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三·文三 (2)
卷三·文三 (2)
1. 太陰濕土病方說
太陰為陰中至陰,腹滿痛為太陰主病。脈沉細為太陰主脈。凡濕土之氣化,其證多見虛寒,宜理中以溫補,此大較也。而桂枝一法,亦為太陰表藥。蓋以太陽傳來之邪,有四肢煩疼,嗌乾,脈浮之表。而脾司肌肉,桂枝解肌,故以為治。即因誤下而大實痛,仍須桂枝中使以大黃。
因誤下而腹滿時痛,仍不過於桂枝中倍以芍藥。誠以太陰臟本屬寒,如前兩證皆由太陽轉屬太陰,而非太陰本病。若病一入臟而見脈弱、自利,雖當行大黃、芍藥者,即宜減之。此太陰之所以大異於陽明也。三陰皆有自利,自利不皆屬寒。少、厥之自利,多口渴;太陰之自利,則不渴。
白話文:
太陰是陰中的極致陰,腹部脅肋疼痛是由太陰所主宰的疾病。脈搏深沈微小是太陰的主要脈象。凡是溼土之氣變化引起的病症,大多會出現虛寒症狀,應該用理中丸加熱滋補,這是大致的情況。然而「桂枝」這個方法也是治療太陰疾病的外在療法。因為從太陽經傳遞過來的邪氣,如果出現四肢煩躁疼痛、咽喉乾燥、脈搏浮動等表現在外的症狀,而且脾胃主管肌肉,桂枝可以解除肌肉的緊張,因此可以用它進行治療。即使由於錯誤地使用了強力通便劑導致腸胃非常堅硬和疼痛,仍然需要用桂枝配合大黃進行治療。
如果由於錯誤地下藥而導致腹部脹滿時出現疼痛的情況,則不過是在桂枝中加倍加入芍藥而已。這是因爲太陰臟器本身屬於寒冷性質,像前面兩種症狀都是從太陽經轉到太陰經,並不是太陰本身的病變。但如果病情一旦進入內臟並表現出脈絡虛弱、腹瀉等症狀,即使是應該服用大黃、芍藥的情況下也應該減少劑量。這就是爲什麼太陰與陽明有很大的不同之處。三個陰都有腹瀉的症狀,但並非所有的腹瀉都屬於寒冷類型。少陰和厥陰的腹瀉往往伴有口渴現象; 而太陰的腹瀉則不會感到口渴。
不可見太陰之獨有寒耶?其曰手足自溫者,正謂其一身無熱,而但有手足之尚溫。故即未成厥逆,亦有取乎四逆之治。夫腹滿痛為太陰、陽明公共之證,而太陰為陰道虛,為卑監之土,腹滿而時痛,其脈必弱。陽明為陽道實,為敦阜之土,腹滿而大實痛,其脈必大。蓋以太陰、陽明同居中土,其邪而在陽明,即為實;其邪而入太陰,即為虛。
則惟於大實痛之痛無已時,腹時痛之時痛時止者辨之。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說的是中醫對太陰和陽明兩種經絡所引起的症狀進行區分和治療的方法。其中提到「手足自溫」是指人身上沒有發燒的情況下,只有手腳還保持著一定的溫度。「腹滿痛」是太陰和陽明兩個經絡共同出現的病症,但是由於太陰經屬陰性較虛弱,所以會表現出腹部脅肋間不時疼痛且脈搏微弱的特徵;而陽明經屬於陽性較強壯,因此會表現出腹部脹滿並且劇烈地疼痛以及脈搏粗大的特點。最後指出要根據不同的症狀來分別處理,例如對於持續不斷的大實痛,應該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而對於時有時無的小腹脅肋間疼痛,則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處理方式。
2. 少陰君火病方說
少陰為君火之化,然有水火二臟。邪從水化為陰,邪其標也。邪從火化為陽,邪其本也。從標治在回陽,從本治在救陰。回陽、救陰二法有不可偏廢者。其脈沉,反發熱,為少陰之表證,麻附辛、甘二湯為少陰之表藥,此仍從太陽傳入者也。如下利,咳,嘔,煩渴,用豬苓湯。
心煩不得眠,用黃連阿膠湯。病皆從火化為陽邪,是宜從本,以撤熱為救陰法。如下利,或渴,或悸,而小便不利者,及身體痛,骨節痛,手足寒,背惡寒,而口中和者,用真武湯、附子湯。如下利,惡寒,倦臥者,且煩躁者,用通脈、白通、茱萸、桃花諸湯。病皆從水化為陰邪,是宜從標。
白話文:
少陰經中有兩種器官:腎(屬水)和心包(屬火)。如果疾病向腎發展,就是陰性病症;如果疾病向心包發展,就是陽性病症。治療時要根據病情來決定使用哪種方法。如果是陰性病症,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如果是陽性病症,則應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對於一些症狀如下痢、咳嗽、嘔吐等,可以使用豬苓湯進行治療。對於心煩失眠的情況,可以用黃連阿膠湯進行治療。這些都是屬於陽性的病症,因此需要用清熱解毒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果有下痢、口渴、心跳不穩以及尿液排泄不良等情況,或者出現身體疼痛、關節疼痛、四肢寒冷、背部怕冷但口腔卻感到舒適的情況,可用真武湯或附子湯進行治療。如果有下痢、畏寒、疲勞無力並伴有焦慮不安的情況,可使用通脈、白通、茱萸、桃花等各種湯劑進行治療。這些都屬於陰性的病症,因此需要用溫補的方法進行治療。
以驅寒為回陽法。此為少陰中截然兩途,宜分溫法、清法以為治,豈可一涉少陰即認作但有溫法耶?三陰經太陰為開,厥陰為合,而少陰為之樞。故臟有水火,治分標本。以此認得少陰,庶無誤耳。況有四逆下重,為陽邪滯下者,只宜用四逆散。或口燥、咽乾、自利色純青、腹脹不大便,為陽邪內實者,且當用大承氣湯。
陽明有急下三法,少陰亦有急下三法,是亦陽為病而並宜從本治者。即《內經》所謂中陰溜府,後人所謂還而成可攻之證是也。若夫太陽誤治,汗而復下,下而復汗,即見少陰之煩躁者,雖有固陰收陽、壯陽配陰兩法,為太陽顧本之治,即為少陰難治之條。如更汗出,息高,利止,眩冒,惡寒,身倦不煩但躁,則皆少陰中死證。
即復脈一湯,亦未必及救矣。
白話文:
如果要驅除寒冷,則應採用回陽的方法。這是在少陰症候中的兩種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法,應該分別使用溫熱和清涼方法來治療,並不是一旦涉及少陰就只能使用溫暖的方法嗎? 三陰經絡中,太陰爲開,厥陰爲閉,而少陰爲其樞軸。因此臟腑中有水火,治療時分爲標本兩個方面。通過這種方式認識少陰,才能避免錯誤。而且還有四肢冰冷、腹瀉嚴重的情況,是因爲陽性邪惡滯留在腸道內,只需要服用“四逆湯”即可。或者出現口腔乾燥、咽喉乾澀、自行拉肚子顏色純綠、腹部脹滿無法排便等情況,這是因爲陽性邪惡內部實證,此時應當先服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症也有三種緊急處理方式,同樣適用於少陰病症,這也是因爲疾病屬於陽性的原因。這就是所謂的中間部位流到其他器官,也就是後世所說的還成爲可以攻擊的症狀。但是如果太陽病症誤診並濫用藥物導致出汗過多再次服藥又出汗,即使出現了少陰症狀煩躁不安的人羣,雖然有兩種固定陰性恢復陽性和增強陽配合陰性這兩種治療方法作爲對太陽疾病的保護措施,但對於少陰來說則是難以治癒的問題。例如再出汗、呼吸困難、腹瀉停止、頭暈目眩、怕冷、身體疲憊而不發熱只是煩躁等症狀都是少陰病症中的死亡徵兆。 即使是復脈湯也不能輓救了。
3. 厥陰風木病方說
厥陰為陰之初盡,即為陽之初生。與少陽同為相火遊行之部,即為風木主化之經。經屬陰而臟不寒,每多陰陽錯雜,寒熱互形之證。而尤重在厥、利兩端。其手足厥逆,脈細欲絕者,為厥陰之表證,當歸四逆湯即厥陰之表藥。厥者何?熱是也。先厥者後必熱,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此蓋陽熱在裡,陰氣被格,陽反居內,陰反居外。其熱不除,其厥不已,其人不生。
切不可因手足之冷而遂認作虛寒,輒投薑、附。故於脈滑而厥,當其里有大熱,還而為陽明證者,且當以白虎湯清之。惟有大汗,大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嘔而小便利,身無熱而見厥者,方可用四逆湯以溫經。而臟厥吐沫之用茱萸湯,蛔厥吐蛔之用烏梅丸,胥准此耳。其下利亦屬熱者多,故其於熱利下重,便膿血,必用白頭翁之連、柏;下利譫語有燥屎,且用小承氣之樸、枳。惟有大汗出而厥,外惡寒內拘急,下利清穀者,始可用通脈四逆湯。
白話文:
厥陰是陰性力量的終結,同時也是陽性力量的開始,它與少陽一同成為相火巡遊的領域,也是風木主宰變化的重要經絡。這段經絡屬陰,但臟器並非寒涼,常出現陰陽混亂、寒熱交替的情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厥和利這兩個症狀。手腳冰冷(厥)伴脈搏細弱(欲絕)是厥陰的表徵,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這是厥陰的表層藥物。「厥」指的是熱,先出現厥的後續一定會有熱,厥的程度越深熱度也會越深,厥的程度輕則熱度也會輕,這是因為陽熱在內部,陰氣被阻擋,陽氣反而在內部,陰氣反而在外部。如果熱不能消除,厥也不能停止,這個人就無法生存。
不可以僅因手腳冰冷就誤判為虛寒,隨便使用姜、附等溫熱藥物。所以對於脈搏滑動但厥仍然存在的情況,如果內部有嚴重的熱力,回轉成為陽明的症狀時,應當使用白虎湯來清熱。只有大汗、嚴重下痢、厥冷伴畏寒、嘔吐且小便頻繁、全身無熱卻有厥冷現象時,才能使用四逆湯來溫暖經絡。對於腸胃厥冷伴有吐沫的狀況,可以使用茱萸湯;對於腸胃有蟲子導致吐蟲的狀況,則可以使用烏梅丸,原理都類似。
下痢多是熱性的,因此對於熱性下痢、腹瀉帶有膿血的狀況,必須使用白頭翁的連、柏等藥物。下痢伴有精神錯亂和乾燥的大便,可以使用小承氣的樸、枳等藥物。只有當大汗、厥冷、外部畏寒、內部肌肉緊繃、下痢清稀的狀況時,纔可使用通脈四逆湯。
久利亦用烏梅丸,此則寒利之治也。三陰中少陰多內真寒外假熱,厥陰多內真熱外假寒,其間陰盛格陽,陽盛格陰,最為危候。故少陰有死證五條,厥陰有死證六條。若見身汗如油,喘而不休,環口黧黑,直視搖頭,即復脈一湯亦未必及救,不皆為厥陰中死證歟?
病至三陰,宜溫者多,宜清者亦不少。太陰為寒臟,尚有大黃、芍藥。少陰火為本而水為標,亦有大承氣。厥陰陰之盡而陽之初,亦有白虎、小承氣。溫、清之所以不可偏廢也。
白話文:
長期有利於身體的事情也可以使用烏梅丸來治療,這是一種對寒冷性腹瀉的治療方法。在三陰經(包括太陰、少陰和厥陰)之中,少陰經常出現內部真實的寒冷外部偽裝的熱度的情況,厥陰經常出現內部真實的熱度外部僞裝的寒冷的情況,其中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被排斥在外或者陽氣過盛導致陰氣被排斥在外面是最危險的症狀。因此,少陰陽經中有五個死亡症狀,厥陰陽經中有六個死亡症狀。如果看到身體出汗像油脂一樣,呼吸急促不停止,嘴脣周圍發青黑色,眼睛直視搖頭等症狀,即使服用復脈湯也可能無法輓救生命,並不一定都是屬於厥陰陽經中的死亡症狀吧? 疾病發展到三陰陽經時,應該溫補的人很多,但也有很多人適合清涼治療。太陰陽經是冷臟腑,但也有大黃和芍藥可以用來治療。少陰陽經雖然火爲根本但是水爲其標誌,同樣也有大承氣法來治療。厥陰陽經是陰氣即將結束而陽氣剛剛開始的時候,也有白虎湯和小承氣法來進行治療。所以無論是溫補還是清涼都不能忽視。
4. 附:《傷寒論》溫、清三法選方
溫法:選方十三道,類方十四道。
溫法諸方,即仲景所以治中風、傷寒者。凡治寒疫亦用溫法。
桂枝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本方加樸、杏。
小建中湯:本方倍芍藥加膠飴。
桂枝二越婢一湯:本方加麻黃、石膏。
桂枝,生薑,芍藥,大棗,炙甘草
白話文:
溫法治療方法有十三種配方和十四個相似的方法。 這些配方是張仲景治療感冒和傷寒所使用的。在治療寒冷性傳染病時也可以使用溫法。 桂枝加上厚朴和杏仁湯:原配方加入樸和杏。 小建中湯:原配方增加芍葯量並添加糖漿。 桂枝二越婢一湯:原配方加入麻黃和石膏。 成分包括桂枝、生薑、芍葯、大棗和蜜灸甘草。
麻黃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即與桂枝湯合用。
麻杏石甘湯:本方桂枝易石膏。
麻黃,杏仁,桂枝,炙甘草
五苓散
桂枝,白朮,豬苓,茯苓,澤瀉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附甘草湯:本方去細辛加炙草。
白話文:
麻黃是中藥名稱。 桂枝麻黃各半湯和桂枝二麻黃一湯是指與桂枝湯一起使用的配方。 麻杏石甘湯是以石膏取代桂枝的配方。 這個配方包括麻黃、苦杏仁、桂枝和炙甘草。 五苓散是由桂枝、白朮、豬苓、茯苓和澤瀉組成的配方。 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一個包含麻黃、附子和細辛的配方。 麻附甘草湯是在麻黃附子細辛湯中去除細辛並加入炙甘草的配方。
麻黃,附子,細辛
理中丸及湯
附子理中:本方加附。
白朮,乾薑,人參,炙甘草
附子湯
與真武湯一為參、附、三白。一為薑、附、三白。
附子,人參,白朮,白芍,白茯苓
真武湯
有加減。
附子,生薑,白朮,白芍,白茯苓
四逆湯
四逆加人參湯:本方加參。
白話文:
麻黃、附子、細辛
理中丸和理中湯
附子理中:在本方中加入附子。
白朮、乾薑、人參、炙甘草
附子湯
與真武湯組成的一個方劑,包含人參、附子和三種白藥材;另一個方劑則是薑、附子和三種白藥材。
附子、人參、白朮、白芍、白茯苓
真武湯
可依需要進行加減。
附子、生薑、白朮、白芍、白茯苓
四逆湯
四逆湯加人參:在本方中加入人參。
茯苓四逆湯:本方加參,再加苓。亦即附子理中去朮、加苓。
炙甘草,乾薑,生附子
當歸四逆湯
即桂枝湯去薑、棗,加當歸、辛、通。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本方加茱萸湯之半。
當歸,細辛,通草,桂枝,芍藥,炙甘草
通脈四逆湯
有加減。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本方加膽汁。
白話文:
茯苓四逆湯:在原本的茯苓四逆湯上,加入黨參,再加入茯苓。等同於附子理中湯去掉白術,加入茯苓。
炙甘草、乾薑、生附子
當歸四逆湯:基於桂枝湯,去除薑和大棗,加入當歸、辛、通。
當歸、細辛、通草、桂枝、芍藥、炙甘草
通脈四逆湯:此方有所調整。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在原方上加上豬膽汁。
炙甘草,乾薑,生附子,蔥白
白通湯
白通加豬膽汁湯:本方加童便、膽汁。
乾薑,生附子,蔥白
吳茱萸湯
吳茱萸,生薑,人參,炙甘草
桃花湯
赤石脂禹餘糧湯:本方加餘糧去薑、米。
赤石脂,乾薑,粳米
清法:選方十三道,類方八道。
清法諸方,亦即仲景所以治溫病、熱病、濕溫病者。凡治溫疫亦用清法。
白話文:
-
炙甘草、乾薑、生附子、蔥白 - 此組藥物常被用於調節體內溫和,特別是對於寒性體質的人來說,有著很好的效果。
-
白通湯 - 這是一種用於治療虛寒性胃痛的方子,適合在冬季或體弱時使用。
-
白通加豬膽汁湯:在基本的白通湯上,添加了豬膽汁,可以增強其療效,特別適用於病情較為嚴重的病人。
-
乾薑、生附子、蔥白 - 同上,這組藥物用於調節體溫,特別是對於寒性體質的人來說,有著很好的效果。
-
吳茱萸湯 - 這是一種用於治療胃痛、噁心、嘔吐的方子,主要成分吳茱萸能有效舒緩胃部不適。
-
吳茱萸、生薑、人參、炙甘草 - 吳茱萸與生薑的組合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加上人參與炙甘草,可補充體力,提高免疫力。
-
桃花湯 - 這是一種用於治療腸胃炎、消化不良的方子,主要成分桃花能調理腸胃功能。
-
赤石脂禹餘糧湯:在基本的桃花湯上,添加了赤石脂與禹餘糧,可以增強其止瀉效果,並去除餘糧(大麥)和米,使方子更適合某些特定的消化問題。
-
赤石脂、乾薑、粳米 - 此組藥物用於調理腸胃,特別是對於胃寒、消化不良的人來說,有著很好的效果。
-
清法:選方十三道,類方八道 - 中醫的清法是一個重要的治療原則,用於清熱、解毒、消炎等,包括十三個基本方和八個類似方。
以上藥方都適用於治療不同類型的疾病,但請注意,使用前應先諮詢專業的中醫師。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
白虎湯
人參白虎湯:本方加參。
竹葉石膏湯:本方加人參、竹葉、麥冬、半夏,去知母。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大承氣湯
白話文: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黃芩和黃連是這個藥方的主要成分。它們都是中藥中的常用藥材。 人參白虎湯: 這是在原有人參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其他的藥物製成的一種新的藥方。 竹葉石膏湯: 這是一種加入了人參、竹葉、麥冬和半夏等其他幾種中藥材的新配方,並且將原來的“知母”去掉。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這些都是製作一種名爲“大承氣湯”的傳統中醫處方所需的原料。
小承氣:本方去芒硝。
調胃承氣:本方加草,去樸、枳。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梔子豉湯
梔子甘草湯,枳實梔子豉湯:本方一加甘草,一加枳實。
梔子柏皮湯、梔子厚朴枳實湯:本方一加柏皮,一加樸、枳。
生梔子,香豉
黃芩湯
白話文:
小承氣:去掉芒硝。 調胃承氣:加入草,去掉樸和枳。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梔子豉湯 梔子甘草湯、枳實梔子豉湯:一個加上甘草,另一個加上枳實。 梔子柏皮湯、梔子厚朴枳實湯:一個加上柏皮,另一個加上樸和枳。 生梔子、香豉 黃芩湯
即桂枝湯以芩易桂,去姜。
黃芩,芍藥,大棗,炙甘草
小陷胸湯
栝蔞根,半夏,黃連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
茵陳蒿湯
茵陳,大黑山梔
麻子仁丸
亦名脾約丸,即小承氣加二仁、芍藥。
麻仁,杏仁,芍藥,大黃,厚朴,枳實
四逆散
有加減。與四逆湯之薑、附大異。
柴胡,枳實,芍藥,炙甘草
白話文:
- 將桂枝湯中的桂枝替換為黃芩,並且去掉姜。
- 黃芩, 芍藥, 大棗, 火炙甘草
- 小陷胸湯
- 栝蔞根, 半夏, 黃連
- 大黃黃連瀉心湯
- 大黃, 黃連
- 茵陳蒿湯
- 茵陳, 大黑山梔
- 麻子仁丸(也被稱為脾約丸),在小承氣湯的基礎上添加了二種種仁和芍藥。
- 麻仁, 杏仁, 芍藥, 大黃, 厚朴, 枳實
- 四逆散
- 柴胡, 枳實, 芍藥, 火炙甘草
這些方劑是中醫古籍中的經典配方,每一個都有其獨特的組成和功效,用於治療不同的情況。但請記住,使用任何藥物或中草藥前,都應該諮詢專業的醫療人員,以確保安全性和適當性。
白頭翁湯
秦皮,白頭翁,黃連,黃柏
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黃芩,芍藥,雞子黃
豬苓湯
即五苓散去桂、術,加膠、滑。
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
溫清合法:選方十四道,類方八道。
溫清合法諸方,即仲景所以治寒熱錯雜之病。
白話文:
白頭翁湯配方包括秦皮、白頭翁、黃連和黃柏。黃連阿膠湯由黃連、阿膠、黃芩、芍藥和雞蛋黃組成。豬苓湯是五苓散去掉桂枝和蒼朮,並加入膠和滑石。溫清合方法有 14 種處方和 8種類方,這些方案都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冷熱交錯疾病的治療方法。
大青龍湯
即桂枝、麻黃、越婢湯三方去芍,加膏。
又,小青龍即桂枝湯去薑、棗,加麻、辛、薑、半、五味子。與十棗湯之芫花、遂、戟同為治水之劑。
麻黃,杏仁,桂枝,生薑,大棗,炙甘草,石膏
葛根湯
即桂枝湯加麻、葛。
葛根,麻黃,桂枝,生薑,芍藥,大棗,炙甘草
小柴胡湯
白話文:
大青龍湯是用桂枝、麻黃和越婢湯去掉芍藥,再加上膏。 小青龍湯是用桂枝湯去掉生薑和大棗,加上麻黃、細辛、乾薑、半夏和五味子。它與十棗湯中的芫花、甘遂和牽牛都是治療水腫的藥物。 葛根湯是用桂枝湯加入麻黃和葛根。 小柴胡湯就是這個方劑本身。
有加減。
小柴胡加芒硝湯:本方加硝。
又,旋覆代赭湯:本方柴、芩易旋、代。
柴胡,黃芩,生薑,半夏,人參,大棗,炙甘草
甘草瀉心湯
生薑瀉心湯:本方加生薑為君。
半夏瀉心湯:即本方以半夏為君,並加人參。
生甘草,黃芩,黃連,乾薑,半夏,大棗
附子瀉心湯
附子,大黃,黃芩,黃連
黃連湯
白話文:
以下是對中醫古文的簡要轉換:
- 小柴胡加芒硝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芒硝。
- 旋覆代赭湯:用旋覆花和代赭石代替柴胡和黃芩。
- 柴胡,黃芩,生薑,半夏,人參,大棗,炙甘草:這些是配方中的藥物名稱。
- 甘草瀉心湯:這是一個新的配方,包括生甘草、黃芩、黃連、幹薑、半夏和大棗等成分。
- 生薑瀉心湯:在此配方中添加了更多的生薑作為主料。
- 半夏瀉心湯:此配方使用半夏作為主要成分,同時還加入了人參和其他一些成分。
- 附子瀉心湯:這個新配方包含附子、大黃、黃芩和黃連四種成分。
- 黃連湯:最後一個配方只含有黃連一種成分。
即半夏瀉心去芩,加桂。
黃連,乾薑,桂枝,半夏,人參,大棗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
梔子生薑湯
與梔子乾薑湯一走表,一和中。
梔子,生薑
桃仁承氣湯
即調胃承氣加桃仁、桂枝。
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甘草
大柴胡湯
即小柴胡去人參、棗、草,加枳、芍、大黃。
柴胡,黃芩,生薑,半夏,枳實,芍藥,大黃
白話文:
以下是對古文中提到的配方進行簡要說明:
- 半夏瀉心去芩,加桂:這是一種用來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方劑。它由半夏、黃連、幹薑、桂枝、人參和大棗組成。
-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這種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腹痛和嘔吐等症狀。成分包括乾薑、黃芩、黃連和人參。
- 梔子生薑湯:這種方劑可用於治療胸悶和噁心想吐等症狀。成分是梔子和生薑。
- 桃仁承氣湯:這種方劑主要是為了幫助排便順暢而設計的。成分有桃仁、桂枝、大黃、芒硝和甘草。
- 大柴胡湯:這種方劑可以緩解肝膽不適引起的疼痛和其他相關症狀。成分為柴胡、黃芩、生薑、半夏、枳實、芍藥和大黃。
以上這些都是傳統中醫中的常用方劑,但使用前最好先向專業醫生諮詢並遵循其指示。
柴胡加桂枝湯
即小柴胡本方加桂。
柴胡,黃芩,生薑,半夏,人參,大棗,炙甘草,桂枝
桂枝加大黃湯
即桂枝湯本方加大黃。
桂枝,生薑,芍藥,大棗,炙甘草,大黃
烏梅丸
又麻黃升麻湯與此方同法。
烏梅,蜀椒,細辛,桂枝,附子,黃連,黃柏,人參,當歸
復脈湯
此方不可去薑、桂,去之即不得仍名復脈。
炙甘草,生薑,桂枝,生地,麥冬,阿膠,人參,大棗,加酒煎
白話文:
柴胡加桂枝湯:就是在基本的小柴胡湯中加入桂枝。 柴胡、黃芩、生薑、半夏、人參、大棗、炙甘草、桂枝 桂枝加大黃湯:就是在桂枝湯的基本方上加入大黃。 桂枝、生薑、芍藥、大棗、炙甘草、大黃 烏梅丸:使用了和麻黃升麻湯相同的方法。 烏梅、蜀椒、細辛、桂枝、附子、黃連、黃柏、人參、當歸 復脈湯:這個方子不能去掉薑和桂枝,如果去了就不能再稱為復脈湯。 炙甘草、生薑、桂枝、生地、麥冬、阿膠、人參、大棗,需加入酒來煎煮。
雜療方:共四十三道,亦有溫、清各法。
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芍藥湯
人參桂枝新加湯
桂枝人參湯,即理中湯加桂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去桂加白朮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白話文:
以下是對古文中提到的一些治療方法的簡要說明:
- 桂枝加桂湯:一種用桂枝和桂皮製成的飲品。
- 桂枝加芍藥湯:一種用桂枝和芍葯製成的飲品。
- 人參桂枝新加湯:一種加入人參和桂枝的新配方。
- 桂枝人參湯:一種由理中湯(含有人參、乾薑等成分)加上桂皮製成的飲品。
- 桂枝加葛根湯:一種在桂枝基礎上添加了葛根的飲品。
- 桂枝加附子湯:一種在桂枝基礎上添加了附子的飲品。
- 桂枝去桂加白朮湯:一種去掉桂皮並加入了白朮的飲品。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一種去掉桂皮並加入了茯苓和白朮的飲品。
-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一種含有茯苓、桂枝、白朮和甘草的飲品。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桂枝幹薑湯
葛根加半夏湯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白話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桂枝、甘草和大棗混合調製而成的藥方。
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除芍藥後的藥方。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在桂枝去芍藥湯的基礎上加入附子的藥方。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在桂枝去芍藥湯的基礎上加入蜀漆、龍骨和牡蠣的藥方。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和牡蠣混合調製而成的藥方。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龍骨和牡蠣混合調製而成的藥方,可能在原柴胡湯的基礎上增加了這兩種成分。
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桂枝和幹薑混合調製而成的藥方。
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和半夏混合調製而成的藥方,可能在原葛根湯的基礎上加入了半夏。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黃芩、半夏和生薑混合調製而成的藥方,可能在原黃芩湯的基礎上加入了這兩種成分。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大陷胸湯
大陷胸丸
抵當湯
抵當丸
桂枝甘草湯
芍藥甘草湯
茯苓甘草湯
乾薑附子湯
白話文:
-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由厚朴、生薑、甘草、半夏和人參等五味藥材配製而成的一種湯劑。
-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由麻黃、連翹、赤小豆等三味藥材組成的湯劑。
-
大陷胸湯:一種名爲大陷胸湯的中藥湯劑。
-
大陷胸丸:一種名爲大陷胸丸的中藥丸劑。
-
抵當湯:一種名爲抵當湯的中藥湯劑。
-
抵當丸:一種名爲抵當丸的中藥丸劑。
-
桂枝甘草湯:由桂枝和甘草兩味藥材組成的湯劑。
-
芍藥甘草湯:由芍藥和甘草兩味藥材組成的湯劑。
-
茯苓甘草湯:由茯苓和甘草兩味藥材組成的湯劑。
-
乾薑附子湯:由乾薑和附子兩味藥材組成的湯劑。
甘草乾薑湯
甘草附子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
甘草湯
桔梗湯
豬膚湯
苦酒湯
半夏散及湯
文蛤散
瓜蒂散
三物白散
牡蠣澤瀉散
白話文:
甘草幹薑湯:由甘草和幹薑組成,用於治療胃寒、腹痛等症狀。
甘草附子湯:由甘草和附子組成,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四肢不遂等症狀。
芍藥甘草附子湯:由芍藥、甘草和附子組成,用於治療筋骨疼痛、手足拘攣等症狀。
甘草湯:由甘草單味藥材製成,用於治療口渴、喉嚨痛等症狀。
桔梗湯:由桔梗和杏仁組成,用於治療咳嗽、胸悶等症狀。
豬膚湯:由豬皮熬煮而成,用於治療虛熱煩燥、心悸失眠等症狀。
苦酒湯:由雞蛋清和醋混合而成,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症狀。
半夏散及湯:由半夏、茯苓和桂枝組成,可用作散劑或煎服,用於治療痰飲病引起的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
文蛤散:由文蛤粉和蜜糖調配而成,用於治療肺熱咳喘、咽痛等症狀。
瓜蒂散:由瓜蒂研磨後與水混合而成,用於治療黃疸、肝炎等病症。
三物白散:由石膏、滑石和貝母組成,用於治療暑熱傷津、口渴多汗等症狀。
牡蠣澤瀉散:由牡蠣、澤瀉和薏苡仁組成,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浮腫等症狀。
燒裩散
蜜煎導
豬膽汁導
此四十三方非不用也,只與所選之方分別觀之,以醒眉目。亦與徐刻《傷寒類方·雜療》之例略同。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燒裩散:這是一種中藥配方,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疾病。
蜂蜜導洩法:這種方法是通過服用蜂蜜來促進排便的一種方法。
豬膽汁導洩法:這種治療方法使用豬膽汁來進行排泄。
這43種療法並不是完全無效,只是與我們選擇的方法有所不同,並且可以用來提醒自己和他人。這也類似於徐刻版《傷寒類方雜療》中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