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四·文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文四 (6)

1. 少陰咽痛吐利寒熱辨

少陰病,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法當咽痛,而復吐利,此以熱客於少陰之標。叔和「平脈法」所傳師說伏氣之病是也。先論咽痛,少陰之脈循喉嚨,在初得病二、三日為陽邪結於會厭。但用生草解毒,桔梗排膿,半夏、雞子發聲利咽足矣。若夫下利,胸滿,心煩而咽痛,為陰虛液不上蒸者,治宜育陰復液,則豬膚湯加蜜粉者是。

下利,厥逆,面赤而咽痛,為陰盛格陽於上者,治宜驅陰復陽,則通脈四逆湯之加桔梗者是。是蓋以陰虛、陰盛皆可以致咽痛,故有必從兩法而解者。

再論吐利。飲食入口即吐,心下嗢嗢欲吐,復不能吐者,此胸中實,不可下,而可吐也。膈有寒飲而吐,且乾嘔者,此有水氣,不可吐,而可溫也。吐利交作,以手足不冷為吉。若吐且利而見厥逆,吐且利而見煩躁則凶。雖有吳茱萸一法,亦未必及救矣。

終論少陰下利與厥陰下利不同。厥陰之利,多熱少寒。少陰之利,多寒少熱。故惟厥冷,而或咳,或悸,腹痛下重,是陽為陰遏之利,用四逆散。咳而嘔,渴,心煩不眠,是水熱互結之利,用豬苓湯。小便不利,腹痛,便膿血,是寒熱不調之利,用桃花湯。自利清水,心下痛二、三日,咽乾口燥,六、七日不大便,均腹滿,是陽盛鑠陰之利,用承氣湯。凡若此者,皆為傳經之邪,固屬於熱。

若夫下利清穀,厥逆,脈微,嘔而汗出,引衣自蓋,欲向壁臥,不喜見明,而又面赤戴陽者,則皆合於真武、附子、四逆、通脈、白通諸方,為少陰虛寒之證,正與厥陰熱利相反矣。少陰下利,死證五條:吐利躁煩;四肢厥逆、惡寒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下利止而眩冒;六七日而息高者。雖尚有吳茱萸一法,終為不治之證。

苟非利止手足溫,身反發熱,未易求其生也。

白話文:

在少陰病症中,如果脈象陰陽都呈現緊繃的情況,卻反而出汗,按照規律,病人可能會有咽喉疼痛,並同時出現嘔吐與腹瀉的症狀,這通常是由於熱邪侵入了少陰的表層。這種情況,就是叔和在《平脈法》中所傳授的師說,關於潛伏氣候病的描述。首先來談咽喉疼痛,少陰的脈絡循行至喉嚨,一般在病初的兩到三天內,可能是陽邪聚集在會厭的位置。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只需使用甘草來解毒,桔梗來排膿,半夏和雞蛋來幫助發聲和舒緩咽喉就夠了。然而,對於那些出現腹瀉、胸悶、心煩及咽喉疼痛,由於陰虛導致津液無法上升的病人,治療應當以滋養陰液,恢復津液為主,如使用豬膚湯加上蜂蜜和粉質物質。另一種情況是,病人出現腹瀉、肢體冰冷、面色紅潤及咽喉疼痛,這是由於陰寒過盛,導致陽氣被抑制在上部。對此,治療應當以驅除陰寒,恢復陽氣為主,如使用通脈四逆湯加上桔梗。

再來談嘔吐和腹瀉。如果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或者心下有想吐的感覺,卻又吐不出來,這可能表示胸中有實邪,這種情況不適合用下法,而應該用催吐法。如果隔膜有寒涼的飲食導致嘔吐,並且伴隨乾嘔,這表明體內有水氣,這種情況不適合用催吐法,而應該用溫熱的方法。嘔吐和腹瀉交替發生,如果手腳不冰冷,那就是好兆頭。但如果嘔吐和腹瀉同時伴有肢體冰冷,或者煩躁不安,那就很危險了。即使有吳茱萸這種藥物,也可能來不及救治。

最後談談少陰和厥陰的腹瀉不同。厥陰的腹瀉,通常是熱多於寒。少陰的腹瀉,通常是寒多於熱。因此,只有手足冰冷,或者咳嗽,或者心悸,腹部疼痛,大便沉重,這是陽氣被陰氣抑制的腹瀉,應使用四逆散。咳嗽並嘔吐,口渴,心煩失眠,這是水熱互相纏結的腹瀉,應使用豬苓湯。小便不順暢,腹部疼痛,排泄物帶有膿血,這是寒熱調節失衡的腹瀉,應使用桃花湯。自行排出清水樣的大便,心下疼痛兩到三天,咽喉乾燥,六到七天沒有大便,腹部總是感到飽滿,這是陽氣過剩,消耗陰液的腹瀉,應使用承氣湯。這些情況,都是經絡傳導的邪氣,確實屬於熱性。

然而,對於那些排出像穀物一樣清澈的大便,肢體冰冷,脈搏微弱,嘔吐並且出汗,拉緊衣服蓋住自己,想要面向牆壁躺著,不喜歡見到光亮,而且面色紅潤,這是真武湯、附子湯、四逆湯、通脈湯、白通湯等方劑的適用範疇,這是少陰虛寒的症狀,正好與厥陰的熱性腹瀉相反。少陰腹瀉,有五種死亡徵兆:嘔吐腹瀉伴隨煩躁;四肢冰冷、畏寒蜷縮;脈搏消失;不煩躁但腹瀉停止後出現眩暈和昏厥;六七天後呼吸困難。即使有吳茱萸這種藥物,最終也可能無法救治。

除非腹瀉停止,手腳回暖,身體反而發熱,否則很難指望病人能夠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