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八·文八 (2)
卷八·文八 (2)
1. 釋飲
痰飲之名,始於仲景,詳見《金匱·第十二》。篇中有二飲、四飲、五飲之別。二飲者,曰留飲,曰伏飲。僅以病之新久言之,留則留而不去,伏則伏而不出,無所關於治要也。四飲者,懸飲、溢飲、支飲、痰飲。懸,謂懸於一處,每聚脅下,故脅痛。溢,謂溢於四旁,每漬肌膚,故膚腫。
支者,如木之有枝,或左或右,每易上逆,故胸膈喘滿而不得臥。分言之,則飲有三。合言之,則總為痰飲。而亦不外乎留伏之理。但水之稀者為飲,稠者為痰。水得陰凝聚為飲,得陽煎熬成痰。此則治有殊矣。五飲者,水在肝,脅下支滿,故嚏則引痛。水在心,築築然悸動,火與水為仇,故不欲飲。
水在脾,脾惡濕,故身重。水在肺,吐涎沫,肺不得清肅,故渴欲飲。水在腎,腎本為水臟,正不勝邪,故臍下悸,欲作奔豚。此之謂五飲。久而不愈,而或懸、或溢、或支之無定者,亦皆為留伏而已。今夫人身之所貴者,水耳。天一生水,有氣以為之母,有胃以為之海。
故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脾肺,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何病之有?及其水不通調,日積月累,轉為淤濁,而水飲成焉。是故水飲之患,未有不起於胃上脘者。但有一毫陽氣不到處,即為水之所伏留。蓋陽得充足,則陰氣化為津液,以資灌溉,而奉生身。陽失運行,則陰氣即化為水而成病。
從其初而言,則水停於胃,流於脅,泛於肌膚,逆於胸膈,此四飲所由來也。從其既而言,則水由胃而上入陽分,漸及於心肺;下入陰分,漸及於脾肝;至腎而劇,此五飲所由來也。病之初起,不外乎風寒外侵,肥甘內滯,氣機因而不利,往往畏風,畏寒,汗閉,溲閉,咳逆,倚息不得臥,甚則膚腫。水為陰邪,故時而頭目眩暈,是水邪怫鬱,陽氣不上升,非痰火濕熱之謂也。
時而口乾舌燥,是水邪阻遏津液不上潮,非陰虛火旺之謂也。且水飲之脈必弦,或雙弦,或單絃。其弦之見於右關者,象類數,亦非數,則為熱也。其舌必光滑而不立苔,此則沮洳之地其草不生,亦非陰虛內熱之所謂。光如鏡面者,也於此求治,或開鬼門,或潔淨府,總宜以導痰滌飲為事。
隨證酌加他藥,而不可遽補。雖在高年,亦必先通後補。即補亦惟參、朮、薑、附是宜。若洋參、石斛之養胃,生熟二地之滋陰,麥冬、阿膠之保肺,兜鈴、蛤殼之清金,貝母、栝蔞輩之滑痰潤燥,則皆宜於他人之火燥,適相反於此。人之水寒患者,固不能以病湊也。總而言之,振胃陽以逐寒水,宜汗則汗,宜利則利。
即使久咳肺虛,終是水寒在胃,故雖行補劑,亦惟壯氣以通陽,不可益陰而助病。仲景小青龍湯及理中湯、真武湯輩,皆水飲正治之方也。今不言飲證,廢此數方而反有所謂陰虛痰飲者,夫痰飲為陰盛之病,乃以陰盛而謂為陰虛,則其用藥為何如哉?
白話文:
釋飲
痰飲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仲景的醫著中,詳細內容可參考《金匱要略》第十二篇。書中將痰飲分為二飲、四飲、五飲。二飲指的是留飲和伏飲,僅從疾病的久暫來區分,留飲指停留在體內不去,伏飲指潛伏體內不顯露,這兩種分類與治療原則無關。四飲指的是懸飲、溢飲、支飲、痰飲。懸飲,指停留在某一部位,常積聚在脅下,所以會脅痛。溢飲,指溢滿於周身,浸漬皮膚,所以會皮膚腫脹。支飲,如同樹木的枝幹,或在左側或在右側,容易向上逆衝,所以會胸膈喘滿而無法平臥。分開來說,飲有三種,合起來則統稱為痰飲,而它們也脫離不了留飲和伏飲的範疇。只是水的稀薄者為飲,濃稠者為痰。水氣陰寒凝聚成飲,受陽氣煎熬則變成痰,所以治療方法有所不同。五飲指的是:水停留在肝臟,脅下脹滿,因此打噴嚏都會牽引疼痛;水停留在心臟,則會有心悸的感覺,因為水火不相容,所以不想喝水;水停留在脾臟,脾臟厭惡濕氣,所以身體沉重;水停留在肺臟,會吐出涎沫,肺氣不能清肅,所以口渴想喝水;水停留在腎臟,腎臟本來就是主水的臟器,正氣不勝邪氣,所以臍下悸動,想要小便。這就是所謂的五飲。如果久治不愈,有時呈現懸飲、溢飲、支飲等不同症狀,也是留飲或伏飲的表現。人體最寶貴的就是水,天一生水,以氣為母,以胃為海。所以水飲進入胃中,滋養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肺,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四布,五臟經絡暢通,哪會有疾病?一旦水液運行失調,日積月累,就會變成污濁之物,而形成水飲。所以水飲的病患,沒有不是始於胃上脘的。只要有一點點陽氣不足的地方,就會成為水氣停滯的地方。陽氣充足,陰氣就能化為津液,滋養灌溉全身,維持生命。陽氣運行失調,陰氣就會化為水而致病。從疾病的初期來看,水停留在胃中,流到脅下,泛到皮膚,逆衝到胸膈,這就是四飲的來源。從疾病的發展來看,水從胃往上進入陽分,逐漸到達心肺;往下進入陰分,逐漸到達脾肝;到達腎臟則病情加重,這就是五飲的來源。疾病的初期,不外乎風寒外侵,肥甘厚味內積,導致氣機不利,常常畏風、畏寒、汗閉、小便不通暢、咳嗽、呼吸困難、無法平臥,嚴重者還會皮膚腫脹。水屬陰邪,所以有時會頭暈目眩,這是水邪鬱結,陽氣不能上升,並不是痰火濕熱引起的。有時會口乾舌燥,這是水邪阻礙津液不能上輸,並不是陰虛火旺引起的。而且水飲的脈象必定弦細,或是雙弦,或是單弦。如果弦細的脈象出現在右關脈,脈象數而有力,則表示有熱。舌頭必定光滑無苔,如同乾旱之地寸草不生,這也不是陰虛內熱的表現。舌頭像鏡面一樣光滑,治療也以此為依據,或是開通鬼門關(指胃),或是清潔淨府(指大腸),總之應該以導痰滌飲為主要治療方法,根據具體症狀酌情加用其他藥物,不可以急於補益。即使是老年人,也必須先通利後補益。即使要補益,也只宜用人參、白朮、生薑、附子。至於西洋參、石斛等養胃藥,生地、熟地等滋陰藥,麥冬、阿膠等保肺藥,白藥、蛤殼等清肺藥,貝母、栝樓等化痰潤燥藥,這些藥物適合於火燥的人,卻與水飲患者相反。水寒的患者,不能強行用藥。總而言之,要振奮胃陽來驅逐寒水,該發汗就發汗,該利水就利水。即使是久咳肺虛,根源還在於胃中寒水,所以即使使用補益藥物,也要壯氣以通陽,不可以滋陰而加重病情。仲景的《傷寒論》中小青龍湯、理中湯、真武湯等,都是治療水飲的正治方劑。現在不論水飲證候,捨棄這些方劑,反而出現所謂的「陰虛痰飲」,痰飲是陰盛的病證,卻用陰盛來稱作陰虛,那用藥方法又該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