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七·文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文七 (4)

1. 霍亂論

霍亂一證,有寒有熱。熱者居其九,寒者居其一。凡由高堂大廈乘涼飲冷而得之者,仲景則有理中、四逆諸方,後世亦有漿水、大順、復元、冷香飲子諸方。病多屬寒,藥則皆宜用熱。

若夫春分以後,秋分以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其令,天之熱氣則下降,地之濕氣則上騰,人在氣交之中,清氣在陰,濁氣在陽,陰陽反戾,清濁相干,氣亂於中,而上吐下瀉。治此者,宜和陰陽,分清濁,以定其亂,亂定即無不愈。此則病非寒也,而亦非盡用寒藥也,即如薷、藿、平、陳、胃苓等湯,習用之劑,亦皆溫散溫通,特不可用薑、附、丁、萸之大辛大熱者耳。

又有不吐不瀉而揮霍撩亂者,則多得之飽食之後,凡夏月猝然冒暑,惟食填太陰,亦曰飽食。填息一證,為病最速,為禍最酷,而人多忽之。即有知者,亦僅以停食為言,絕不信其為閉證之急者。閉則手足肢冷,六脈俱伏,甚則喜近烈日,此乃邪閉而氣道不宣,非氣脫而脈絕不續。

其畏寒也,正其熱之甚也。閉與脫之分,一為邪閉而脈伏,一為氣脫而脈絕。脫者誤開,氣散而死。閉者誤補,邪錮而死。人之死於邪閉,定較氣脫而死者易,且較氣脫而死者速。病家不明此理,一見邪閉,未有不疑其脫者。況乎人之將死,總可云脫,孰肯於此時再說是閉?於是乎病之亟宜解利者,雖有明眼,何能違眾?誰知此證只欠一吐而已。

自吐法之不行,而凡病之可以一吐愈者,輕且一用消導而亦愈者,往往不死於補,即死於溫。原其所以用溫之故,則以陽氣退伏於內,不能外達於表,脈道每先不利,而反見畏寒。此時外治之法,熨蔥灼艾、熱湯沃洗類皆用溫,乃以此為據,遂謂用藥自宜於溫,不思外治湯水本無用寒之理,豈可因外治之必當用熱,而信以為服食之亦宜於熱哉。

此外更有四肢厥逆,甚至周身如冰,而竟不惡寒,反有惡熱者,此更是內真熱外假寒,即厥陰經中熱深厥深之象,輕亦熱微而厥微,豈獨不用四逆、理中,即薑湯、米飲及五苓散中之桂枝亦不可用。而且宜用苦寒之劑,佐以挑痧刮痧等法,刺出惡血以泄熱毒者,此則並不宜於溫散溫通矣。

同治壬戍,江蘇滬瀆時疫盛行,綿延而至癸甲。余嘗以石膏、芩、連清而愈之者,則暑濕熱之霍亂也。以涼水調膽礬吐而愈之者,則飽食填息之霍亂也。其肢皆冷,而其脈皆伏。維時大醫立方競用丁、萸、桂、附,日斃數人。問其所以然,則曰君不見夏月井水乎?何以天令如此之熱,而井水如此之寒也?夏月伏陰在內也。張介賓曰:人見此時之天熱,不見此人之藏寒。

天下惟格物能致知,諸君請退,毋溷乃公。明日厥不還,灸之不出,冷且益甚,則曰:如此熱藥,體尚不溫,設更投涼,其冷何若?病家聞之,曰唯唯否否。卒未有能破其扃者。

白話文:

【霍亂討論】

霍亂這疾病,病因有寒有熱。其中九成是熱性,剩下一成是寒性。通常在豪華宅第中,因乘涼飲冷導致的病情,張仲景有理中湯、四逆湯等藥方,後世也有漿水、大順湯、復元湯、冷香飲子等藥方。這類病多屬於寒症,治療時應使用熱性藥物。

然而從春分過後到秋分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太陰濕土三種氣候輪流主導,天上的熱氣會下降,地上的濕氣會上升,人在這種氣候交錯中,清氣在體內,濁氣在體外,陰陽兩氣反常,清濁兩氣混雜,氣亂於中,導致上吐下瀉。治療此病,應調和陰陽,分清濁,以穩定病情,一旦病情穩定,大多都能康復。此病不是寒症,但也不是全用寒性藥物,例如香薷、藿香、平胃散、陳皮、胃苓湯等常用藥方,都屬溫性散發或通暢,只是不能使用薑、附、丁、萸等極度辛辣或熱性的藥材。

另有一種不上吐不下瀉,卻精神煩亂的情況,多發生在飽食後。夏季突然受暑,或是吃得太飽,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這種情況發病迅速,危害嚴重,但人們往往忽視它。即使有人認識到問題,也只是認為是消化不良,不會想到這是緊急的閉證。閉證會導致手腳冰冷,脈搏隱藏,嚴重時會喜歡靠近烈日。這是因為邪氣封閉,氣道無法暢通,而不是氣血脫離,脈搏斷絕。

患者畏寒,實際上是因為體內熱度過高。閉證和脫證的區別,一個是邪氣封閉而脈搏隱藏,另一個是氣血脫離而脈搏斷絕。脫證誤用開泄法,氣血散失而死;閉證誤用補益法,邪氣固結而死。人死於邪氣封閉,比死於氣血脫離更容易,速度也更快。患者家屬不明白這個道理,一見到邪氣封閉,就會懷疑是脫證。況且人將死時,總可以說是脫證,誰會在這個時候說是閉證呢?因此,急需解毒的病情,即使有明確的診斷,也難以違背眾人的看法。誰知道這種病只需要一次嘔吐就能解決。

自從嘔吐療法不再被使用,所有可以通過嘔吐治癒的疾病,或者通過消導療法也能治癒的疾病,往往不是死於補益療法,就是死於溫補療法。究其原因,是因為陽氣退縮於體內,無法外達於表面,脈搏常常不順暢,反而會出現畏寒的症狀。此時的外部治療方法,如熨蔥、灼艾、熱湯浸泡等,都是使用溫熱的方法。以此為依據,有些人認為藥物治療也應該使用溫熱的方法,卻沒有考慮到外部治療中湯水本來就不應該使用寒涼的方法,怎能因為外部治療必須使用熱性療法,就相信口服藥物也應該使用熱性療法呢?

此外,還有四肢冰冷,甚至全身冰冷,但並沒有畏寒,反而會感到熱的病情,這是內在真正的熱氣,外表的寒氣是假象,也就是厥陰經中的熱氣越深,外表的寒氣就越重。病情輕的時候,熱氣微弱,外表的寒氣也微弱。對於這種病情,不僅不能使用四逆湯、理中湯,就連薑湯、米飲及五苓散中的桂枝也不能使用。相反,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配合刮痧、挑痧等方法,刺出惡血以排除熱毒,這種病情不適合使用溫熱的療法。

同治壬戌年,江蘇滬瀆地區流行時疫,一直持續到癸甲年。我曾經使用石膏、黃芩、黃連等清熱藥物治癒的,是暑濕熱引起的霍亂。使用涼水調配膽礬催吐治癒的,是飽食引起的霍亂。當時大醫們開方競相使用丁香、萸肉、肉桂、附子等藥物,每天都有數人死亡。我詢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他們回答說:“您沒看到夏天的井水嗎?為什麼天氣這麼熱,井水卻這麼冷呢?這是因為夏天的陰氣藏在體內。”張介賓說:“人們只看到現在天氣熱,卻看不到體內的寒氣。”

天下只有通過格物才能達到知行合一,各位請退下,不要打擾我。第二天如果四肢仍然冰冷,脈搏仍然隱藏,他們就會說:“如此熱的藥物,身體還是不暖和,如果再服用涼藥,身體會有多冷?”患者家屬聽到這些話,只能回答“是,是,不是,不是”。最終,沒有人能夠打破這種固執的想法。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太陰所到之處,會導致腹脹、霍亂、嘔吐、下瀉。又說:土氣鬱積,會導致霍亂、嘔吐。《靈樞·經脈篇》說:足太陰厥氣上逆,會導致霍亂。這些並沒有確定是寒性還是熱性。只有在“氣交變大論”中提到:六己年,少宮運,歲土不足,人民會患飧泄、霍亂,這是寒氣入體。然而在己巳、己亥年,相火在泉,人民就不會患病。

由此可見,霍亂屬於寒性的較少,屬於熱性的較多。《傷寒論》中記載的霍亂,有的同時上吐下瀉,大汗淋漓,脈搏微弱;有的上吐下瀉、出汗、發燒、怕冷,四肢抽搐,手腳冰冷;有的怕冷、脈搏微弱,下瀉停止,陰氣喪失;有的下瀉清稀,出汗,手腳冰冷,嘔吐停止,出汗,手腳冰冷。這些病情必須有上吐下瀉、出汗、怕冷,才能使用理中湯、四逆湯、四逆加參、四逆加膽汁等藥方,以調節上下,通達內外,這是寒邪直入厥陰的霍亂。如果不是這樣,那仍然是暑濕熱三氣所致,不能固執地認為是寒性。

隨便喝一口生薑紅糖米飲湯就可能死亡。王孟英的《隨息居》對這種病情有獨到的見解,我曾經摘錄他的優秀觀點進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