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三·文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文三 (1)

1. 卷三·文三

2. 太陽寒水病方說

太陽主表,為心肺之陽,統一身之營衛,實寒水之所司。衛氣疏泄而行於外,風能中之。營氣固密而行於中,寒能傷之。風寒之中傷皆發表熱,其中風者有惡風,惡寒,頭痛,項強等證。其傷寒者更有嘔逆,腰痛,骨節煩疼等證。而表邪之在衛在營,則以脈之浮緩、浮緊分之,即於身之有汗、無汗定之。

衛病營未病,則脈緩而有汗;營病衛亦病,則脈緊而無汗。汗出而不喘滿者用桂枝;喘滿而不汗出者用麻黃;不汗而喘,喘而煩躁者用石膏。此桂、麻、青龍所以為汗法之三級也。有汗不用麻黃湯,無汗不用桂枝湯,不煩躁不用大青龍湯,其辨如此。太陽以膀胱為腑,邪入里為犯本。

汗為心液,水之氣也。故太陽病以發汗為出路,又以利水為去路。凡利水之法以小便不利為辨,其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而為水逆者,五苓散用桂枝,是通里仍兼解表也,非水畜。而畜血則又以小便自利為辨,其人善忘,如狂,小便自利者,桃仁承氣湯亦用桂枝,是攻裡仍兼解表也。古稱寒熱病為汗病,謂皆當從汗解,故汗不可過而亦不可失。

過汗則液涸而亡其陽,邪入少陰,則有薑、附之治,而理中、四逆同之。失汗則熱熾而爍其陰,邪入陽明,則有芩、連之治,而白虎、三承氣繼之。

白話文:

[太陽寒水病症方略]

太陽經絡主宰體表,與心肺的陽氣相關,負責調節全身的營養和防禦機能,實際上這是寒水所管轄的範圍。防禦之氣(衛氣)在體表運行,若防禦力弱,易被風邪入侵。營養之氣(營氣)在體內流動,若體質虛弱,容易受到寒氣的侵擾。風寒侵襲後,通常會表現為體溫升高。具體來說,受風影響的人可能會有怕風、畏寒、頭痛、頸部僵硬等症狀。對於受寒氣影響的人,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可能出現嘔吐、腰痛、骨骼關節疼痛等症狀。我們可以根據脈搏的輕重及身體是否出汗來判斷病邪是在防禦層還是營養層,這也是確定治療方向的關鍵。

如果只是防禦層受損,脈搏平穩且有出汗,治療時應選擇桂枝湯。如果防禦層與營養層都受損,脈搏緊繃且不出汗,治療時應使用麻黃湯。如果不出汗但呼吸困難,或者呼吸困難並伴有焦躁不安,則應使用石膏湯。桂枝湯、麻黃湯、石膏湯就是治療出汗類病症的三個主要選項。有出汗的不使用麻黃湯,無出汗的不使用桂枝湯,無焦躁不安的不使用大青龍湯,辨證施治就是這樣。

太陽經絡與膀胱相連,如果邪氣進入內部,就會影響到根本。汗水是心臟的液體,具有水的性質。因此,太陽經絡的疾病,主要通過出汗的方式來排除病邪,同時也需利用排尿的方式來清除體內的廢物。如果排尿不暢,通常會使用五苓散,這種藥方使用了桂枝,既能通利膀胱,又能解表祛邪。如果血液淤積,則需根據小便順暢的情況來判斷,患者可能有健忘、狂躁的現象,小便順暢的人,會使用桃仁承氣湯,這種藥方同樣使用了桂枝,既能攻破內部瘀血,又能解表祛邪。

古人稱風寒熱病為汗病,認為這些病症都應通過出汗的方式來治療,所以不能過度出汗,也不能讓病人完全不出汗。

過度出汗會導致體液流失,損傷陽氣,邪氣進入少陰經絡,這時需要使用薑、附子等藥材來治療,理中湯、四逆湯也有類似的效果。如果未能及時出汗,體內熱量會過度聚集,損害陰氣,邪氣進入陽明經絡,這時需要使用黃芩、黃連等藥材來治療,白虎湯、三承氣湯可作為後續治療。

3. 陽明燥金病方說

陽明主裡,為燥金氣化。外候肌肉,內以候胃。有病經、病腑之不同。如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始雖惡寒二日自止,目疼,鼻乾,不得眠或多眠睡,脈大而長者,經病也。胃實不大便,潮熱,日晡所熱,譫語,睛不和,昏不識人,甚則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脈滑而實者,腑病也。其陽明之經病先有不同,如脈浮,汗出,惡風者,仍用桂枝湯。

脈浮,無汗而喘者,仍用麻黃湯。脈浮,無汗,惡寒,而或兼自利者,則用葛根桂麻湯。是皆太陽病初入陽明之表也。若裡熱達外之表,則病已離太陽,或本不始太陽,斷無更用桂、麻之理。而如葛根芩連一法,即大青龍之變局,實陽明病之主方。蓋葛根之發,大異桂、麻。

而芩、連之清,亦微異於石膏也。其淺者虛煩懊憹,則以梔豉湯探吐之。其重者渴飲,多汗,壯熱,滿悶,則以白虎湯直清之,虛則白虎加人參湯補而達之。此皆陽明在經之證,無不以汗為先務,吐為正務,清火為要務。失此不治,而至胃家實。腹有燥屎則為入腑,燥屎不去病變不可勝言。

此時撤熱救陰,舍承氣無他法。是又為腑證中急務也,而陽明之腑證又有三焉:其邪自太陽來為脾約,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用麻仁丸,謂之太陽陽明;邪自少陽來,為大便難,木氣不能疏通其土,用大柴胡湯,謂之少陽陽明;二方與正陽陽明胃家實之必用三承氣者,微有不同。凡攻下之法,必待惡寒罷,表盡解之後。

若惡寒者,則尚有太陽表證未了,慎不可攻。此所以有急下存陰之訓,而又曰下不厭遲者,正謂有惡寒即不可議下也。

白話文:

【陽明燥金病症方釋】

陽明主內臟,象徵著燥金之氣的轉換。外部影響肌肉,內部則影響胃部。病症可分為影響經絡或是影響腑臟的不同情況。例如,身體發熱,自發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初期可能有畏寒但兩天後自然消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或過度睡眠,脈搏強而持久,這是影響經絡的病狀。如果胃部實結、便祕,出現陣發性高熱,尤其下午時分更嚴重,有囈語,眼神渙散,意識不清,嚴重時甚至會拉扯衣物,摸索牀鋪,手舞足蹈,脈搏滑順且強實,這是影響腑臟的病狀。

對於陽明經絡的病症,治療方式各有不同。如脈搏浮動,大量出汗,怕風的人,應使用桂枝湯。脈搏浮動,無汗且呼吸困難的人,應該使用麻黃湯。脈搏浮動,無汗,畏寒,同時可能伴有腹瀉的人,則使用葛根桂麻湯。這些都是太陽病症剛進入陽明表層的現象。但如果熱度已經由裡往外擴散到表層,那麼病狀已經離開太陽病階段,或者原本就不是從太陽病開始,就不能再使用桂枝或麻黃湯。像葛根芩連湯這種療法,就是大青龍湯的變種,實際上是陽明病的主要治療方式。因為葛根的作用,與桂枝、麻黃大相徑庭。

黃芩、黃連的清熱效果,也與石膏略有差異。如果病情較輕,出現虛煩懊惱,則可以使用梔豉湯來催吐。如果病情較重,出現口渴、大量出汗、高燒、胸悶,則可以使用白虎湯來直接清熱,如果體質虛弱,則使用人參加入白虎湯來補充能量並促進排汗。這些都是陽明經絡病症的症狀,治療首要任務是出汗,其次是催吐,最重要的是清除熱毒。如果錯過這個治療時機,病情會演變成胃部實結。如果腹部有乾燥的糞便,那就代表病情已經深入腑臟,如果不處理乾燥的糞便,病情可能會發生無法預測的變化。

這個時候,必須用承氣湯來清熱救陰,沒有其他選擇。這也是腑臟病症的緊急治療方式。陽明腑臟病症有三種:如果邪氣來自太陽,那就是脾約,脾臟無法幫助胃部運行津液,使用麻仁丸,這稱作太陽陽明;如果邪氣來自少陽,就會導致排便困難,木氣無法疏浚土氣,使用大柴胡湯,這稱作少陽陽明;這兩種療法與治療正陽陽明胃部實結的三承氣湯有些許不同。所有攻下法,都必須等到畏寒消失,表層病狀完全解除後才能使用。

如果還畏寒,那就表示太陽表層病狀尚未完全消除,千萬不可以攻下。因此,有「急下存陰」的教訓,同時也有「下不厭遲」的說法,意思是隻要有畏寒,就不能討論攻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