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十六·文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文十六 (2)

1. 下工語屑

古人言陽氣為陽,而於陽邪亦曰陽。言陰氣為陰,而於陰邪亦曰陰。讀書時安得不於上下文求之。

周慎齋曰:陽氣足,則陰氣皆化為血;陽氣不及,則陰氣即化為火。味其言,可以明火之所由來。余謂:陰氣足,則陽氣皆化為液。陰氣太過,則陽氣即化為水。亦可識水之所由來。

陰陽離決謂之脫,而陰盛者陽亦脫,非必陽虛而脫也。陽盛者陰亦脫,不是陰虛而脫也。治陰治陽,此際大有出入。

桂枝證之脈,有陽浮而陰弱者。陽謂寸脈,陰謂尺脈也。言病在上不在下也。不可以陰弱指為陰虛。

凡宜升之陽與宜補之陽異。凡宜補之陰與宜滋之陰異。故岐伯曰:謹熟陰陽,無與眾謀。可知當日眾口之陰陽,已非岐伯所見之陰陽矣。凡寒熱表裡虛實皆然。

內經曰: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句下,有言寒未已,熱病復起之意在,不獨說一面也。喜熱惡涼者,不得援為口實。

仲景於熱之在表曰「翕翕發熱」,於熱之在裡曰「蒸蒸發熱」。翕翕、蒸蒸,為表熱、裡熱之分,即宜汗、宜清之別。

白虎湯解陽明內蒸之熱,不是解陽明外見之熱。故表熱雖甚而未成裡熱者,便不是石膏證。

太陽病誤下,成熱實結胸。太陰病誤下,成寒實結胸。蓋誤下則邪內陷,陷則成實。但云誤下足以致虛者,正不盡然。

仲景法主於存津液,夫人而知之矣。然其所以存津液者,汗、吐、下、和、寒、溫之六法皆是也。六法中尤以急下存陰為刻不容緩。其用滋陰之劑,以為可存津液者,適與六法俱反,故百病無一治。

陽明主津液所生病。病至陽明,未有不傷津液者。汗多亡陽,下多亡陰,皆謂亡津液。而欲保津液,仍在汗下之得其當。

病之自汗出者,是為有汗之病,仍須解肌得汗,方為去病之汗。且必得其去病之汗,其汗乃止。

汗為人身之寶,夏日一閉汗即病。故經曰: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凡中暑者無傳變,不愈即死。霍亂亦然。

病之用柴胡而汗出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故汗自作耳。非柴胡發其汗也,升、葛亦然,即荊、防亦然。

未經汗下而燥者,為陽盛致燥之陽明,以撤熱為治。已經汗下而燥者,為奪血致燥之陽明,以滋陰為治。凡陽明病中滋陰藥之先後宜否,以此為準。

未汗而惡寒者,邪盛而表實也。已汗而惡寒者,邪退而表虛也。汗出之後,大邪既散,不當復有惡寒矣。汗後惡寒,謂非陽虛而何?參、附之用,即在其時。

陽虛則自汗,陰虛則盜汗。然當陽明實熱時,正有自汗盜汗者。去其蒸熱則汗止。

正虛邪實,邪與正爭,則發戰汗出而解。正不虛邪不甚,邪不與正爭,則不戰汗出而解。邪正俱衰,陰陽自和,則不戰不汗出而解。汗之有戰有不戰者以此。

白話文:

下工語屑

古人認為陽氣屬陽,陽邪也屬陽;陰氣屬陰,陰邪也屬陰。閱讀古籍時,務必根據上下文理解其意。

周慎齋說:陽氣充足,則陰氣都化為血液;陽氣不足,則陰氣就化為火。從他的話中,可以明白火的來源。我認為:陰氣充足,則陽氣都化為津液;陰氣過盛,則陽氣就化為水。同樣也能理解水的來源。

陰陽分離稱為脫證,陰盛則陽氣也脫落,並非一定是陽虛才脫;陽盛則陰氣也脫落,並非一定是陰虛才脫。治療陰證和陽證,其方法大有不同。

桂枝證的脈象,有陽浮陰弱的。陽指寸脈,陰指尺脈,說明病情在上而不是在下。不能因為陰弱就認為是陰虛。

凡是需要升提的陽氣和需要補益的陽氣不同;凡是需要補益的陰氣和需要滋養的陰氣不同。所以岐伯說:「謹慎地理解陰陽,不要與眾人商議。」可見當時眾人對陰陽的理解,已非岐伯所理解的陰陽了。凡是寒熱、表裡、虛實都是如此。

《內經》說:「熱病未愈,寒病又開始」這句話下面,有「寒病未愈,熱病又發作」的意思,並非只說單方面的情況。喜歡熱惡冷的人,不能以此作為論據。

張仲景將表證的熱稱為「翕翕發熱」,將裡證的熱稱為「蒸蒸發熱」。「翕翕」、「蒸蒸」是表熱、裡熱的區別,也是是否應該發汗、清熱的區別。

白虎湯治療陽明經內部蒸熱的熱證,不是治療陽明經外在表現的熱證。所以表熱雖然很嚴重,但還未發展成裡熱的,就不是石膏證。

太陽病錯誤地使用下瀉法,會導致熱邪結聚於胸;太陰病錯誤地使用下瀉法,會導致寒邪結聚於胸。因為錯誤地使用下瀉法,邪氣會內陷,內陷就會形成實證。但是說錯誤地使用下瀉法就足以導致虛證,這並不完全正確。

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注重於保存津液,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然而,他保存津液的方法,汗法、吐法、下法、和解法、寒涼法、溫熱法六法都是如此。六法之中,尤其以緊急使用下瀉法以保存陰液為刻不容緩。如果使用滋陰的藥物,認為可以保存津液,這就與六法完全相反,所以百病都治不好。

陽明經主司津液,陽明經生病,必然會傷及津液。汗多傷陽,下瀉傷陰,都指的是損傷津液。而想要保護津液,還在於汗法、下瀉法是否得當。

疾病中自汗出者,這是屬於有汗的病證,仍然需要解表發汗,才能去除病邪,這才是去除病邪的汗。而且必須要達到去除病邪的目的,汗才能停止。

汗是人體的寶貴津液,夏天如果汗液閉阻就會生病。所以經書說:暑熱應該讓汗液都排出,不要阻止。凡是中暑的人,沒有傳變(病情的轉變),不治癒就會死亡。霍亂也是如此。

疾病中使用柴胡發汗者,上焦通暢,津液下降,胃氣和緩,所以汗液自然排出,並不是柴胡讓汗液排出;升麻、葛根也是如此,荊芥、防風也是如此。

未經發汗、下瀉就燥熱的,是陽盛導致燥熱的陽明證,治療方法是瀉熱;已經發汗、下瀉後還燥熱的,是損傷陰血導致燥熱的陽明證,治療方法是滋陰。凡是陽明病中滋陰藥的使用先後,以此為準。

未發汗而惡寒的,是邪氣盛而表證實的;已經發汗而惡寒的,是邪氣退而表虛的。汗出之後,大邪已經散去,不應該再惡寒了。汗後惡寒,不是陽虛是什麼?人参、附子的應用,就在這個時候。

陽虛則自汗,陰虛則盜汗。然而在陽明實熱的時候,也會有自汗盜汗的情況。去除蒸熱,汗就會停止。

正氣虛弱邪氣盛實,邪氣與正氣爭鬥,就會發戰、出汗而痊癒;正氣不虛邪氣不盛,邪氣不與正氣爭鬥,就不會發戰、出汗而痊癒;邪正俱衰,陰陽自然調和,就不會發戰、出汗而痊癒。汗液有發戰和不發戰的區別,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