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四·文四 (1)
卷四·文四 (1)
1. 卷四·文四
2. 太陽用桂、麻二湯法
桂、麻二湯,仲景所以治風寒初起之未化熱者也。太陽病,發熱者而汗自出者,風傷衛也。此時衛病營未病,用桂枝去衛分之邪。太陽病,發熱而無汗者,寒傷營也。此時營病衛亦病,用麻黃達營分之邪。因桂枝證本有汗出,若誤以麻黃髮其汗,恐汗更不止。麻黃證已不得汗,若誤以芍藥斂其汗,恐汗更不出,二湯分際如此。
仲景於麻黃證禁用桂枝湯,而申之曰:常須識此,勿令誤也者,豈無故哉!蓋中風是淺一層,傷寒是深一層。僅屬中風,則可與桂枝湯,以其未化裡熱也。已成傷寒,則必無汗而化熱較易,此時當以發汗為重,若再斂其汗,裡熱勢將大甚,故必用麻黃湯而不用桂枝湯矣。凡病但有表熱未成裡熱者,用桂、麻;大有表熱兼見裡熱者,用青龍;已成裡熱不論表熱者,用白虎。表熱、裡熱甚不可不分也。
前人之禁用寒涼者,只在但有表熱之時。今人當應用桂、麻時,一見表熱,便作裡熱,而早用寒涼,為害滋大。既而又因早用寒涼之誤,遂並寒已化熱、熱已大甚之後仍禁寒涼,勢必仍用桂、麻,而害益大矣。病家延醫多在三日以外,其於桂、麻分際往往已過其時。此惟臨證多者能覺之。
不經臨證,則讀書雖多仍不能得其分際也。用傷寒方最重分際,六經皆然,即於桂、麻發之。
白話文:
【太陽用桂、麻兩湯的原則】
桂枝湯和麻黃湯,是張仲景用來治療風寒剛開始且尚未轉為內熱的情況。當太陽經受到風邪影響,導致身體發燒且自發出汗,這表示風邪傷害了人體的衛氣。此時衛氣受損但營氣尚未受影響,因此使用桂枝湯來去除衛氣中的邪氣。相反的,如果太陽經受到寒邪影響,導致發燒但不出汗,這表示寒邪傷害了營氣。這種情況下,營氣和衛氣都受到了影響,因此使用麻黃湯來排除營氣中的邪氣。由於桂枝湯證狀本就有出汗的情況,如果誤用了麻黃湯來發汗,可能會導致汗出更多,無法止住。同樣的,麻黃湯的證狀已經沒有出汗,如果誤用了芍藥來收斂汗液,可能導致汗液完全無法排出,兩種湯劑的區別就在這裡。
張仲景在麻黃湯的使用上,明確禁止使用桂枝湯,並且強調要清楚辨別,避免誤用,這當然有他的道理!因為風邪侵襲是較輕微的,而寒邪侵襲則是較嚴重的。若是隻有風邪侵襲,可以使用桂枝湯,因為它尚未轉為內熱。但如果已經成為寒邪侵襲,那麼必然不出汗,且較容易轉為內熱,這時應該以發汗為主,如果再用收斂汗液的方法,內熱的情況會更嚴重,因此必須使用麻黃湯而非桂枝湯。一般來說,如果只有表面熱度且未形成內熱,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如果表面熱度和內熱同時存在,使用青龍湯;如果已經形成內熱,無論表面熱度如何,使用白虎湯。對於表面熱度和內熱,我們必須清楚區分。
前人的禁止使用寒涼藥物,是在只有表面熱度的時候。但現在有些人,在應該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的時候,只要看到表面熱度,就誤以為是內熱,提早使用寒涼藥物,這樣造成的危害更大。然後,又因為提早使用寒涼藥物的錯誤,即使在寒氣已經轉為熱氣,熱度已經非常高的時候,仍然禁止使用寒涼藥物,結果只能繼續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這樣危害更大。病人請醫生看病大多在三天後,對於桂枝湯和麻黃湯的區別,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這只有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察覺。
如果不實際接觸病人,就算讀再多的書,也無法真正掌握病情的區別。在使用傷寒方的時候,最重視的就是病情的區別,六經都是如此,這一點從桂枝湯和麻黃湯的使用上就可以看出。
3. 太陽病桂、麻、青龍三級說
太陽風傷衛,用桂枝湯;寒傷營,用麻黃湯;風寒兩傷,營衛同病,用大青龍湯。三方鼎立,為三大綱。是說也,許叔微、成無己言之於前,而其後方中行、喻嘉言、程郊倩又曲暢之。一若於麻黃湯中不見其亦有桂枝,於青龍湯中不見其多一石膏者。夫仲景桂枝湯,治汗出而不喘滿之太陽病;麻黃湯治喘滿而不汗出之太陽病;大青龍湯治不汗出而煩躁之太陽病。此之三方,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乃三級也,非三綱也。
三方作三綱,施治多誤,誤於不煩躁已用青龍。三方作三級,審證自確,確於用青龍必待煩躁。請得而詳言之,凡人衛行脈外,營行脈中。風但傷衛,則汗出而不喘滿,惟是頭項強痛,其病為輕,故方中但用桂枝。風既傷衛,寒又傷營,則喘滿而不汗出,必兼骨節煩疼,其病為重,故方中不但用桂枝,而必用麻黃。及其風寒兩傷之後,無汗者,終不汗出。
汗既不出,必加煩躁,其病為尤重矣,故方中不但用桂、麻,而又必用石膏。其病由輕而重,其方亦由輕而重。輕則用桂,重則用麻、桂,又重則用石膏、麻、桂。反是以觀,有汗不用麻黃湯,無汗不用桂枝湯,不煩躁不用大青龍湯。則此之三方,明是三級之階升,而非三綱之鼎立矣。
洵如諸家之說,則麻黃湯中先當刪去桂枝,青龍湯中尤當刪去石膏,而何以麻黃湯必麻、桂並用,青龍湯必於麻、桂外多一石膏耶?仲景既治風以桂枝,治寒以麻黃,則其於風寒之兩傷何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耶?其治風多寒少、寒多風少何不於桂枝二麻黃一湯外,更制麻黃二桂枝一湯耶?況如其所說,則桂枝證當不惡寒,麻黃證當不惡風,而何以桂枝證之惡風即惡寒,麻黃證之惡寒兼惡風?又何以青龍證之獨惡寒而不惡風耶?仲景特於青龍條下示人以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不從可知惡風者必有汗,有汗者必不煩躁,不煩躁即不可用石膏也哉。
所以仲景於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同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之下,並不言大青龍主之。而《千金方》已於此條下明言宜麻黃湯。林億等校定王氏《脈經》,亦於此條下增「宜麻黃湯」四字。匯而觀之,不更可知麻黃一方已是風寒之兩傷營衛之同病,故既用麻黃,又用桂枝,治寒而不遺風,治風而不遺寒乎。王樸莊先生《回瀾說》:人身營衛,猶城與郭。
未有兵臨城下而郭不先破者。才說傷營,已兼營衛兩傷在內。旨哉斯言!凡諸家於青龍證,所謂中風脈浮緊,為中風見寒脈;傷寒脈浮緩,為傷寒見風脈。種種葛藤,不斬自斷。但以論中「桂枝方禁」與「青龍方禁」一對勘而已足矣。「桂枝方禁」云:脈浮緊,汗不出,是麻黃證,不可與桂枝湯。
白話文:
[太陽病桂、麻、青龍三級說]
內容翻譯爲:
當太陽經受風邪侵襲,衛氣受損時,我們使用桂枝湯;若寒邪傷及營血,則用麻黃湯;如果同時受到風寒雙重侵害,營衛俱病,那麼應選用大青龍湯。這三種湯劑分別對應不同層次的病症,被視爲三大原則。許叔微和成無己先前提及此論點,後續方中行、喻嘉言和程郊倩等人進一步闡述。然而,他們似乎沒有注意到麻黃湯中同樣含有桂枝成分,以及青龍湯中額外添加了石膏。
張仲景的桂枝湯適用於出汗且無喘滿症狀的太陽病患者;麻黃湯則針對喘滿而無汗出的太陽病患者;大青龍湯用於治療不出汗卻感到煩躁的太陽病患者。這三種湯劑,一是桂枝,二是麻黃,三是青龍,它們構成了由輕至重的三個層級,並非三大原則。
將這三種湯劑視爲三大原則,在治療上容易產生錯誤,尤其是不當使用青龍湯於無煩躁症狀的情況下。而將其視爲三個層級,則在診斷時更爲準確,因爲使用青龍湯的前提必須是出現煩躁症狀。讓我詳細解釋一下,人體的衛氣運行於脈外,營氣則運行於脈內。當只有風邪傷害衛氣時,病人會出汗但不會喘滿,主要症狀爲頭頸強痛,病情較輕,因此方中僅需使用桂枝。當風邪不僅傷害衛氣,寒邪又傷害營氣時,病人會出現喘滿但不出汗的情況,伴隨骨骼關節疼痛,病情加重,因此方中不僅需要使用桂枝,還必須加入麻黃。而在風寒雙重侵害後,如果沒有出汗,最終也不會出汗。
當病人無法出汗時,必然會感到煩躁不安,此時病情更加嚴重,因此方中不僅需要使用桂枝和麻黃,還必須加入石膏。病情從輕到重,所用的方劑也相應地從輕到重。輕症時使用桂枝,重症時使用麻黃和桂枝,最嚴重時則使用石膏、麻黃和桂枝。反過來觀察,有汗不出時不應使用麻黃湯,無汗不出時不應使用桂枝湯,無煩躁症狀時不應使用大青龍湯。這樣看來,這三種湯劑明顯是按照三個層級遞進,而非三大原則並列。
如果遵循上述各家觀點,那麼麻黃湯中應先去掉桂枝,青龍湯中更應去掉石膏。然而爲何麻黃湯必須同時使用麻黃和桂枝,青龍湯在麻黃和桂枝之外還需添加石膏呢?既然張仲景已經使用桂枝來治療風邪,使用麻黃來治療寒邪,爲何在風寒雙重侵害時,不採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呢?對於風多寒少或寒多風少的情況,爲何不在桂枝二麻黃一湯之外,再創制麻黃二桂枝一湯呢?
再者,如果按照他們的說法,桂枝證應當不畏寒,麻黃證應當不畏風,但爲何桂枝證患者既怕風又怕寒,麻黃證患者既怕寒又怕風?又爲何青龍證患者只畏寒而不畏風呢?張仲景特別在青龍湯條目下指出,若患者有惡風症狀,不可服用青龍湯,否則會導致四肢厥逆,肌肉抽搐,由此可推知,有惡風症狀的患者必定會有出汗現象,而出汗的患者必定不會感到煩躁,沒有煩躁症狀就不應該使用石膏。
因此,張仲景在論述脈象浮緊時(浮則爲風,緊則爲寒),指出風邪傷衛,寒邪傷營,營衛同病導致骨節煩疼,應當發汗,但並未在此處提及大青龍湯爲主方。而《千金方》已明確在該條目下建議使用麻黃湯。林億等人在修訂王叔和的《脈經》時,也在該條目下增加了“宜麻黃湯”四個字。綜合考慮,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麻黃湯一方已涵蓋了風寒雙重侵害、營衛同病的情況,因此既使用麻黃又使用桂枝,既能治療寒邪又不忽略風邪。
王樸莊先生在其著作《回瀾說》中提到,人體的營衛如同城牆與護城河。沒有敵人攻到城下,護城河就已經被破壞的情況。只要提到傷營,實際上已包含營衛兩傷。此言真諦!各家對於青龍證的描述,所謂中風脈浮緊,爲中風見寒脈;傷寒脈浮緩,爲傷寒見風脈。這些複雜糾纏的觀點,其實只需對照《傷寒論》中的“桂枝方禁”和“青龍方禁”即可明瞭。“桂枝方禁”中指出:脈象浮緊,不出汗,這是麻黃證,不能給予桂枝湯。因爲桂枝方中含有芍藥,非常不適合無汗的疾病。“青龍方禁”中指出:脈象微弱,自汗出,這是桂枝證,不能給予青龍湯。因爲青龍湯中含有石膏,非常不適合有汗但無煩躁症狀的疾病。
明白這一點,風寒雙重侵害、營衛同病的情況,難道不是麻黃湯的專屬治療範圍,與青龍湯有何關聯呢?我可以斷言,張仲景對於太陽病汗出而不喘滿的情況使用桂枝湯,喘滿而不汗出的情況使用麻黃湯,不出汗卻煩躁的情況使用大青龍湯。這三種湯劑,一是桂枝,二是麻黃,三是青龍。病情從輕到重,使用的方劑也相應地從輕到重,它們構成三個層級,而非三大原則。它們是按等級遞增的,而非三個原則並立。
此外,有人主張使用桂麻各半湯替代青龍湯,這種觀點相比其他說法有所進步。然而,他們仍未認識到麻黃湯本身已涵蓋風寒雙重侵害、營衛同病的情況。因此,他們仍未能完全理解張仲景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