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十五·文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文十五 (1)

1. 答袁生上池問外感六因

余既為袁生說六經為標、六氣為本之理,而生又以外感六因問。生之意謂風、暑、濕、燥、寒自是外因,而火之所以為外因者何在?故以為疑。則以前人於火之一因久置弗道,故幾不知六因之有火耳。《內經》兩言寒、暑、燥、濕、風,此論天時,不論人病,故不及於火,而為五至。

其言百病之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則始以病之變化言,故並及於火而為六。人身三陰三陽,上奉天之五氣,以加臨地之五行。天之五氣,暑分為火,則為六;地之五行,火分君相,亦為六。此所以共為六因。而氣交之病,未有不因此六者。韓飛霞所謂:五臟皆有火,平則怡,病則亂者,即此火也。

白話文:

我已經向袁先生解釋了“六經”和“六氣”的原理,並且他再次詢問關於外部感受六個原因的問題。他認爲風、熱、溼、幹、冷自然是外界的原因,但是爲什麼火也是其中之一呢?所以他對此感到疑惑。這是因爲前人在討論火這個因素時很少提及它,所以我們幾乎不知道這六個原因是包括火在內的。根據《內經》,寒冷、炎熱、乾燥、溼潤、風吹都是自然現象,而不是人類疾病的現象,所以在描述這些現象的時候沒有提到火,只有五個元素。

然而,《內經》還提到了各種疾病的產生都與風、冷、熱、溼、幹、火有關,則開始從病症的變化來談論這個問題,所以將火包含其中,成爲六個要素。人體中的三個陰部和三個陽部受到來自天空的五個氣候的影響並影響到地球上的五個元素。天空的五個氣候中有兩個屬於火,那麼就是六個; 地球上的五個元素也有兩種類型: 君主和宰相, 也就是六個。這就是它們共同構成六個原因的原因。而且,在天地之間的所有疾病都沒有不是由這六個原因引起的。韓飛霞所說的:“所有的器官都有火,正常情況下它是平靜的,生病後就會混亂”,指的就是這種火。

人則以為,四時之邪無不感受於外,火則從何感受?而亦若自外來耶?夫言四時之序,春為風,夏為暑,長夏為濕,秋為燥,冬為寒,皆有外因。火則本非外因,然以風、暑、濕、燥、寒感之於外,火未有不應之於內者。則在內之火,即此在外之五者有以致之。蓋此火為人身自有之元陽,不病則為熟腐水穀之火,一日不可無之火也。

經云:風以動之,暑以蒸之,濕以潤之,燥以干之,寒以堅之,而火以溫之者是也。病則為劫奪津液之火,一日不可有之火也。經云:風勝則地動,暑勝則地濕,濕勝則地泥,燥勝則地干,寒勝則地裂,而火勝則地固者是也。不可無者此火,不可有者亦此火。經故無不以六者並言之。

白話文:

人們認為,在四季中的疾病都是因為受到外部因素影響所引起的,那麼火又是如何被感受到呢? 似乎像是來自外面一樣嗎? 說到四季的順序,春天是風,夏天是熱,夏季中期是溼氣重,秋天是乾燥,冬天是寒冷,這些都有外部的原因。然而火本身不是由於外部原因產生的,但是如果我們接觸到了風、熱、溼氣、乾燥和寒冷等外部因素,身體內部就會對其做出反應。因此,身體內部的火是由這五種外部因素導致的。這種火是人體自然存在的原生陽光,當沒有生病的時候它是用來消化食物和飲料的火,每天都需要它存在。如果生病了,這個火就成為掠奪身體水分的火,每天都不能讓它存在。古籍上說:“風可以引起地震,熱可以使土地變得潮溼,溼氣會使土壤變軟,乾燥會使地面變得乾燥,寒冷會使地面開裂,但是火能夠保持土地穩定。”所以,必須要有這個火的存在,但同時也不能夠有它的存在。所以在古籍中總是把這六個因素一起提到。

而及其論病,則獨言風寒在外,燥熱在上,濕氣居中,而火但曰遊行其間。且但言風勝則動,寒勝則浮,燥勝則乾,熱勝則腫,而並不及於火。蓋以五行之常,不為大病。火則病大,而後有之。偶感風寒,隨即消散,火未及病,病不因於火也;不消散,而遊行之火至此而勝病,即因於火矣。經言: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

此熱即因於火。輕為表熱,重為裡熱。輕則漬形以為汗,而曰當是之時,可汗而發。重則少火之氣壯,而曰火淫於內,治以鹹冷。言火之淫於內,自非火之感於外矣。然既因感而為火,因火而為病,則火雖病於內,而火之所以病則由於外。此所以言病之因,必當併火計之而為六。

白話文:

他談到疾病的時候,只說外面受到風寒侵襲、上面有燥熱、中央有溼氣,而且火只是在其中流動而已。他又提到只有風過度就會引起運動,寒過度會使身體浮起,燥過度會導致乾燥,熱過度會造成腫脅,但是沒有提及火。因為五種元素的正常狀態不會引致嚴重的疾病,火纔是最嚴重的一個因素,然後纔出現其他症狀。偶然感到風寒,很快就能消失,如果火還來不及影響病情,那麼病情就不會與火有關了。如果不消失,流動著的火到了這裡就變得比疾病的程度更強烈,這就是由火引起的病症了。古籍中有這樣一句話:“風寒侵犯人的時候,會讓他的毛孔全部豎立起來,皮膚緊繃並且產生熱量。”這種熱量是由火所造成的。輕微的是表面發燒,嚴重的就是內部發燒。輕微的情況下可以用藥物浸透肌膚使其出汗,而在這個時候可以通過發汗和排泄的方式進行治療。嚴重的話就需要用一些能夠增強小火的力量的方法,例如使用鹹味的食物或飲料等方法進行治療。這是因為火已經在體內氾濫,而不是從外部感染進去的。然而既然已經因為感受而成為火,又因為火而生病,那末即使火是在體內生長,它之所以能對我們造成傷害的原因還是來自外界。因此,在討論病因時必須把火的因素考慮在一起才能得到完整的答案。

且以見消散之而不愈者,其病必因於火。故六因所重,正在此一因也。人惟略此一因,遂於五因外之因火而病者,不知所以為治。嗟乎!火之一因,仲景知之矣。病在太、少,火之未病,僅為中風、傷寒。病至陽明,火之既病,即為濕溫、溫熱。所以《傷寒論》陽明經病多屬於火,陽明經方皆以治火。

奈何泥此傷寒兩字,於仲景書所用清法凡足以治火之因者,皆若未之見也,此溫病、熱病所以皆失其治,而即無以辨風寒、溫熱之所由分也。彼以陽明實熱認作土敗者,直並外感六因之未解耳。

白話文:

當看到病情逐漸消失但仍未痊癒的情況時,病因必定與火有關。因此,在六種原因中,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人們往往忽略了這個原因,所以在其他五種原因之外,因為火的原因患病的人不知道該如何治療。唉!火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張仲景已經知道了它的重要性。疾病出現在太陰和少陰上,火還沒有成為問題,只是作為中風或受涼的因素存在;如果疾病到了陽明,那麼火就已經成為了主要問題,會出現溼暖和炎熱等症狀。因此,《傷寒論》中的陽明經病症大多數都與火相關,而且陽明經的藥物都是為了治療火引起的病症。

然而,為什麼要拘泥於「傷寒」兩個字呢?對於張仲景書籍中使用的所有可以治療火引起疾病的療法,似乎都視而不見,這是導致溫病和熱病無法得到適當治療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難以區別風寒和溫熱之間差異的原因。那些認為陽明實熱是土壤破壞的人,根本連外感六種原因都不瞭解。

2. 答施、王二生問陽明濕溫之治

施生子程、王生藝耕同侍坐於世補齋,教以濕溫之病,必從陽明論治。二子惑焉,謂陽明主燥,太陰主濕,夫子乃以濕屬陽明,何也?且陽明之燥而何以有濕也?余曰:此陽明中氣之病,不求諸《內經》所言本標中見者,不能知其然矣。《內經·六微旨大論》以火、燥、寒、風、熱、濕為本。

本者,六元本始之氣也。以少陽、太、厥、少、太為標。標者,六經標著之氣也。以上本下標之中見者為中氣。中氣者,人身臟腑表裡互相為絡之氣也。經之言氣,則曰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經之言病,則曰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經之言治,則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白話文:

施先生和王先生與我在世補齋一起坐著,他教我們如何治療溼溫病,必須從陽明開始治療。他們感到困惑,認為陽明主管乾燥,太陰主管溼潤,老師竟然把溼歸屬於陽明,這是為什麼呢?而且陽明怎麼會有溼呢? 我說:這是由於陽明中的中氣生病了,如果不參考《黃帝內經》中關於本標中見者的描述,就無法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在《黃帝內經·六微旨大論》中,火、燥、寒、風、熱、溼被視為根本。

這些是六種元素的基本特徵。少陽、太、厥、少、太被視為表面現象。表面現象是指六個經脈表現出的不同特性。介於上部的根本和下部的表面之間的是中間的能量。中間能量指的是人體內部器官和外部皮膚相互連接的能量。經文中提到的能量可以分為三類:跟隨基本特徵的能量, 跟隨著基本特徵和表面現象的能量以及不遵循任何一類的能量。經文中還提到了疾病產生的原因,包括由基本特徵引起的疾病,由表面現象引起的疾病,以及由中間能量引起的疾病。經文中還提到了治療方法,例如少陽和太陰應該按照基本特徵進行治療,少陰和太陽應當根據基本特徵和表面現象來治療,而陽明和厥陰則不應該遵循基本特徵或表面現象,而是要遵照中間能量的要求去治療。

啟元子解之曰:少陽本火,太陰本濕,標本同,故從本。少陰本熱,標陰。太陽本寒,標陽。標本異,故或從本或從標。陽明之中,太陰、厥陰之中,相火標本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而從乎中。其言標本,固所易曉。而於從中之治,則仍言其所當然,尚未言其所以然也。余謂:六經既各有中氣,何不可從中治?陽明、厥陰既各有標本,亦豈無從標本治者?胡獨於陽明、厥陰必從中治耶?蓋經既言病言治,則治必因病而施。彼四經之病不生於中氣,則治不必從乎中。

惟此陽明、厥陰兩經,則有生於中氣之病,故有必從中氣之治。試就各經論之:少陽相火,火為其本。太陰濕土,濕為其本。火,陽也。而少陽之經亦陽。濕,陰也。而太陰之經亦陰。既有火與濕之本在,則標從本化。而中之木為火母,中之金為土子,則中氣亦從本化。故從本治,不從標治,亦不必從中治也。

白話文:

「啟元子」是古時的一位名稱。「少陽」和「太陰」是指人體中的兩個能量系統,其中「少陽」代表火的能量,「太陰」代表溼的能量。「標本」是指這些能量系統的基本特徵和表現形式。「陽明」、「太陽」、「厥陰」也是指人體中的其他幾個能量系統。「中氣」是指人體內各種能量之間相互作用的力量。「治療」是指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來改善疾病的情況。

根據以上概念,可以理解這段文本的大意如下:

啟元子說道:少陽原本就是火的能量,太陰原本就是溼的能量,因此它們的標本相同,所以在治療上要遵循基本原則。少陰原本就有熱能,但它的標誌卻是陰性;太陽原本就有冷能,但它的標誌卻是陽性。由於這些能量系統的標本不同,在治療上可能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對於那些具有特殊情況的能量系統(如陽明和厥陰),我們不能簡單地按照標本進行治療,而是應該考慮到它們的中心力量。雖然這種治療方法很容易明白,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因為我們還沒有完全瞭解為什麼必須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治療。我的看法是:既然每個經絡都有自己的中央力量,那麼爲什麼我們不能根據這個力量來進行治療呢? 爲什

少陰、太陽,一為本熱,一為本寒。本之熱同中陽,中之寒又同標陰。本之寒同中陰,中之熱又同標陽。中與本同,而標與本則異。中與標同,而本與標則異。故或從本治,或從標治,而亦不必從中治也。獨至陽明,則本燥標陽而中為濕。厥陰,則本風標陰而中為火。本與標之不同,理易明也。

而中之火何以見於厥陰?中之濕何以見於陽明?則人皆忽之。而不知病既生於中氣,治即不從標本,故有必從乎中治者。若火但見於少陽,則治少陽之本。濕但見於太陰,則治太陰之本。以其病生於本也。若厥陰而以中之火病,則必治中氣之火。陽明而以中之濕病,則必治中氣之濕。

白話文:

小腸和膀胱,一個是原本就熱的,另一個是原本就冷的。其中的小腸因為在身體中央的位置,所以它的熱度和其他器官相同;而膀胱由於位置較低,因此它比較寒冷。相反地,如果說小腸是冷的,那麼其他器官也會跟著變冷;同樣地,如果膀胱是熱的,那麼其他器官也會跟著變得更熱。中央和原本的狀態是一樣的,但是表面和原本的狀態卻有所不同。因此,有的時候我們會根據病情來治療原本或者表面的情況,而不一定按照中央的狀況進行治療。只有到了胃的時候,才會出現原本就是乾燥且屬性偏陽的情況,而且中央還存在溼氣。另外,在肝臟方面,原本就是風邪並且屬性偏陰,但是在中央卻存在著火氣。原本和表面的不同,道理很容易明白。

然而,為什麼在肝臟中可以發現到火氣呢?又為什麼在胃中可以看到溼氣呢?這些問題往往被人們忽略了。他們不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是在於中央的能量失衡,因此治療方法就不應該只針對原本或者表面的情況,而是必須要考慮到中央的治療方式。例如:如果只是在膽囊上看到火氣,那就要對應到膽囊本身的治療方式。如果是脾臟受到溼氣影響,那就得用相應的方法去處理脾臟中的溼氣。

以其病生於中氣也。不講《內經》中見之旨,何由知厥陰風病之有火,而陽明溫病之有濕哉。余於風寒溫熱多所發明,而於濕溫之論猶有缺焉。二子曰:然則濕而見為寒濕,則治太陰。濕而見為濕溫,必治陽明。其為方也,當是蒼朮白虎之類乎?余曰:得之矣。

白話文:

因為疾病是由中氣引起的,如果不瞭解《內經》中的觀點,怎麼能知道厥陰風病中有火,而陽明溫病中有溼呢? 我在風、寒、溫、熱方面有很多發現,但在溼溫方面的理論還有所欠缺。他們倆說: 那麼如果溼邪表現出寒冷溼氣,就治療太陰; 如果溼邪表現出溼暖,必須治療陽明。那使用的藥方應該是像蒼朮白虎這樣的嗎? 我回答: 你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