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八·文八 (8)

回本書目錄

卷八·文八 (8)

1. 小兒驚風說

《說文》:痙,強急也。《玉篇》:痙,風強病也。以此釋驚字最切。而有以痙為脹者,史游《急就章》:痿痹痮。顏注:痮,四體強急,難用屈伸。王氏補註,謂痮當作「痙」是也。有以痙為痹者,《易·通卦》:驗足,太陽脈虛,人多病筋急痹痛是也。又有以痙為痓者,《六書》:故人中寒濕,發熱,惡寒,頸項強急,身反張,如中風狀,或掣縱,口噤為痓是也。自此醫家遂以仲景有汗之柔痙作柔痓,無汗之剛痙作剛痓矣。

周鶴亭太史曰:《說文》無痓字。《廣韻·六至》:痓,惡也。與《玉篇》同。痓,並訓惡,無強急之義。總之,痙變為痓,形之誤也。痙變為驚,聲之訛也。莫謂形聲訓詁無關於病,自小學之不講,而醫道亦幾於息矣。

白話文:

小兒驚風說

古籍記載,「痙」是指肌肉強直抽搐。有些人將「痙」解釋為脹滿,也有人認為是痹症,還有人將其與「痓」混淆。「痓」是指因寒濕導致的發熱、惡寒、頸項僵硬等症狀,類似中風。因此,醫家將伴有汗的痙攣稱為「柔痓」,無汗的痙攣稱為「剛痓」。

然而,周鶴亭指出,「痓」字並非「強急」之意,將「痙」誤作「痓」是文字形體上的錯誤,「痙」誤作「驚」則是讀音上的訛誤。他認為,正確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形音義,對於醫學研究至關重要,否則醫學將會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