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十五·文十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文十五 (6)

1. 再與云依論中陰溜腑

其不同處,皆跟各處上文而來。「腑」字之不辨,遂並「里」字而亦昧之於斯。二者既明,下法自然不誤。仲景所謂堅滿燥實,於陽明三言急下者,為太陽徑入陽明腑之證。所謂諸四逆厥不可下之者,為三陰未入陽明腑之證。所謂厥應下之,且於少陰亦三言急下者,為少陰已入陽明腑之證。

蓋以六經固皆稱腑,三陽各自有腑,而胃為六腑總司,又獨得以腑稱也。是知岐伯之言中陰則溜於腑者,即此獨得稱腑之腑,即此獨有下法之腑。正可由此以明中陰而不溜於腑者,則為臟寒。而必用溫法之陰,非即臟實而可用下法之陰。奈何諸大家皆不解腑之為胃,直將三陰可溫之裡視同陽明可下之裡,不待三陰之溜腑,輒謂三陰之可下哉。惟解得三陰非當下之裡,解得胃腑為里之當下。

則下也、腑也、里也,皆於是乎可明。而所恃者,則惟《靈樞》「中陰溜腑」一語。初不料凡屬大家,竟無能道此四字者。而僅有一慈溪柯氏,獨於論翼中引此一段經文也。煩吾子以余言告坤吾,庶後有疑及下證何以屬三陰,三陰何以有下證者,得余言而知臟腑表裡之必先分曉也。至別有自號大家,而云:縱有下證,切不可用下法,獨言之於陽明腑證者,則非余所知矣。

白話文:

本文討論中陰與腑的關係,以及由此引發的治療誤區。 許多人混淆了「腑」和「里」的概念,導致治療方法失誤。張仲景所說的「堅滿燥實,於陽明三言急下」,是指太陽經邪氣直入陽明腑的病證;「諸四逆厥不可下」,是指三陰經邪氣尚未入陽明腑的病證;而「厥應下之,且於少陰亦三言急下」,是指少陰經邪氣已入陽明腑的病證。

六經都涉及腑,三陽經各有其腑,但胃作為六腑之首,尤其被稱為「腑」。因此,岐伯所說的「中陰溜於腑」,指的是獨被稱為「腑」且可以攻下的那個腑,也就是胃。所以,中陰之邪不入腑,表示臟腑寒邪,需要溫法治療;只有臟腑實證才能用攻下方法。許多醫家不明白「腑」指的就是胃,將三陰經的「里」與陽明經的「里」混為一談,認為三陰經也可攻下,這是錯誤的。

只有理解三陰經非攻下之證,而胃腑才是可以攻下的「里」,才能明白「下」、「腑」、「里」三者的區別。理解這些關鍵點,都仰賴《靈樞》中「中陰溜腑」這四字。令人惋惜的是,大多數醫家都沒能闡明這四字的含義,只有慈溪的柯氏在著作中引用過這段經文。請你將我的觀點轉告坤吾,以便日後遇到下瀉病證歸屬三陰,以及三陰經為何會有下瀉病證等問題時,能根據臟腑表裡關係來理解。至於有些自詡名家,認為即使有下瀉症狀,也不可用攻下方法,僅限於陽明腑證,這種觀點我無法理解。

2. 陰陽偏勝治法不同示云依

人身之陰陽,得其平則不病,偏勝則病。故有陰虛之病,其甚者火且旺。有陽虛之病,其甚者水且泛。有陰盛之病,其甚者且格陽。有陽盛之病,其甚者且格陰。人之言曰:陰虛者補陰而陰不虛,陽虛者補陽而陽不虛,陰盛者補陽而陰不盛,陽盛者補陰而陽不盛。陰陽有對待之觀,治陰陽者自當作平列之勢。

余則以為,陰虛而致火旺,陽虛而致水泛,自應平列其治。獨至陰盛陽盛兩證,則其勢有不能平列者。蓋陰盛之病,陰不自為病也。凡陰所見病之處,必其陽所不到之處。故陰盛無消陰之法,而但有補陽以破陰之法,補其陽始足以敵其陰也。若於陽盛之病,則有不能補陰以敵陽者矣。

蓋陽而傷陰,必先令陽退而陰乃保。凡在補陰之藥,無不膩滯而滿中,滋陰則不足,助陽則有餘。故陽盛無補陰之法,而但有伐陽以保陰之法。伐其陽,始足以存其陰也。於何徵之?徵之於仲景方而已。仲景之治陰盛也,有真武、四逆之薑、附焉。仲景之治陽盛也,有白虎、承氣之膏、黃焉。

試觀一百十三方,何絕無養陰以退陽者?乃即以仲景之不養陰以退陽,而別制仲景法外之劑,豈知仲景於少、厥之陽盛尚有承氣、白虎之法,而況其為陽明之陽盛乎?推原其故,則以世之目為陽盛者,乃陰盛而格陽。看似陽盛,實是陰盛。又其所謂補陰而陽不盛者,乃陰虛而陽亢。

看似陽盛,實是陰虛。至以陰盛陰虛兩證皆目之為陽盛,而遇真是陽盛之病,遂皆作陰盛陰虛觀,且置陰盛不言,而但作陰虛觀矣。故欲明陽盛之治,必先將陰虛陽亢、陰盛格陽之近似乎陽盛者別而出之,然後陽盛之真面目乃見。見得陽盛之真面目,而尚疑陽盛之亦可補陰養陰、之亦可退陽者,未之有也。

陰陽偏勝,其治法之不同,有如此者。

再以陰虛陽亢、陰盛格陽兩證觀之,而歧之中又有歧焉。陽之亢、陽之格,從其外而觀之,不知者方以為皆是陽病,其知者亦僅謂皆是陰病。然其病也,一由陰虛而來,一由陰盛而來。陰雖同,而陰之虛盛則相反。故凡陰盛格陽之病,仍作陰虛陽亢治之,不補陽而反補陰,鮮不殆者。

若更以陰虛作陽盛,更以陰盛作陽盛,尚足與論陰陽哉?況復指陰作血,不識陰陽皆以氣言,所以補陰之藥大半皆補血之藥,因更以補血之藥認作可以退陽之藥。口中言陰,意中實是血也。醫者言血病者,實是氣也。如之何?如之何?至於何等藥是養陰,何等藥可以退陽,何等病可講養陰,何等病必先退陽者,則惟問諸仲景可耳。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學裡陰陽失衡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內容如下:

人體內的陰陽,如果保持平衡就不會生病,一旦某一方過剩就會導致疾病。有陰虛的情況,嚴重時會出現火熱旺盛;有陽虛的問題,嚴重時會有水濕泛濫。陰盛的疾病,嚴重時可能出現格陽的現象;陽盛的疾病,嚴重時可能出現格陰的狀況。常有人說,陰虛就補陰,這樣陰就不會虛弱;陽虛就補陽,這樣陽就不會虛弱;陰盛就補陽,這樣陰就不會過剩;陽盛就補陰,這樣陽就不會過剩。陰陽是相對的概念,在治療陰陽失調時,應該將陰陽視為同等重要的兩方。

然而,對於陰虛導致火熱旺盛,陽虛導致水濕泛濫,確實應將陰陽視為同等重要來治療。但在陰盛和陽盛這兩種情況下,卻不能將陰陽視為同等重要。因為陰盛的疾病,並非陰自身就是病源,而是因為陽氣無法到達的地方纔會出現陰的症狀。因此,治療陰盛沒有消陰的方法,只能用補陽來打破陰盛的狀態,補充陽氣纔能夠抵擋陰氣。而在陽盛的疾病中,卻不能通過補陰來對抗陽氣。

因為陽氣傷害陰氣時,必須先讓陽氣後退,陰氣才能得到保護。補陰的藥物往往會產生黏滯的副作用,使得中焦壅塞,滋陰的效果不足,反而有助長陽氣的傾向。因此,陽盛的疾病沒有補陰的方法,只能用削減陽氣來保存陰氣,減少陽氣纔能夠保存陰氣。這些理論可以從張仲景的方劑中得到驗證。張仲景治療陰盛使用了真武湯、四逆湯中的生薑和附子。他治療陽盛使用了白虎湯、承氣湯中的石膏和黃連。

觀察張仲景的一百一十三個方劑,為什麼完全沒有養陰來退陽的例子?這是因為張仲景認為,少陰、厥陰的陽盛,還有承氣湯和白虎湯的治療方法,更不用說陽明的陽盛了。進一步探究原因,那些被誤診為陽盛的患者,實際上是陰盛導致的格陽,看起來像是陽盛,實際上是陰盛。而所謂的補陰讓陽氣不過剩,實際上是陰虛導致的陽氣亢奮。看起來像是陽盛,實際上是陰虛。將陰盛和陰虛兩種情況都誤診為陽盛,遇到真正的陽盛疾病,就會將其視為陰盛或陰虛,甚至忽略陰盛的存在,只看到陰虛。

因此,想要了解陽盛的治療方法,必須先將陰虛、陽亢、陰盛、格陽這些類似陽盛的症狀區分開來,這樣才能看到陽盛的真實面貌。一旦看清陽盛的真實面貌,就不會懷疑陽盛也可以補陰、養陰或退陽。陰陽失衡,其治療方法的差異,就是如此。

再看陰虛、陽亢、陰盛、格陽這四種情況,其中還存在著更細微的區別。陽亢和格陽,從外觀上看,不懂的人會認為都是陽氣的問題,懂一點的人也只是認為都是陰氣的問題。但實際上,這些疾病一個是由陰虛引起的,另一個是由陰盛引起的。雖然都是陰氣的問題,但陰虛和陰盛卻是相反的。因此,對於陰盛導致的格陽疾病,如果按照陰虛導致的陽亢來治療,不補陽反而補陰,很難不會造成危險。

如果再將陰虛誤診為陽盛,將陰盛誤診為陽盛,那還有什麼資格談論陰陽呢?更何況,有些人將陰氣誤認為血液,不知道陰陽都是以氣來描述的。因此,大多數補陰的藥物實際上都是補血的藥物,他們錯誤地認為補血的藥物可以退陽。嘴裡說的是陰氣,心裡想的卻是血液。醫生在談論血液疾病時,實際上是在談論氣的問題。這怎麼辦?這怎麼辦?

至於哪些藥物可以養陰,哪些藥物可以退陽,哪些疾病可以講究養陰,哪些疾病必須先退陽,只有詢問張仲景才能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