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十五·文十五 (3)
卷十五·文十五 (3)
1. 答云依問《內經》諸治法
濮生云依以內外、反正、逆從諸治法為問。是皆在《內經·至真要大論》中。所云:外者外治,內者內治。正者正治,反者反治。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正,順也,若順逆也者。當即以經解經,為吾子一一明之。如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此病之內外有異同之分者也。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後調其內。此治之內外有標本之異者也。如陽勝則熱,陰勝則寒,是為正病。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是為正治。重寒必熱,重熱必寒,是為反病。
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諸陽,是為反治。此正者正治,反者反治之說也。如陽病治陰,陰病治陽,藥似與病相逆,卻是正治之法。通因通用,塞因塞用,藥似與病相從,卻是反治之法。此逆者正治,從者反治之說也。病之微者,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其病尚微,逆之即愈。
逆,即正治也。病之甚者,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不去則反佐以取之。其病既甚,從之始愈。從,則反治也。此微者從之,甚者逆之之說也。如重陽必陰,治當以寒。重陰必陽,治當以熱。外雖若逆,而中則順。逆之,正所以為順也。寒極生熱,而再治以熱。熱極生寒,而再治以寒。
則外雖若順,而中則逆。順之,則未有不逆者。故曰: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是即可見,逆為正治,而順為反治也。凡此諸法,《內經》且屢言之。如: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邪之新客,逢而瀉之。此外治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滿者,瀉之於內。此內治也。發腠理,致津液,通氣,開鬼門,潔淨府,與夫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內外交治者也。是皆為正治、逆治之法。其曰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是亦反治、從治之法。惟病可正治者,真形易見,人所共曉。
病須反治者,假象難明,人都莫辨。則於寒熱虛實之真假兩途,知之為尤要矣。先以寒熱言之,真寒則其脈沉或微弱而遲,所見之病無非寒象。真熱則其脈浮或滑大而數,所見之病無非熱象。此為真病,逆而治之,固無可疑。獨至陽證似陰,火極似水,乃熱極反兼寒化,而脈亦沉伏者,則真熱假寒,即陽盛格陰也。
陰證似陽,水極似火,乃寒極反兼熱化,而脈且浮散者,則真寒假熱,即陰盛格陽也。此寒熱之真假,宜於反治者也。再以虛實言之,則至虛有盛候,反瀉則殆。如除脹滿之當用人參者是。大實有羸狀,誤補益困。如止瀉利之宜用大黃者是。此虛實之真假,宜於反治者也。故經又曰: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白話文:
濮生詢問關於《內經》中的各種治療方法,包括內外治法、正反治法、逆從治法等。這些內容皆出現在《內經·至真要大論》中。文中提到:外病應以外治,內病應以內治;正病用正治,反病用反治;病情輕微時逆其性質治療,病情嚴重時順其性質治療。
例如,陽虛會導致外寒,陰虛會導致內熱;陽氣過剩會導致外熱,陰氣過剩會導致內寒。這是疾病的內外有異同的情況。如果疾病從外向內發展,應先治外;如果疾病從內向外擴散,應先調內。這是治療的內外標本不同的情況。
陽氣過剩會導致熱症,陰氣過剩會導致寒症,這是正病。治療寒症用熱療法,治療熱症用寒療法,這是正治。嚴重的寒症會出現熱象,嚴重的熱症會出現寒象,這是反病。對寒症使用熱療法但仍然出現熱象,應從陰氣方面著手;對熱症使用寒療法但仍然出現寒象,應從陽氣方面著手,這是反治。
對於陽性病症,治療陰性問題;對於陰性病症,治療陽性問題。這種看似和病症相反的治療方式,實際上是正治。通利的藥物用於通利,堵塞的藥物用於堵塞,這種看似和病症相符的治療方式,實際上是反治。對於輕微的病情,表證不遠離熱性藥物,裡證不遠離寒性藥物。病情輕微,逆其性質治療就能痊癒。對於嚴重的病情,如果簡單治療無法痊癒,應採用複雜治療,病情嚴重時順其性質治療才能痊癒。
對於嚴重的陽性病症,治療應使用寒性藥物;對於嚴重的陰性病症,治療應使用熱性藥物。雖然看起來是逆其性質治療,但實際上是順其性質治療。寒性病症到了極點會轉化為熱性病症,再用熱性藥物治療;熱性病症到了極點會轉化為寒性病症,再用寒性藥物治療。這看似順其性質治療,實際上是逆其性質治療。
《內經》多次提及這些治療原則。例如,對於有邪氣的病人,應讓其出汗以排出邪氣;對於皮膚上的疾病,應讓其出汗以治療;對於新感染的疾病,應立即排除;對於頭部的疾病,應使其吐出;對於下部的疾病,應使其排泄;對於腹部滿脹的疾病,應從內部進行治療。這些都是正治和逆治的方法。
對於熱性病症,應用寒性藥物,但溫和地進行;對於寒性病症,應用熱性藥物,但涼爽地進行;對於溫性疾病,應用清涼藥物,但冷靜地進行;對於清性疾病,應用溫暖藥物,但熱烈地進行。這些也是反治和從治的方法。
對於可以正治的疾病,真實情況容易看出,人們都能理解。對於需要反治的疾病,偽裝的症狀難以辨認,人們往往無法判斷。因此,對於寒熱虛實的真假,瞭解其區別尤其重要。首先,對於寒熱而言,真正的寒症,脈搏通常緩慢、微弱、遲緩,所有症狀都顯示為寒象;真正的熱症,脈搏通常浮動、滑大、快速,所有症狀都顯示為熱象。這些屬於真實的疾病,逆其性質治療沒有疑問。然而,對於陽性病症表現為陰性病症,火氣過剩表現為水性病症,這是因為熱性病症到了極點反而會轉化為寒性病症,脈搏也會變得沉伏。這種情況下,真正的熱症偽裝為寒症,即是陽性過剩抑制了陰性。對於陰性病症表現為陽性病症,水性病症表現為火性病症,這是因為寒性病症到了極點反而會轉化為熱性病症,脈搏會變得浮動、散漫。這種情況下,真正的寒症偽裝為熱症,即是陰性過剩抑制了陽性。這是寒熱的真假情況,適合於反治。
對於虛實而言,極度虛弱的病人可能表現出強壯的症狀,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藥物,可能會危及生命。例如,對於腹脹滿的病人,應該使用人參。對於實證病人,可能表現出虛弱的症狀,如果錯誤地使用補益藥物,可能會加重病情。例如,對於瀉痢的病人,應該使用大黃。這是虛實的真假情況,適合於反治。
因此,《素問》中提到:「瞭解主要病因,先尋找病因。」瞭解主要病因,可以知道疾病的根源。《素問》中提供了許多治療原則,人們普遍認為這本書缺乏具體的治療方案,但我認為它是治療原則的基礎。從「天元紀」以下七篇文章,後人認為它們都討論了運氣,似乎與治療原則無關,因此被忽視了。然而,不知道的是,治療疾病的原則都在這七篇文章中。尤其是「至真要大論」,對於治療要點至關重要。
由此可以看出,張仲景在編寫《傷寒論》時,參考了《素問》的治療原則。他對於桂枝湯、麻黃湯、小青龍湯、黃連阿膠湯等方劑的內外治療原則;對於陷胸湯、承氣湯等方劑的微甚治療原則;對於瀉心湯中使用黃芩、黃連,並輔以乾薑;對於白通湯中使用薑、附子,並輔以膽汁;對於烏梅丸、復脈湯中同時使用寒熱藥物;對於加入人參、甘草的方劑,同時考慮虛實;對於正反治法和逆從治法的應用,都是基於《內經》的治療原則。
張仲景之所以成為聖人,只是因為他遵循了《內經》的治療原則。因此,如果想要治療疾病,《內經》絕對不能不讀。只要理解其中的原理,《內經》並不難讀懂。岐伯曾說:「瞭解關鍵的人,可以一言以蔽之。不瞭解關鍵的人,會流散無窮。」這就是《內經》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