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四·文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文四 (3)

1. 少陽用小柴胡法

少陽何以為半表半裡也?太陽行身之後,為表。陽明行身之前,為里。獨少陽行身之側,以為前後之樞機,故為半表半裡。又人身膈以上為陽、為表。膈以下為陰、為里。惟少陽居中道,而介乎膈之間,故亦為半表半裡。少陽一經,聯絡於陰陽出入之所。出則連及太陽,入則連及太陰。

所以云半表者,對太陽之全表言。所以云半里者,對太陰之全裡言。而其證則何者為半表裡也?少陽主春,其氣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氣亦如之。是故發熱而惡寒者為表,一熱而不復惡寒者為里。少陽則寒熱往來,寒為表,熱為里也。而又有脅痛,耳聾在經之證,口苦,咽乾,目眩在腑之證。

則又以寒熱,脅痛,耳聾為半表,而以口苦,咽乾,目眩為半里。何也?兩脅不居身前後,而居側。兩耳寤則聞,寐則不聞,口、咽、目,開之則見,合之則不見。此數者不可謂之表,亦不可謂之裡,則謂之半表裡而已矣。三陽以少陽為樞,柴胡為轉樞之用,凡因樞之不轉而為病者,即在太陽如瘧病中亦用柴胡。

《千金翼》有太陽用柴胡湯法,即太陽轉樞法也。此並不必為半表裡而亦用柴胡者。況往來寒熱,脅痛,耳聾,既為少陽必然之證。咳,悸,嘔,渴,更有少陽或然之證。且診其脈弦或弦數或弦遲,總之不離乎弦,而尚不能知其為柴胡證耶?世人既知柴胡一味為半表裡之藥,則見有此等證,便可放膽用之。何所疑而仍不敢用耶?況小柴胡一方,就本經言,柴胡但主半表,黃芩乃主半里。

就六經言,柴、芩但主半表,參、生草乃主半里。獨指柴胡一味藥為可治半表裡證者,猶其識之淺焉者也。

2. 太陰陽明虛實辨

太陰、陽明,同居中土。太陰脾為陰道虛,陽明胃為陽道實。敦阜、卑監二土之虛實本不同也。至於病邪之來,傳變無定。今日而在陽明即為實,今日而入太陰即為虛。此非其人之病。有虛實而病,即以臟腑之虛實為虛實耳。故同一腹痛也,滿而時痛者屬脾。滿而大實痛者屬胃。

在胃則宜大、小承氣,梔子厚朴枳實湯。在脾則宜理中、四逆、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間有用大黃、芍藥者。同一發黃也,其黃色之淤晦者屬脾,為陰黃。其黃色之鮮明者屬胃,為陽黃。治陽黃宜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治陰黃宜理中湯四逆湯,間有用麻黃連翹者。同一格吐也,朝食暮吐為脾寒格,食入即吐為胃熱格。

治熱格宜瀉心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治寒格宜附子理中湯、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病名則同,病本則異。在胃、在脾之證,相反如是。故在胃、在脾之治,亦相懸如是。何可混稱脾胃,而以治脾者治胃,以治胃者治脾哉?總之,胃屬陽,脾屬陰。胃為腑,脾為臟。胃司納,脾司輸。

胃惡燥,脾惡濕。胃喜降,脾喜升。胃宜通,脾宜補。其所以不同之故,可以對待而觀,即可反觀而得。況胃病之脈必大,或浮而促。脾病之脈必弱,或沉而細。尤其不可強同者耶。再有肝木侮土之證,亦當以犯胃乘脾為辨。犯胃宜瀉,乘脾宜補。肝家之木旺同,而受其侮者之戊己二土,則虛實不同也。

病因臟腑以為虛實,而補瀉隨之,知其意者蓋寡矣。若但知有臟,不知有腑,見土之病,動稱土敗,擯棄聖法,謂不可從。則豈仲景於已敗之土而用芩、連、硝、黃耶?此恐非仲景意矣。

3. 少陰咽痛吐利寒熱辨

少陰病,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法當咽痛,而復吐利,此以熱客於少陰之標。叔和「平脈法」所傳師說伏氣之病是也。先論咽痛,少陰之脈循喉嚨,在初得病二、三日為陽邪結於會厭。但用生草解毒,桔梗排膿,半夏雞子發聲利咽足矣。若夫下利,胸滿,心煩而咽痛,為陰虛液不上蒸者,治宜育陰復液,則豬膚湯加蜜粉者是。

下利,厥逆,面赤而咽痛,為陰盛格陽於上者,治宜驅陰復陽,則通脈四逆湯之加桔梗者是。是蓋以陰虛、陰盛皆可以致咽痛,故有必從兩法而解者。

再論吐利。飲食入口即吐,心下嗢嗢欲吐,復不能吐者,此胸中實,不可下,而可吐也。膈有寒飲而吐,且乾嘔者,此有水氣,不可吐,而可溫也。吐利交作,以手足不冷為吉。若吐且利而見厥逆,吐且利而見煩躁則凶。雖有吳茱萸一法,亦未必及救矣。

終論少陰下利與厥陰下利不同。厥陰之利,多熱少寒。少陰之利,多寒少熱。故惟厥冷,而或咳,或悸,腹痛下重,是陽為陰遏之利,用四逆散。咳而嘔,渴,心煩不眠,是水熱互結之利,用豬苓湯。小便不利,腹痛,便膿血,是寒熱不調之利,用桃花湯。自利清水,心下痛二、三日,咽乾口燥,六、七日不大便,均腹滿,是陽盛鑠陰之利,用承氣湯。凡若此者,皆為傳經之邪,固屬於熱。

若夫下利清穀,厥逆,脈微,嘔而汗出,引衣自蓋,欲向壁臥,不喜見明,而又面赤戴陽者,則皆合於真武、附子、四逆、通脈、白通諸方,為少陰虛寒之證,正與厥陰熱利相反矣。少陰下利,死證五條:吐利躁煩;四肢厥逆、惡寒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下利止而眩冒;六七日而息高者。雖尚有吳茱萸一法,終為不治之證。

苟非利止手足溫,身反發熱,未易求其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