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十一·文十一 (2)
卷十一·文十一 (2)
1. 論《臨證指南》「溫熱門」席姓七案
人參,茯苓,川斛,炙草,黑穭豆衣何用?,糯稻根鬚何用?,《金匱》麥門冬湯全與溫病無涉。
「溫熱門」再有張姓一案。初,僅形象畏冷,用復脈湯去參、桂,加甘蔗汁。及三診陰液盡涸,陰氣欲絕。復脈湯有麥、地,何以陰涸陰絕?
再有顧姓一案。初,尚能飲酒納穀。用犀角、生地。再診目瞑舌縮,神昏如醉。心開竅於舌,犀角送邪入心,故舌縮。
再有陳姓一案。初,不過夜煩無寐,不嗜湯飲。亦用犀角、生地。及三診,陽升風動。用生地陽當不升,用犀角風當不動。何又升動若此?
凡此所用藥後,種種變相,皆《指南》所自言。何以用其法者皆不一問其藥之取效,固有如是者乎?
《指南·溫熱門》共四十餘案。其於席姓復診者七。初診左數右緩弱,為溫熱病應有之脈。邪在陽明,是為時氣,非陰虛火炎、骨蒸勞熱之病,亦非上盛下虛、陽光飛越之病。與陽根未固、真陽不肯收納有何干涉?乃必曰久伏少陰,而欲育陰以立根柢,此在勞怯病中尚為下乘,豈可以之論溫熱時邪哉?及復診者,再而吸氣喘促,心神蒙閉,非熟地、生地炭膩膈留邪,犀角、石菖蒲送邪入內之效耶?再與天冬、地黃、人參之三才,加以牛黃,協犀角之力,脈之數疾頓減,一變而為濡小。或並外熱之不見,病於是乎內陷矣。
牛黃之服後頗安者,並煩躁之不能也。所以形質大衰而即下利稀水,溫病不撤,陽邪種種變相已露。尚曰救陰是要旨,而一任其陽邪之傷陰,以致關閘盡撤、有開無合,即用桃花湯以堵塞之。此在痢疾門中,尚是末傳之治。而始之僅為晡刻神煩者,至此而僅有辰刻神清矣。其人之終日昏沉,內風扇動,粒米不進,舉室驚惶,已可想見。
六診、七診,只剩得稻根、穭豆,敷衍成方,而終之以一服麥門冬。嗟乎!此病之初,人迎數盛,氣口濡弱,傷寒成溫之的候也。此時一用仲景之葛根芩連湯,辛涼解散,病即外達,一汗而解,熱退身涼,神清脈靜矣。即不然,而須專清裡,則仲景之白虎湯、梔子豉湯,辛寒泄熱。
裡氣一清,外邪自解,亦無不熱退身涼,神清脈靜矣。余為治三十年,凡遇溫熱病,無人不如此,無時不如此,無地不如此,無不於十日內貽之以安,惟尚未能起床出門,往往受人促迫耳。今觀此案,初診之議邈若山河。及四診,而一路之病隨藥變者,敗壞至此,事已不可為矣。
獨有下利一證,或尚是熱結旁流,為挾熱之利。非燥屎即膠閉,若一投仲景之大、小承氣,尚能起死回生。乃華玉堂從未夢見,反謂見聞甚廣,不肯膠柱鼓瑟,輒投石脂、乾薑,溫之、澀之,病到如此不堪地步,一味人參,聊以塞責。此外則穭豆之衣也、糯稻根之須也。一籌莫展,剩有麥門冬一方。
白話文:
人參、茯苓、川貝母、炙甘草、黑豆衣和糯稻根鬚,這些藥材在這裡有什麼作用?《金匱要略》裡的麥門冬湯跟溫病完全沒有關係。
「溫熱門」中還有張姓病人的案例。一開始,病人只是稍微怕冷,於是用了去掉了人參和桂枝的復脈湯,並加了甘蔗汁。到第三次診治時,陰液已經完全耗盡,陰氣將絕。復脈湯裡有麥冬和生地黃,為什麼還會陰液枯竭,陰氣將絕呢?
再看顧姓病人的案例。一開始,病人還能喝酒吃飯。用了犀角和生地黃。第二次診治時,病人已經雙目緊閉,舌頭縮短,神志昏迷,像喝醉酒一樣。心臟開竅於舌,犀角卻把邪氣送入心臟,所以舌頭才縮短。
再看陳姓病人的案例。一開始,病人只是晚上煩躁失眠,不喜歡喝湯水。也用了犀角和生地黃。到第三次診治時,陽氣上升,風邪活動。用生地黃陽氣不應該上升,用犀角風邪不應該活動,為什麼還會這樣上升活動呢?
所有這些用藥後的各種變化,都是《臨證指南》自己記載的。為什麼使用這個方法的人都不去追究藥物的療效,竟然會有這樣的情況呢?
《臨證指南·溫熱門》共有四十多個案例。席姓病人的複診案例有七個。初診時脈象左數右緩弱,這是溫熱病應該有的脈象。邪氣在陽明經,這是時行病邪,不是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的病,也不是上盛下虛、陽氣浮越的病。這與陽氣不足、真陽不收有什麼關係?卻非要說是久伏少陰,想要滋養陰氣來建立根基,這在勞倦虛弱的病症中尚且是下乘之法,怎麼可以用來論述溫熱時邪呢?複診時,病人呼吸急促,心神昏蒙,難道不是熟地黃、生地黃炭性黏膩,留住邪氣,犀角、石菖蒲把邪氣送入體內造成的嗎?於是又用了天冬、地黃、人參這三味藥,再加上牛黃,協同犀角的作用,脈象的數疾頓時減弱,變成濡弱細小的脈象。或許是外在的熱症看不見了,病情因此而內陷了。
服用牛黃後雖然比較安靜,但煩躁卻無法消除。因此身體狀況極度衰弱,便開始腹瀉稀水,溫病的症狀沒有消除,陽邪的各種變化已經顯露出來。還說救陰是主要目的,卻任憑陽邪損傷陰氣,導致氣機開合失常,於是用桃花湯來堵塞。這在痢疾的治療中,還算是後期的治療方法。而一開始只是傍晚時分煩躁不安的病人,到這時,只有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才能精神清醒。病人整天昏沉,內風擾動,一口飯也吃不下,全家人都驚慌失措,可想而知。
第六次、第七次診治,只剩下稻根、黑豆衣,勉強配成藥方,最後用了一劑麥門冬湯。唉!這個病的初期,人迎脈數強盛,氣口濡弱,這是傷寒化為溫病的徵候。這時如果用仲景的葛根芩連湯,辛涼解表,病邪就會外達,一汗而解,退熱身涼,神清脈靜。如果不是這樣,而需要專門清裡熱,那麼仲景的白虎湯、梔子豉湯,辛寒瀉熱。
裡氣一清,外邪自然消除,也都會退熱身涼,神清脈靜。我行醫三十年,遇到溫熱病,沒有不這樣治療的,沒有不這樣見效的,沒有不這樣治療成功的,都能在十天內讓病人安穩下來,只是還不能起床出門,往往受到別人催促而已。現在看這個案例,初診的意見相去甚遠。到了第四次診治,病情隨著用藥不斷變化,敗壞到這種程度,事情已經不可挽回。
只有腹瀉這一症狀,或許還是熱結旁流,是挾熱而導致的腹瀉。不是大便乾燥就是便秘,如果服用仲景的大、小承氣湯,或許還能起死回生。但是華玉堂卻從未想到,反而認為自己見聞廣博,不肯改變治療方法,就用石脂、乾薑溫中澀腸,病情已經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只是一味用人參,敷衍塞責。此外還有黑豆衣、糯稻根鬚。一籌莫展,只剩下麥門冬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