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十·文十 (3)
卷十·文十 (3)
1. 論黃氏改經
啟元子注《素問》,其為篇次,本非全元起之舊。黃氏《素問懸解》復有移易。此或如宋人之談,錯簡尚可言也。乃不獨移易,且有刪削,已令熟讀《內經》者見而駭然。況更改經之字,以遂其私,既失本義,且足變亂治法,則其誤人為何如耶。世以老年人多陽衰,老年人用藥宜溫熱,由來已久。
自奉黃氏以為圭臬,而此風若尤甚焉。今始知其貴陽賤陰之說,乃改經以成之也。記有之五十始衰,注家但言衰弱,不言陰衰陽衰,即《素問·上古天真論》:年半百,而動作皆衰,亦不言衰者是陰是陽。至「陰陽應象論」,明言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正與《靈樞》:人生四十,腠理始疏,榮華頹落之語互相發明。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則皆明說陰衰,不說陽衰。以陰陽有二氣,氣本非獨說陽也。乃黃氏於「氣大衰」之「氣」字,改作「陽」字,意蓋必欲貴陽而賤陰。故先於此處點竄經字以實之。不知前人渾言氣字,每兼陰陽二氣而言。若獨言陽則言陽,獨言陰則言陰。
若兼言陰陽,則又必根上文語意而來。此處上下文都說「陰氣」,則此句氣字亦說陰氣無疑。黃氏又若未嘗不知?故必改作陽字而後注之,遂謂年五十陽氣漸虛,陰氣漸盛。年六十陰氣痿弱,陽氣大衰。無非為貴陽賤陰預留地步,示人以說本經典。夫以我注經,而改經就我,彼自以為巧矣。
不執原文以正之,人不將椐其所改之經反謂黃說之有所本哉。黃氏《周易懸象》且多刪改,經文直以孔子之「十翼」為稿本而筆削之,尚何有於《內經》?然而,醫,司命者也。陰陽之交,出入尤大。此之改氣為陽,更不能無損於天下之老者。故不容不以未改之經為天下告,亦不能不以亂名改作為賢者諱也。
黃氏既改氣字為陽,而於本文「陰痿」二字又非所解。人身九竅,上竅七,下竅二。耳目鼻口為上竅,二陰為下竅。腎開竅於二陰,二陰者,前陰後陰也。年六十陰痿,此陰字即前陰之陰。謂人年老而陽道不舉,如《史記·五宗世家》「膠西王端陰痿」,注謂「不能御婦人」者是也。黃氏不解,乃謂此陰字為陰氣痿弱。
則彼方言陽氣漸虛,陰氣漸盛,何以漸盛者忽而痿弱?痿弱者既在陰氣,何以大衰者忽在陽氣?《內經》於痿有專篇,皆言熱證。如所云肺痿為肺熱葉焦,骨痿生於大熱,治痿獨取陽明。又云肝心脾腎之熱皆能致痿。此處陰痿明即腎氣之熱,腎熱之甚則陰氣大衰,正與經文「陰氣自半,起居衰矣」之說彼此相符。黃氏欲說陽衰,不得不將此義抹煞,而語意遂不貫串矣。
白話文:
[討論黃氏對經典醫書的修改]
內容翻譯爲: 啓元子註釋《素問》時,他編排篇章順序,並非完全按照全元起的原版。黃氏在他的《素問懸解》中進一步進行了改動。這可能如同宋代學者的討論,即使章節順序錯誤仍可以理解。但他不僅改變了章節順序,還刪減了部分內容,這已經讓熟悉《內經》的讀者感到震驚。更嚴重的是,他更改了經典中的文字,以滿足自己的觀點,這不僅失去了原文的意義,而且可能誤導治療方法,這樣的誤導程度難以估量。世人普遍認爲老年人陽氣衰退,因此老年人用藥應偏溫熱,這種觀念由來已久。
自從黃氏被尊爲標準後,這種風氣似乎更加盛行。現在我們才瞭解到他推崇陽氣貶低陰氣的說法,竟是通過篡改經典來形成的。經典中記載五十歲開始衰老,註釋者只說身體衰弱,並未特指是陰衰還是陽衰。就像《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到了五十歲,行動能力減弱,也沒有具體說明是陰是陽衰弱。直到“陰陽應象論”明確指出,四十歲時陰氣已經減半,生活能力開始下降,這與《靈樞》中描述的:人到四十歲,皮膚開始鬆弛,容顏開始衰老相吻合。到了五十歲,身體變得沉重,耳朵和眼睛的功能開始退化。
到了六十歲,陰氣衰弱,全身的活力大大減退,九竅功能失調,下部虛損而上部實滿,眼淚和鼻涕會同時流出,這些都是明確說明了陰氣衰弱,沒有提及陽氣衰弱。因爲陰陽是兩種不同的能量,氣並不單指陽氣。然而,黃氏將“氣大衰”的“氣”字改爲“陽”,顯然想強調陽氣的重要性而貶低陰氣。因此他在此處篡改經典文字來支持他的觀點。他不知道古人所說的氣字通常包含了陰陽二氣。如果單獨提到陽氣則會說陽,單獨提到陰氣則會說陰。
如果同時提到陰陽,則會根據上文的語境來表述。此處上下文都在說“陰氣”,所以這句話中的氣字無疑也是指陰氣。黃氏難道不明白這個道理嗎?所以他必須將氣字改爲陽字,然後在註釋中解釋,於是他說五十歲時陽氣逐漸虛弱,陰氣逐漸旺盛。六十歲時陰氣衰弱,陽氣大大衰減。他這樣做無非是爲了強調陽氣重要性,貶低陰氣,讓人以爲他的說法有經典依據。他以自己註解經典,卻改變經典以符合自己的觀點,他自己覺得這很巧妙。
如果不依據原文來糾正他的錯誤,人們豈不是會根據他篡改的經典,反而認爲黃氏的觀點有經典依據嗎?黃氏的《周易懸象》也做了大量刪改,甚至直接以孔子的“十翼”爲底稿進行刪減和修改,對於《內經》又怎麼會尊重呢?然而,醫生是掌握生命的人。陰陽的交互作用,對人體的影響尤其重大。他將氣字改爲陽,對天下的老人來說,這種改動無疑是有害的。因此,不能不將未被篡改的經典告知天下,也不能不譴責這種隨意篡改經典的行徑。
黃氏將“氣”字改爲“陽”,但在原文中對“陰痿”二字的理解卻是錯誤的。人體有九個孔竅,七個在上部,兩個在下部。耳、目、鼻、口爲上部的孔竅,二陰(生殖器)爲下部的孔竅。腎開竅於二陰,二陰指的是前陰和後陰。六十歲時陰氣衰弱,這裏的陰字就是指前陰的陰。意思是人到了老年,男性生殖器無法勃起,就像《史記·五宗世家》中提到的“膠西王端陰痿”,註釋解釋爲“無法與婦人性交”。黃氏不明白這一點,竟然將這裏的陰字解釋爲陰氣衰弱。
那麼,他之前所說陽氣逐漸虛弱,陰氣逐漸旺盛,爲什麼旺盛的陰氣突然變得衰弱?如果衰弱的是陰氣,爲什麼後來又說陽氣大大衰減?《內經》中有專門一章論述痿病,都是關於熱症的描述。例如肺痿是因爲肺部過熱導致葉狀組織乾枯,骨痿是由極度發熱引起的,治療痿病要從陽明經入手。又說肝、心、脾、腎的熱症都會導致痿病。此處的陰痿明顯是指腎氣過熱,腎熱過度會導致陰氣大大衰弱,這正好與經典中“陰氣自半,生活能力衰退”的說法相吻合。黃氏爲了強調陽氣衰弱,不得不抹殺這一解釋,導致語義不連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