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三·文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文三 (1)

1. 太陽寒水病方說

太陽主表,為心肺之陽,統一身之營衛,實寒水之所司。衛氣疏泄而行於外,風能中之。營氣固密而行於中,寒能傷之。風寒之中傷皆發表熱,其中風者有惡風,惡寒,頭痛,項強等證。其傷寒者更有嘔逆,腰痛,骨節煩疼等證。而表邪之在衛在營,則以脈之浮緩、浮緊分之,即於身之有汗、無汗定之。

衛病營未病,則脈緩而有汗;營病衛亦病,則脈緊而無汗。汗出而不喘滿者用桂枝;喘滿而不汗出者用麻黃;不汗而喘,喘而煩躁者用石膏。此桂、麻、青龍所以為汗法之三級也。有汗不用麻黃,無汗不用桂枝,不煩躁不用大青龍湯,其辨如此。太陽以膀胱為腑,邪入里為犯本。

汗為心液,水之氣也。故太陽病以發汗為出路,又以利水為去路。凡利水之法以小便不利為辨,其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而為水逆者,五苓散用桂枝,是通里仍兼解表也,非水畜。而畜血則又以小便自利為辨,其人善忘,如狂,小便自利者,桃仁承氣湯亦用桂枝,是攻裡仍兼解表也。古稱寒熱病為汗病,謂皆當從汗解,故汗不可過而亦不可失。

過汗則液涸而亡其陽,邪入少陰,則有薑、附之治,而理中、四逆同之。失汗則熱熾而爍其陰,邪入陽明,則有芩、連之治,而白虎、三承氣繼之。

2. 陽明燥金病方說

陽明主裡,為燥金氣化。外候肌肉,內以候胃。有病經、病腑之不同。如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始雖惡寒二日自止,目疼,鼻乾,不得眠或多眠睡,脈大而長者,經病也。胃實不大便,潮熱,日晡所熱,譫語,睛不和,昏不識人,甚則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脈滑而實者,腑病也。其陽明之經病先有不同,如脈浮,汗出,惡風者,仍用桂枝湯

脈浮,無汗而喘者,仍用麻黃湯。脈浮,無汗,惡寒,而或兼自利者,則用葛根桂麻湯。是皆太陽病初入陽明之表也。若裡熱達外之表,則病已離太陽,或本不始太陽,斷無更用桂、麻之理。而如葛根芩連一法,即大青龍之變局,實陽明病之主方。蓋葛根之發,大異桂、麻。

而芩、連之清,亦微異於石膏也。其淺者虛煩懊憹,則以梔豉湯探吐之。其重者渴飲,多汗,壯熱,滿悶,則以白虎湯直清之,虛則白虎加人參湯補而達之。此皆陽明在經之證,無不以汗為先務,吐為正務,清火為要務。失此不治,而至胃家實。腹有燥屎則為入腑,燥屎不去病變不可勝言。

此時撤熱救陰,舍承氣無他法。是又為腑證中急務也,而陽明之腑證又有三焉:其邪自太陽來為脾約,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用麻仁丸,謂之太陽陽明;邪自少陽來,為大便難,木氣不能疏通其土,用大柴胡湯,謂之少陽陽明;二方與正陽陽明胃家實之必用三承氣者,微有不同。凡攻下之法,必待惡寒罷,表盡解之後。

若惡寒者,則尚有太陽表證未了,慎不可攻。此所以有急下存陰之訓,而又曰下不厭遲者,正謂有惡寒即不可議下也。

3. 少陽相火病方說

少陽主半表半裡,其病發於腠理。三陽經,太陽為開,陽明為合,而少陽為之樞,所以為半表半裡也。少陽汗、下俱禁,故特立小柴胡一方為和解之局,其表證有往來寒熱,胸脅痛而耳聾,心煩喜嘔,其脈必弦,小柴胡湯主之。其里證有口苦,咽乾,目眩,痞滿,咳,悸,或渴或不渴,或嘔或不嘔,其脈亦弦,治悉從小柴胡加減,皆和局也。

若其心下支結,已屬少陽,而發熱惡寒與太陽同,則邪偏於表,治必從柴胡桂枝兩解之,亦和局也。其因誤汗,而胸肋滿微結者,仍當微汗而解,則有柴胡加桂枝之治。因誤下而胸脅滿微利者,又當微下而解,則有柴胡加芒硝之治。散結除滿,用此二方,是又為汗、下兩誤者作和局也。

若夫結之甚,而為痞滿之甚,而為噫,則有瀉心三方及旋覆代赭湯黃芩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諸治亦所以散結除滿,而皆不外乎和局者是。夫少陽者,相火所寄也。故有必從清火而解者。其相火以遊行於表為輕,以鬱結於裡為重,小則仍用小柴胡,大則須用大柴胡,亦何莫非少陽中和局耶?其謬以柴胡為汗劑者,抑胡不思少陽之治特以禁汗,而乃有柴胡之用也。

三陽寒熱之分,身雖大熱而仍惡寒者,太陽也;寒已而熱,熱已而汗,寒熱往來者,少陽也;始雖惡寒,一熱而不復惡寒者,陽明也。太、少兩陽病在肌腠,兩陽合明,病歸中土。故論經則以太陽、陽明、少陽為次,論病則太、少之邪俱入陽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