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五·文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文五 (4)

1. 附子補陽人參補陰說

天下補陽之藥惟有附子,非人參也。參,補陰者也。仲景真武湯、四逆湯、通脈、白通湯,皆以附子通行十二經,為斬關奪隘之計,以救垂危,而方皆不以附子名。獨至附子湯,一用人參,而反以附子名其方者,何也?以方中有補陰之人參在,恐後世反輕附子而重人參,故特名附子湯,以示所重仍在附子之補陽,不即可見補陽之藥惟附子足以當之,而非人參之任乎。

白話文:

天下的補陽藥只有附子,不是人參。人參是補陰的。張仲景的真武湯、四逆湯、通脈和白通湯都用附子來通行十二經絡,作為拯救垂危病人的策略,但這些方劑都不以附子命名。唯獨到了附子湯,加入人參後反而將此方命名爲“附子湯”,這是爲什麼呢?因爲這個方子裏有人參這種補陰藥的存在,擔心後代會輕視附子重視人參,所以特別取名爲"附子湯",以此表示重點仍然在於附子的補陽作用,並不能說明補陽藥物只能靠人參來完成,而不是人參所能勝任的。

自有氣為陽,血為陰之說,而謂人參可以補氣,遂謂補氣即是補陽,不知人參不足以補氣之陽,但足以補氣之陰。仲景四逆加人參湯,以其利多亡血,必顧其陰而用之也。茯苓四逆湯,以其在汗下之後,陰已大傷而用之也。若一切回陽方中,總不用人參以緩附子之勢。乃自有張介賓「新方八陣」而補陽之法蕩然矣。

介賓於大補元煎云:人參補氣補陽,以此為主。其於四味回陽飲,附子用一二錢,而君以人參一二兩,參且十倍於附。宗其法者,遂若補陽非人參不辦,而附子之功用於是乎晦。況乎陽之能虛,多由陰盛。陰氣之盛者,即足以傷氣之陽。附子一面補陽,即一面破陰。火,陽也。

白話文:

自古以來有“氣是陽、血是陰”的說法,因此認為人參能夠補充氣力,就認定補氣就是補陽,卻不知道人參並不能夠完全地補足氣的陽性,而是能夠充分地補足氣的陰性。《傷寒論》中的“四逆加人參湯”,因為它有利尿的作用容易造成失血,所以必須要照顧到陰性的部分才會使用人參。“茯苓四逆湯”則是在發汗和排泄後已經對陰性造成了很大的損傷時使用的。如果所有恢復陽氣的方法都不用人參來減緩附子的效果的話,那麼從張介賓創立了“新方八陣”開始,“補陽”的方法就被摧毀掉了。 張介彬在他的“大補元煎”中提到:“人參能夠補氣也能夠補陽。”並且把人參作為主要成分。而在他的另一個配方“四味回陽飲”中,他用了二三錢的附子,但是卻讓一兩的人參成為主角,而且人參比附子多了十倍。跟隨這種做法的人就會覺得如果不加入人參就不能夠達到“補陽”的效果,這樣的做法使得附子的功效被掩蓋住了。更何況陽氣之所以會虛弱,大多數都是由於陰氣過盛所造成的。陰氣過盛的情況下,自然也就影響到了陽氣的功能。附子一方面能夠增強陽氣,另一方面又能夠消滅陰氣。火本身就是一種陽氣的存在。

水,陰也。附子為北方元武真神,其功專在行水,故其力又在破陰。其病之僅為陽虛者,但用其補陽之力耳。若陽之以陰盛而傷者,則更以破陰之力為補陽之助,乃足盡補陽之妙,而不可雜以補陰之參。由是知介賓之六味回陽飲及右歸飲、右歸丸,謬更不可勝言矣。其在大補元煎已云:補精補血,以熟地為主。

而於六味回陽飲重用熟地,亦名回陽。即其右歸飲,則自以為益火之劑也。右歸丸,則自以為培腎之陽也。而皆用熟地,皆以純陰之藥予以回陽之名,則下焦陰氣勢必上陵陽位,陽未回而陰益甚,不至如《內經》所謂「地氣冒明不止」。補陽之義,果安在哉?味其補精血之言,是直以血為陰矣。

白話文:

水屬陰性,附子是北極星的真正靈魂,它的功效主要是在運行水分,因此它對破除陰性的力量也很強。如果只是因為陽氣不足導致疾病的人,只需要使用它的補充陽氣的力量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由於陰性過剩而受損的人,就需要利用破除陰性的力量來幫助補充陽氣,才能完全發揮出補充陽氣的效果,而不應該混入補充陰性的成分。由此可知,張介賓的“六味回陽飲”和“右歸飲”、“右歸丸”,錯誤得不能再錯了。他在“大補元氣”的方子裏已經說到:“補精補血,以熟地爲主。”而在“六味回陽飲”裏大量使用熟地,也被稱作回陽。“右歸飲”則認爲它是增加火力的藥物,“右歸丸”則認為它可以培養腎臟中的陽氣。然而它們都用了熟地這種純陰性質的藥,並且給它冠上了回陽的名字,那麼下部的陰氣就必然會上升侵襲陽的位置,陽還沒有回來反而陰更加嚴重,最終會導致像《內經》所說的那樣“地面覆蓋明亮不停止”。補充陽氣的意義在哪裏呢?品味他關於補充精血的話,這是把血液當作陰性看待的意思啊。

惟其以血為陰,故遂以氣為陽。而陰氣二字因此亦永不見於世。世之病在陰氣者,並無治法。而況其在陽氣乎?熟地且可謂之補陽,而況其在人參乎?

更以仲景方證之。一百十三方,用人參者,十有八。如新加湯、小柴胡湯之用人參,則以桂、胡達表,而以人參和陰也。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則以石膏退陽,而以人參救陰也。附理中湯、吳茱萸湯,則以剛燥之劑,已恐傷陰,而用人參養陰以配陽也。仲景之於人參,半為欲行汗下,恐傷津液,故必加以扶助。

白話文:

只有血液被視為陰性,所以就以此把氣看作是陽性的了。從此「陰氣」這兩個字再也沒有出現在世上。世界上的人患病主要是在陰氣方面,但卻沒有治療的方法;那麼對於那些在陽氣方面的疾病又該如何呢? 熟地可以說是有滋補陽氣的作用,那何況是人參呢? 用張仲景的方子來證明一下吧!他的一百三十一個方子裡,使用到人參的就有十八個。例如,在新加入人參的新加湯以及小柴胡湯中,就是利用肉桂和胡椒通達皮膚表面,並且使人參能夠調節陰氣。而在白虎加人參湯和竹葉石膏湯中,則是以石膏降低身體中的熱量,同時讓人參去拯救已經受到損失的陰氣。再比如附著在理中湯和吳茱萸湯上的藥物,都是因為這些剛硬乾燥的藥材可能會對陰氣造成損害,所以在其中加入了人參來滋養陰氣,使其與陽氣相配合。 張仲景對於人參的看法,有一半的原因是要進行發汗或排泄,擔心會影響到身體內的水分,所以他一定要加上一些有助益的東西。

半為汗下之後,津液已傷,故必施其救援。無非以陰濟陽之妙。未有如介賓之於人參與熟地對用,而以兩儀名之者。是蓋不知人參但有補陰之偏功,故並不知附子始有補陽之大力。惟能以附子歸諸補陽,又能以人參歸諸補陰,夫然後附子之功用彰,夫然後人參之功用亦彰。而陽虛、陰虛兩證,始不致就死於新方之八陣矣。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在病人經過出汗和排便後,身體中的水分已經受到損傷,因此必須進行治療來救贖。這種療法的核心就是平衡陰陽的力量。但是沒有像李時珍所描述的人參與熟地一起使用的方法,並且命名為「兩儀」。這是因為人們不知道人參只有滋養陰氣的效果,所以也不知道附子具有強大的滋養陽氣的功效。能夠把附子放在滋養陽氣的位置上,又可以把人參放在滋養陰氣的位置上,這樣纔能夠讓附子的功能更加突出,也能讓人參的功能更明顯。對於陽虛和陰虛兩個症狀來說,如果按照這個方法去治療,就不會因新的藥物配方而出現死亡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