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七·文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文七 (4)

1. 煙漏說

自張潔古有「古方今病不相能」之說,人遂謂今病非古方能治。然今人萬病,皆古人所已言,未聞別有古人不知之病也。若今所有煙漏一證,則真是今病而為古人所未知,即為古人所未言。向聞煙客多腸燥,往往大便乾結為脾約。而何以有煙漏?蓋所稱煙漏者,即下利也,即滯下也,亦即俗所謂痢疾也。

人於傷寒之下利,且以漏底為名。況今以腸燥之人而忽有利,得不稱為漏乎?至一加以漏之名,則既名漏,自當塞乃愈。塞而愈漏者,何也?以其本非漏也,以其本是滯下,故以塞者滯之而更滯也。或因傷於飲食,或以感夫暑熱,或以濕多而成五泄,皆足以致滯下。其病多見於春夏秋之交,煙客病,即非煙客亦病,特煙客臥多行少,其氣更易滯耳。

或曰:然則煙漏一證,將何法以治之?余曰:此必不視為煙客,不名之為煙漏,仍從滯下正法,以通為止,則漏自止。人既曰漏,亦不必定以非漏爭也,但須知此漏之必得通而止,則正所以治漏,亦即所以治煙漏也。吾見滯下之以名為漏底,而卒至不起者,皆害於不為之通,故並於此發之。

煙漏之所以然者如是,是當推本於煙,為煙客籌調理之法。人身臟為陰,腑為陽,一呼一吸以奉生身。及其病也,在腑為輕,在臟為重。一臟受病為輕,五臟皆病為重。人固罕有一病而涉五臟者,有之,自煙客始。夫人咽喉二竅,喉主氣息,即氣管也。咽主飲食,即食管也。

喉系通於肺,呼吸出入,下通心脾肝腎,為氣息之道路。咽系通於胃,水穀皆由此入,為飲食之道路。飲食下咽,熟軟生硬皆能容受而停留胃中,其精微上輸脾肺,其糟粕下入大小腸。人之以飲食傷而為病者,在腑而不及臟。若氣管清淨之地,不能容受些許有形之物。而惟煙之入也,有氣無形,隨其人之本氣相為呼吸。

其呼也,上出於心肺。其吸也,下入於腎肝。而位乎其中,以司呼吸之出入者則於脾。人之有脾也,本藉胃中水穀氣以生以化。今煙氣徑達脾中,較之飲食之入必由胃而後及脾者,其行倍速。是以煙才入喉,頃刻周流充達。對時不舉,失煙氣之充周,猶之過時不食,失穀氣之榮養。

其體倦,脾為病也。涕,肺為病也。汗,心為病也。淚,肝為病也。腸燥,腎為病也。至其為引,必對時而作者,脾主信,脾之為病最先也。故五臟俱病,而脾尤甚焉。平時調理,自當以健脾為主,兼補兼行,旁及四臟。昔林文忠公方,深合乎仲景理陰之治,此即治煙良法,一建中而五臟俱安者也。

至於病名煙漏,實即滯下,則仍是腑病,不是臟病,不可不治其腑。此病真是今病,真古人所未知。然而藥則仍是古人之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