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十五·文十五 (2)
卷十五·文十五 (2)
1. 答施、王二生問陽明濕溫之治
施生子程、王生藝耕同侍坐於世補齋,教以濕溫之病,必從陽明論治。二子惑焉,謂陽明主燥,太陰主濕,夫子乃以濕屬陽明,何也?且陽明之燥而何以有濕也?余曰:此陽明中氣之病,不求諸《內經》所言本標中見者,不能知其然矣。《內經·六微旨大論》以火、燥、寒、風、熱、濕為本。
本者,六元本始之氣也。以少陽、太、厥、少、太為標。標者,六經標著之氣也。以上本下標之中見者為中氣。中氣者,人身臟腑表裡互相為絡之氣也。經之言氣,則曰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經之言病,則曰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經之言治,則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啟元子解之曰:少陽本火,太陰本濕,標本同,故從本。少陰本熱,標陰。太陽本寒,標陽。標本異,故或從本或從標。陽明之中,太陰、厥陰之中,相火標本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而從乎中。其言標本,固所易曉。而於從中之治,則仍言其所當然,尚未言其所以然也。余謂:六經既各有中氣,何不可從中治?陽明、厥陰既各有標本,亦豈無從標本治者?胡獨於陽明、厥陰必從中治耶?蓋經既言病言治,則治必因病而施。彼四經之病不生於中氣,則治不必從乎中。
惟此陽明、厥陰兩經,則有生於中氣之病,故有必從中氣之治。試就各經論之:少陽相火,火為其本。太陰濕土,濕為其本。火,陽也。而少陽之經亦陽。濕,陰也。而太陰之經亦陰。既有火與濕之本在,則標從本化。而中之木為火母,中之金為土子,則中氣亦從本化。故從本治,不從標治,亦不必從中治也。
少陰、太陽,一為本熱,一為本寒。本之熱同中陽,中之寒又同標陰。本之寒同中陰,中之熱又同標陽。中與本同,而標與本則異。中與標同,而本與標則異。故或從本治,或從標治,而亦不必從中治也。獨至陽明,則本燥標陽而中為濕。厥陰,則本風標陰而中為火。本與標之不同,理易明也。
而中之火何以見於厥陰?中之濕何以見於陽明?則人皆忽之。而不知病既生於中氣,治即不從標本,故有必從乎中治者。若火但見於少陽,則治少陽之本。濕但見於太陰,則治太陰之本。以其病生於本也。若厥陰而以中之火病,則必治中氣之火。陽明而以中之濕病,則必治中氣之濕。
以其病生於中氣也。不講《內經》中見之旨,何由知厥陰風病之有火,而陽明溫病之有濕哉。余於風寒溫熱多所發明,而於濕溫之論猶有缺焉。二子曰:然則濕而見為寒濕,則治太陰。濕而見為濕溫,必治陽明。其為方也,當是蒼朮白虎之類乎?余曰:得之矣。
白話文:
施生子程和王生藝耕一同在世補齋陪侍,學習濕溫病的治療,被教導必須從陽明經的角度來討論治療。然而,這讓兩人感到困惑,因為他們認為陽明經主燥,太陰經才主濕,老師卻把濕溫病歸屬於陽明經,這是為什麼呢?而且陽明經燥,怎麼會有濕的問題?
我回答說:這是關乎陽明經中氣的疾病,如果不從《黃帝內經》中關於本標中見的理論去理解,就無法明白其中的道理。《內經·六微旨大論》將火、燥、寒、風、熱、濕視為本。所謂的「本」,指的是六元原始的氣。而少陽、太、厥、少、太則是標。標指的是六經表面顯現的氣。本與標之間的中氣,就是人身臟腑表裡相互聯繫的氣。經典中提到的氣,有的遵循本,有的遵循標本,有的則不遵循標本。經典中提到的病,有的發生在本,有的發生在標,有的則發生在中氣。經典中談到的治療,則指出少陽、太陰跟隨本,少陰、太陽跟隨本和標,而陽明、厥陰則不跟隨標本,而是跟隨中氣。
啟元子解釋說:少陽經的本是火,太陰經的本是濕,標和本相同,因此跟隨本。少陰經的本是熱,標是陰。太陽經的本是寒,標是陽。標和本不同,所以可能跟隨本,也可能跟隨標。陽明經中的太陰、厥陰經中的相火,其標本和中氣不同,所以不跟隨標本,而是跟隨中氣。經典中對標本的描述容易理解,但是對於跟隨中氣的治療,只說明瞭應該如此,並未解釋為何如此。
我的看法是:既然六經各自都有中氣,為什麼不可以從中氣的角度來治療?陽明、厥陰經既然各自都有標本,難道沒有從標本治療的情況嗎?為什麼獨獨在陽明、厥陰經上,必須從中氣治療?原因在於經典既已談到疾病和治療,那麼治療必定要根據病情來進行。其他四經的疾病如果不是由中氣產生,那麼治療就不必從中氣著手。
唯有陽明、厥陰兩經,存在由中氣產生的疾病,因此必須從中氣的角度來治療。我們可以就每條經脈來討論:少陽經的相火,火是它的本。太陰經的濕土,濕是它的本。火是陽性,而少陽經也是陽性。濕是陰性,而太陰經也是陰性。既然有火和濕的本存在,那麼標就會跟隨本的變化。而中氣的木是火的母親,中氣的金是土的兒子,所以中氣也會跟隨本的變化。因此,從本來治療,而不是從標治療,也不必從中氣治療。
少陰、太陽經,一個本是熱,一個本是寒。本的熱和中氣的陽性相同,中氣的寒性和標的陰性相同。本的寒性和中氣的陰性相同,中氣的熱性和標的陽性相同。中氣和本相同,而標和本不同。中氣和標相同,而本和標不同。所以,可能從本治療,也可能從標治療,但不必從中氣治療。只有到了陽明經,它的本是燥,標是陽,而中氣是濕。厥陰經,它的本是風,標是陰,而中氣是火。本和標的不同,道理容易理解。
但是,為什麼中氣的火會出現在厥陰經?為什麼中氣的濕會出現在陽明經?這些都被忽略了。不知道疾病既然由中氣產生,治療就不跟隨標本,所以必須從中氣治療。如果火只出現在少陽經,那麼就治療少陽經的本。如果濕只出現在太陰經,那麼就治療太陰經的本。因為疾病是由本產生的。如果厥陰經出現中氣的火病,那麼就必須治療中氣的火。如果陽明經出現中氣的濕病,那麼就必須治療中氣的濕。
因為疾病是由中氣產生的。如果不研究《黃帝內經》中關於中見的意涵,怎麼會知道厥陰經風病中有火,而陽明經溫病中有濕呢?我在風寒溫熱方面有很多發明,但是在濕溫病的討論上還有欠缺。二人問道:那麼,如果濕表現為寒濕,就治療太陰經。如果濕表現為濕溫,就必須治療陽明經。開的藥方應該是蒼朮白虎湯這類的吧?我回答說:你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