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二·文二 (4)
卷二·文二 (4)
1. 傷寒方論二
一部《傷寒論》,只有三種方:一曰辛散,桂、麻諸方是也。一曰寒瀉,膏、黃諸方是也。一曰溫補,薑、附諸方是也。升、葛、柴、辛,統於桂、麻。芩、連、梔、柏,統於膏、黃。吳萸、蜀椒,統於薑、附。薑、附、桂、麻為溫法。膏與黃為清法。桂枝之與石膏,芩、連之與乾薑,附子之與大黃為溫清合法。
補則用人參者,十八方亦分三種以為治,而皆補陰氣,不是補陽。試觀仲景補法,一則甘草,再則棗、草,輕則白芍、棗、草,重則人參、棗、草,此數者悉是補陰之品。仲景之用補於去病時者,如是焉已耳。且論中諸方,惟桂、麻、青龍為正治風寒之法,此外則皆救逆法也。
試以桂、麻論之,太陽有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小青龍湯。陽明之始,亦有桂、麻二湯。少陽有柴胡桂枝湯。太陰有桂枝加大黃湯、理中加桂湯,亦有桂枝湯。少陰有麻附辛、甘二湯。厥陰有當歸四逆湯。蓋皆不離桂、麻二味。病而僅屬風寒,不論傳在何經,只須桂、麻辛散表邪,自無不解。
不治而病入陽明腑則為實熱,不可辛散矣。不治而病入太陰臟,則為虛寒,不可寒瀉矣。少、厥病之虛寒者,同於太陰臟,亦宜溫補。若少、厥病而為實熱,仍還陽明腑,則應寒瀉。蓋桂、麻以辛散者祛寒,膏、黃以撤熱者救陰,薑、附以辛熱者回陽,人參以養陰者退熱。病在太陽,則用麻、桂。
病在太、少,則用柴胡。病入陽明,則用葛根。病入少、厥,則用細辛。此仲景之辛散也。非寒不瀉,芩、連、膏、黃,仲景之瀉藥。非溫不補,萸、椒、薑、附,仲景之補藥。一百十三方,以此數語括之,頭頭是道,何難用之有?
白話文:
一部《傷寒論》裡,主要使用了三類藥方:一是辛散類,像桂枝湯、麻黃湯等,能散寒解表。二是寒瀉類,如承氣湯、黃連解毒湯等,能清熱瀉火。三是溫補類,如生薑湯、附子湯等,能溫暖身體和補充元氣。升麻、葛根、柴胡、辛夷這些藥物,都屬於桂枝湯、麻黃湯的範疇。黃芩、黃連、梔子、黃柏這些藥物,都屬於承氣湯、黃連解毒湯的範疇。吳茱萸、蜀椒這些藥物,都屬於生薑湯、附子湯的範疇。生薑、附子、桂枝、麻黃用於溫暖身體。承氣湯和黃連解毒湯用於清熱。桂枝湯與承氣湯,黃芩、黃連與乾薑,附子與大黃的組合,是溫清兼施的良方。
如果要補益,張仲景常用到人參,這也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來治療,但都是補陰,而不是補陽。從張仲景的補益方法看,一種是甘草,再一種是大棗和甘草,較輕的病情會用到白芍、大棗和甘草,病情較重的則會用人參、大棗和甘草,這些藥物都是補陰的。張仲景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使用補益的方法,大概就是如此。並且,《傷寒論》中的各種藥方,只有桂枝湯、麻黃湯、青龍湯是正確的治療風寒的方法,除此之外,其他都是急救的方法。
以桂枝湯、麻黃湯為例,太陽經有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小青龍湯。陽明經的開始,也有桂枝湯、麻黃湯。少陽經有柴胡桂枝湯。太陰經有桂枝加大黃湯、理中加桂湯,也有桂枝湯。少陰經有麻黃附子細辛湯、甘草湯。厥陰經有當歸四逆湯。這些藥方都離不開桂枝和麻黃兩味藥。如果只是風寒疾病,不管病在哪個經絡,只需用桂枝湯、麻黃湯辛散表邪,疾病自然就會消失。
如果不治療,疾病進入陽明腑,就會成為實熱,就不能再用辛散的方法。如果不治療,疾病進入太陰臟,就會成為虛寒,就不能再用寒瀉的方法。少陰、厥陰的虛寒疾病,和太陰臟的情況相同,也適合溫補。但如果少陰、厥陰的疾病出現實熱,那它們又回到了陽明腑,那就應該用寒瀉的方法。桂枝湯、麻黃湯辛散可以驅除寒氣,承氣湯、黃連解毒湯清熱可以保護陰液,生薑湯、附子湯辛熱可以恢復陽氣,人參滋陰可以退燒。如果疾病在太陽經,就用麻黃、桂枝。
如果疾病在太陰、少陰,就用柴胡。如果疾病進入陽明腑,就用葛根。如果疾病進入少陰、厥陰,就用細辛。這是張仲景的辛散方法。不是寒症就不使用寒瀉,黃芩、黃連、承氣湯、黃連解毒湯是張仲景的瀉藥。不是虛寒就不使用溫補,吳茱萸、蜀椒、生薑、附子是張仲景的補藥。《傷寒論》的一百十三個藥方,都可以用這幾句話概括,每一個環節都有道理,為什麼不能好好利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