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三·文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文三 (5)

1. 附:《傷寒論》溫、清三法選方

麻黃,杏仁,桂枝,生薑,大棗,炙甘草,石膏

葛根湯

即桂枝湯加麻、葛。

葛根,麻黃,桂枝,生薑,芍藥,大棗,炙甘草

小柴胡湯

有加減。

小柴胡加芒硝湯:本方加硝。

又,旋覆代赭湯:本方柴、芩易旋、代。

柴胡,黃芩,生薑,半夏,人參,大棗,炙甘草

甘草瀉心湯

生薑瀉心湯:本方加生薑為君。

半夏瀉心湯:即本方以半夏為君,並加人參。

生甘草,黃芩,黃連,乾薑,半夏,大棗

附子瀉心湯

附子,大黃,黃芩,黃連

黃連湯

即半夏瀉心去芩,加桂。

黃連,乾薑,桂枝,半夏,人參,大棗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

梔子生薑湯

與梔子乾薑湯一走表,一和中。

梔子,生薑

桃仁承氣湯

即調胃承氣加桃仁、桂枝。

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甘草

大柴胡湯

即小柴胡去人參、棗、草,加枳、芍、大黃。

柴胡,黃芩,生薑,半夏,枳實,芍藥,大黃

柴胡加桂枝湯

即小柴胡本方加桂。

柴胡,黃芩,生薑,半夏,人參,大棗,炙甘草,桂枝

桂枝加大黃湯

即桂枝湯本方加大黃。

桂枝,生薑,芍藥,大棗,炙甘草,大黃

烏梅丸

又麻黃升麻湯與此方同法。

烏梅,蜀椒,細辛,桂枝,附子,黃連,黃柏,人參,當歸

復脈湯

此方不可去薑、桂,去之即不得仍名復脈。

炙甘草,生薑,桂枝,生地,麥冬,阿膠,人參,大棗,加酒煎

雜療方:共四十三道,亦有溫、清各法。

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芍藥湯

人參桂枝新加湯

桂枝人參湯,即理中湯加桂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去桂加白朮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桂枝幹薑湯

葛根加半夏湯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大陷胸湯

大陷胸丸

抵當湯

抵當丸

桂枝甘草湯

芍藥甘草湯

茯苓甘草湯

乾薑附子湯

甘草乾薑湯

甘草附子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

甘草湯

桔梗湯

豬膚湯

苦酒湯

半夏散及湯

文蛤散

瓜蒂散

三物白散

牡蠣澤瀉散

燒裩散

蜜煎導

豬膽汁導

此四十三方非不用也,只與所選之方分別觀之,以醒眉目。亦與徐刻《傷寒類方·雜療》之例略同。

白話文:

麻黃湯、杏仁、桂枝、生薑、大棗、炙甘草、石膏等藥材組成的方劑。

葛根湯:桂枝湯加麻黃、葛根。

葛根、麻黃、桂枝、生薑、芍藥、大棗、炙甘草組成的方劑。

小柴胡湯:有加減變化。 小柴胡加芒硝湯:在小柴胡湯中加入芒硝。旋覆代赭湯:用旋覆花、代赭石代替小柴胡湯中的柴胡、黃芩。

柴胡、黃芩、生薑、半夏、人參、大棗、炙甘草組成的方劑。

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在甘草瀉心湯中加生薑為主藥。半夏瀉心湯:以半夏為主藥,並加人參。

生甘草、黃芩、黃連、乾薑、半夏、大棗組成的方劑。

附子瀉心湯:附子、大黃、黃芩、黃連組成的方劑。

黃連湯: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

黃連、乾薑、桂枝、半夏、人參、大棗組成的方劑。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組成的方劑。

梔子生薑湯:與梔子乾薑湯,一個疏散表邪,一個調和中焦。

梔子、生薑組成的方劑。

桃仁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枝。

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甘草組成的方劑。

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甘草,加枳實、芍藥、大黃。

柴胡、黃芩、生薑、半夏、枳實、芍藥、大黃組成的方劑。

柴胡加桂枝湯:小柴胡湯加桂枝。

柴胡、黃芩、生薑、半夏、人參、大棗、炙甘草、桂枝組成的方劑。

桂枝加大黃湯:桂枝湯加大黃。

桂枝、生薑、芍藥、大棗、炙甘草、大黃組成的方劑。

烏梅丸:與麻黃升麻湯功效相似。

烏梅、蜀椒、細辛、桂枝、附子、黃連、黃柏、人參、當歸組成的方劑。

復脈湯:此方不可去掉生薑、桂枝,否則就不能稱為復脈湯。

炙甘草、生薑、桂枝、生地、麥冬、阿膠、人參、大棗,加酒煎服。

雜療方:共有四十三個方劑,也包含溫、清兩種治療方法的方劑。

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人參桂枝新加湯(理中湯加桂枝)、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桂加白朮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乾薑湯、葛根加半夏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大陷胸湯、大陷胸丸、抵當湯、抵當丸、桂枝甘草湯、芍藥甘草湯、茯苓甘草湯、乾薑附子湯、甘草乾薑湯、甘草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苦酒湯、半夏散及湯、文蛤散、瓜蒂散、三物白散、牡蠣澤瀉散、燒裩散、蜜煎導、豬膽汁導等四十三個方劑。這些方劑雖很多,但需與文中提到的方劑分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 與徐氏刻本《傷寒類方·雜療》的內容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