥膏中使用。將它燒燃可以驅散遠近的穢氣。佩戴在身上,夜晚行走能壯膽、安定心神。如果與茆香、柳枝一起煮成湯,給小孩沐浴則有助於成長。(以上內容出自《大觀本草》第八卷第70頁,《政和本草》第214頁,《本草綱目》第828頁)
3. 26.風延母
謹按徐表《南州記》,生南海山野中。主三消,五淋,下痰,小兒赤白毒痢,蛇毒,癉、溪等毒。一切瘡腫,並宜煎服。只出南中,諸無所出也。(《大觀》卷八頁71,《政和》頁215,《綱目》頁1056)
白話文:
這種藥材,根據徐表《南州記》的記載,生長在南海山野之中。主要治療三消(消渴症)、五淋(小便淋瀝不盡)、化痰、小兒赤白痢疾、蛇毒、癉(黃疸病)、溪毒等各種毒。一切瘡腫也適合煎服。這種藥材只產於南方,其他地方都沒有出產。(出自《大觀本草》卷八第71頁,《政和本草》第215頁,《本草綱目》第1056頁)
4. 27.大瓠藤水
謹按《太康記》云:生安南、朱崖上,彼無水,惟大瓠中有天生水。味甘,冷,香美。主解大熱,止煩渴,潤五臟,利水道。彼人造飲饌皆瓠也。(《大觀》卷八頁71,《政和》頁215,《綱目》頁1054)
白話文:
根據《太康記》記載,這種植物生長在安南和朱崖一帶,那裡沒有水,只有大葫蘆裡面有天然的水。這種水味道甘甜,清涼,香氣怡人。主要功效是解除極度的燥熱,止息煩躁口渴,滋潤五臟,使小便暢通。當地人製作的飲食都用葫蘆。
5. 28.海藻
主宿食不消,五鬲,痰壅,水氣浮腫,腳氣,賁㹠氣,並良。(《大觀》卷九頁11,《政和》頁222,《綱目》頁1072)
白話文:
主要治療因飲食停滯引起的消化不良、胸膈滿悶、痰多壅塞、水腫、腳氣、以及賁門附近的氣逆等症狀,效果良好。
6. 29.昆布
謹按《異志》,生東海水中,其草順流而生。新羅者黃黑色,葉細。胡人採得搓之為索,陰乾,舶上來中國。性溫,主大腹水腫,諸浮氣,並癭瘤氣結等,良。(《大觀》卷九頁13,《政和》頁222,《綱目》頁1073)
白話文:
據《異志》記載,昆布生長在東海水中,它的草會順著水流生長。新羅出產的昆布顏色呈黃黑色,葉子細小。外族人採收後會搓揉成繩索狀,陰乾後透過船運來到中國。昆布的藥性溫和,主要用於治療腹部水腫、各種浮腫氣虛,以及癭瘤、氣結等症狀,效果很好。
7. 30.阿魏
謹按《廣志》云:生石崑崙國,是木津液,如桃膠狀。其色黑者不堪,其狀黃散者為上。其味辛、溫。善主於風邪鬼注,並心腹中冷服餌。又云南長河中亦有阿魏,與舶上來者滋味相似一般,只無黃色。(《大觀》卷九頁17,《政和》頁224,《綱目》頁1379)
白話文:
根據《廣志》記載,阿魏產於石崑崙國,是樹木的汁液,形狀像桃膠。顏色黑的品質不好,黃色且鬆散的為上品。味道辛辣,性質溫熱。主要能治療風邪引起的疾病和鬼注病,以及心腹冷痛,可以內服。另外,據說在南長河中也有阿魏,味道和從國外進口的阿魏相似,只是沒有黃色。(以上內容出自《大觀本草》、《政和本草》、《本草綱目》)
8. 31.蓽茇
謹按徐表《南州記》,本出南海,長一指,赤褐色為上。復有蓽撥,短小黑,味不堪。舶上者味辛,溫。又主老冷心痛,水瀉,虛痢,嘔逆,醋心,產後泄痢,與阿魏和合良。亦滋食味。得訶子、人參、桂心、乾薑,治臟腑虛冷,腸鳴泄痢神效。(《大觀》卷九頁31,《政和》頁229,《綱目》頁814)
白話文:
根據徐表《南州記》記載,蓽茇產於南海,長約一指,以赤褐色的品質為佳。另外還有一種叫蓽撥的,比較短小,顏色黑,味道不好。從船上運來的蓽茇味道辛辣,性溫。它主要能治療年老體弱引起的寒性心痛、水瀉、虛弱性腹瀉、嘔吐、胃酸過多、產後腹瀉,和阿魏一起使用效果更好。也能增進食慾。與訶子、人參、桂心、乾薑等藥材一同使用,治療臟腑虛寒、腸鳴腹瀉有神奇的療效。(出自《大觀本草》卷九第31頁,《政和本草》第229頁,《本草綱目》第8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