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三·文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文三 (6)

1. 傷寒方一兩准今七分六釐,一升准今六勺七抄說

餘外曾王父王樸莊先生,於乾嘉間以醫名於鄉。著書十餘種,《蘇州府志》存其目,中有《律學淨聞》一書最精,惜已佚而不傳。而「考正古方權量說」,即公律學之一也。公以古方分兩言人人殊,以宋·林億古三兩為一兩,古三升為一升者非。又以明·張介賓古一兩為六錢,古一升為三合三勺者亦非。

公謂景岳所宗,為偽造夏律周黼之鄭世子,此武斷之甚者。乃以今木工之曲尺,定古藥升之容積。復以古藥升之容積,就今倉斛之積寸推之,而謂古人每藥必三服,若麻黃湯,麻黃三兩,准今二錢三分者,三之得七分六釐。小柴胡湯,柴胡八兩,准今六錢者,三之得每服二錢。

承氣湯,大黃四兩,准今三錢,再服中病即止,則每服得一錢半。白虎湯,石膏一斤,准今一兩二錢,亦分三服,則每服得四錢余。與介賓覈算者尚多,不及悉載。總言之,則古方自《靈》《素》以下,至《千金》《外臺》,所集漢、晉、宋、齊諸方,凡云一兩者,准今七分六釐,凡云一升者,准今六勺七抄,無餘蘊矣。余每准此以為治,而知麻黃至多不過七八分,即三五分亦能發汗。

桂枝亦不過三五七分,石膏四五錢,大黃一二錢,亦足以清熱而下燥屎。仍看病勢之輕重,以消息之。證以余所親歷,而益知公之言為不誣也。《晉書·裴秀子頠附父傳》:頠上言宜改諸度量。若未能悉革,可先改太醫權衡。此若差違,遂失神農、岐伯之正。藥物輕重分兩乖互,所可傷夭,為害尤深。

古壽考而今短折,未始不由此也。觀於此,而公之為功於病人者,不亦大乎!今特錄此兩言,以告世之用麻、桂至一二兩,少亦三五錢者。

謹案:樸莊公諱丙,為吾母之祖。余於公在重孫行。公之先自炎宋時即以醫世其家,嗣是代傳醫學,以至於公。余藏有公所著《傷寒論注》未刻稿,以《千金翼》為序,異於他氏之各為次第者。又有《回瀾說》萬餘言,扶掖叔和,以闢諸家之謬。余之私淑於公久矣。公之書,則吾母於咸豐丁巳年六十有七時手錄以存於家者,惜未能為公梓以問世也。

其「古方權量考」一冊,則唐笠山《吳醫匯講》全載之,王孟英《溫熱經緯》亦採之。近復經長於算學者屢核之,皆曰准。故敢取以為法焉。

方以藥而成,藥以方而行。所用既仍是古藥,胡獨不可用古方?而世人則指三兩之桂枝,六兩之麻黃,八兩之柴胡以證古方之不可用。然則所不可用者,正在三兩、六兩、八兩也,不在桂枝、麻黃、柴胡也。特未明桂枝、麻黃、柴胡本不是今之三兩、六兩、八兩耳。得此每兩為七分六釐之說,而以推之,凡為古方者,不皆可用於今哉!

白話文:

[傷寒方一兩準今七分六釐,一升準今六勺七抄說]

我的曾外祖父王樸莊先生,在清朝乾嘉年間因醫術在當地聞名。他著書十餘種,《蘇州府志》記錄了其中一些書目的名稱,其中有一本書叫《律學淨聞》,內容極爲精闢,可惜已經遺失,沒有流傳下來。“考正古方權量說”正是他關於律學研究的一部分。他指出,對於古代藥方的計量單位,人們的說法不一,宋代林億認爲古代的三兩等於現在的1兩,三升等於現在的一升,這是錯誤的。同樣,明代張介賓認爲古代的一兩等於現在的六錢,一升等於現在的三合三勺,這也是不對的。

他認爲,張景嶽所遵循的觀點,來源於僞造的夏律周黼的鄭世子,這是一個非常武斷的看法。於是,他以現今木工使用的曲尺,確定古代藥升的容積。然後,根據古代藥升的容積,參照現今倉庫中的積寸進行推算,得出古人每劑藥必定分三次服用的結論。例如,麻黃湯中,麻黃三兩,換算到現代相當於二錢三分,乘以三等於每份藥七分六釐。小柴胡湯中,柴胡八兩,換算到現代相當於六錢,乘以三等於每份藥二錢。

承氣湯中,大黃四兩,換算到現代相當於三錢,如果需要再次服用,病症得到緩解就可以停止,那麼每份藥就只有一錢半。白虎湯中,石膏一斤,換算到現代相當於一兩二錢,也分爲三份,那麼每份藥就有四錢多。與張介賓的計算對比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總的來說,從《靈樞》《素問》開始,直到《千金要方》《外臺祕要》,收集的漢、晉、宋、齊等時期的藥方,凡是一兩的劑量,換算到現在就是七分六釐;凡是一升的劑量,換算到現在就是六勺七抄,再無其他解釋了。我每次都按照這個標準來治病,知道麻黃最多也就七八分,即使三五分也能發汗。

桂枝也不過三五七分,石膏四五錢,大黃一二錢,也足以清熱並清除燥屎。還要看病情的輕重,來調整用藥量。我親身經歷,更加確信他的觀點是正確的。《晉書·裴秀子頠附父傳》:裴頠上奏建議應該改革各種度量衡。如果不能全部改革,可以先改革太醫的權衡制度。如果這個有誤差,就會失去神農、岐伯的正確方法。藥物的輕重分兩互相矛盾,可能會造成傷害,甚至死亡,危害尤其嚴重。

古代人長壽,而現代人壽命短,可能就是因爲這個原因。看到這一點,他在救治病人方面所做出的貢獻,豈不大哉!現在特別摘錄這兩句話,來告訴那些使用麻黃、桂枝達到一二兩,至少也要三五錢的人。

謹按:樸莊公諱丙,是我的外曾祖父。我在他那一輩是重孫。他的家族自宋代以來世代行醫,之後一代代傳承醫學知識,直到他。我收藏有他所著的《傷寒論注》未刊稿,以《千金翼》爲序,不同於其他各家的排列順序。還有一篇《回瀾說》萬餘字,支持叔和的觀點,以反駁各家的謬誤。我私下裏對他的學識仰慕已久。他的書,是我母親在咸豐丁巳年,也就是她六十七歲的時候親手抄錄保存在家裏的,可惜未能爲他出版,以公之於衆。

他的“古方權量考”一冊,被唐笠山的《吳醫匯講》全文收錄,王孟英的《溫熱經緯》也有引用。最近,經過擅長數學的人反覆覈對,都說準確無誤。因此,我敢以此爲依據。

藥方由藥物組成,藥物通過藥方發揮作用。既然我們現在仍然使用的是古代的藥物,爲什麼不可以使用古代的藥方呢?然而,世人卻指着三兩的桂枝,六兩的麻黃,八兩的柴胡,證明古代藥方不可用。但是,真正不可用的,正是這三兩、六兩、八兩,而不是桂枝、麻黃、柴胡本身。只是人們不明白,桂枝、麻黃、柴胡本來就不等於現在的三兩、六兩、八兩。有了這個每兩等於七分六釐的說法,我們就可以推算,所有的古代藥方,難道不都可以用於今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