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四·文四 (5)
卷四·文四 (5)
1. 少陽用小柴胡法
少陽何以為半表半裡也?太陽行身之後,為表。陽明行身之前,為里。獨少陽行身之側,以為前後之樞機,故為半表半裡。又人身膈以上為陽、為表。膈以下為陰、為里。惟少陽居中道,而介乎膈之間,故亦為半表半裡。少陽一經,聯絡於陰陽出入之所。出則連及太陽,入則連及太陰。
所以云半表者,對太陽之全表言。所以云半里者,對太陰之全裡言。而其證則何者為半表裡也?少陽主春,其氣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氣亦如之。是故發熱而惡寒者為表,一熱而不復惡寒者為里。少陽則寒熱往來,寒為表,熱為里也。而又有脅痛,耳聾在經之證,口苦,咽乾,目眩在腑之證。
則又以寒熱,脅痛,耳聾為半表,而以口苦,咽乾,目眩為半里。何也?兩脅不居身前後,而居側。兩耳寤則聞,寐則不聞,口、咽、目,開之則見,合之則不見。此數者不可謂之表,亦不可謂之裡,則謂之半表裡而已矣。三陽以少陽為樞,柴胡為轉樞之用,凡因樞之不轉而為病者,即在太陽如瘧病中亦用柴胡。
《千金翼》有太陽用柴胡湯法,即太陽轉樞法也。此並不必為半表裡而亦用柴胡者。況往來寒熱,脅痛,耳聾,既為少陽必然之證。咳,悸,嘔,渴,更有少陽或然之證。且診其脈弦或弦數或弦遲,總之不離乎弦,而尚不能知其為柴胡證耶?世人既知柴胡一味為半表裡之藥,則見有此等證,便可放膽用之。何所疑而仍不敢用耶?況小柴胡一方,就本經言,柴胡但主半表,黃芩乃主半里。
就六經言,柴、芩但主半表,參、生草乃主半里。獨指柴胡一味藥為可治半表裡證者,猶其識之淺焉者也。
白話文:
[使用小柴胡法在少陽病症上的解釋]
為什麼說少陽是半表半裡呢?太陽在身體後方運行,我們稱之為表;陽明在身體前方運行,我們稱之為裡。只有少陽在身體的側面運行,作為身體前後的關鍵,因此被稱為半表半裡。此外,人體膈膜以上的部分為陽,為表;膈膜以下的部分為陰,為裡。只有少陽位於中間,介於膈膜之間,因此也被認為是半表半裡。
少陽這條經絡,聯繫著陰陽出入的地方。當它出來時,會影響到太陽;當它進入時,會影響到太陰。所以說它是半表,是相對於太陽的全表而言;說它是半裡,是相對於太陰的全裡而言。那麼,什麼樣的症狀可以被視為半表半裡呢?
少陽掌管春季,它的氣息一半在地面上,一半在地面下。人體的氣息也是一樣。所以,如果出現發熱且畏寒的症狀,這是表症;如果只是發熱,不再畏寒,這是裡症。少陽症狀則會表現為寒熱交錯,寒是表,熱是裡。另外,肋骨疼痛和耳聾是經絡的症狀,口苦、咽喉乾燥和眼睛眩暈是腑臟的症狀。
因此,將寒熱、肋骨疼痛和耳聾視為半表,將口苦、咽喉乾燥和眼睛眩暈視為半裡。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兩側肋骨不在身體前後,而在側面。雙耳醒著的時候能聽到聲音,睡著了就聽不到;嘴巴、咽喉和眼睛,張開時能看到,閉上時就看不到。這些症狀不能簡單地歸類為表或裡,只能說是半表半裡。三陽中的少陽是關鍵,柴胡有轉換關鍵的作用,凡是由於關鍵轉換失靈導致的疾病,即使是在太陽病症中,也會使用柴胡。
《千金翼》中有太陽病症使用柴胡湯的方法,這就是太陽轉換關鍵的方法。這裡並不是必須在半表半裡的情況下才使用柴胡,即使在其他情況下也可以使用。況且,寒熱交替、肋骨疼痛和耳聾是少陽必然會有的症狀。咳嗽、心悸、嘔吐、口渴等,是少陽可能出現的症狀。如果診斷脈搏為弦脈,無論是弦數脈還是弦遲脈,總之只要不離開弦脈的範疇,就能知道這是柴胡的症狀。人們既然知道柴胡這一味藥是治療半表半裡的藥物,看到這些症狀就可以大膽使用。為什麼還有懷疑而不敢使用呢?
況且,小柴胡這個處方,根據經典記載,柴胡主要針對半表,黃芩則主要針對半裡。從六經的角度看,柴胡和黃芩主要針對半表,人參和甘草則主要針對半裡。只單純地認為柴胡一味藥可以治療半表半裡的症狀,這種認識還是非常淺顯的。
2. 太陰陽明虛實辨
太陰、陽明,同居中土。太陰脾為陰道虛,陽明胃為陽道實。敦阜、卑監二土之虛實本不同也。至於病邪之來,傳變無定。今日而在陽明即為實,今日而入太陰即為虛。此非其人之病。有虛實而病,即以臟腑之虛實為虛實耳。故同一腹痛也,滿而時痛者屬脾。滿而大實痛者屬胃。
在胃則宜大、小承氣,梔子厚朴枳實湯。在脾則宜理中、四逆、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間有用大黃、芍藥者。同一發黃也,其黃色之淤晦者屬脾,為陰黃。其黃色之鮮明者屬胃,為陽黃。治陽黃宜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治陰黃宜理中湯、四逆湯,間有用麻黃、連翹者。同一格吐也,朝食暮吐為脾寒格,食入即吐為胃熱格。
治熱格宜瀉心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治寒格宜附子理中湯、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病名則同,病本則異。在胃、在脾之證,相反如是。故在胃、在脾之治,亦相懸如是。何可混稱脾胃,而以治脾者治胃,以治胃者治脾哉?總之,胃屬陽,脾屬陰。胃為腑,脾為臟。胃司納,脾司輸。
胃惡燥,脾惡濕。胃喜降,脾喜升。胃宜通,脾宜補。其所以不同之故,可以對待而觀,即可反觀而得。況胃病之脈必大,或浮而促。脾病之脈必弱,或沉而細。尤其不可強同者耶。再有肝木侮土之證,亦當以犯胃乘脾為辨。犯胃宜瀉,乘脾宜補。肝家之木旺同,而受其侮者之戊己二土,則虛實不同也。
病因臟腑以為虛實,而補瀉隨之,知其意者蓋寡矣。若但知有臟,不知有腑,見土之病,動稱土敗,擯棄聖法,謂不可從。則豈仲景於已敗之土而用芩、連、硝、黃耶?此恐非仲景意矣。
白話文:
標題:[太陰陽明虛實辨別]
內容:太陰和陽明,都位於人體的中央地帶。太陰脾屬陰性,性質較虛;陽明胃屬陽性,性質較實。脾與胃的虛實本質是不同的。然而,當疾病侵襲時,病情的變化沒有固定模式。如果病症出現在陽明胃,就表現爲實症;如果病症出現在太陰脾,就表現爲虛症。這並不是說人的身體有虛實之分,而是疾病根據臟腑的虛實來呈現虛實的症狀。因此,同樣是腹部疼痛,如果疼痛伴有脹滿感,這通常屬於脾的問題;如果疼痛伴有強烈的脹滿感,這通常屬於胃的問題。
對於胃的問題,適合使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或者梔子厚朴枳實湯等藥物進行治療。對於脾的問題,適合使用理中湯、四逆湯或者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等藥物進行治療,有時也會用到大黃、芍藥等藥物。同樣是黃疸,如果黃色暗淡無光,通常屬於脾的問題,稱爲陰黃;如果黃色明亮,通常屬於胃的問題,稱爲陽黃。治療陽黃適合使用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等藥物;治療陰黃適合使用理中湯、四逆湯等藥物,有時也會用到麻黃、連翹等藥物。同樣是嘔吐,早晨吃的食物晚上才吐出來,通常是脾寒導致的嘔吐;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通常是胃熱導致的嘔吐。
治療胃熱導致的嘔吐,適合使用瀉心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等藥物;治療脾寒導致的嘔吐,適合使用附子理中湯、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等藥物。雖然病症名稱相同,但是病因卻不同。在胃和在脾的表現,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在胃和在脾的治療方法,也是截然不同的。怎麼能將脾胃混爲一談,用治療脾的方法去治療胃,或者用治療胃的方法去治療脾呢?
總的來說,胃屬於陽性,脾屬於陰性。胃是腑,脾是髒。胃負責接收食物,脾負責輸送營養。胃不喜歡乾燥,脾不喜歡溼潤。胃喜歡下降,脾喜歡上升。胃需要通暢,脾需要滋補。它們之所以不同,可以通過對比觀察來理解,也可以通過反觀自身來理解。更何況,胃病的脈象必定是大的,或者是浮而促的;脾病的脈象必定是弱的,或者是沉而細的。這是絕對不能混淆的。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肝木侵犯脾胃。如果是侵犯胃,適合使用瀉法;如果是侵犯脾,適合使用補法。肝臟的木性旺盛是一樣的,但是受到侵犯的脾胃,虛實卻是不同的。
疾病根據臟腑來判斷虛實,然後採取相應的補瀉方法。能理解這一點的人很少。如果只知道有髒,不知道有腑,看到脾胃有問題,就動不動說是脾胃功能衰竭,拋棄聖賢的治療方法,認爲不可行。那麼,仲景對於已經衰竭的脾胃,怎麼會使用芩、連、硝、黃等藥物呢?這恐怕不是仲景的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