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陰證略例》~ 岐伯陰陽脈例

回本書目錄

岐伯陰陽脈例

1. 岐伯陰陽脈例

《內經》云: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啟玄子云:陽脈法也。少陽,膽脈也;太陽,膀胱脈也;陽明,胃脈也。《靈樞經》曰:一盛而躁,在手少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三盛而躁,在手陽明。手少陽,三焦脈;手太陽,小腸脈;手陽明,大腸脈。

一盛者,謂人迎之脈,大於寸口一倍也。余盛同法,四倍以上,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正理論》曰:格則吐逆。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啟玄子云:陰脈法也。厥陰,肝脈也;少陰,腎脈也;太陰,脾脈也。《靈樞經》曰:一盛而躁,在手厥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手厥陰,心包脈也;手少陰,心脈也;手太陰,肺脈也。

白話文:

《內經》記載,人迎脈搏跳動一次,病在少陽;跳動兩次,病在太陽;跳動三次,病在陽明;跳動四次以上,則為陽盛極度,稱為“格陽”。啟玄子說,這是陽脈的診斷方法。少陽屬膽脈,太陽屬膀胱脈,陽明屬胃脈。《靈樞經》也說,人迎脈搏跳動一次,且躁動不安,病在手少陽;跳動兩次,且躁動不安,病在手太陽;跳動三次,且躁動不安,病在手陽明。手少陽屬三焦脈,手太陽屬小腸脈,手陽明屬大腸脈。

一次跳動,即人迎脈搏的跳動幅度比寸口脈搏大一倍,稱為“一盛”。其他跳動次數以此類推,四倍以上,則為陽氣過盛,身體無法正常進食,故稱“格陽”。《正理論》說,格陽則會出現嘔吐反胃的症狀。

寸口脈搏跳動一次,病在厥陰;跳動兩次,病在少陰;跳動三次,病在太陰;跳動四次以上,則為陰盛極度,稱為“關陰”。啟玄子說,這是陰脈的診斷方法。厥陰屬肝脈,少陰屬腎脈,太陰屬脾脈。《靈樞經》也說,寸口脈搏跳動一次,且躁動不安,病在手厥陰;跳動兩次,且躁動不安,病在手少陰;跳動三次,且躁動不安,病在手太陰。手厥陰屬心包脈,手少陰屬心脈,手太陰屬肺脈。

盛法同陽。四倍以上,陰盛之極,故關閉而溲不得通也。《正理論》曰:關則不得溺。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樞》曰: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格,非止吐逆、不得溺而已也。

海藏云:岐伯陰陽二脈,王注為足經,卻舉《靈樞》手經,何也?答曰:正經既言五臟之本,又言脾胃、大小二腸、膀胱、三焦為倉廩之本,營之所居,(經云,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云倉廩。)乃知手足經俱有,故言足經,而次舉《靈樞》手經也。若躁為手經,不躁為足經。

此王注雖舉格陽為吐逆,關陰為不得溺,皆引正理為證以比之。大抵格陽關陰,亦豈止吐逆不得溺而已哉!至於上而不欲食,下而不得便,亦關格之病也,故易老有內傷之陰證,大意亦出於此。云岐子別有關格一轉。

上此一條,舉古人言外之意。

白話文:

陽氣過盛,超過陰氣四倍以上,就達到陰盛的極端,導致關閉阻塞,小便無法通暢。《正理論》說:關閉就會無法排尿。

人迎脈和寸口脈都旺盛,超過正常值四倍以上,就屬於關格脈象。身體虛弱,無法吸收天地精氣,就會死亡。《靈樞》說:陰陽都過盛,無法相互滋養,所以叫做關格,不僅僅是嘔吐、無法排尿而已。

海藏說:岐伯提到陰陽二脈,王注把它解釋為足經,卻又舉出《靈樞》中的手經,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正經既講述了五臟的根本,又講述了脾胃、大小腸、膀胱、三焦作為倉廩的根本,營氣的住所(經文說,三焦是水谷的通道,是倉廩)。所以知道手足經都有,因此提到足經,然後再舉出《靈樞》中的手經。如果躁盛則為手經,不躁盛則為足經。

王注雖然把格陽解釋為嘔吐,關陰解釋為無法排尿,都是以正理為證據進行類比。總之,格陽關陰,也不僅僅是嘔吐、無法排尿而已!比如上不想要吃東西,下無法排便,也是關格的病症。所以容易衰老、有內傷陰證,其主要原因也是出自於此。岐伯另有關於關格的詳細論述。

上面這一條,講述了古人言論的深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