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八·文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文八 (1)

1. 卷八·文八

2. 真中風論 附:痹痿厥

風、痹、痿、厥四病,《內經》各有專篇。而風之為病也尤多。《傷寒論》之中風,即今所謂傷風,如經言:風寒客於人,皮膚泄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者是也。此與《金匱》: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脈微而數者不同。《金匱》之言中經、中腑、中臟者,則經所謂風氣入通於肝,及所謂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眩掉,皆屬於肝。此則真中風也。

善解此證莫如河間。河間謂此多由熱甚兼燥,而熱為主。心火暴甚,腎不能制,則陽實而熱鬱,甚則心神昏冒,猝倒無知,皆以熱甚故也。此河間主火之說也。至東垣則以氣言,氣因火鬱也。丹溪則以痰言,痰因火結也。二子者,雖一主氣,一主痰,實皆主火,而亦皆為通論。

蓋人身無內風不招外風,無內火不起內風,風由於火,火又生風,風火交煽,風為標而火為本。苟得內火之降,則內風熄。苟得內風之定,則外風除。然則欲去風於外者,安得不先去火於內耶?繆仲醇曰: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知其要矣。喻嘉言宗之,制祛風至寶膏,用藥二十六味,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

方以清火為主,佐以祛風。蓋清火以治病本,而祛風以治其標。若陰已傷,加以和陰。陳修園載諸《金匱·中風門》注,極表章之,皆所以治真中風也。若夫《金匱·血痹虛勞門》中方,則專以治非風之證,斷非可以治真中風者。自夫人以虛勞之病,概作中風,而不問張介賓之所謂非風。

又因介賓有非風之說,而從其說者,又將真中風之病概目之為非風。想當介賓時,必以非風為辨。而當今之世,則又必以非非風為辨。果遇非風,自當從非風治。若非非風,則仍當從風治。而治風之要,尤在清火。火之不降,風必不除。《洄溪醫案》首章即是治風正軌。凡病皆有兩端,焉得歸於一致?而於此病,則既當辨其是非,尤當辨其非非。

庶真中風者,不盡死於非風之說也。彼病之近於風者,又有痹。痹病亦多由於熱,其風氣勝為行痹,風,陽邪也,本熱也。濕氣勝為著痹,濕上甚為熱也。寒氣勝為痛痹,寒閉而為熱也。即喉痹亦多熱證,非虛證,皆非「血痹門」中之所謂虛勞者。至於痿,則更為熱。經屢言肺熱葉焦,而肝心脾腎之熱皆能致之,非獨骨痿之生於大熱也。

經又謂治痿獨取陽明,石膏為陽明主藥,言取陽明,則所取之為石膏,不待言矣。至於厥,則有寒厥,有熱厥。其為寒厥固多,而熱厥亦不少。余所見除一二虛勞外,無非熱厥。治皆從仲景厥應下之之法。以余所值為燥火之運,故人病多屬燥火。若在寒濕濕寒運中,當不如是。

今之燥火尚有四十年,以後值寒濕六十年。過此以往,又值風火火燥者百二十年。他時運氣轉移,自有明者應運而生,余則就今言今可矣。

白話文:

【對於真正中風的理解,附加:痹症、痿症、厥症】

《內經》對風、痹、痿、厥這四種疾病都有專門的篇章。尤其在風的病症上,內容尤其豐富。《傷寒論》中的中風,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感冒,如文中描述:當風寒侵襲人體,皮膚毛孔開闔失常,就會感到寒冷,身體發冷,甚至出現悶熱感。這與《金匱》中描述的中風不同,那裡提到的中風特徵是半身不遂,脈搏微弱但頻率加快。《金匱》中提及的中經、中腑、中臟,是指風氣進入人體後,主要影響肝臟,以及各種突然發生的強直症狀,都屬於風的範疇;所有與風相關的眩暈搖晃,都是肝的問題。這些纔是真正的中風。

對於理解這種病症,沒有比河間更好的解釋了。河間認為,這種病大多是由過度的熱和乾燥引起,其中熱是主要原因。心臟的火氣過旺,腎臟無法制約,導致陽氣過盛,熱氣鬱積,嚴重時會讓人失去意識,突然倒地,這都是因為熱度過高所致。這是河間關於火的理論。到了東垣,他從氣的角度來看,認為氣因為火氣鬱積而受影響。丹溪則從痰的角度來看,認為痰因為火氣凝結而產生。這兩位,雖然一個強調氣,一個強調痰,實際上都在強調火,他們的理論也都是通用的。

人體內如果不先有內風,就不會引來外風;如果沒有內火,就不會引起內風。風是由火引起的,火又會生成風,風火相煽,風是表面現象,火是根本原因。如果能夠控制內火,那麼內風就能平息;如果內風穩定下來,外風就會消失。因此,想要在外去除風,首先必須在內去除火。繆仲醇曾說:不用特別去治療風,也不用特別去治療燥,只要把火處理好,風和燥自然就消失了。他確實抓住了關鍵。喻嘉言沿用了這個理論,創製了祛風至寶膏,由26種藥材組成,煉製成蜜丸,形狀像彈珠一樣大,每次服用一丸。

這個配方主要是為了清除火氣,同時輔助去除風。清除火氣是針對病因,而去除風是針對表面的症狀。如果陰已經受到損傷,就應該加入調和陰氣的成分。陳修園在他的《金匱·中風門》註釋中,大力推崇這種方法,都是為了治療真正的中風。然而,《金匱·血痹虛勞門》中的方法,則專門用於治療非風的病症,絕對不能用來治療真正的中風。人們往往將虛勞病誤認為中風,卻忽略了張介賓所說的非風。

又因為張介賓提出了非風的概念,那些跟隨他的理論的人,又將所有的中風病統稱為非風。想必在張介賓那個時代,他必須區分非風和中風。但在當今社會,我們必須區分非風和非非風。如果遇到的是非風,當然應該按照非風的方法來治療。如果不是非風,而是非非風,那就應該按照風的方法來治療。而在治療風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清除火氣。如果不降火,風就不會消散。《洄溪醫案》的第一章就是正確的治療風的路徑。每種疾病都有兩個方面,怎麼可能只有一種解決方案?對於這種病,我們不僅要辨別是非,更要辨別非非。

這樣,真正中風的患者纔不會因為非風的錯誤觀念而喪命。除了中風,還有類似風的痹症。痹症也常常由熱引起,當風氣佔優勢時,會導致行痹,風是陽性的邪氣,本身就是熱的。當濕氣佔優勢時,會導致著痹,濕氣過重也會導致熱。當寒氣佔優勢時,會導致痛痹,寒氣封閉在體內會轉化為熱。即使是喉痹,大多也是熱症,並非虛證,它們都不屬於《血痹門》中所說的虛勞。至於痿症,則更是由熱引起。經典中多次提到肺熱導致葉片焦枯,肝、心、脾、腎的熱都會導致痿症,不僅僅是骨痿由極度的熱產生。

經典中還提到,治療痿症應專注於陽明經絡,而石膏是陽明經絡的主要藥物,當提到取陽明經絡時,不用多說就知道應該使用石膏。至於厥症,有寒厥,也有熱厥。雖然寒厥的情況比較多,但熱厥也不少。我所見到的病例,除了少數虛勞之外,幾乎都是熱厥。治療時都遵循張仲景的厥症應當下藥的原則。因為我所處的時代,是燥火盛行的時期,所以人們的病多屬於燥火。如果處在寒濕或濕寒的時期,情況就不會如此。

當前的燥火還將持續四十年,之後將會有六十年的寒濕時期。再往後,又將是風火和火燥的一百二十年。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有明白人根據當時的運氣變化而誕生,我只需要根據當下的情況來說當下的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