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八·文八 (3)
卷八·文八 (3)
1. 釋飲
飲證平時服枳朮丸法:
《金匱》枳朮湯,用枳實七枚,術二兩。今從張潔古法,改湯為丸。將二味研末,攪令勻,另用鍋巴焦、青荷葉煮湯糊丸,如桐子大。次第作為三料。第一料用枳四兩,術二兩。第二料用枳、術各三兩。第三料用術四兩,枳二兩。每日食遠後吞服三錢。冬月用淡薑湯,夏月用藿香湯送。久之,自然有效。
按:《金匱》君枳臣術,湯以蕩之。枳多術少,以瀉為主。易水君術臣枳,丸以緩之。術多枳少,以補為主。至於宜瀉宜補,多寡久暫之間,則孰君孰臣?有此三料,病人可自為轉換也。此方主治甚多,而治心下堅大、邊如旋盤者尤驗。
宿飲除根服控涎丹法
此陳無擇三因法也。用甘遂、大戟、白芥子等分,末之,糊丸,如桐子大。臨臥,薑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盛者,量加之。
凡甘遂若干,用甘草四分之一煎湯,浸三日。湯黑去湯,再換清水。日浸日淘,每日換水數次。三日後,去心,再淘再浸,以盆中水無殊色為度。取出瀝乾。麵裹如團,煨至麵糰色黃,去面,曬乾。大戟去旁枝,水浸透,去皮骨,切曬。白芥子微炒。共為末,成丸聽用。
按:甘遂能行經隧之水,大戟能泄臟腑之濕,白芥子能搜皮裡膜外之痰。主治甚多,而背寒如掌大一塊者,非此不能去之。
白話文:
釋飲
枳朮丸的服用方法:
《金匱要略》記載的枳朮湯,是用枳實七枚、白朮二兩。現在參考張潔古的經驗,將湯劑改為丸劑。將枳實和白朮研磨成粉末,充分混合均勻,再用鍋巴焦和青荷葉熬煮成糊狀,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一共分為三劑,第一劑用枳實四兩、白朮二兩;第二劑用枳實三兩、白朮三兩;第三劑用枳實二兩、白朮四兩。每天飯後服用三錢,冬天用淡薑湯送服,夏天用藿香湯送服。長期服用,自然就會有效。
說明:《金匱要略》中以枳實為主藥,白朮為輔藥,湯劑以瀉為主。而將其製成丸劑,則以白朮為主藥,枳實為輔藥,以補為主。至於該瀉還是該補,藥物用量及服用的時間長短,則要根據病情調整主藥和輔藥的比例。這三劑藥物,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行調整服用。此方治療的疾病很多,尤其對治療心下堅硬脹滿、邊緣像旋盤一樣的症狀效果顯著。
控涎丹的服用方法:
這是陳無擇的三因法。將甘遂、大戟、白芥子等量研磨成粉末,用糊劑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睡前用薑湯送服五到十丸,痰多的患者可以酌情增加劑量。
甘遂的炮製方法:取適量甘遂,用四分之一量的甘草煎湯浸泡三天。湯汁變黑後倒掉,再換清水浸泡,每天換水數次。三天後,去除甘遂的內心,再淘洗再浸泡,直到盆中的水不再變色為止。取出瀝乾水分,用麵粉包裹成團,用火煨烤至麵糰呈黃色,去除麵粉,曬乾。大戟要去除旁枝,用水浸泡至透,除去皮和骨,切片曬乾。白芥子微炒。然後將三種藥材磨成粉末,製成丸藥。
說明:甘遂能通利經絡中的水液,大戟能瀉去臟腑中的濕邪,白芥子能清除皮裡膜外的痰濁。此方治療的疾病很多,但對於背部寒冷,像手掌那麼大的一塊區域,非用此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