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十四·文十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文十四 (8)

1. 七答

反是則不名為虛,而名為實。實者,邪也,是為當去之邪。何謂當去?蓋以有邪不去,即未有不傷其正者,故宜消則消,宜散則散,宜攻則攻,宜伐則伐。以消散攻伐者去其邪,始足以保其虛。若既有邪在,而徒畏虛喜補,補虛則不足,留邪則有餘,即不議補。而當消散不消散,當攻伐不攻伐,邪一日不去,則正一日不安。

故曰:邪去正乃安也。「自」字宜輕讀,「乃」字宜重讀也。斯二者如霄淵之相隔,若冰炭之懸殊。夫豈得於邪方盛時輒以養正為言哉。

余於朋舊周諮,諸生問難,時有裁答。久不省為誰發。而與青浦胡生紫瑜、嘉定印生雪鴻言者居多。胡生從遊於梨川,印生同客於漢上,相處最長。其質難亦不僅止於是。會稽沈生少牧錄余舊論亦最多,匯此七章,聊記一時晤對云爾。

白話文:

[七答]

反過來,如果情況不是虛證,那就叫做實證。實證就是邪氣,應該去除這些邪氣。什麼叫做應該去除?因為邪氣不去,就一定會損傷正氣,所以應該消掉的就消掉,應該散開的就散開,應該攻伐的就攻伐。用消、散、攻、伐的方法去除邪氣,才能夠保護正氣。如果已經有邪氣存在,卻只害怕虛弱而喜歡補益,補益虛弱是不夠的,邪氣卻仍然存在,那就不用考慮補益。而應該消散卻不消散,應該攻伐卻不攻伐,邪氣一天不去,正氣一天就不安寧。

所以說:邪氣去除,正氣才能安寧。「自」字要輕讀,「乃」字要重讀。這兩個字就像天壤之別,像冰炭一樣懸殊。怎麼能在邪氣正盛的時候,就談論滋養正氣呢?

我過去經常回答朋友和學生的詢問,很久沒記是誰提問了。而和青浦的胡生紫瑜、嘉定的印生雪鴻討論的比較多。胡生曾經在我梨川遊學,印生和我一起在漢水上遊歷,我們相處最久。他們提出的問題也不止這些。會稽的沈生少牧也記錄了我以前的論述最多,我匯集這七章,只是記錄一下當時的談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