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三·文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文三 (3)

1. 太陰濕土病方說

太陰為陰中至陰,腹滿痛為太陰主病。脈沉細為太陰主脈。凡濕土之氣化,其證多見虛寒,宜理中以溫補,此大較也。而桂枝一法,亦為太陰表藥。蓋以太陽傳來之邪,有四肢煩疼,嗌乾,脈浮之表。而脾司肌肉,桂枝解肌,故以為治。即因誤下而大實痛,仍須桂枝中使以大黃。

因誤下而腹滿時痛,仍不過於桂枝中倍以芍藥。誠以太陰臟本屬寒,如前兩證皆由太陽轉屬太陰,而非太陰本病。若病一入臟而見脈弱、自利,雖當行大黃、芍藥者,即宜減之。此太陰之所以大異於陽明也。三陰皆有自利,自利不皆屬寒。少、厥之自利,多口渴;太陰之自利,則不渴。

不可見太陰之獨有寒耶?其曰手足自溫者,正謂其一身無熱,而但有手足之尚溫。故即未成厥逆,亦有取乎四逆之治。夫腹滿痛為太陰、陽明公共之證,而太陰為陰道虛,為卑監之土,腹滿而時痛,其脈必弱。陽明為陽道實,為敦阜之土,腹滿而大實痛,其脈必大。蓋以太陰、陽明同居中土,其邪而在陽明,即為實;其邪而入太陰,即為虛。

則惟於大實痛之痛無已時,腹時痛之時痛時止者辨之。

白話文:

[太陰濕土病症方略]

太陰是陰性中的極陰,腹部飽脹疼痛是太陰的主要病症。脈搏沉細是太陰的主要脈象。凡是濕土之氣的變化,其症狀大多呈現虛寒,應該用理中湯來溫補,這是一般的情況。然而,桂枝這一方法,也是太陰的表面藥物。因為從太陽傳來的病邪,可能出現四肢煩痛,咽喉乾燥,脈搏浮動的表面症狀。而脾臟主管肌肉,桂枝能舒緩肌肉,因此用來治療。即使因誤診而導致腹部劇烈疼痛,仍然需要使用桂枝和大黃。

因誤診導致腹部飽脹且時時疼痛,只需在桂枝中加倍使用芍藥即可。確實,太陰臟器本質上屬寒,前面兩個症狀都是由太陽轉移到太陰,而不是太陰本身的疾病。如果病一進入臟器就出現脈搏微弱、自行排便的情況,即使應該使用大黃、芍藥,也應減量使用。這是太陰與陽明最大的不同。三陰都有自行排便的情況,但並非所有自行排便都屬於寒症。少陰、厥陰的自行排便,通常會口渴;太陰的自行排便,則不會口渴。

難道只有太陰有寒症嗎?所謂的手腳自然溫暖,正是指全身無熱,只有手腳尚有溫度。所以即使尚未形成厥逆,也有必要使用四逆湯來治療。腹部飽脹疼痛是太陰、陽明共有的病症,但太陰屬陰道虛弱,像低下的土地,腹部飽脹且時時疼痛,其脈搏必定微弱。陽明屬陽道充實,像高聳的山丘,腹部飽脹且劇烈疼痛,其脈搏必定強大。因為太陰、陽明都位於中土,病邪在陽明,就是實症;病邪進入太陰,就是虛症。

所以,唯有在劇烈疼痛持續不減,以及腹部時痛時止的狀況下進行辨識。

2. 少陰君火病方說

少陰為君火之化,然有水火二臟。邪從水化為陰,邪其標也。邪從火化為陽,邪其本也。從標治在回陽,從本治在救陰。回陽、救陰二法有不可偏廢者。其脈沉,反發熱,為少陰之表證,麻附辛、甘二湯為少陰之表藥,此仍從太陽傳入者也。如下利,咳,嘔,煩渴,用豬苓湯。

心煩不得眠,用黃連阿膠湯。病皆從火化為陽邪,是宜從本,以撤熱為救陰法。如下利,或渴,或悸,而小便不利者,及身體痛,骨節痛,手足寒,背惡寒,而口中和者,用真武湯、附子湯。如下利,惡寒,倦臥者,且煩躁者,用通脈、白通、茱萸、桃花諸湯。病皆從水化為陰邪,是宜從標。

以驅寒為回陽法。此為少陰中截然兩途,宜分溫法、清法以為治,豈可一涉少陰即認作但有溫法耶?三陰經太陰為開,厥陰為合,而少陰為之樞。故臟有水火,治分標本。以此認得少陰,庶無誤耳。況有四逆下重,為陽邪滯下者,只宜用四逆散。或口燥、咽乾、自利色純青、腹脹不大便,為陽邪內實者,且當用大承氣湯。

陽明有急下三法,少陰亦有急下三法,是亦陽為病而並宜從本治者。即《內經》所謂中陰溜府,後人所謂還而成可攻之證是也。若夫太陽誤治,汗而復下,下而復汗,即見少陰之煩躁者,雖有固陰收陽、壯陽配陰兩法,為太陽顧本之治,即為少陰難治之條。如更汗出,息高,利止,眩冒,惡寒,身倦不煩但躁,則皆少陰中死證。

即復脈一湯,亦未必及救矣。

白話文:

[對於少陰君火病的理解與治療方法]

少陰屬於君火的範疇,但實際上包含了水與火兩個臟器。如果疾病由水臟轉化,則呈現陰性特徵,這被視為疾病的表面現象。若疾病由火臟轉化,則呈現陽性特徵,這是疾病的本質。治療表面現象需著眼於恢復陽氣,治療本質則需著力於滋養陰液。恢復陽氣與滋養陰液兩種方法都不可或缺。

脈象顯示沉象,卻出現發熱的情況,這是少陰病的表面症狀。麻黃附子細辛湯和甘草湯是用於治療少陰病表面症狀的藥物,這些病症通常是由太陽病轉變而來。如果出現下痢、咳嗽、嘔吐、煩渴等症狀,可以使用豬苓湯。

心煩無法入睡,可以用黃連阿膠湯。這些疾病都是由火臟轉化為陽性邪氣所致,應針對本質,使用清熱的方法來滋養陰液。如果出現下痢,或者口渴,或者心悸,並且小便不順暢,以及身體疼痛,骨頭關節疼痛,手腳冰涼,背部怕冷,但是口腔溫度正常的情況,可以使用真武湯和附子湯。這些疾病都是由水臟轉化為陰性邪氣所致,應對症治療。

使用驅寒的方法來恢復陽氣。這是少陰病兩種截然不同的治療路徑,應分別採用溫補法和清熱法進行治療,不能一概而論認為少陰病只有溫補法。三陰經中,太陰經是開端,厥陰經是終結,而少陰經是樞紐。因此,臟器有水火之分,治療需區分表面和本質。這樣才能正確認識少陰病,避免誤診。

此外,如果出現四逆下重的情況,是因為陽性邪氣在下部阻滯,應該使用四逆散。或者口乾舌燥、咽喉乾澀、下痢色澤純青、腹部脹滿但不大便,是因為陽性邪氣在體內實證,應該使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有三種緊急下法,少陰病也有三種緊急下法,這是因為陽性邪氣導致的疾病,都應該根據本質進行治療。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中陰溜府",後人稱之為"還而成可攻之證"。如果太陽病治療失誤,先出汗再下痢,或者先下痢再出汗,出現了少陰病的煩躁症狀,雖然有固陰收陽和壯陽配陰兩種治療方法,但這已經是太陽病根治的困難情況,對於少陰病來說更是難以治療。

如果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大量出汗、呼吸困難、下痢停止、頭暈目眩、怕冷、全身疲憊、不再煩躁但仍然焦躁的情況,這些都是少陰病的死亡症狀。即使使用複脈湯,也可能無法挽救生命。

3. 厥陰風木病方說

厥陰為陰之初盡,即為陽之初生。與少陽同為相火遊行之部,即為風木主化之經。經屬陰而臟不寒,每多陰陽錯雜,寒熱互形之證。而尤重在厥、利兩端。其手足厥逆,脈細欲絕者,為厥陰之表證,當歸四逆湯即厥陰之表藥。厥者何?熱是也。先厥者後必熱,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此蓋陽熱在裡,陰氣被格,陽反居內,陰反居外。其熱不除,其厥不已,其人不生。

切不可因手足之冷而遂認作虛寒,輒投薑、附。故於脈滑而厥,當其里有大熱,還而為陽明證者,且當以白虎湯清之。惟有大汗,大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嘔而小便利,身無熱而見厥者,方可用四逆湯以溫經。而臟厥吐沫之用茱萸湯,蛔厥吐蛔之用烏梅丸,胥准此耳。其下利亦屬熱者多,故其於熱利下重,便膿血,必用白頭翁之連、柏;下利譫語有燥屎,且用小承氣之樸、枳。惟有大汗出而厥,外惡寒內拘急,下利清穀者,始可用通脈四逆湯。

久利亦用烏梅丸,此則寒利之治也。三陰中少陰多內真寒外假熱,厥陰多內真熱外假寒,其間陰盛格陽,陽盛格陰,最為危候。故少陰有死證五條,厥陰有死證六條。若見身汗如油,喘而不休,環口黧黑,直視搖頭,即復脈一湯亦未必及救,不皆為厥陰中死證歟?

病至三陰,宜溫者多,宜清者亦不少。太陰為寒臟,尚有大黃、芍藥。少陰火為本而水為標,亦有大承氣。厥陰陰之盡而陽之初,亦有白虎、小承氣。溫、清之所以不可偏廢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理論中的厥陰風木病的理解和治療方式。內容如下:

厥陰是陰氣的終結,也是陽氣的開始。它和少陽一樣,是相火運行的地方,也是風木主宰生理功能的經絡。這部分的經絡屬於陰,但臟腑本身並不寒冷,所以常會出現陰陽混雜,寒熱交錯的症狀。特別是在厥(肢體冰冷)和利(腹瀉)這兩種症狀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如果患者的手腳冰冷到極點,脈搏細弱到幾乎感覺不到,這就是厥陰的表面症狀,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所謂的厥,其實是由於體內有過剩的熱氣,先出現厥的症狀,隨後必然會出現熱的症狀。厥的程度越深,熱的程度也會越深;厥的程度輕微,熱的程度也會相對輕微。這是因為體內的陽熱被封鎖在裡面,陰氣卻被推到了外面。只要體內的熱氣沒有消除,厥的症狀就不會停止,患者也就無法康復。

千萬不要因為手腳冰冷就以為是虛寒,隨便使用薑、附子等溫熱的藥物。對於脈象滑而手足冰冷的患者,如果體內有大熱,而且轉變為陽明證,應該使用白虎湯來清除體內的熱氣。只有在大量出汗、嚴重腹瀉、手足冰冷、怕冷,或者嘔吐但小便順暢、身體無熱但出現厥的症狀時,纔可使用四逆湯來溫暖經絡。對於臟厥伴隨吐沫的患者,應使用茱萸湯;對於蛔厥伴隨吐蟲的患者,應使用烏梅丸,都應依照上述原則。

對於腹瀉而言,多數情況下是由於體內的熱氣過剩,因此對於熱利下重,便血的情況,必須使用白頭翁湯。對於腹瀉伴隨譫語、大便乾硬的情況,應使用小承氣湯。只有在大量出汗後手足冰冷,體外怕冷,體內緊繃,腹瀉呈稀粥狀的情況下,纔可使用通脈四逆湯。

長期腹瀉的患者也可使用烏梅丸,這是一種治療寒性腹瀉的方法。在三陰中,少陰多內藏真寒而外現假熱,厥陰則多內藏真熱而外現假寒。其中,陰氣過剩導致陽氣被封鎖,或陽氣過剩導致陰氣被封鎖的情況,是最危險的徵兆。因此,少陰有五種致命的症狀,厥陰有六種致命的症狀。如果出現全身汗如雨下、喘息不止、口周黧黑、目光直視、搖頭晃腦等症狀,即使使用復脈一湯也可能無法挽救,這些都是厥陰中致命的症狀。

當疾病發展到三陰階段,需要溫熱治療的病例很多,但需要清熱治療的病例也不少。太陰是寒臟,但也有大黃、芍藥等清熱藥物。少陰以火為本,以水為標,也有大承氣湯。厥陰是陰氣的終結,陽氣的開始,也有白虎湯、小承氣湯等清熱藥物。這說明,溫熱和清熱的治療方法都不能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