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八·文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文八 (2)

1. 釋燥

《內經》病機十九條獨不言燥。喻嘉言作《秋燥論》,初謂十九條內「諸氣膹郁」、「諸痿喘嘔」皆指燥言。繼又似乎十九條內自有「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十二字,則將於經文十九條去何條而入此條乎?余初譏其杜撰,繼乃知此十二字為劉河間《傷寒直格》中語。嘉言以其句似《素問》,故即以為是《內經》。

其燥之一證,有由風來者。則十九條內「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是也。有由濕來者,則十九條內「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是也。風為陽邪,久必化燥。濕為陰邪,久亦化燥。並且寒亦化燥,熱亦化燥。燥必由他病轉屬,非必有一起即燥之證。《內經》所以不言燥者,正令人於他證中求而得之。

白話文:

《內經》中的病機十九條沒有提到燥症。喻嘉言寫了《秋燥論》,起初說十九條中的“諸氣膹鬱”、“諸痿喘嘔”都是在談論燥症。接著他又好像認為十九條中有“諸澀枯涸, 幹勁皴揭, 皆屬於燥”的十二個字,那麼這十二個字應該放在哪一條呢? 我最初嘲笑他是胡編亂造,後來才知道這十二個字來自劉河間《傷寒直格》中的語錄。喻嘉言認爲這些句子與《素問》相似,因此他認爲這是《內經》的內容。 乾燥症狀可以由風、溼等因素引起。例如,“諸暴強直, 皆屬於風”,以及 “諸痙項強, 皆屬於溼”。風是一種陽性的疾病因素,長時間後會轉化爲乾躁;溼則爲陰性疾病的因素,在長期存在下也會轉化成爲乾躁。此外,寒冷和炎熱也可能導致乾躁。乾躁通常是由其他病症轉變而來,並不是一開始就出現的症狀。這就是爲什麼《內經》沒有提及乾躁的原因,它讓人們從其他的病症中尋找答案。

由是而證以經文及《傷寒論》各病,則凡六經皆有燥證。嘉言所制清燥救肺湯一方,獨指肺金而言,斷不足以概之。如人病頭項強直,項背強𠘧𠘧,脊強而厥,腰似折,膕如結,髀不可以屈,則太陽之燥證也。頭面動搖,缺盆扭痛,卒口噤,齘齒,腳攣急,臥不著席,輕亦口乾舌苦,則陽明之燥證也。口眼喎斜,手足牽引,兩肋拘急,半身不遂,則少陽之燥證也。

又若腹痛吐利,胸內拘急者,則太陰之燥證。惡寒倦臥,尻以代踵,脊以代頭,俯而不能仰者,則少陰之燥證。睪丸上升,宗筋下墜,少腹裡急,陰中拘攣,膝脛逆冷者,則厥陰之燥證。燥必血虛而筋急,仲景謂之為痙。所以治風用葛根,不獨以辛散祛風,發汗太過。治濕用栝蔞、茵陳蒿,不獨以香燥逐濕,耗竭肝陰,意有在也。

白話文:

以上這些都是根據經典和《傷寒論》中的疾病來證明:所有六經都有燥症。嘉言制定的一方「清燥救肺湯」只針對肺部來說,並不足夠概括所有的燥症。如果有人出現頸部僵硬、背部緊繃、腰部像被折斷一樣、臀部好像打了結、大腿無法彎曲的情況,那就是太陽經脈的燥症。如果頭面部不停晃動、鎖骨周圍疼痛、突然咬牙切齒、雙腿抽搐、躺下時身體無法貼近牀鋪,甚至感到口渴舌苔苦澀,那便是陽明經脈的燥症。如果嘴巴眼睛歪斜、四肢受到拉扯、兩側肋骨緊張、半邊身體癱瘓,那麼就是少陽經脈的燥症。再比如腹部疼痛嘔吐、胸部緊繃的人,那是太陰經脈的燥症;怕冷疲憊想睡覺、屁股代替了腳跟、後背代替了腦袋、只能趴著不能仰臥的人,這是少陰經脈的燥症;睪丸上提、生殖器下垂、小腹內部緊張、陰莖收縮、膝蓋到小腿冰涼的人,這就是厥陰經脈的燥症。燥症一定會導致血液缺乏、肌肉緊繃,因此張仲景稱它為“痙”。所以他治療風邪使用葛根,不僅僅因為其具有辛辣味可以驅除風邪,還能避免出汗太多。他治療溼氣使用栝萎和茵陳草,不只是為了利用它的香味去除溼氣,更主要是防止消耗掉肝臟的津液。他的意思是在於要全面考慮病情,而不是單純地對症下藥。

風濕之外,凡大筋軟短,小筋馳長,以及身體煩疼,骨節掣痛不能轉側等證,多因於寒熱之久,亦可在十九條內。屬寒屬熱,各證求之。若以言乎六經之燥,則惟陽明一條最為重候。蓋以肺固屬金,而手、足陽明之胃、大腸正屬燥金,為六氣之一。而可獨指肺金為燥哉?嘉言惟不識十九條之皆可以求燥證,故不知十九條之所以無燥證耳。

至補出秋燥一層,自有卓見,不可沒也。

清燥救肺湯,惟人參七分、石膏二錢五分尚允。甘草一錢、桑葉三錢太重。其麻仁一錢、杏仁七分、再加炒黃阿膠八分、枇杷葉一片,太輕。此亦誤以徐之才「輕可去實」之輕字為分兩之輕耳。此方取以治肺家纖小之病正合。若燥之大者,及胃大腸燥金為病,亦用此方,其何濟乎?

白話文:

除了風濕症狀外,如果出現大肌肉柔軟或緊縮、小肌肉弛緩或過長,以及全身疼痛、骨節拉扯痛且無法翻身等情況,通常都是長期受寒熱影響所致,這些症狀在《傷寒論》的19條理論中都有提及。這19條理論中,有的屬寒,有的屬熱,每種病症都需要分別進行辨證。如果從六經的燥性來看,陽明經的理論最為重要。因為肺臟本就屬金,而手、腳的陽明經所對應的胃和大腸也是金屬的特性,是六種氣候之一,怎能單獨把肺金視為燥性呢?嘉言可能不認識這19條理論都可以尋找燥證,因此不瞭解這19條理論為什麼沒有燥證的存在。

至於補充秋天的燥證理論,嘉言有著獨到的見解,這是不能忽略的。

清燥救肺湯中,用人參七分、石膏二錢五分還算合理,但甘草一錢、桑葉三錢則過重了。麻仁一錢、杏仁七分,再加上炒黃阿膠八分、枇杷葉一片,則又過輕。這可能是誤解了徐之才的「輕可去實」中的「輕」字,以為是指重量的輕。這個方子用來治療肺部細微的病狀是合適的,但如果遇到較嚴重的燥症,或者胃和大腸因燥性而產生疾病,使用這個方子又有什麼幫助呢?

2. 老年治法

《素問·五常政大論》: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蓋以陽能發泄,陰能堅凝。陽固可貴,陰亦未可賤也。《上古天真論》:年半百而動作皆衰。《陰陽應象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於此益知垂暮之年陰易虧而陽易強。不知何時認作老年多陽虛,老年之藥宜補陽。

而老人則自此危矣。昔之言老年治法者,宋陳直有《養老奉親書》,元鄒鋐有《壽親養老新書》,明劉宇有《安老懷幼書》,皆不傳於世,未知其意云何。

國朝大醫,則惟靈胎徐氏最為善治老人。其言曰:能長年者,必有獨盛之處。陽獨盛當顧陰,陰獨盛當扶陽。然陰盛者十之一二,陽盛者十之八九。陽太盛者,非獨補陰,並當清火以保陰。乃世為老人立方,總以補陽為事。熱甚者,必生風,是召疾也。若偶有外感,尤當使之速愈。

白話文:

古人認為,如果人的身體受到陰精(即陰性能量)的支持,那麼他就能活得更久;相反地,如果他的身上缺乏了陽精(即陽性能量),他就會早逝。因為陽能夠使身體向外散發能量,而陰則能使身體保持穩定和凝聚。因此,雖然陽的能量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忽視陰的重要性。在《上古天真論》中提到,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自己的行動力開始衰退。而在《陰陽應象論》中又指出,在四十年後,人們的陰氣就只剩下一半了,並且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會變得更加疲憊無力。由此可知,老年人更容易出現陰不足、陽過剩的情況。然而現在很多人卻把老年人視為容易陽虛的人羣,所以常常使用一些補充陽氣的藥物來治療他們。這樣做對老年人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過去曾有人提議要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例如宋代的陳直寫了一本叫做《養老奉親書》的書籍,元代的鄒鋐也有著一本名為《壽親養老新書》的作品,明代的劉宇也曾經出版過一本名叫《安老懷幼書》的著作。但是這些作品都沒有流傳到今天,我們也不知道其中到底有哪些重要的信息。在我們這個時代裡,最有能力治療老年人疾病的醫生就是徐靈胎先生。他曾說道:“那些可以延長生命的人一定有一些特別的地方。”如果一個人身上的陽氣非常旺盛,那就要照顧好他的陰氣;反之,如果一個人身上的陰氣很旺盛,那就應該幫助他增強陽氣。不過實際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真正具有這種特質——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存在著陽氣過旺的問題。對於這類人羣而言,不僅僅是要通過補充陰氣的方法來保護自己免受疾病侵襲,還必須同時清除掉體內過度積聚的火氣纔能夠確保自身的安全與健康。然而現今社會上有很多人在制定針對老年人使用的方劑時往往只考慮如何增加他們的陽氣而不去管其他方面的事情。結果導致很多老年人因服用太多含有大量溫燥成分的草藥而引發各種各樣的病痛甚至死亡事件發生。尤其是當他們遇到感冒等小毛病時更是如此——如果不馬上進行有效的處理的話很容易造成病情惡化直至無法輓回的地步……

老年氣血不甚流利,豈堪補住其邪,以與氣血為難?故治老人感證,總與壯年一例。或實見虛弱,量為補托,則當就其陰陽之偏勝而損益使平。試察千年之木,往往無故自焚,陰盡火炎,萬物一體。斷勿以辛熱助亢陽竭陰氣,當耆艾之年而加以焚如之慘也。靈胎之論,悉合經旨。

誠能體味其言,並會《內經》陽隔當瀉之意,自不致如粗工之敗事矣。惟所指老人陽證,如頭熱,耳鳴,面赤,目赤,膚燥,便燥,其脈洪者,猶人所易見。余更推之,則凡昔肥今瘦,不耐煩勞,手足畏冷,腰腳痠軟,筋絡拘攣,健忘,不寐,口流涎沫,涇溲頻數,陽痿不舉,其脈沉小者,皆陰竭而血不充,熱甚而水易沸,陽蓄於內,不達於外。此正人所據以為陽虛者,尤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老年人的血液和氣息不太流通順暢,不能承受用藥來抵禦疾病,以免造成身體的麻煩。因此治療老年人感染疾病的方針應該跟年輕人的相同。如果發現他們有虛弱的情況,可以適當地使用一些滋補品,但要根據他們的陰陽偏向進行調節使其平衡。觀察千年的老樹,常常沒有原因地自己燃燒起來,因為它們已經耗盡了所有的水分,所以才容易被點燃。人類和其他生物都是一樣的道理。絕對不要用辛辣、溫暖的食物幫助過度旺盛的陽氣消耗掉更多的陰氣,在這個年紀遭受這樣的痛苦是十分可悲的事情。這就是靈胎的理論,完全符合古籍中的教誨。

如果你能夠理解這些道理,並且結合《黃帝內經》中關於「陽格」(即陽氣阻塞)時應該放洩的意思,就不至於像那些不懂得治病的人一樣把事情搞砸。但是對於老年人出現的一些症狀,例如:頭部發熱、耳朵嗡嗡作響、面部潮紅、眼睛發紅、皮膚乾燥、大便乾燥等,這種情況下脈搏跳動強烈,很容易被人看到。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情況也需要我們關注:

比如說以前很胖現在變得很瘦;

無法忍受疲倦和辛苦的工作;

手掌和腳掌怕冷;

腰部和腿部痠痛;

肌肉和關節僵硬;

記憶力減退;

失眠;

口中不斷分泌口水;

尿液排泄次數增多;

性功能障礙等等。

這些都是由於陰氣不足導致血液不充足,而且熱氣太重使得水份容易蒸發,陽氣在內部聚集而不向外散發。這些正是人們認為是陽氣不足的原因,更加需要注意分辨清楚。

張文昌詩:老去相傳補益方,以老年而商補法。鄙意以為,惟董文敏所傳延壽丹一方最為無弊。延壽丹者,思翁年登耄耋,服此神明不衰,鬚髮白而復黑,精力耗而復強。梁茞林中丞云:我朝服此方者,亦不乏人。咸能臻上壽,享康強,黃髮變元,腰腳轉健,真延年卻病之仙方也。

又云:康熙朝有人珍公手錄是方,字帶行草,斷為晚年所書,其效尤為可睹。余就養以來,自處方劑雖不全用此方,而取意必本於此。今年近七十矣,鬚髮未見二毛,燈下能書細字,未始非不服陽藥之功也。錄方如下,併為各藥註釋焉。

白話文:

張文昌說: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應該考慮如何增進健康的方法。在我看來,只有董文敏所傳授的延壽丹這個方法是最沒有問題的。延壽丹可以讓人的精神和身體保持活力,即使已經進入了高齡,頭發也能從白色再變成黑色,失去的力量也可以再次恢復。清朝的大臣梁茞林曾經說過,他看到很多服用這種方子的人,都能夠長命百歲、身體健康,甚至連白頭髮都變得像年輕時一樣,而且還能夠使腰部和腿部更加有力。這是一個真正能夠使人延年益壽、防止疾病的神仙方子。

他又提到,在康熙時期,有個人親筆抄寫了這個方子,上面的文字帶著行草風格,可能是他在晚年的時候才寫下的。他的效果非常明顯。我自己在調理身體的時候,雖然不會完全使用這個方子,但是我在選擇治療方案的時候一定會參考它。現在我的年紀快到七十了,但我的頭髮和胡須仍然都是黑色的,就算是在晚上我也能在微弱的光線下寫出小字,這些都不是因為我不吃壯陽藥的效果啊!以下是這個方子以及對每種藥物的註解。

延壽丹方

何首烏(七十二兩),豨薟草(十六兩),菟絲子(十六兩),杜仲(八兩),牛膝(八兩),女貞子(八兩),霜桑葉(八兩),忍冬藤(四兩),生地(四兩),桑椹膏(一斤),黑芝麻膏(一斤),金櫻子膏(一斤),旱蓮草膏(一斤)

酌加煉熟白蜜搗丸。

白話文:

這個配方是延壽丹,由以下成分組成:

  • 何首烏:七十二兩
  • 豨薑草:十六兩
  • 兔絲子:十六兩
  • 杜仲:八兩
  • 牛膝:八兩
  • 女貞子:八兩
  • 霜桑葉:八兩
  • 忍冬藤:四兩
  • 生地:四兩
  • 桑葚膏:一斤
  • 黑芝麻膏:一斤
  • 金櫻子膏:一斤
  • 旱蓮草膏:一斤

在這些材料上添加一些練習好的白色蜂蜜,然後把它們混合在一起製成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