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七·文七 (8)
卷七·文七 (8)
1. 煙漏說
自張潔古有「古方今病不相能」之說,人遂謂今病非古方能治。然今人萬病,皆古人所已言,未聞別有古人不知之病也。若今所有煙漏一證,則真是今病而為古人所未知,即為古人所未言。向聞煙客多腸燥,往往大便乾結為脾約。而何以有煙漏?蓋所稱煙漏者,即下利也,即滯下也,亦即俗所謂痢疾也。
人於傷寒之下利,且以漏底為名。況今以腸燥之人而忽有利,得不稱為漏乎?至一加以漏之名,則既名漏,自當塞乃愈。塞而愈漏者,何也?以其本非漏也,以其本是滯下,故以塞者滯之而更滯也。或因傷於飲食,或以感夫暑熱,或以濕多而成五泄,皆足以致滯下。其病多見於春夏秋之交,煙客病,即非煙客亦病,特煙客臥多行少,其氣更易滯耳。
或曰:然則煙漏一證,將何法以治之?余曰:此必不視為煙客,不名之為煙漏,仍從滯下正法,以通為止,則漏自止。人既曰漏,亦不必定以非漏爭也,但須知此漏之必得通而止,則正所以治漏,亦即所以治煙漏也。吾見滯下之以名為漏底,而卒至不起者,皆害於不為之通,故並於此發之。
煙漏之所以然者如是,是當推本於煙,為煙客籌調理之法。人身臟為陰,腑為陽,一呼一吸以奉生身。及其病也,在腑為輕,在臟為重。一臟受病為輕,五臟皆病為重。人固罕有一病而涉五臟者,有之,自煙客始。夫人咽喉二竅,喉主氣息,即氣管也。咽主飲食,即食管也。
喉系通於肺,呼吸出入,下通心脾肝腎,為氣息之道路。咽系通於胃,水穀皆由此入,為飲食之道路。飲食下咽,熟軟生硬皆能容受而停留胃中,其精微上輸脾肺,其糟粕下入大小腸。人之以飲食傷而為病者,在腑而不及臟。若氣管清淨之地,不能容受些許有形之物。而惟煙之入也,有氣無形,隨其人之本氣相為呼吸。
其呼也,上出於心肺。其吸也,下入於腎肝。而位乎其中,以司呼吸之出入者則於脾。人之有脾也,本藉胃中水穀氣以生以化。今煙氣徑達脾中,較之飲食之入必由胃而後及脾者,其行倍速。是以煙才入喉,頃刻周流充達。對時不舉,失煙氣之充周,猶之過時不食,失穀氣之榮養。
其體倦,脾為病也。涕,肺為病也。汗,心為病也。淚,肝為病也。腸燥,腎為病也。至其為引,必對時而作者,脾主信,脾之為病最先也。故五臟俱病,而脾尤甚焉。平時調理,自當以健脾為主,兼補兼行,旁及四臟。昔林文忠公方,深合乎仲景理陰之治,此即治煙良法,一建中而五臟俱安者也。
至於病名煙漏,實即滯下,則仍是腑病,不是臟病,不可不治其腑。此病真是今病,真古人所未知。然而藥則仍是古人之藥也。
白話文:
從張潔古提出「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觀點後,人們普遍認為現代的疾病古方無法治癒。然而,今日我們所遭遇的各種疾病,古人早已有所描述,並沒有出現古人未曾聽聞的新病症。就拿「煙漏」這個現象來說,它確實是現代纔出現的問題,古人並未提及。
所謂的「煙漏」,實際上就是下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腹瀉或痢疾。有人提到吸煙者常會腸道乾燥,導致大便祕結,形成脾約。那麼,為何又會出現「煙漏」呢?實際上,「煙漏」就是指下痢。當腸道原本乾燥的人突然開始拉肚子,難道不該稱之為「漏」嗎?一旦冠以「漏」的名稱,大家就會認為堵塞纔是治療之道。然而,堵塞卻讓病情加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種情況本來就不是「漏」,而是滯下,也就是腸胃功能不順。堵塞只會讓情況更加惡化。
這種病症可能因為飲食不當、感受暑熱或濕氣過重而引發五種不同的腹瀉類型,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滯下。此病多在春、夏、秋季節交換時發生,無論是否吸煙者都有可能患病,只是吸煙者因為活動量較少,氣血運行容易阻滯。
有人問:那麼對於「煙漏」這類病症,該如何治療呢?我的回答是:治療時不要特別針對吸煙者,也不要稱之為「煙漏」,而應按照滯下的標準治療方法,以通暢為目標,這樣「漏」自然就能停止。既然大家已經稱之為「漏」,也不必強調其非「漏」,只需明白這種「漏」必須通過通暢才能得到控制,這就是治療滯下和「煙漏」的正確方法。我曾見過那些將滯下誤診為「漏底」的患者,最終因未能及時疏通而無法康復,因此在此提出警示。
關於「煙漏」的形成原因,我們應該從吸煙行為本身尋找答案,並為吸煙者提供調整和療養的方法。人體的臟腑分屬陰陽,臟為陰,腑為陽,一呼一吸維持生命運作。當生病時,腑的病變較輕,臟的病變則較嚴重。一個臟器受病影響較輕,但如果五臟同時受病,則病情會非常嚴重。一般來說,很少有疾病會同時影響五臟,但吸煙者卻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人的咽喉有兩個通道,喉部主管呼吸,相當於氣管;咽部主管飲食,相當於食道。喉部與肺部相連,負責氣體的進出,並與心、脾、肝、腎等臟器相通,構成氣息流通的路徑。咽部與胃部相連,食物由此進入,成為飲食消化的通道。食物經咽部吞嚥後,無論是軟硬食物都能被胃部接受並停留在胃中,其中精華部分向上傳遞至脾肺,而渣滓則向下進入大小腸。當飲食過量造成身體損傷時,通常隻影響腑而不波及臟。
然而,氣管作為清潔的空間,無法容忍任何有形物質的存在。唯有吸煙時,煙霧無形無質,可以隨著個人的呼吸自由流動。呼氣時,煙霧從心肺排出;吸氣時,煙霧進入腎肝。而在這過程中,負責調節呼吸的脾臟扮演著關鍵角色。脾臟的功能依賴於胃中食物所產生的氣息來生長和轉化。如今,煙霧直接到達脾臟,比食物經過胃部再影響脾臟的速度快得多。因此,煙霧一進入喉部,便迅速在全身擴散。如果未能按時吸入煙霧,就像錯過用餐時間而失去食物所提供的營養一樣,會導致脾氣虛弱。
疲倦感是脾臟受損的表現;鼻涕增多反映肺部問題;出汗增加顯示心臟狀況不佳;淚水增多提示肝臟功能異常;腸道乾燥則是腎臟受影響的徵兆。當吸煙者在固定時間出現上述症狀時,這是由於脾臟主管信用,其病變最先顯現。因此,五臟皆受影響,而脾臟尤其嚴重。日常調理應以健脾為主,同時補充其他臟器,全面照顧整體健康。過去林文忠公的處方,深刻符合張仲景的陰陽調理理論,這正是治療吸煙後遺症的有效方法,通過建中湯可使五臟恢復平衡。
至於被命名為「煙漏」的疾病,其實就是滯下,屬於腑的病變而非臟的病變,因此治療時必須關注腑的問題。這種病症確實是現代纔出現的問題,古人未曾經歷。然而,治療所需的藥物仍然是古人所使用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