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十四·文十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文十四 (5)

1. 七答

客問於余曰:子言陽明定為實熱,然《傷寒論》有曰胃中虛冷者,攻其熱必噦,則陽明亦有虛熱,且有虛冷。虛之與實、冷之與熱,明明相反,其有說乎?余曰:此尤氏在涇嘗言之矣。陽明以有燥屎為實熱,故以無燥屎為虛熱。虛,蓋指屎之未定成硬言,此熱本不可攻,攻之必殆。

本句當重讀「攻」字也。傷寒者,寒水之邪,故《內經》熱病必曰傷寒,蓋從其病變言之則曰熱,從其病本言之則曰寒。凡《傷寒論》中「寒」字,有時須作「熱」字看,「冷」字亦然。故曰:表有熱,里有寒。里有寒者,里有熱也。又曰:胸有寒。胸有寒者,胸有熱也。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宋本作「胃家寒」,《千金》於病到陽明不曰胃家實,而曰「中有寒」。中有寒者,中有熱也。寒邪至陽明而成熱,故於陽明言寒即是言熱,否則仲景胡為而主以白虎耶?後人於「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句,必改之曰表有熱,里有熱,或又改之曰:表有寒,里有熱,以就白虎之治。是皆未明斯義者也。

其實不必改也。凡陽明之就寒水言者,即是傷寒成溫之始。尚在胃未成實之前,仲景特於此申明:屎未硬,不可攻。故曰: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是明言冷即熱也。又曰:胃中虛冷,而飲之水即噦,是明言冷即水也。豈真胃中有與實對待之虛,胃中有與熱對待之冷乎?余始亦疑之,讀書十年,乃悟此理。

客問於余曰:病之有結,其在成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篇」言之最詳。不知何以「結」之一字,至今日而寂無聞焉,不幾疑病之本無所謂結乎?余曰:此正因乎時尚以為無病不虛,虛宜補,結宜解,解結之藥適與補反,有大不利於所謂虛者。故欲潛廢其解之法,遂若惡聞此結之名。

而凡《傷寒論》中所有「心下支結」,「心中結痛」,「少腹急結」,「熱結在裡」,「熱結膀胱」,「熱入血室,其血必結」,又有「陽微結」,「陰微結」,「臟結無陽證」,「冷結在膀胱、關元」,而且言「結胸者」,如「胸脅滿微結」,「水結在胸脅』,「寒實結胸」,「小結胸正在心下」,「利止必作結胸」,與夫「如結胸狀」,「不結胸」,「反不結胸者」,皆置弗道。豈知結之為病,所關甚大。

病之為滿,為悶,為痞,為閉,為熱淤,為寒凝者,總以解結為治,而與補澀滋膩適相背而更相遠。蓋以結為病之實,非病之虛。當夫病之未去,直無一不涉於結者。奈何令病家絕不知病之有結,且不知結之宜解,遂不知結一解而病無不去。而徒畏虛喜補,使邪氣之盛者卒至於精氣之奪也。

至於《內經》之言結曰:結陽者腫,結陰者便血。又曰: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此更結之大者,尋常病中或不多見耳。

白話文:

七答

有人問我說:你說陽明病一定是實熱,但是《傷寒論》裡說胃中虛冷的人,攻打它的熱就會嘔吐,那麼陽明病也有虛熱,甚至還有虛冷。虛和實、冷和熱明明相反,這怎麼解釋呢?我說:這正如尤氏在涇州時所說的。陽明病以有乾硬大便為實熱,所以沒有乾硬大便就認為是虛熱。所謂「虛」,是指大便還沒成形變硬的意思,這種熱本來就不能攻打,攻打它一定危險。這句話要特別注意「攻」這個字。傷寒,是指寒邪入侵造成的疾病,《內經》把熱病都叫做傷寒,這是從疾病的症狀來說是熱,從疾病的根本來說是寒。凡是《傷寒論》裡面的「寒」字,有時需要理解成「熱」字,「冷」字也是一樣。所以說:「表有熱,里有寒」,里有寒,就是里有熱。又說:「胸有寒」,胸有寒,就是胸有熱。陽明病的病機,是胃部實證。

宋本寫作「胃家寒」,《千金方》在陽明病到達時,不說胃家實,而說「中有寒」。中有寒,就是中有熱。寒邪到達陽明經而化為熱,所以陽明病說寒就是說熱,否則仲景為什麼要用白虎湯呢?後人看到「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這句話,一定要改成表有熱,里有熱,或者又改成表有寒,里有熱,來符合白虎湯的治療原則。這些都是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的人。

其實不必改。凡是陽明病從寒邪入侵的角度來說,就是傷寒轉為溫病的開始。還在胃氣未成實證之前,仲景特別在此說明:大便未成形變硬,不能攻打。所以說:攻打它的熱就會嘔吐,原因就在於胃中虛冷。這就明白地說明冷就是熱。又說:胃中虛冷,喝水就嘔吐,這就明白地說明冷就是水。難道真的胃裡有與實相對的虛,胃裡有與熱相對的冷嗎?我開始也懷疑,讀了十年書,才明白這個道理。

有人問我說:疾病的結證,在《傷寒論·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篇》裡講得最詳盡。不知道為什麼「結」這個字,到今天卻沒人聽說了,難道懷疑疾病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結證嗎?我說:這正是因為現代流行的觀點認為沒有疾病不虛,虛證應該補,結證應該解,而解結的藥物恰好與補法相反,對所謂的虛證大不利。所以想方設法廢除解結的方法,於是就好像討厭聽到「結」這個名稱一樣。

而凡是《傷寒論》裡所有「心下支結」、「心中結痛」、「少腹急結」、「熱結在裡」、「熱結膀胱」、「熱入血室,其血必結」,還有「陽微結」、「陰微結」、「臟結無陽證」、「冷結在膀胱、關元」,而且提到「結胸」的,例如「胸脅滿微結」、「水結在胸脅」、「寒實結胸」、「小結胸正在心下」、「利止必作結胸」,以及「如結胸狀」、「不結胸」、「反不結胸者」,都一概不提。哪裡知道結證是疾病中非常重要的問題。

疾病的表現為滿、悶、痞、閉、熱淤、寒凝,總是以解結為治療原則,與補、澀、滋、膩正好相反且相差甚遠。因為把結證看作是疾病的實證,而不是虛證。當疾病尚未痊癒時,幾乎沒有哪個疾病不涉及結證。為什麼要讓病人完全不知道疾病有結證,也不知道結證應該解,從而不知道解開結證就能治癒疾病。而只是害怕虛證而喜歡補益,使邪氣盛的人最終導致精氣被奪取。

至於《內經》關於結證的說法是:陽氣凝結則腫脹,陰氣凝結則便血。又說:兩個陽經凝結,叫做消渴;三個陽經凝結,叫做膈病;三個陰經凝結,叫做水腫;一個陰經一個陽經凝結,叫做喉痹。這些是比較嚴重的結證,普通的疾病中可能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