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六·文六 (6)
卷六·文六 (6)
1. 附:瘟疫病選方
運氣五瘟丹,方載《韓氏醫通》「馬氏瘟疫發源·萬氏家抄方」。亦名代天宣化丸。
大黃,甘草梢,黃芩,黃柏,山梔,黃連,香附,紫蘇葉
上八味,於冬至日,將大黃三倍於他藥,煎湯去渣,熬膏糊丸,如雞子大。硃砂雄黃為衣,再貼金箔。每一丸取泉水一碗浸化。可服七人。甲己年,甘草稍為君。乙庚年,黃芩為君。丙辛年,黃柏為君。丁壬年,山梔為君。戊癸年,黃連為君。凡為君者,多一倍。余為臣使者,半之。
普濟消毒飲,東垣方。亦見王氏《準繩》。
黃芩,黃連,連翹,薄荷,桔梗,牛蒡,馬勃,板藍根,元參,殭蠶,升麻,柴胡,陳皮,人參,炙甘草
便秘加大黃。煎湯飲。
金泰和間,多有病大頭天行者。醫以承氣下之,不愈。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今邪熱客於心肺之間,而以承氣瀉其胃熱,是為誅伐無過。病以適至其所為,故因處此方,全活甚眾,遂名「普濟」。
按:金泰和初年,尚在六十五甲子,火燥之末可見。東垣於嘉泰甲子以前,亦能用寒劑也。余以此賅清法諸方焉。
聖散子,巢谷世方。見龐氏《總病論》暨《蘇沈良方》。
麻黃,附子,細辛,炙甘草,柴胡,防風,藁本,獨活,蒼朮,厚朴,枳殼,藿香,半夏,吳茱萸,高良薑,草豆蔻,白朮,白芍,豬苓,茯苓,澤瀉,石菖蒲
銼焙作散。每服三錢。空心下。
陳無擇《三因方》云:此藥實治寒疫,因東坡作序,天下通行。辛未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勝數。蓋當東坡時,寒疫流行,而公實誤以陰躁為陽狂,乃云藥性小熱,而陽毒發斑入口即覺清涼。有不可以常理詰者,不知陽能發厥,陰能發躁,寒疫亦能發斑。物極則反,理之常。然今錄以備寒疫治療用者,宜審寒、溫二疫不可偏奏也。青田說如此。
余按:公謫居黃州,尚在六十三甲子,濕土運中,方必大效。至五十歲後,又值六十四甲子,相火之運,故至辛未而即有被害者矣。陳氏固深明運氣者,余亦以此賅溫法諸方焉。
溫清二法,外如玉樞丹、紅靈丹、蘇合香丸、牛黃清心丸、人馬平安散、諸葛行軍散輩,分治溫疫、寒疫。寒溫錯雜之疫,病不僅在腸胃,而實蒙閉氣道,對病即為良藥,獨不可施諸溫熱病中。蓋溫熱獨病燥金,若疫則不定為燥金病。故必先明寒溫二疫,而後知溫熱之病自不得混稱疫矣。
白話文:
[附:瘟疫病選方]
運氣五瘟丹,方載於《韓氏醫通》中的「馬氏瘟疫發源·萬氏家抄方」。亦被稱為代天宣化丸。
藥材包括大黃,甘草梢,黃芩,黃柏,山梔,黃連,香附,紫蘇葉。
這些藥材於冬至日進行配製,其中大黃的份量是其他藥材的三倍。先煎湯去渣,熬膏糊成丸,丸的大小約如雞蛋。外層裹上硃砂雄黃,再貼上金箔。服用時,一丸需取一碗泉水浸泡溶解。一丸可供七人服用。在甲己年,以甘草梢為主;乙庚年,以黃芩為主;丙辛年,以黃柏為主;丁壬年,以山梔為主;戊癸年,以黃連為主。作為主藥的,份量要比其他藥材多一倍。
普濟消毒飲,出自東垣方,也在王氏《準繩》中出現。
藥材包含黃芩,黃連,連翹,薄荷,桔梗,牛蒡,馬勃,板藍根,元參,殭蠶,升麻,柴胡,陳皮,人參,炙甘草。
若出現便祕,可添加大黃。煎湯飲用。
金泰和期間,很多人患了大頭天行病。當時的醫生使用承氣湯來下瀉,但效果不佳。東垣指出:身體上半部受的是天氣影響,下半部受的是地氣影響。現在病邪熱氣困擾心肺,卻使用承氣湯來清除胃熱,這等於是在懲罰無辜。因此,他根據病情設計了這個方子,救治了許多人,並命名為「普濟」。
接下來的藥方,聖散子,出自巢谷世方,可在龐氏《總病論》及《蘇沈良方》中找到。
藥材包括麻黃,附子,細辛,炙甘草,柴胡,防風,藁本,獨活,蒼朮,厚朴,枳殼,藿香,半夏,吳茱萸,高良薑,草豆蔻,白朮,白芍,豬苓,茯苓,澤瀉,石菖蒲。
研磨烘烤成粉末狀,每次服用三錢,空腹服用。
陳無擇在《三因方》中提到:此藥確實可以治療寒疫,由於蘇東坡作序,因而廣為流傳。辛未年,永嘉發生瘟疫,受害的人數眾多。在蘇東坡的時代,寒疫正在流行,但他將陰躁誤認為陽狂,聲稱藥性微熱,且對陽毒發斑有立即冷卻的效果。有些事情無法以常理解釋,他不知道陽能發厥,陰能發躁,寒疫也能發斑。物極必反,這是常理。然而,為了備用於寒疫的治療,我們仍應記錄此方,但需明白寒、溫兩種疫情不能單方面看待。青田就是這樣說的。
根據我的研究:蘇東坡被貶至黃州時,正值六十三甲子,濕土運行中,這個方子必定非常有效。但在他五十歲後,到了六十四甲子,相火運行,所以在辛未年就出現了大量死亡的案例。陳氏對運氣理論有深入的理解,我也是基於此原因,將溫法諸方收集在此。
溫清二法,例如玉樞丹、紅靈丹、蘇合香丸、牛黃清心丸、人馬平安散、諸葛行軍散等,分別用於治療溫疫和寒疫。對於溫疫和寒疫交錯的疫情,疾病並非僅在腸胃,而是實際上封閉了呼吸道。對於這種病情,這些藥物都是良藥,但不能用於溫熱病中。因為溫熱病隻影響燥金,而瘟疫不一定只是燥金病。所以,必須先明確區分寒疫和溫疫,才能理解溫熱病不能混淆稱為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