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十五·文十五 (4)
卷十五·文十五 (4)
1. 答云依問《內經》諸治法
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伏其所主者,知病之本也。《素問》所垂治法多矣,人皆謂是無方之書,我知其為有方之始。惟自「天元紀」以下七篇,後人以其皆論運氣,遂若與治法無關,棄置焉而弗道。豈知治病之法盡在此七篇中。而「至真要大論」尤有大關乎治要者乎。由是以求仲景所以撰用《素問》者,於桂、麻、膏、黃之治有內外,於陷胸、承氣之治有微甚,於瀉心之用芩、連而佐以乾薑,白通之用薑、附而佐以膽汁者有反正。於烏梅丸、復脈湯之寒熱並用,諸加參、草方之虛實兼到者有逆從。
仲景之聖,亦惟取法於《內經》而已。則苟欲治病,《內經》固不可不讀。而苟得其解,則《內經》正不難讀也。岐伯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白話文:
首先要找到疾病的原因,探究疾病的根源。掌握疾病的根本,才能了解疾病的本質。《素問》記載的治療方法很多,人們都認為它是一本沒有固定方劑的書,但我認為它是各種方劑的起源。只是從「天元紀」以下的七篇,後人因為它們都論述的是運氣,就認為與治療方法無關,因此捨棄不談。哪裡知道治療疾病的方法都包含在這七篇之中。「至真要大論」尤其與治療要旨關係重大。由此可以探究張仲景如何運用《素問》的,例如在桂枝、麻黃、膏方、黃連湯的治療上,有內治外治的區別;在陷胸湯、承氣湯的治療上,有輕重緩急的區分;在瀉心湯運用黃芩、黃連並輔以乾薑,白通湯運用生薑、附子並輔以膽汁的治療上,有相反相成的作用;在烏梅丸、復脈湯寒熱並用的治療,以及各種加減參方,虛實兼顧的治療上,有順逆之法。
張仲景的醫術高明,也只不過是從《內經》中學習方法而已。所以,想要治療疾病,《內經》確實不可不讀。而如果能理解其要旨,《內經》其實並不容易讀。岐伯說:了解其要旨,一言以蔽之;不了解其要旨,就會雜亂無章,永無止境。意思就在這裡!意思就在這裡!
2. 答坤吾問傷寒傳經為熱、直中為寒
坤吾比部來遊吾門,而秋曹政繁,未暇旁及。余亦慮無以為坤吾益也。日者以人稱傷寒之病在三陽為傳經,在三陰為直中,傳經為熱,直中為寒,則是三陽皆熱證,三陰皆寒證矣。貽誤來學,豈細故哉。原以一言為請。余乃為之說。曰:凡病自太陽來者,即至三陰皆為傳。凡初起即見其經證,不始太陽者,雖在三陽,亦為中。
考之於經,無不可曉。後之模糊影響,皆坐不熟經文故耳。《素問·熱病論》: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至六日,厥陰受之,熟玩「受之」兩字,知是病及其經,不是其經自病。凡所謂逆經傳、循經傳、越經傳、亦有首尾傳者,皆傳經也。《靈樞·病形篇》: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
陰則溜於腑中,陽則溜於經」,所以經又云:或中於陽,或中於陰。而尚不知三陽之亦得雲中乎?況經又分言之而曰: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下其經。中於陰者,常從臂䟰始。蓋以太陽行身之背,陽明行身之前,少陽行身之側,而太陰則主四肢,少、厥又從太陰而入故也。是以《傷寒論》太陽之頭項強痛、項背強𠘧𠘧,為中項、中背之別。
陽明之舌乾鼻燥,胸中有熱,為中面、中膺之殊。少陽之兩耳無聞、脅下硬滿,為中頰、中脅之異。太陰之四肢煩疼,手足自溫,少陰之手足寒,厥陰之諸四逆厥者,為中臂、中䟰之分。中,即傷也。太陽傷風何以亦名中風?豈不亦為直中,乃以邪入三陰,遂若定為寒證。如朱肱《活人書》云云者,是未明乎三陰三陽乃經也,非證也。
證則三陽亦有寒證,三陰僅多熱證也。不然,而《傷寒論》於太陰亦有大黃證,於少、厥亦有白虎、承氣證者,果胡為者耶?且於太陽即用真武湯,於陽明有用四逆湯者,又胡為者耶?明乎六經之皆有傳經,皆有直中,則為熱為寒豈可論經而不論證哉。然此尚不過人云亦云已爾。
余則以為,六經之傳變,本是六經之氣化,本不是手足之六經。如太陽,陽也,而太陽之氣化為寒水,則太陽本不是熱。少陰,陰也,而少陰之氣化為君火,則少陰本不是寒。自氣化之說亡,而傳足傳手之論起,六經傳變,寒熱遂淆。今日之六經,全非先民之六經矣。吾子此問,吾道之幸也。
《靈樞》云:邪雖入於陰經,而臟氣猶實。實而不能客,則還入於腑。此即中陰溜腑之義也。此義亦久亡矣。
白話文:
坤吾比部來到我的門下學習,但因為他官務繁忙,未能深入研究。我也擔心無法對坤吾有所幫助。近來有人認為,傷寒疾病如果出現在三陽部位,那就是傳經;如果出現在三陰部位,那就是直中。傳經表示是熱性,直中表示是寒性,這樣看來,三陽都是熱性病症,三陰都是寒性病症。這種誤解對於後學者來說,影響不容小覷。因此,我想對此做出澄清。
根據醫經記載,任何疾病從太陽開始,即使到了三陰,那也是傳經。如果一開始就顯示出某個經絡的症狀,而非從太陽開始,即使在三陽部位,那也屬於直中。通過對經典的研究,這些理論都容易理解。後世之所以會產生混淆,大多數原因是因為不熟悉經文。
《素問·熱病論》中提到,傷寒第一天,太陽經受到影響,到第六天,厥陰經受到影響。"受之"二字表明,這是疾病影響到了經絡,而不是經絡自己生病。所謂的逆經傳、循經傳、越經傳,甚至首尾相連的傳遞,都屬於傳經。
《靈樞·病形篇》提到,邪氣侵入人體,並沒有固定的規律。邪氣進入陰經,會影響腑臟;進入陽經,會影響經絡。這就是為什麼經文上說,有的邪氣侵入陽經,有的邪氣侵入陰經。由此可見,三陽經同樣可能被邪氣直接侵襲。
《傷寒論》中,太陽經的頭痛、頸部僵硬,是邪氣侵入頸部和背部的區別;陽明經的舌頭乾燥、鼻子乾燥,胸中有熱感,是邪氣侵入面部和胸部的區別;少陽經的兩耳聽力下降、肋下硬滿,是邪氣侵入面頰和肋骨的區別。太陰經的四肢疼痛,手腳溫暖,少陰經的手腳冰涼,厥陰經的四肢冰冷,是邪氣侵入手臂和手指的區別。"中"即是"傷"的意思。太陽經的風邪,為什麼也被稱為"中風"?難道這不也是一種直中嗎?只是因為邪氣進入三陰,就被定義為寒性病症。例如朱肱的《活人書》中的觀點,就是不明白三陰三陽是經絡,而不是病症。
實際上,三陽經同樣可能存在寒性病症,三陰經僅僅是更多出現熱性病症。否則,《傷寒論》中,太陰經也會出現大黃證,少陰、厥陰經也會出現白虎、承氣證,這又是為什麼呢?而且,對於太陽經,也會使用真武湯,對於陽明經,也會使用四逆湯,這又是為什麼呢?
明白六經都有傳經和直中的可能,那麼,判斷是熱性還是寒性,怎能只看經絡而不看具體病症呢?然而,這仍然只是人們的普遍觀點。
我認為,六經的變化,本質上是六經的氣化,並非特定的手足六經。例如太陽經,屬於陽性,但太陽經的氣化為寒水,那麼太陽經本身並不是熱性的。少陰經,屬於陰性,但少陰經的氣化為君火,那麼少陰經本身並不是寒性的。自從氣化的理論消失,手足六經的傳遞理論興起,六經的變化,寒熱就混為一談。今天的六經,已經完全不是古人所說的六經了。你這個問題,對我們的理解是一種幸運。
《靈樞》中提到,即使邪氣進入陰經,如果臟腑的氣血還很充盈,邪氣就會回到腑臟。這就是邪氣進入陰經影響腑臟的道理。這個道理,也已經很久沒有人提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