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八·文八 (5)
卷八·文八 (5)
1. 附:延壽丹方藥解
何首烏,白雄赤雌,兩藤交互,夜合晝疏。故以開合為功,能治錯雜之病。氣味苦辛。冬至後採者良。用雌雄各半,米泔水浸三日,竹刀刮去皮,切為片。每一斤取淘淨黑大豆二升,柳木甑上蒸之。豆熟取出,去豆,曬乾。換豆再蒸。如是九次。曬乾為末。自第二次至九次,將後八味於未為末前,各拌蒸一次尤妙。豆則始終用之。
豨薟草,味苦辛,氣臊。採於五月中者佳。感少陽生髮之氣,凡熱淤生濕,腰腳痠軟者,此味有專功。溫水洗淨,九蒸九曬,用酒與蜜灑之,灑宜令勻。曬乾搗為末。
菟絲子,味辛平。當春末夏初,絲縈蔓引。其實結於季夏,得金水之氣。腎陽不足者,助陽味以化陰。腎陰不足者,助陰味以化陽。米泔水淘淨,略曬,揀去稗子,酒浸一晝夜,乘潮研碎,微火焙乾,再研極細。
杜仲,辛甘而苦味厚。功專腎、肝,溫不助火,以其陽中有陰,故非偏於陽也。竹刀刮去粗皮,每斤用蜜三兩塗炙,炙至蜜盡為度。或用青鹽水浸一宿。所貴在絲,不可炒枯。新瓦上焙乾為末。
牛膝,味苦氣溫。懷慶府產者,根極長大而柔潤。能引諸藥下行。凡四肢乏力者不可缺。以其善達木火於金水中也。亦用青鹽拌之,曬乾為末。
女貞子,氣味甘溫。一名冬青實。子色黑者真。凡腎陰虛而有熱者宜之。孤陽不生,得陰乃能有子。理之常也。蒸爛攤開,盡一日曬乾。研末。放地上得地氣。
桑葉,氣味苦甘寒。經霜者佳。能以利血之功獲治風之效。下通命門,上合心包,以升陰中之陽,降陽中之陰。微火焙乾。研末。
忍冬藤,味甘氣微寒。藤蔓左纏,亦名左纏藤。凌冬不調,晝開夜合。花葉皆佳,而藤尤勝。能透經脈以息風。又通大腸結燥。乙庚相生之義也。照豨薟法研末。
生地黃,氣味甘寒。稟天一之真陰,為和血之上品。故能療水不濟火諸病。此方只宜生地,熟則呆滯矣。溫水洗淨,加水煮至中心透黑。所貴在汁,不可濾去。
桑椹,氣味甘寒。為益陰妙品。故使血氣自通。血為水所化,益血遂以行水。風與血同臟,益血即以息風。
胡麻,氣平味甘。一名巨勝,亦曰脂麻。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息。故風藥中不可少。又能益氣力,耐寒暑。
金櫻,味酸澀氣平。澀可治滑,故能治脾泄便溏,寢汗,入夜溲數。
旱蓮,色黑入腎,氣味甘酸平。折其苗有汁如墨,故名墨汁旱蓮。力能益陰,故治便血而通涇溲。
黑大豆,亦色黑入腎,腎之谷也。即肆中所用以發大豆黃卷者。井花水洗,不可久浸。久則發芽,不可用矣。
是丹以赤白首烏七十二兩為君,以豨、菟各十六兩為臣。佐以杜、牛、女、桑,則半之。忍冬、地黃,又半之。亦合七十二兩。而以桑、麻、櫻、蓮四膏各一斤為使。水用井華,火用桑柴,並忌鐵器。合而成養陰退熱之功。法實本於「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之大旨。為此方者,真善讀《內經》者也。
白話文:
【附錄:延壽丹藥方解說】
何首烏,白色的是雄,紅色的是雌,兩種藤會在夜晚交纏在一起,白天則分開。因此它具有開合的功能,能治療複雜的病症。味道苦辛。冬至後採收品質最佳。使用雌雄各一半,放在米湯水中浸泡三天,用竹刀颳去外皮,切成片狀。每一斤的首烏取兩升淘洗乾淨的黑豆,在柳木製的蒸籠上蒸煮。豆子熟了就取出,去掉豆子,晾乾。換一批豆子再蒸,這樣重複九次。晾乾後磨成粉末。從第二次到第九次,將後面八種藥材在磨成粉之前,每次各混合蒸煮一次效果更好。豆子則始終被使用。
豨薟草,味道苦辛,氣味有點臊。五月採收最佳。因為它感受了少陽生髮之氣,對於熱淤生濕,腰腳酸軟的人,這一味有特別的功效。用溫水洗淨,九蒸九曬,用酒和蜂蜜灑在上面,灑的要均勻。曬乾後搗碎成粉末。
菟絲子,味道辛平。春末夏初時,像絲一樣纏繞蔓延。到了夏季結出果實,吸收了金水之氣。腎陽不足的人,可以幫助陽氣化生陰氣。腎陰不足的人,可以幫助陰氣化生陽氣。用米湯水淘洗乾淨,稍微曬一下,挑出稗子,用酒浸泡一晝夜,趁濕研磨成碎末,用小火烘乾,再研磨到極細。
杜仲,味道辛甘而苦,氣味濃厚。主要功效在腎和肝,溫而不助火,因為它的陽氣中帶有陰氣,所以並不是偏向陽氣。用竹刀颳去粗糙的外皮,每斤用三兩蜂蜜塗抹烤制,烤到蜂蜜完全被吸收為止。或者用青鹽水浸泡一夜。重要的是保留絲狀物,不可以炒焦。在新的瓦片上烘乾,磨成粉末。
牛膝,味道苦氣溫。懷慶府產的,根非常長大而柔潤。能讓其他藥材向下走。對於四肢無力的人不可缺。因為它能把木火的能量引導到金水之中。同樣用青鹽拌和,曬乾後磨成粉末。
女貞子,味道甘溫。又叫冬青實。黑色的子實纔是真的。腎陰虛而有熱的人適合。孤陽無法生長,得到陰氣才能孕育出子孫。這是常理。蒸熟攤開,曬一天後晾乾。研磨成粉末。放在地上吸收地氣。
桑葉,味道苦甘寒。經過霜打的最好。能以利血的效果獲得治療風的效用。向下通到命門,向上與心包結合,提升陰中的陽氣,降低陽中的陰氣。用小火烘乾,研磨成粉末。
忍冬藤,味道甘氣微寒。藤蔓向左纏繞,又叫左纏藤。冬天不會凋零,白天開晚上閉。花葉都很好,但藤條更勝一籌。能穿透經脈來平息風邪。也能通暢大腸燥結。這符合五行中金生水的道理。按照豨薟草的方法研磨成粉末。
生地黃,味道甘寒。蘊含天地之間的真陰,是和血的上品。因此能治療水不濟火的各種疾病。這個方子只適合用生地,煮熟了效果就會呆滯。用溫水洗淨,加水煮到中心變黑。重要的是保留汁液,不可以過濾掉。
桑葚,味道甘寒。是滋陰的好東西。因此能使血氣自行流通。血液是由水轉化而來,滋補血液就能促進水分循環。風與血同屬一臟,滋補血液就可以平息風邪。
胡麻,氣味平和,味道甘甜。又叫巨勝,也稱脂麻。治療風先要治療血,血液流通風邪自然就會消失。因此風藥中不可或缺。同時也能增加氣力,抵禦寒冷和酷暑。
金櫻子,味道酸澀氣平。澀可以治滑,所以能治療脾瀉和便溏,睡覺出汗,夜間頻繁小便。
旱蓮,顏色黑入腎,味道甘酸氣平。折斷它的莖會有像墨汁一樣的汁液流出來,所以又叫墨汁旱蓮。能滋補陰氣,所以能治療便血和通利小便。
黑豆,也是黑色入腎,是腎的穀物。就是市面上用來發豆芽的黑豆。用井水洗淨,不能浸泡太久。太久會發芽,就不能用了。
這個丹藥以紅白首烏七十二兩為主藥,以豨薟草和菟絲子各十六兩為輔藥。佐以杜仲、牛膝、女貞子和桑葉,這些藥材的用量減半。忍冬藤和生地黃,再減半。這樣加起來也是七十二兩。再以桑葚、胡麻、金櫻子、旱蓮四種膏各一斤作為調節藥。用水要用井水,用火要用桑木柴,都要避免使用鐵器。這樣合成為滋養陰氣、退熱的功效。方法實際上來自「生氣通天論」:陰陽平衡,精神才能安定。如果陽氣太強無法保密陰氣,氣血就會枯竭。創造這個方子的人,真是善於閱讀《黃帝內經》的人。
這個方子又被蘇州謝善人家刊印在《良方集腋》中,並且記載:白門陳遜齋退休歸鄉後,二十多年只服用這個方子。在壬子年七十五歲時,從八月開始,到第二年癸丑年的重陽節,登上雨花臺,比朋友先到,不像以前需要人扶持還會氣喘。他感到很驚訝,自言不僅走路不再困難,現在甚至可以快步行走。而且原本鬍鬚和頭髮全白,現在頭髮全黑,鬍鬚也有一半變黑了。
陳遜齋本來就懂醫學,所以對這個方子特別信任。《良方集腋》在方子後面還加了一些藥材,說是陰虛的人可以加熟地。但是這個方子本來就是為陰虛的人設計的,已經有生地,不需要再加熟地。況且熟地本來就不治療陰虛。又說陽虛的人可以加附子。這跟方子的原意不符。如果確實是陽虛的人,多濕多痰,那麼這個方子根本就不能用。難道一加陳皮和半夏就能立刻變成驅除陰氣的藥方嗎?方子中的藥材,都是滋養下焦虛弱的元氣,清除上焦旺盛的熱氣。
像玄參這樣的藥材,都是這個方子包含的。哪是加一些藥材就能涵蓋的?這一定是後人不懂醫學,多此一舉,應該刪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