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六·文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文六 (1)

1. 卷六·文六

2. 溫熱病說一

余既取《難經》「傷寒有五」之文,明仲景撰用《難經》之意,凡溫熱之治,即當求諸傷寒之論者無疑義矣。而其「二曰傷寒」與「四曰熱病」、「五曰溫病」,則傷寒自是傷寒,溫熱自是溫熱,正有不可不辨者。而余謂此亦最易辨也。何以辨之?則仍辨以《傷寒論》太陽、陽明兩經之證。

以經言之,太陽在外,陽明在內;以證言之,太陽為表,陽明為里。傷寒由表入里,其始僅為太陽證。溫熱由里出表,其始即為陽明證。苟非能識傷寒,何由而識溫熱?苟非能識傷寒之治,何由而識溫熱之治?人苟於太陽、陽明之部位,既從兩經歷歷辨之,再勘定其人之所病,或僅在於太陽,或已在於陽明,而寒與溫之分途,自截然而不爽。故必能識傷寒,而後能識溫熱也。

用藥之法,傷寒起自太陽,惟辛溫始可散邪,不得早用辛涼;溫熱起自陽明,惟辛涼始可達邪,不得仍用辛溫。寒與溫皆稱汗病,病之初皆當汗解。而辛溫之與辛涼則有一定之分際,而不可混者。故必能識傷寒之治,而後能識溫熱之治也。且夫《傷寒論》之有青龍、白虎也,蓋因傷寒初起,失用溫散,寒邪內傳,便成溫熱。

治必改就寒涼,故兩方並用石膏,而其分則在一用桂、麻,一不用桂、麻。有桂、麻者,不可用於溫熱病專屬陽明之候,但可用於傷寒病欲轉陽明之候。無桂、麻者,則即可用於傷寒病已入陽明之侯,即可用於溫熱病發自陽明之候,蓋其時陰為熱傷,傷津傷液,惟寒涼之撤熱力始足以救陰。熱之不撤,陰即有不克保者。

所以芩、連、膏、黃,皆以治溫,非以治寒。只除去起首桂、麻二物,則《傷寒論》中方大半皆治溫治熱方矣。凡傷寒發熱者不渴,如服桂枝湯已而渴,服柴胡湯已而渴,不惡寒反惡熱,始初惡寒,一熱而不復惡寒。凡傷寒欲解時,寒去而熱亦罷。若寒去熱不罷,汗出仍熱而脈躁疾,皆溫病之的候也。

病之始自陽明者為溫,即始自太陽而已入陽明者亦為溫。是故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此一條本以「太陽病發熱」五字為句,以「而渴不惡寒者」六字為句。蓋上五字為太陽,而下之「渴不惡寒」即陽明也。又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此一條,桂枝證本太陽病,而以醫誤下,遂入陽明。蓋上六字為太陽,而下之脈促,喘汗即陽明也。觀此兩條之渴也,喘也,汗也,脈促也,不惡寒也,皆屬溫熱,即皆屬陽明。而條首仍冠以「太陽」字者,正令人於「渴」、「利」等字,知其病之已從太陽傳入陽明,急當專就陽明治也。

若因其上有「太陽」字,仍作太陽觀,仍用太陽方,或並認作太陰病者,皆非能識溫熱者也。

白話文:

我已經採用了《難經》中“傷寒有五”的段落,清晰地說明瞭張仲景使用《難經》的意圖。對於溫熱病症的治療,我們應當從傷寒理論中尋求答案,這一點毫無疑問。然而,《難經》中的“二曰傷寒”、“四曰熱病”以及“五曰溫病”,表明傷寒就是傷寒,溫熱就是溫熱,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區別,不能混淆。但在我看來,這是最容易區分的。

如何區分呢?我們仍然可以根據《傷寒論》中對太陽和陽明兩經的描述來辨別。從經絡的角度看,太陽在外,陽明在內;從症狀來看,太陽是表徵,陽明是裡徵。傷寒是由表及裡,初始階段僅表現爲太陽的症狀。而溫熱是由裡至表,其開始即表現為陽明的症狀。如果無法理解傷寒,又怎能理解溫熱?如果不明白傷寒的治療方法,又怎能掌握溫熱的治療之道?人們如果能理解太陽和陽明的位置,並從兩個經絡詳細辨別,再確定患者病情,是僅限於太陽還是已經到了陽明,那麼寒與溫的區別就會非常明顯。因此,只有理解了傷寒,才能真正理解溫熱。

在用藥方面,傷寒起源於太陽,只有使用辛溫的藥物才能驅除邪氣,不能過早使用辛涼的藥物。而溫熱起源於陽明,只有使用辛涼的藥物才能清除邪氣,不能繼續使用辛溫的藥物。寒與溫都被稱為出汗的疾病,病初都應當通過出汗來治療。然而,辛溫和辛涼藥物之間有一個固定的界限,不能混淆。因此,只有理解了傷寒的治療,才能真正理解溫熱的治療。

《傷寒論》中提及的青龍和白虎,是因為傷寒初起時,如果沒有使用溫散的藥物,寒邪會向內傳播,進而形成溫熱。治療時必須轉向使用寒涼的藥物,因此兩個方子都使用了石膏,但其區別在於一個方子中使用了桂枝和麻黃,另一個方子則不使用。含有桂枝和麻黃的方子不能用於專屬於陽明的溫熱病,但可以用於傷寒病欲轉向陽明的症候。不含桂枝和麻黃的方子,可以用於傷寒病已進入陽明的症候,也可以用於源自陽明的溫熱病,因為那時體內的陰氣被熱氣所傷害,損傷了津液,只有寒涼的藥物纔能有效地撤熱,保護陰氣。如果熱氣不能及時撤退,陰氣可能就會受到威脅。

因此,黃芩、黃連、石膏等藥物主要用於治療溫熱,而非傷寒。只要去除開頭的桂枝和麻黃,大部分《傷寒論》中的方子都可以用於治療溫熱和熱性疾病。一般來說,傷寒發熱的患者不會口渴,但如果服用桂枝湯後感到口渴,或者服用柴胡湯後感到口渴,並且不再畏寒反而怕熱,最初畏寒,但發熱後不再畏寒,這些都是溫熱病的確切症狀。此外,當傷寒症狀開始緩解時,寒氣消退,熱度也會消失。但如果寒氣消退後,熱度仍然存在,即使出汗後熱度依然不減,脈搏急躁,這些都是溫熱病的典型症狀。

起始於陽明的疾病被認為是溫熱,即使最初起於太陽,但已進入陽明的疾病也被視為溫熱。因此,太陽病發熱伴隨口渴,但不畏寒的疾病被認為是溫熱病。這一條款原本以“太陽病發熱”五個字為一句,以“而渴不惡寒者”六個字為一句。上五個字指的是太陽,而下六個字的“渴不惡寒”即指向陽明。另外,對於太陽病,符合桂枝症狀的患者,如果醫生誤用下法,導致泄瀉持續不止,脈搏急促,表示表症仍未解除。

喘息伴有出汗的患者,可以使用葛根黃連黃芩湯進行治療。這一條款中,原本屬於太陽病的桂枝症狀,由於醫生的誤診而導致進入陽明。上六個字指的是太陽,而下面的脈搏急促、喘息和出汗則指向陽明。從以上兩條中可以看出,口渴、喘息、出汗、脈搏急促以及不畏寒等症狀,都屬於溫熱病的範疇,即屬於陽明。而每條開頭仍標記有“太陽”字樣,正是為了讓人們從“渴”、“利”等字眼知道,疾病已經從太陽傳入陽明,應該專注於陽明的治療。

如果僅僅因為開頭有“太陽”二字,仍然將其視為太陽病,使用太陽病的藥方,甚至誤認為是太陰病,這些都不是真正理解溫熱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