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三·文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文三 (4)

1. 附:《傷寒論》溫、清三法選方

溫法:選方十三道,類方十四道。

溫法諸方,即仲景所以治中風、傷寒者。凡治寒疫亦用溫法。

桂枝湯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本方加樸、杏。

小建中湯:本方倍芍藥加膠飴。

桂枝二越婢一湯:本方加麻黃、石膏。

桂枝,生薑,芍藥,大棗,炙甘草

麻黃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即與桂枝湯合用。

麻杏石甘湯:本方桂枝易石膏。

麻黃,杏仁,桂枝,炙甘草

五苓散

桂枝,白朮,豬苓,茯苓,澤瀉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附甘草湯:本方去細辛加炙草。

麻黃,附子,細辛

理中丸及湯

附子理中:本方加附。

白朮,乾薑,人參,炙甘草

附子湯

與真武湯一為參、附、三白。一為薑、附、三白。

附子,人參,白朮,白芍,白茯苓

真武湯

有加減。

附子,生薑,白朮,白芍,白茯苓

四逆湯

四逆加人參湯:本方加參。

茯苓四逆湯:本方加參,再加苓。亦即附子理中去朮、加苓。

炙甘草,乾薑,生附子

當歸四逆湯

即桂枝湯去薑、棗,加當歸、辛、通。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本方加茱萸湯之半。

當歸,細辛,通草,桂枝,芍藥,炙甘草

通脈四逆湯

有加減。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本方加膽汁。

炙甘草,乾薑,生附子,蔥白

白通湯

白通加豬膽汁湯:本方加童便、膽汁。

乾薑,生附子,蔥白

吳茱萸湯

吳茱萸,生薑,人參,炙甘草

桃花湯

赤石脂禹餘糧湯:本方加餘糧去薑、米。

赤石脂,乾薑,粳米

清法:選方十三道,類方八道。

清法諸方,亦即仲景所以治溫病、熱病、濕溫病者。凡治溫疫亦用清法。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

白虎湯

人參白虎湯:本方加參。

竹葉石膏湯:本方加人參、竹葉、麥冬、半夏,去知母。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大承氣湯

小承氣:本方去芒硝。

調胃承氣:本方加草,去樸、枳。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梔子豉湯

梔子甘草湯,枳實梔子豉湯:本方一加甘草,一加枳實。

梔子柏皮湯、梔子厚朴枳實湯:本方一加柏皮,一加樸、枳。

生梔子,香豉

黃芩湯

即桂枝湯以芩易桂,去姜。

黃芩,芍藥,大棗,炙甘草

小陷胸湯

栝蔞根,半夏,黃連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

茵陳蒿湯

茵陳,大黑山梔

麻子仁丸

亦名脾約丸,即小承氣加二仁、芍藥。

麻仁,杏仁,芍藥,大黃,厚朴,枳實

四逆散

有加減。與四逆湯之薑、附大異。

柴胡,枳實,芍藥,炙甘草

白頭翁湯

秦皮,白頭翁,黃連,黃柏

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黃芩,芍藥,雞子黃

豬苓湯

即五苓散去桂、術,加膠、滑。

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

溫清合法:選方十四道,類方八道。

溫清合法諸方,即仲景所以治寒熱錯雜之病。

大青龍湯

即桂枝、麻黃、越婢湯三方去芍,加膏。

又,小青龍即桂枝湯去薑、棗,加麻、辛、薑、半、五味子。與十棗湯之芫花、遂、戟同為治水之劑。

白話文:

溫法:共收錄十三個主方及十四個類方。這些溫法方劑是張仲景治療中風、傷寒的常用方劑,也適用於寒疫的治療。

  • 桂枝湯
  •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在桂枝湯基礎上添加厚朴、杏仁)
  • 小建中湯(在小建中湯基礎上加倍芍藥,並添加膠飴)
  • 桂枝二越婢一湯(在桂枝湯基礎上添加麻黃、石膏)
  • 桂枝湯組成:桂枝、生薑、芍藥、大棗、炙甘草
  • 麻黃湯
  •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與桂枝湯合用)
  • 麻杏石甘湯(將桂枝湯中的桂枝換成石膏)
  • 麻黃湯組成:麻黃、杏仁、桂枝、炙甘草
  • 五苓散組成:桂枝、白朮、豬苓、茯苓、澤瀉
  • 麻黃附子細辛湯
  • 麻附甘草湯(在麻黃附子細辛湯基礎上去除細辛,添加炙甘草)
  • 麻黃附子細辛湯組成:麻黃、附子、細辛
  • 理中丸及湯
  • 附子理中湯(在理中湯基礎上添加附子)
  • 理中湯組成:白朮、乾薑、人參、炙甘草
  • 附子湯
  • 真武湯(與真武湯組成相近,差異在於參、附子與薑的用量比例不同,真武湯有加減變化)
  • 附子湯組成:附子、人參、白朮、白芍、白茯苓
  • 真武湯組成:附子、生薑、白朮、白芍、白茯苓
  • 四逆湯
  • 四逆加人參湯(在四逆湯基礎上添加人參)
  • 茯苓四逆湯(在四逆湯基礎上添加人參和茯苓,也相當於附子理中湯去白朮,加茯苓)
  • 四逆湯組成:炙甘草、乾薑、生附子
  • 當歸四逆湯(在桂枝湯基礎上去除生薑、大棗,添加當歸、細辛、通草)
  •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在當歸四逆湯基礎上添加半劑量的吳茱萸湯)
  • 當歸四逆湯組成:當歸、細辛、通草、桂枝、芍藥、炙甘草
  • 通脈四逆湯(有加減變化)
  •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在通脈四逆湯基礎上添加豬膽汁)
  • 通脈四逆湯組成:炙甘草、乾薑、生附子、蔥白
  • 白通湯
  • 白通加豬膽汁湯(在白通湯基礎上添加童便、豬膽汁)
  • 白通湯組成:乾薑、生附子、蔥白
  • 吳茱萸湯組成:吳茱萸、生薑、人參、炙甘草
  • 桃花湯
  • 赤石脂禹餘糧湯(在桃花湯基礎上添加禹餘糧,去除生薑、粳米)
  • 桃花湯組成:赤石脂、乾薑、粳米

清法:共收錄十三個主方及八個類方。這些清法方劑是張仲景治療溫病、熱病、濕溫病的常用方劑,也適用於溫疫的治療。

  • 葛根黃連黃芩湯組成: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
  • 白虎湯
  • 人參白虎湯(在白虎湯基礎上添加人參)
  • 竹葉石膏湯(在白虎湯基礎上添加人參、竹葉、麥冬、半夏,去除知母)
  • 白虎湯組成: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 大承氣湯
  • 小承氣湯(在大承氣湯基礎上去除芒硝)
  • 調胃承氣湯(在大承氣湯基礎上添加甘草,去除厚朴、枳實)
  • 大承氣湯組成: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 梔子豉湯
  • 梔子甘草湯、枳實梔子豉湯(在梔子豉湯基礎上,一個添加甘草,一個添加枳實)
  • 梔子柏皮湯、梔子厚朴枳實湯(在梔子豉湯基礎上,一個添加柏皮,一個添加厚朴、枳實)
  • 梔子豉湯組成:生梔子、香豉
  • 黃芩湯(將桂枝湯中的桂枝換成黃芩,並去除生薑)
  • 黃芩湯組成:黃芩、芍藥、大棗、炙甘草
  • 小陷胸湯組成:栝蔞根、半夏、黃連
  • 大黃黃連瀉心湯組成:大黃、黃連
  • 茵陳蒿湯組成:茵陳、大青葉(原文作大黑山梔,今多用大青葉)
  • 麻子仁丸(也稱脾約丸,相當於小承氣湯加上麻仁、杏仁、芍藥)
  • 麻子仁丸組成:麻仁、杏仁、芍藥、大黃、厚朴、枳實
  • 四逆散(有加減變化,與四逆湯中的生薑、附子用量大相逕庭)
  • 四逆散組成:柴胡、枳實、芍藥、炙甘草
  • 白頭翁湯組成:秦皮、白頭翁、黃連、黃柏
  • 黃連阿膠湯組成:黃連、阿膠、黃芩、芍藥、雞子黃
  • 豬苓湯(相當於五苓散去除桂枝、白朮,添加阿膠、滑石)
  • 豬苓湯組成: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

溫清合法:共收錄十四個主方及八個類方。這些溫清合法方劑是張仲景治療寒熱錯雜疾病的常用方劑。

  • 大青龍湯(相當於桂枝湯、麻黃湯、越婢湯三方去芍藥,添加石膏)
  • 小青龍湯(相當於桂枝湯去除生薑、大棗,添加麻黃、細辛、生薑、半夏、五味子。與十棗湯中的芫花、甘遂、大戟同為治療水腫的方劑)

備註: 部分藥物名稱的現代譯法可能略有出入,以上翻譯盡力保持原文意思,並符合現代醫學用語習慣。 部分方劑組成在不同版本《傷寒論》中可能略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