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十六·文十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文十六 (5)

1. 下工語屑

《傷寒論》清穀之「清」與清便之「清」,皆作「圊」字解。《說文》:廁,清也。大徐曰:廁,古謂之清,言汙穢當清除也。則「清」字仍如字讀。

有因小便不利而用升提者,以為若酒注然,上竅開則下竅自通耳。今有以此法用之於大便閉結者,抑何可笑。

《傷寒論》用白散法,不利進熱粥一杯,利不止進冷粥一杯,此指巴豆溫下言也。今則移此言於大黃方矣。試思果以大黃寒下之誤而至利不止,尚可食冷粥乎?

昔人所謂破氣藥者,謂導其氣之滯也。所謂破血藥者,謂解其血之結也。氣血一結滯,百病叢生。故必破之,使複流通之常。豈謂一用此藥即盡其人之氣血而破之乎?

苦寒伐胃之說,為久服苦寒必傷胃陽者言也。若胸膈熱阻恐傷胃陰,則苦寒即為保胃要藥。

甘有淡義,非徒以甜為甘也。《禮記》:甘受和。若甜則不受和矣。《書·稼穡》作甘亦言淡。故石膏之甘不同於麥、地。

東坡云:我有病狀,必盡情告醫,使其胸中瞭然,則疑似不能以惑。我求愈病耳,豈以困醫為事哉。

嘗見一書云:我最不喜用熱藥。夫治熱自當用寒,治寒自當用熱。用熱用寒,自有病在,豈有視乎醫家之愛憎者?乃至補瀉溫涼,病家亦有愛憎,皆所不可。

春溫夏熱,豈獨藥之異於治寒哉。每見人家於溫熱病,亦用重裀覆帳病者,則悶極不可耐,此大忌也。余每勘定是溫熱,必先令撤其帷幔。

病以汗解,藥到自然得之。即冬月正傷寒亦然。乃以春夏之病,亦欲以溫覆取汗,則大不可。

病即有宜用寒涼藥者,仍禁恣食生冷。而如梨汁、藕汁、西瓜汁,又為溫熱病所或需。其於甘蔗、荸薺輩,即有可商。

俗云老年人知節氣,謂其逢節每發病也。此實以每交大節,皆為寒熱燥濕交替之時。此時投藥,即當因所見之何病順以去之。若一進補劑則適留其所病,病轉因此而甚,故惟有逢節發病,必非議補之時。

老年人於供膳宜食專味,雜則不受其益。

經云:聖人避風如避矢石。少壯時不覺也,年老而後信之。若外無感受,內無停滯,年雖高病必少。

按摩一科不講久矣,而病有宜之者。下至刮痧,亦簡便法。病在皮裡膜外,藥力所難及者宜之。景岳書有刮痧新按。

小而至於以草取嚏,似不足道矣。然此法出自《內經》。

薑、棗具安內攘外之功,故桂枝湯重之。即單用二物,亦為正治。醫以其不取諸藥肆,故另書以圖便,而人遂僅目為加頭藥,則非也。

《傷寒論》風池、風府皆有刺法,否則以三指密排在腦後,入髮際,橫擦之至兩耳旁,令皮膚微熱,亦足去風。

喉閉無門,下藥以一手橫撮其頸皮,一手灌藥,即能滲入。蓋頸皮從橫里緊,喉皮即從豎里寬。此法余有所授,曾一再試之。信例以腦後下針。其亦古法之遺歟。

白話文:

下工語屑

《傷寒論》中「清穀」的「清」和「清便」的「清」,都解釋為「圊」(廁所)的意思。《說文解字》說:「廁,清也。」意思是廁所,就是清潔的意思。大徐本則說:「廁,古謂之清,言汙穢當清除也。」也就是說,「清」字仍應按字面意思理解。

有人因為小便不利而使用提肛法,認為就像倒酒一樣,上竅打開了,下竅自然就通了。現在有人把這種方法用在大便不通的人身上,真是可笑。

《傷寒論》中使用白散法,如果腹瀉不止,就喝一杯熱粥;如果腹瀉不止,就喝一杯冷粥,這是指巴豆溫和下瀉的用法。現在卻把這種說法移用到大黃方劑上。試想一下,如果誤用大黃寒涼瀉下導致腹瀉不止,還能喝冷粥嗎?

古人所謂的破氣藥,是指疏通氣機的藥物;所謂的破血藥,是指化解血瘀的藥物。氣血一旦瘀滯,百病叢生,所以必須疏通它,讓它恢復正常的流通狀態。難道是指服用這些藥物就會耗盡人體的氣血把它破壞掉嗎?

苦寒損傷胃的說法,是指長期服用苦寒藥物會損傷胃陽。如果胸膈熱阻,擔心損傷胃陰,那麼苦寒藥物反而成了保護胃的良藥。

甘味有淡薄之意,並不是只指甜味為甘。《禮記》說:「甘受和。」如果太甜了,就不能調和。《尚書·稼穡》中甘也有淡的意思。所以石膏的甘味與麥、地的甘味不同。

蘇東坡說:我有什麼病症,一定會詳細地告訴醫生,讓醫生胸中瞭然,這樣就不會產生疑惑。我求的是治癒疾病,怎麼能故意為難醫生呢?

曾經看到一本書說:我最不喜歡用熱藥。治療熱症當然要用寒藥,治療寒症當然要用熱藥。用熱用寒,都是根據病情而定,怎麼會有醫生個人好惡的因素呢?至於補瀉溫涼,病人也有自己的喜好,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春天溫和,夏天炎熱,難道只有藥物治療寒症有所不同嗎?我常常看到有人得了溫熱病,還用厚重的棉被和帳幔包裹病人,結果病人悶得受不了,這是大忌。我每次診斷是溫熱病,都會先讓他們撤掉帷幔。

疾病如果能通過出汗來痊癒,藥到自然就會見效。即使是冬天的傷寒也是如此。但是把春夏季的疾病,也想要用溫熱覆蓋來出汗,那就大錯特錯了。

即使病人適合服用寒涼藥物,也要禁止恣意食用生冷食物。但是像梨汁、藕汁、西瓜汁,有時候溫熱病也可能需要。至於甘蔗、荸薺之類,則需要仔細考慮。

俗話說老年人懂節氣,是指他們每逢節氣就容易生病。這是因為每逢大節氣,都是寒熱燥濕交替的時候。這個時候用藥,應該根據所見的病情來處理。如果一味進補,反而會加重病情,所以逢節氣生病,一定不是進補的時候。

老年人飲食宜清淡,食物種類不要太多,雜食反而不利於健康。

經書上說:聖人避風如同避開箭矢石頭一樣。年輕時感覺不到,年老了才明白這個道理。如果外無感受,內無停滯,即使年紀大了,疾病也會很少。

按摩這門學科已經很久沒有被重視了,但是有些疾病是可以通過按摩來治療的。甚至刮痧也是一種簡單的方法,對於病邪在皮裡膜外,藥力難以到達的地方,很適合使用。景岳的著作中有關於刮痧按摩的記載。

用草藥刺激鼻腔噴嚏,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這個方法出自《內經》。

生薑、大棗具有溫中和解表的作用,所以桂枝湯中用量較大。即使單獨使用這兩種藥物,也是正治之法。醫生因為它不在藥鋪裡單獨出售,所以另寫書籍以圖方便,人們卻把它只當作附加藥物,這是錯誤的。

《傷寒論》中風池穴、風府穴都有針刺方法,如果沒有針,也可以用三個手指緊密排在腦後,進入髮際,橫向擦拭到兩耳旁,直到皮膚微微發熱,也能起到祛風的作用。

喉嚨堵塞無法吞咽藥物時,可以用一隻手橫向捏住頸部的皮膚,另一隻手灌藥,藥物就能滲入。因為頸部的皮膚橫向緊,喉嚨的皮膚就豎向鬆弛。這個方法我曾經教過別人,也反覆試驗過。相信它跟腦後下針一樣,也是古代方法的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