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二·文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文二 (1)

1. 卷二·文二

2. 傷寒有五論一

《傷寒論》之不明於世也久矣。昔人謂讀《傷寒論》當求其所以立法之意,余謂讀《傷寒論》當先求所以命名之意。不審其論之何以名傷寒,則何怪人之不善用傷寒方哉。凡病之為風、為寒、為溫、為熱、為濕溫者,古皆謂之傷寒。乃人知風與寒為《傷寒論》中病,而於溫與熱謂不可用《傷寒論》中方。

其意若曰,方既出於《傷寒論》自是治寒方,必非治溫法。豈有治溫而用治寒方者?於是一遇溫熱病無不力闢傷寒方,更無人知溫熱之病本隸於《傷寒論》中,而溫熱之方並不在《傷寒論》外者。

仲景《傷寒論》自序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則欲讀《傷寒論》必先於《素問》求之。《素問》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又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寒甚則生熱也。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

蓋《素問》之言熱,言病之既;仲景之言寒,言病之朔。比而觀之,自知寒之必化為熱,而溫之必本於寒。其反援《素問》以駁仲景者,固不足與議矣。然苟非證之以《難經》,尚不知仲景所以名論之故。《難經·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答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傷寒者,病之總名也。下五者,病之分證也。傷寒為綱,其目則五: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明說傷寒有五種焉。病既來自傷寒,是當從病之來路上立論,論即從病之來路上命名。故仲景《傷寒論》之傷寒字,即《難經》「傷寒有五」之傷寒字,非「二曰傷寒」之傷寒字也。仲景所以撰用《素問》《難經》者如此。

明乎此,而以《傷寒論》中病一一按之。如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其病皆自傷寒來。其為方也。如桂枝、麻黃之辛溫者皆治之。如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為濕痹。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其病亦自傷寒來。其為方也,如葛根之辛涼,石膏之辛甘寒,黃芩、黃連、大黃之諸苦寒者皆治之,豈不以傷寒之為論固為諸傷寒病設,凡傷寒之若風、若寒、若溫、若熱、若濕溫五種,無不於論中列方,既用桂、麻治風寒,即以葛根輩治溫熱,分系其方於《傷寒論》中,而豈獨治五種內惡寒,體痛,嘔逆,脈緊之傷寒一種乎哉。

慨自沿習之久,莫不以仲景傷寒有五之大綱,為專治「二曰傷寒」之一種,一若但見論中有桂枝、麻黃不見論中有膏、黃、芩、連者。夫膏、黃、芩、連豈治寒者哉!豈不是治溫治熱者哉!乃以論名傷寒即謂仲景不知溫熱,則論亦不名中風,何不並云仲景不知中風乎。

白話文:

《傷寒有五論》

《傷寒論》長期以來被世人誤解。古人認為研讀《傷寒論》應探究其立法宗旨,而我認為應先了解其命名用意。如果不明白為何稱之為《傷寒論》,又怎能怪別人不會運用傷寒方劑呢?凡是因風、寒、溫、熱、濕溫而致病的,古人皆稱為傷寒。然而,人們只知道風寒是《傷寒論》所論疾病,卻認為溫熱病不能用《傷寒論》中的方劑。

他們的觀點是,既然方劑出自《傷寒論》,就必然是治療寒證的方劑,絕非治療溫熱的療法。哪有治療溫熱卻用治療寒證方劑的道理?因此,一旦遇到溫熱病,就完全摒棄傷寒方劑,更無人知道溫熱病本就屬於《傷寒論》的範疇,而溫熱病的方劑也並不在《傷寒論》之外。

張仲景《傷寒論》自序中說:參考《素問》、《九卷》、《八十一難》撰寫而成。所以,要讀懂《傷寒論》,必須先從《素問》入手。《素問》說:「熱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又說:「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寒甚則生熱也。」又說:「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

總而言之,《素問》所論及的「熱」,指的是疾病的結果;仲景所論及的「寒」,指的是疾病的起因。比較來看,就能明白寒證必然會轉化為熱證,而溫熱病必然起源於寒證。那些引用《素問》來反駁仲景的人,根本不足以與之辯論。然而,如果不是以《難經》為證,就難以理解仲景為何如此命名此論。《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幾?答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傷寒」是疾病的總稱,而後面的五種是疾病的不同證候。「傷寒」是綱領,其下分五種: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明確說明了傷寒有五種。既然疾病都源於傷寒,就應該從疾病的發病過程來立論,論述也應該從疾病的發病過程來命名。所以,仲景《傷寒論》中的「傷寒」二字,指的是《難經》「傷寒有五」中的「傷寒」,而非「二曰傷寒」中的「傷寒」。仲景之所以參考《素問》、《難經》,就是這個原因。

明白了這一點,再用《傷寒論》中的病證一一對照。例如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稱為中風。太陽病或者已經發熱,或者尚未發熱,但必定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稱為傷寒。這些疾病都源於傷寒。其治療方法,例如桂枝、麻黃等辛溫藥物都可以治療。如果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躁,脈沉而細者,這是濕痹。

太陽中熱者是中暑,這種人汗出,惡寒,身熱而口渴。太陽病發熱而口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其病也源於傷寒。其治療方法,例如葛根等辛涼藥物,石膏等辛甘寒藥物,黃芩、黃連、大黃等苦寒藥物都可以治療。難道不是因為傷寒論本身就是為各種傷寒病而設的嗎?凡是傷寒中的風、寒、溫、熱、濕溫五種,都在論中列出了方劑。既用桂枝、麻黃治療風寒,也用葛根等藥物治療溫熱,將這些方劑都歸類在《傷寒論》中,又怎麼能說它只治療五種疾病中惡寒、體痛、嘔逆、脈緊的傷寒一種呢?

嘆息的是,由於長期以來沿襲的錯誤觀點,人們都把仲景傷寒有五的大綱,理解為專門治療「二曰傷寒」的一種,好像只看到論中有桂枝、麻黃,卻看不到論中有石膏、黃芩、黃連等藥物。石膏、黃芩、黃連難道是治療寒證的嗎?難道不是治療溫熱的嗎?只是因為論名為傷寒,就說仲景不懂溫熱,那麼論中也沒有提到中風,為何不也說仲景不懂中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