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1. 卷一
2. 調經門
(凡醫婦人先須調經,故以為首)
白話文:
(在治療婦女疾病時,首先必須調整月經週期,因此將此列為首要之務)
3. 月經序論第一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天,謂天真之氣;癸,謂壬癸之水,故云天癸也。然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常以三旬一見,以像月盈則虧也。若遇經行,最宜謹慎,否則與產後症相類。
若被驚怒勞役,則血氣錯亂,經脈不行,多致勞瘵等疾。若逆於頭面肢體之間,則重痛不寧。若怒氣傷肝,則頭暈脅痛嘔血,而瘰癧癰瘍。若經血內滲,則竅穴淋瀝無已。凡此六淫外侵,而變症百出,犯時微若秋毫,成患重如山嶽,可不畏哉。
愚按:血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上為乳汁,下為血海。故雖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統攝於脾,補脾和胃,血自生矣。凡經行之際,禁用苦寒辛散之藥,飲食亦然。詩云:婦人和平,則樂有子。和則陰陽不乖,平則氣血不爭。故經云平和之氣,三旬一見,可不慎歟。
白話文:
岐伯說:女性在七歲時,腎氣旺盛,這時會換牙及頭髮增長;到了十四歲,身體產生一種促進生殖能力的物質(天癸),任脈暢通,太衝脈旺盛,月經便開始定期來潮。天癸指的是身體自然生成的氣息,癸在此指代陰性元素,因此稱為天癸。沖脈被視為血海,任脈負責維持子宮功能,兩脈運行順暢,經血逐漸充盈,每三十天來一次,象徵著月亮圓缺的週期。當月經來臨,必須格外小心,否則可能導致類似產後的併發症。
若在此時受到驚嚇、憤怒或過度勞累,可能會導致血氣失調,經脈阻塞,容易引發勞病等疾病。如果這些問題影響到頭部、面部或四肢,會引起劇烈疼痛,讓人無法安寧。如果肝臟因怒氣受損,可能出現頭暈、脅痛、嘔血,甚至長出結節或膿腫。若經血滲入體內,可能導致長期的漏尿問題。所有這些,都是因為外來的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入侵,導致各種病症,初始時可能輕微如秋毫,但一旦發展,其危害卻重如山嶽,豈能不令人感到恐懼。
進一步說明,血液是食物精華的轉化,它調和五臟,滋潤六腑,對於男性來說,會轉化為精液,對女性來說,則成為乳汁或月經。雖然心臟主管血液,肝臟儲存血液,但實際上,這些都由脾臟統管,只要滋補脾臟,和諧胃部,血液自然會生成。在月經期間,應該避免使用苦寒或辛辣的藥物,飲食上也應同樣注意。詩中提到:「婦女心態平和,則喜悅於懷孕育子。」心態平和,陰陽就不會偏離,氣血也就沒有鬥爭。因此古籍中說:「平和的氣息,每月來一次,豈能不慎重對待呢?」
4. 精血篇論第二
(齊大夫褚澄遺書)
飲食五味,養骨髓肌肉毛髮。男子為陽,陽中必有陰,陰中之數八,故一八而陽精升,二八而陽精溢。女子為陰,陰中必有陽,陽中之數七,故一七而陰血升,二七而陰血溢。皆飲食五味之實秀也。方其升也,智慮開明,齒牙更始,發黃者黑,筋弱者強。暨其溢也,凡充身體手足耳目之餘,雖針芥之歷,無有不下。
凡子形肖父母者,以其精血嘗於父母之身,無所不歷也。是以父一肢廢,則子一肢不肖其父;母一目虧,則子一目不肖其母。然雌鳥牝獸,無天癸而成胎何也?鳥獸精血往來尾間也。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小便澀而為淋。
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漬而入骨,或變而為腫,後雖合而難子,合多則瀝枯。虛人產眾,則血枯殺人。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愚按:丹溪先生云: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夫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故古人必待三十、二十而後嫁娶者,可見陰氣之難成,而養之必欲其固也。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夫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運用,況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斷經。
夫腎乃陰中之陰也,主閉藏者。肝乃陰中之陽也,主疏泄者。然而二臟皆有相火,其繫上屬於心,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而從之。所以丹溪先生只是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如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
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嘗藉肺金為母,以補其不足。古人於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經又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藏,必養其本然之真陰,以助來春生髮之氣,則春末夏初,無頭痛、腳軟、食少、體熱、注夏之病矣。
竊謂人之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皆因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或精血未滿,而早斫喪,故見其症,難以名狀。若左尺脈虛弱,或細數,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用十補丸。
此皆滋其化源也,不可輕用黃柏、知母之類。設或六淫外侵而見諸症,亦因其氣內虛而外邪湊襲,尤宜用前藥。
白話文:
[精血篇論第二]
(源自齊大夫褚澄遺書)
食物中的各種營養,滋養我們的骨髓、肌肉、毛髮。男性屬陽,但陽中亦包含陰,陰的數字象徵為八,因此每八年,男性的精氣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至十六歲時精氣開始旺盛。女性屬陰,但陰中亦包含陽,陽的數字象徵為七,因此每七年,女性的血液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至十四歲時血液開始旺盛。這都是來自飲食中的營養素轉化而成的精華。當這些精華在體內增長時,我們的智力和判斷力也會提升,牙齒更堅固,黃色的頭髮會轉黑,柔弱的筋骨會變得更強壯。當精氣或血液到達旺盛期,除了滋養身體的各個部位,甚至連微小的刺穿傷口也能迅速癒合。
孩子之所以與父母相似,是因為他們的精血曾經在父母的身體中循環,無所不至。所以如果父親的一肢有殘缺,孩子的該肢體也可能與父親相似的缺陷;母親的一隻眼睛有問題,孩子的該眼也可能與母親相似的問題。然而,為什麼雌鳥或雌性動物沒有月經也能懷孕呢?這是因為它們的精血在尾部進行交換。如果男性尚未成熟就進行性行為以促進精氣的流通,身體的某些部分可能會發展不全,未來可能出現一些難以描述的疾病。如果男性在性能力已經衰退的情況下還想要進行性行為,精氣無法正常排出,內部會受到損害,小便可能會變得困難,形成淋病。
如果精氣已經耗盡,再進一步耗盡,可能會導致大小便時劇烈疼痛,越痛就越想排泄,越排泄就越痛。女性的月經來潮後,如果超過十年沒有與男性發生關係,可能會出現失調,未滿十年就有此想法也會失調。失調可能導致舊血無法排出,新血異常流動,可能滲入骨頭,或者形成腫塊,即使之後恢復性行為,也可能難以懷孕,且懷孕次數越多,越容易造成身體的消耗。如果一個人生育過多,血氣可能會耗盡,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危害。從這些情況看來,精血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根據丹溪先生的說法,人類接受天地之氣以生存,其中天的陽氣形成了我們的氣,地的陰氣形成了我們的血,所以我們的氣通常過剩,而血則經常不足。人的生命週期中,男性在十六歲時精氣開始成熟,女性在十四歲時月經開始,所以古人往往等到三十歲、二十歲才結婚,由此可以看出陰氣的形成過程較慢,必須耐心培養。經典中提到,人到四十歲時,陰氣已經減半,生活作息開始衰退。陰氣的形成只能支持三十年左右的使用,而且男性在六十四歲時精氣就會完全耗盡,女性在四十九歲時月經就會停止。
腎臟是陰氣中的陰氣,負責封閉和儲存。肝臟是陰氣中的陽氣,負責疏通和排泄。然而,這兩個器官都有相火,其聯繫直接與心臟相關,一旦心臟的火氣被激發,相火就會跟隨。因此,丹溪先生總是教導人們收斂心態,保持平靜,其深意值得我們學習。天地以五行輪流衰旺,形成四季,人體的五臟六腑也因此受到影響。例如,在四月份,巳月,火氣最旺,而火氣是肺部金氣的配偶,因此當火氣旺盛時,金氣就會衰弱。
到了六月份,未月,土氣最旺,而土氣是腎水的配偶,因此當土氣旺盛時,腎水就會衰弱。尤其是腎水通常依賴肺部金氣作為補充,以彌補其不足。因此,古人在夏季一定會獨處,清淡飲食,小心翼翼地保護肺部和腎臟,正是因為擔心火氣和土氣過於旺盛。經典中又提到,如果在冬季好好儲存精氣,春季就不會生病。在十月,亥月,和十一月,子月,正是火氣潛藏的時候,此時必須養護身體的真陰,以幫助春季生長的氣息,這樣在春季末和夏季初,就不會出現頭痛、腳軟、食慾不振、體溫升高、夏季病等症狀。
我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年輕時就顯現出老態,無法承受寒冷或酷熱,無法應付勞累,一年四季不斷生病,這都是因為氣血正在成長時,心靈的勞累損耗了氣血,或者精血尚未充足就過早消耗,因此產生了一些難以描述的症狀。如果左尺脈搏虛弱,或細數,表示左腎的真陰不足,可以使用六味丸。如果右尺脈搏緩慢柔軟,或沉細而數,表示命門的相火不足,可以使用八味丸。如果兩側的尺脈都微弱,表示陰陽俱虛,可以使用十補丸。
這些藥物都能滋養身體的本源,但不能輕易使用黃柏、知母等藥物。如果因為外界六淫侵襲而出現症狀,也是因為身體內部虛弱,外邪趁虛而入,更應該使用上述藥物。
5. 附治驗(男子陰痿精耗,治驗見《內科摘要》)
一婦人年三十有七,早孀居,兩腿骨作痛,晡熱體倦,月經不調,或發寒熱,數年矣。一日頸項兩側結核,兩脅脹痛,此係肝經鬱火而成也。先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數劑,肝症頓愈。又用加味逍遙散加澤蘭、乳香、沒藥,三十劑血症漸痊。再用加味歸脾等藥,年餘而安。
一孀婦兩腿作痛,或用除濕化痰等藥,遍身作痛而無定處。余曰:此血症也。不信,乃服流氣飲之類而歿。
一放出宮人,年四十餘,臀腿內股作痛,晡熱口乾,月經不調,此係肝經血少,不能養經絡而然也,宜用加味逍遙散加澤蘭葉,五十餘劑,諸症稍緩。又以歸脾湯,兼服二百餘劑而痊。
一放出宮人,臀腿腫痛,內熱晡熱,惡寒體倦,咳嗽胸痞,月經過期而少,彼以為氣毒流注,服清熱理氣之劑,益甚。余曰:此乃肝經瘀血停留所致。蓋肝經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下循膕內臁,繞陰器,抵少腹。主治之法,但當補其所不勝,而制其所勝。補者脾也,制者肝也。經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此定法也。彼不信,仍服前藥,遂致不起。
白話文:
一位三十七歲的婦人,早年喪夫獨居,長期受雙腿骨頭疼痛困擾,下午時常感到身體發熱疲憊,月經週期紊亂,偶爾還會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了好幾年。有一天,她發現脖子兩側出現了結節,兩側脅部也開始感到脹痛,這是肝經鬱火所導致的。先使用小柴胡湯和四物湯合併服用數劑後,肝部症狀顯著改善。接著使用加味逍遙散加上澤蘭、乳香、沒藥,服用三十劑後,血液問題逐漸得到控制。再接下來使用加味歸脾湯等藥物,經過一年多的治療,終於恢復健康。
另一位喪夫的婦人,雙腿經常疼痛,有人建議她服用除濕化痰的藥物,但全身反而出現不定點的疼痛。我當時告訴她這是血液問題,但她並未相信,反而選擇服用流氣飲類藥物,最終不幸去世。
一名四十多歲的離宮婦人,臀部和大腿內側經常感到疼痛,下午時常口渴,月經週期紊亂,這是肝經血液不足,無法正常滋養經絡所導致的。建議使用加味逍遙散加上澤蘭葉,服用五十多劑後,各種症狀開始減緩。再接下來使用歸脾湯,連續服用兩百多劑後,病情終於得到控制。
另一位離宮婦人,臀部和大腿腫痛,內部感到熱度,下午時常感到寒冷疲憊,咳嗽胸悶,月經過期且量少,她認為是氣毒流注,服用清熱理氣的藥物,但情況反而更加嚴重。我告訴她,這是肝經瘀血停留所導致的。肝經向上貫穿膈膜,分佈於脅肋,沿喉嚨下行,繞過生殖器官,抵達小腹部。對於這種情況,治療方法應該是補充身體所缺乏的部分,同時控制過剩的部分。需要補充的是脾臟,需要控制的是肝臟。經典中提到:虛弱時應當補充,過盛時應當排泄,這是一個確定的原則。但她並未相信,仍然服用先前的藥物,最終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