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一·文一 (6)
卷一·文一 (6)
1. 六氣大司天上篇
醫書自仲景《傷寒論》後,於晉有王叔和,隋有巢元方,唐有孫真人、王刺史,宋有成無己,皆足以發明仲景之道,未有以仲景為偏於溫者。至金元之間,劉守真、李東垣、朱丹溪出,而後之相提並論者,輒謂仲景偏於辛溫,守真偏於涼瀉,東垣偏於溫補,丹溪偏於清滋。
於是有疑其偏而棄其法者,有用其偏而執其法者,有以偏救偏而偏愈甚者,而不知皆非偏也。子輿氏謂:知人必論世,凡在尚友者皆然。豈至於醫而獨不然乎?然欲明前人治法之非偏,必先明六氣司天之為病。
六氣者,如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是為風火之氣;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是為火燥之氣;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是為濕寒之氣;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是為火風之氣;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是為燥火之氣;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是為寒濕之氣。此逐年司天之六氣,可運諸掌上者也。
余則更以六十年一氣之大司天計之。余蓋本於外曾祖王樸莊先生引《內經》七百二十氣凡三十歲而為一紀,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擴而大之,以三百六十年為一大運,六十年為一大氣。五運六氣迭乘,滿三千六百年為一大周。公言如此,遂以知古人之用寒用溫,即各隨其所值之大司天以為治。
而在其人,道與時合。往往有不自知者,其人而當濕土寒水、寒水濕土之運,則以溫散溫補為治者,非偏矣。其人而當風火火風、燥火火燥之運,則以涼瀉清滋為治者,非偏矣。自余得公此論,爰為古人盡發其藏。溯自黃帝命大撓作甲子,貞下起元,從下元厥陰風木運始,以厥陰為下元,則少陰為上元,太陰為中元。復以少陽為下元,則陽明為上元,太陽為中元。
合前後三元,而配以厥、少、太、少、陽、太之六氣,於黃帝八年起數,前三十年為厥陰風木司天,後三十年為少陽相火在泉。歷金天、高陽、高辛、唐、虞、夏、殷、周、秦,至漢靈帝十七年,改元中平之元年,為第四十九甲子。仲景當建安中,乃中平甲子垂二十年。時亦屬下元厥陰風火用事,當時習用烏、附辛熱,正值風火運中,為治多誤。
故仲景以桂枝、麻黃之溫,治中風、傷寒之病。即以葛根芩連、白虎、承氣、柏皮、梔、豉之清,治溫熱、濕溫之病。凡遇溫熱,即用寒涼。其謂仲景但知秋冬不識春夏者,不足與論仲景者也。由此以推至宋高宗紹興十四年,為第六十五甲子。劉守真著《素問元機》,序云:大定丙午,為金世宗二十六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乃紹興甲子之四十三年,燥火用事,亦宜於涼。
張易水與守真同時,李東垣為易水高弟,值宋寧宗嘉泰四年,為第六十六甲子,寒濕用事,故宜於溫。丹溪生於至元,卒於至正,值泰定元年第六十八甲子,火燥用事,故宜於清。以上三家亦既按其時運一一符合。即王海藏《陰證略例》純用溫藥,麻革於癸卯年序之,為金乃馬貞氏稱制之三年,即宋理宗淳祐三年,仍在嘉泰甲子中。至明張介賓為萬曆時人,專主溫補,則又為嘉靖四十三年第七十二甲子,寒濕用事時矣。
白話文:
六氣大司天上篇
自從張仲景的《傷寒論》問世以來,晉朝有王叔和,隋朝有巢元方,唐朝有孫思邈、王焘,宋朝有成無己,這些醫家都闡發了仲景的醫學思想,卻沒有人認為仲景的醫學偏向溫熱。到了金元時期,劉完素、李杲、朱震亨出現後,人們便開始將他們與仲景相提並論,認為仲景偏向辛溫,劉完素偏向涼瀉,李杲偏向溫補,朱震亨偏向清滋。
因此,有人懷疑他們的醫學有所偏頗而拋棄他們的醫法,也有人執著於他們的偏向而固守他們的醫法,甚至有人以偏救偏,結果導致病情更加嚴重,卻不明白他們其實並非真正偏頗。子輿氏說:「了解一個人必須考慮其所處的時代」,凡是學習古人的人都是如此。難道醫學獨例外嗎?要說明前人治療方法並非偏頗,就必須先弄清楚六氣司天的致病原理。
六氣是指: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這是風火之氣;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這是火燥之氣;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這是濕寒之氣;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這是火風之氣;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這是燥火之氣;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這是寒濕之氣。這些是每年輪值的六氣,可以運用在掌上推算。
我進一步用六十年為一個大周期(大司天)來計算。我主要是根據外曾祖王樸莊先生引用《內經》的說法,七百二十氣為三十年一個周期(一紀),一千四百四十氣為六十年一個大周期(一周)。以此類推,三百六十年為一大運,六十年為一大氣。五運六氣交替運轉,三千六百年為一大周。以此觀之,就能明白古人使用寒涼或溫熱之法的道理,就是根據當時所處的大司天來進行治療。
人的治療方法與當時的時令相符。往往有人不自知,如果一個人處於濕土寒水或寒水濕土運行的時期,用溫散溫補的方法治療,就不是偏頗了;如果一個人處於風火、火風、燥火、火燥運行的時期,用涼瀉清滋的方法治療,就不是偏頗了。我從一位先生那裡得到這個見解後,就為古人醫學思想做了完整的闡述。從黃帝命大撓制訂甲子紀年開始,追溯到下元厥陰風木運開始,以厥陰為下元,則少陰為上元,太陰為中元。反之,以少陽為下元,則陽明為上元,太陽為中元。
將前後三元合在一起,並配以厥、少、太、少、陽、太六氣,從黃帝八年開始計算,前三十年為厥陰風木司天,後三十年為少陽相火在泉。經歷了金天氏、高陽氏、高辛氏、唐虞、夏、殷、周、秦,直到漢靈帝十七年改元中平元年,是第四十九個甲子。仲景生活在建安年間,正值中平甲子之後二十年左右。當時正值下元厥陰風火當令,當時流行使用烏頭、附子等辛熱之品,正處於風火運中,治療常常出錯。
所以仲景用桂枝、麻黃等溫熱藥物治療中風、傷寒;也用葛根芩連、白虎湯、承氣湯、柏皮、梔子、豉等寒涼藥物治療溫熱、濕溫。凡遇到溫熱病,就用寒涼藥物治療。那些說仲景只懂秋冬不懂春夏的人,不足以評論仲景。以此類推,到宋高宗紹興十四年,是第六十五個甲子。劉完素撰寫《素問元機》,序言中說:大定丙午年,是金世宗二十六年,也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是紹興甲子之後四十三年的燥火當令,因此宜用涼法。
張元素與劉完素同時,李杲是張元素的高足,宋寧宗嘉泰四年,是第六十六個甲子,寒濕當令,因此宜用溫法。朱震亨生活在元至元年間,死於至正年間,泰定元年是第六十八個甲子,火燥當令,因此宜用清法。以上三家都符合當時的時運。王海藏的《陰證略例》純用溫藥,麻革在癸卯年寫序,是金朝馬貞氏稱制三年,也就是宋理宗淳祐三年,仍在嘉泰甲子之內。到了明朝的張介賓,是萬曆年間的人,專主溫補,那是嘉靖四十三年,是第七十二個甲子,寒濕當令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