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論》~ 卷一 孕育 (3)
卷一 孕育 (3)
1. 三 治術
治術曰:產後之治,不慎擇其宜,則亦百患之所由生也。其術云:一曰鉤胞,二曰禁暈,三曰遏崩,四曰納腸,五曰收宮,六曰復肛。
其一鉤胞曰:凡胞衣難下者有二。其一由產婦元氣血虛弱,既免子胎,則真氣衰憊,不復鼓作,故不能下胞衣也。其一產婦雖本壯實,不幸遇產難,努力極苦,命垂將斃,醫為救之,才脫死塗,則神氣昏困,體皆委頓,不足復振,而不能下胞衣也。凡遇此類,當先審診其脈。
脈微細者,次未得下之;手足厥冷者亦然。當與之以參附之類。脈已復,手足溫則下之。若誤急下之,則必死。但其下之之術,頗極神奧,而非筆墨之所能盡,故此不能錄也。雖然世間產婦,以胞衣不下,遂致危斃者,十常居四五。苟非識此術,豈足專治產婦而回之末路哉!
於戲!余欲傳之,而如此非筆墨之所能盡者,何幸有神解者,請留意是言,而無使湮微焉。是吾所望後來之君子者爾。
其二禁暈曰:產婦發昏暈者,亦有三。其一其人氣血俱虛,產後大氣已轉,成亢炎之勢,因挾腸胃汙穢而上升,胃脘為之塞閉不通,因昏沉不省人事者,是大危之證。其頭必俯。如是者,術能止暈,而不能禁死矣。其一血室素蓄鬱熱,其為氣甚剽疾,而遇新產腹內大空,邪因乘其虛,而與食谷並搏,上逼心胸,故發運眩。如是者,過二時而不治,則大勢已成,不得復救矣。其三產婦素壯實,善食而分娩之後,誤信庸醫謬守陋故,欲其跪坐於產椅之中,而強令之興身就其處;因此起步,腸胃動搖,筋脈相牽,因致血氣擾起,與食谷相搏,堅結如石,遂作跳動上下;近胃口則發悶眩也。如是暈,則可手到即止焉。當先為設之臥蓐,多卷衣被而作之,令上高而下漸低置枕焉。醫捫循產婦,其腹心下必有物如覆杯,甚堅如石,跳動以應其手。此時有鎮帶,則宜先解去之。乃以右手外廉骨,用力按住其物,以左手據其婦右脅下為抵當之地,而右手仍逐漸用力,推迫使之歸復右邊小腹委食之本位。其暈必立止。止當抽去其產椅前板,令產婦不動其上,而引出產椅底板;然後人徐與掖其坐而遷之臥蓐上。令產婦仍豎右膝而傾頹,仍右側而就枕臥;則血暈之症必不再發矣。
其三遏崩曰:產後暴崩,其發無時;或胞衣下後輒暴下,或產後四五十日,乃至一年後忽崩漏。其狀皆里血暴泄如瀉。不急遏其路,則必皆立死。其遏路之法:凡遇暴下,當投著而起,急趨坐其右側傍住之,急使其伸腳,而以右足股間,束勒其婦之腰已下,使其產戶緊閉不通,而無少放鬆;仍急澆獨參湯,因令高枕而右側臥,尚可得救之。若小遲緩,則不可復救矣。故人家有產婦者,切勿用產椅;偶有此症,以其四周有牆板,難急施此法也。又新產後,必當即倚蓐而側臥,可以無此暴崩之患也。
其四納腸曰:凡盤腸而後娩,若產後則腸脫之類,並皆無不由產婆誤之。
白話文:
在[三 治術]這段中,古代中醫學家詳細地描述了產後護理和治療的六種關鍵技術。
-
鉤胞:針對胎盤不易排出的情況,這可能由於產婦體質虛弱,分娩後真氣耗損,無法自然排出胎盤;或是產婦原本健康,但在生產過程中遭遇困難,耗盡力氣,導致胎盤滯留。遇到這種情況,醫生首先需檢查脈象,如果脈象微弱或手足冰冷,應先使用人參、附子等補氣藥物,待脈象恢復、肢體回暖後再行處理。錯誤的急迫處理會導致嚴重後果。這種技術相當微妙,非文字所能完全描述,但對於產婦因胎盤滯留而致生命危險的情況,掌握此技術至關重要。
-
禁暈:產婦出現昏迷暈厥有三種原因:一是氣血雙虛,產後大氣轉變,形成亢熱,與腸胃污穢之氣上升,阻塞胃脘;二是血室本有鬱熱,乘產後虛弱之際,與食物搏鬥,上衝心胸;三是產婦身體壯實,分娩後因不當操作導致腸胃震動,血氣混亂,與食物結塊。對第三種情況,治療方法包括讓產婦躺臥,以衣被墊高頭部,醫生找到堅硬如石、跳動的結塊,解開束帶,用特定手法將其推回原位,有助於暈厥的即刻停止。
-
遏崩:產後大量出血(崩漏)隨時可能發生,甚至在產後數月才突然出現。這種情況下,血液如瀉,必須立即採取行動,用身體束縛產婦腰部以下,使其產道緊閉,同時給予高枕,讓產婦右側臥,以減少出血,搶救生命。
-
納腸:產後腸道脫垂,通常是由助產士操作失當引起。治療方法涉及醫生坐於產婦旁邊,幫助其站立,將腸道重新納入體內。對於長期未收縮、乾燥的腸道,可用麻線固定,經過一段時間後,腸道將自然回縮,不會造成傷害。
-
收宮:產後子宮未能正常收縮,治療方法與納腸類似,通過特定姿勢和手法,促使子宮收縮回位。
-
復肛:對於患有脫肛的產婦,在分娩後肛門大量突出,疼痛難忍。治療方法是讓產婦面向牆壁站立,利用身體重量和醫生從背後的輔助,將脫出的肛門組織緩慢收回。
這些古老的產後治療技術,展示了古代醫學家對於產婦護理的深刻理解與智慧,對於現代產後護理仍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