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答問》~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1.怎樣望診?

問:《周禮》醫師之術以五色視死生,《靈樞》有五色篇,《素問》有皮部論,古人治病以望為先,敢問何以望?

望者,望其顏色以分治法也。假如其人精神煥發,容貌和悅,得四時之正者,是為無病。如頭重目低,面色青藍痿白,舌無苔而白色淺淡,或浮漲而多水,頭額、兩臉、鼻氣、手足、皮膚俱熱,或吐或不吐,或瀉或不瀉,畏風畏寒,乍冷乍熱,渾身軟弱,動即眩暈不能起坐者,是外感風、寒、濕,太陽表邪之最淺者,治宜以溫散藥發表,得汗自痊。

如頭重目低,面色浮紅或青,舌無苔而色紅,或有浮漲有絲,頭額、兩臉、鼻氣、手足、皮膚俱熱,或吐瀉或不吐瀉,畏風畏寒,乍冷乍熱,周身困倦,動即眩暈不能起坐者,是外感風、火、燥,太陽表邪之最淺者,治宜以涼散藥發表,得汗自痊。感風感暑相似,惟感風無汗,感暑有汗可分耳。

白話文:

古人治病,首先要观察病人的颜色,请问该如何观察?

观察病人的颜色,是为了根据颜色判断治疗方法。如果一个人精神饱满,容貌喜悦,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就说明没有病。如果病人头昏沉,眼睛向下看,面色青蓝或苍白,舌头没有苔,颜色浅淡,或者身体浮肿,有水肿的迹象,头、额头、两颊、鼻子、手脚、皮肤都发热,或者呕吐或者不呕吐,或者腹泻或者不腹泻,怕风怕冷,忽冷忽热,浑身无力,稍微一动就头晕,不能坐立,这说明是外感风寒湿邪,太阳表邪最轻微的症状,应该用温散药发汗,出汗后就能自愈。

如果病人头昏沉,眼睛向下看,面色发红或发青,舌头没有苔,颜色发红,或者身体浮肿,有丝状物,头、额头、两颊、鼻子、手脚、皮肤都发热,或者呕吐腹泻或者不呕吐腹泻,怕风怕冷,忽冷忽热,周身疲倦,稍微一动就头晕,不能坐立,这说明是外感风火燥邪,太阳表邪最轻微的症状,应该用凉散药发汗,出汗后就能自愈。感风和感暑症状相似,区别在于感风不会出汗,感暑则会出汗。

感暑多在夏秋,其餘多為感風。風有熱,暑無寒。風有寒濕,暑有熱濕。治暑以清氣利竅,汗止氣行乃愈。其暑風並感者,並治之。中風、中暑,邪氣深入者,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殊,先審中在何經,專經專治,與傷寒傳經治法略同。

如頭不起,目不快,面色痿白青悲,唇舌色極淡而濕潤,或舌有白漲膩薄白苔,油滑多水,無點紋,無芒刺,唇不燥裂,口不苦,或舌藍而光滑無苔,或舌黑而濕滑無苔,無點,無罅,無焦(此為寒與熱分別處,)如浸水腰子形,是為寒極症,治宜姜附桂參耆理中湯等藥急救之。

如舌軟而縮,口不渴,齒不幹,唇不焦,鼻孔濕潤,神疲氣弱者,是虛寒里症,治宜溫補升提藥。如頭不起,目不快,面色隱紅,或青緅,或黃槁,口唇紅而燥裂,舌有黃苔,黃漲,黃膩,粗澀干苦少水,齒熱,眼有紅絲,額顯青筋,或色藍而干,粗焦有芒苔,或舌黑乾澀有厚苔,有朱點,有芒刺,有罅裂,如煎焦豆腐形,是皆熱極症,治宜白虎三黃承氣湯等藥急救之。或舌強而縮,口乾,齒乾,鼻乾,神昏氣昏而困憊者,是實熱里症,治宜寒涼攻瀉藥。

凡瘦人未必是陰虧,宜詳察。

白話文:

夏天和秋天容易中暑,其他季節則多半是受風寒。風有熱風,暑氣則沒有寒氣;風有寒濕,暑氣則有熱濕。治療中暑要以清熱利竅為主,等到汗止氣行就痊癒了。如果同時中暑和受風,則要合併治療。中風和中暑,邪氣深入體內,會影響到臟腑、血脈等不同部位,要先判斷病邪在哪條經絡,再針對性地治療,這和傷寒傳經治法類似。

如果患者頭昏沉、眼睛看不清、面色蒼白、嘴唇舌頭顏色極淡且濕潤,或是舌苔白膩薄,油滑多水,沒有點紋、芒刺,嘴唇不乾燥、口不苦,或者舌頭發藍且光滑無苔,或舌頭發黑且濕滑無苔,沒有點紋、裂痕、焦斑(這是寒熱的區別),就像泡在水裡的豬腰子,這就是寒極的症狀,要用附子、乾薑、桂枝、人參、黃耆等藥物急救,像是理中湯。

如果患者舌頭軟弱且縮進去、不口渴、牙齒不乾燥、嘴唇不焦、鼻孔濕潤,精神疲乏、氣虛無力,這就是虛寒內傷的症狀,要用溫補升提的藥物治療。如果患者頭昏沉、眼睛看不清、面色隱約泛紅,或青紫,或黃枯,嘴唇乾燥、裂開,舌苔發黃、厚膩、粗糙乾燥、苦澀少水,牙齒發熱,眼睛有紅絲,額頭青筋顯露,或舌頭發藍且乾燥,粗糙有芒刺,或舌頭發黑乾燥有厚苔,有朱點、芒刺、裂痕,就像煎焦的豆腐,這些都是熱極的症狀,要用白虎湯、三黃承氣湯等藥物急救。如果患者舌頭僵硬且縮進去、口乾、牙齒乾燥、鼻孔乾燥,神志昏迷、氣息混濁且疲憊,這就是實熱內傷的症狀,要用寒涼攻瀉的藥物治療。

總之,瘦弱的人不一定就是陰虛,要仔細觀察。

2. 2.頭面容色與臟腑的對應關係如何?

問:頭面容色與臟腑相應,果何別歟?

額上屬心,左顴、目眥屬肝,右頰、鼻孔、目白屬肺,瞳神、下頦屬腎,眼胞、鼻準屬脾,口唇、人中屬胃。又如內明堂十二,外明堂十一,其部位各別,詳在《醫宗金鑑》。病輕者,隱約周於面色;病重得,乃顯分部位。

一望各部俱帶青藍痿白者,外感風寒濕,表病也;各部俱帶浮紅或青者,外感風火燥,表病也;面色某部顯出痿白青悲,即某經虛寒,里病也;某部顯出紅紫微紋,或青藍滯色,即某經實熱,里病也。某部黧黑者,某經病進也;某部漸見光潤者,病愈也。《內經》有云:「赤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如鵝羽,不欲如鹽;青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白話文:

頭面部的顏色與五臟六腑息息相關,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額頭屬於心,左邊顴骨和眼角屬於肝,右邊臉頰、鼻孔和眼白屬於肺,瞳孔和下巴屬於腎,眼皮和鼻樑屬於脾,嘴唇和人中屬於胃。另外,內明堂有十二個部位,外明堂有十一個部位,具體位置請參考《醫宗金鑑》。

病情輕微時,面色變化隱約,遍佈全身;病情嚴重時,就會顯現在特定部位。

如果各個部位都呈現青藍或蒼白,就代表外感風寒濕邪,屬於表證;如果各個部位都呈現浮紅或青色,就代表外感風火燥邪,也屬於表證。如果某個部位出現蒼白、青色或暗淡,就代表相應的經絡虛寒,屬於裏證;如果某個部位出現紅紫色的細紋,或者青藍色的滯色,就代表相應的經絡實熱,也是裏證。某個部位出現黑褐色,代表相應的經絡病情加重;某個部位逐漸變得光潤,代表病情好轉。《內經》記載:「紅色像用紅色絲綢包裹的朱砂,不要像赭石;白色像鵝毛,不要像鹽;青色像青色的玉璧的光澤,不要像藍色;黃色像用黃色的羅布包裹的雄黃,不要像黃土;黑色像黑色的漆,不要像黑色的泥土。」

(《素問·脈要精微論》)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素問·五臟生成篇》)」古人之言質直,不可拘執(人面白黑必無如羽如漆之理),以意會之,求其光明潤澤而已(凡表病兩臉必發燒,若燒退而病未去,則已入里,不可專用表劑)。

白話文:

《素問》中記載,面色青如翠羽者、赤如雞冠者、黃如蟹腹者、白如豕膏者、黑如烏羽者皆為生機旺盛之象。古人言語樸實,不可拘泥於字面,應以意會之,重點在於面色是否光澤潤澤。若病人面色發燒,燒退後病情未消,則病邪已入內,不可單用治療表症的藥物。

3. 3.怎樣聞診?

問:何以聞?

聞者,察其聲音氣息,以審病所在也。假如其人聲濁音破,而或鼻塞呻吟迫速,而或頭痛口鼻氣熱者,是外感或寒或熱,表邪症也;或譫語者,邪火攻心,半表半裡症也。治宜辨是寒邪,則以熱藥散之;辨是熱邪,則以涼藥散之;半表半裡,則用散表兼防里,專經調治。如聲微音短,由於氣血內虛,鼻氣冷,口不臭,噴氣無氣味者,是虛寒里症也,治宜溫補;如呻吟腹痛,口氣酸糟者,熱滯也,治宜消滯行氣。如意欲大言,而喉音不爽,由於肺熱;小有怫意,動輒爭論,由於肝熱。

鼻氣熱而嫌悶,口氣臭而酸糟者,是實熱里症也,治宜寒涼;如或大聲疾呼,癲狂罵詈者,是心火內迫也,治宜寒涼重劑。

白話文:

醫生問:如何通過聲音來判斷病情?

醫生回答:通過觀察病人的聲音和呼吸,可以判斷疾病的所在。假如病人聲音嘶啞、聲音斷裂,或者鼻子堵塞、呻吟急促,或者頭疼、口鼻氣熱,這是外感風寒或風熱,屬於表證;如果病人出現神志不清,這是邪火攻心,屬於半表半裡證。治療應該辨證施治,如果是寒邪,就用溫熱藥物驅散;如果是熱邪,就用涼藥驅散;如果是半表半裡,就用散表兼顧裡,專門針對經絡調理。如果聲音低微、音調短促,這是由於氣血虛弱,鼻氣冷,口不臭,呼吸無氣味,屬於虛寒內證,治療應該溫補;如果呻吟腹痛,口氣酸臭,這是熱氣滯留,治療應該消滯行氣。如果病人想要大聲說話,但是喉嚨發不出聲音,這是由於肺熱;如果病人稍微不順心就生氣,動不動就爭論,這是由於肝熱。

鼻子發熱並且感到悶,口氣臭並且酸臭,這是實熱內證,治療應該用寒涼藥物;如果病人大聲呼喊,神志不清,癲狂罵人,這是心火內逼,治療應該用重劑寒涼藥物。

4. 4.怎樣問診?

問:何以問?

問者,究其病根也。老問有何不健,幼問有何不安。男問有無遺泄,女問有無閉經。總問有何要病。表問有無風、寒、燥、火、暑、濕,里問有無喜、怒、憂、思、悲、恐、驚。問平日有何種嗜好,問工商以執業情形,問士人以所攻何書。

問症以審寒熱虛實,問病以分氣血痰鬱,問疾起何時,病因何起,初起何狀,病變若何,曾服何藥,有無效驗,思飲食否?(表有邪不思食,脾胃偏熱不思食,偏寒亦不思食,脾胃滯不思食。邪火思飲,脾胃熱思飲,實火思飲,惟虛寒者不思飲。或臥後常欲以茶水嗽口卻並不飲,但問如口中乾苦,齒根發熱者,皆實火上炎也。

白話文:

為什麼要問診?

問診,就是探究疾病的根源。年長者就問有什麼身體不適,孩童就問有什麼不安。男性就問是否有遺精,女性就問是否有月經不調。總之,要問是否有什麼病症。要問表證是否有風寒燥火暑濕,裡證是否有喜怒憂思悲恐驚。還要問平日有什麼嗜好,商人就問經營狀況,讀書人就問研讀什麼書籍。

問診要仔細辨別寒熱虛實,要區分氣血痰鬱,要問疾病的發病時間,病因是什麼,一開始的症狀是怎樣,病況如何變化,之前服過什麼藥,有沒有效果,還要問有沒有食慾。(如果表面有邪氣,就會不想吃飯,脾胃偏熱也會不想吃飯,脾胃偏寒也不想吃飯,脾胃不暢也會不想吃飯。有邪火就會想喝水,脾胃熱也會想喝水,實火也會想喝水,只有虛寒的人不喜歡喝水。有些人睡醒後常想用茶水漱口卻不喝,但如果問到嘴裡乾燥苦澀、牙根發熱,這些都是實火上炎的表現。)

再憑舌與脈參看,分別表裡,以免致誤。)口中何味?(少陽邪口苦,肝膽熱口苦,胃熱逼膽口苦,實熱膽汁泄口苦,或咸或膠,皆為熱。表邪口淡,虛寒口淡,脾實口甜,胃熱口臭,寒滯口酸,熱滯口酸,再以舌與脈參看。)喜食何物?(辣味人所同嗜,寒人食之開胃益胃氣,熱人食之開胃損胃氣,脾虛喜食甜,脾熱亦喜食甜。

肝虛喜食酸,肝熱亦喜食酸,皆憑舌脈,以別虛實,)夜能眠否?(邪火發燒者不能眠,實火內燥者不能眠,陰虛火旺者不能眠,陽盛灼陰者不能眠,痰鬱實結者不能眠,氣滯疼痛者不能眠,心虛不能眠,心熱亦不能眠。虛寒者昏昏欲眠,脾火困者亦昏昏欲眠,均須參看舌脈。

白話文:

觀察舌頭和脈象,才能區分表裡症狀,避免誤診。患者口中有何味道?少陽邪氣入侵,口苦;肝膽熱,口苦;胃熱逼迫膽汁,口苦;實熱導致膽汁外泄,口苦;口鹹或口黏,都是熱證。表邪入侵,口淡;虛寒體質,口淡;脾臟實證,口甜;胃熱,口臭;寒氣阻滯,口酸;熱氣阻滯,口酸。觀察舌頭和脈象,才能進一步判斷。患者喜食何物?辣味食物,人人皆愛,寒性體質的人食用可以開胃益胃氣,熱性體質的人食用則會開胃損胃氣;脾虛的人喜食甜,脾熱的人也喜食甜。肝虛的人喜食酸,肝熱的人也喜食酸。觀察舌頭和脈象,才能區分虛實。患者夜晚能睡嗎?邪火發燒的人無法入睡,實火內燥的人無法入睡,陰虛火旺的人無法入睡,陽盛灼傷陰液的人無法入睡,痰濕阻塞的人無法入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疼痛的人無法入睡,心虛的人無法入睡,心熱的人也無法入睡。虛寒體質的人昏昏欲睡,脾火旺盛的人也昏昏欲睡。觀察舌頭和脈象,才能確定病因。

)大小便順利否?(大便順利者無病,大便秘結二三日出一次者,多是實熱,間有腎血虛;溏泄無常者多為濕熱,間有虛與寒;瀉清水者為虛為寒,問有實熱。受寒濕者、感暑者則病瀉泄,脾虛者瀉泄,脾實者亦或瀉泄。腎寒者瀉泄,脾熱者瀉泄暑濕亦有瀉泄。大腸虛者為久痢,為脫肛;實者為便閉,為臟毒,為腸癰;大腸熱者為便血,為腸風,為脫肛;寒者亦久痢,或便血。肺熱者亦便血便膿。

小便清長者無病,小便短白為虛,淡白為寒,黃赤短秘臭甚混燙均為熱。或淋,或帶膿血,均是實熱。黃白不清,濁如米汁是濕熱,混熱短秘是熱邪,混熱頻數是寒邪。小腸虛者,其溺赤短,或白數;小腸實者,其溺渾湯,或為腸氣腸痧;小腸寒者,白溺無臭氣,或為淋為尿膿尿血;小腸熱者,溺澀,溺短,或有膿血。腎虛寒者,小便不禁自出;腎實熱者,小便或澀,或濁,或出血。

白話文:

大小便狀況分析:

大便:

  • 順利者無病。
  • 大便秘結,二三日才排便一次,多是實熱,也有可能是腎血虛。
  • 大便溏泄無常,多為濕熱,也有可能是虛寒。
  • 大便瀉清水,為虛寒,但也要詢問是否有實熱。
  • 受寒濕、感暑者會導致瀉泄,脾虛者也會瀉泄,脾實者也可能瀉泄。
  • 腎寒者瀉泄,脾熱者瀉泄,暑濕也會導致瀉泄。
  • 大腸虛者,會出現久痢、脫肛;實者則便閉、臟毒、腸癰;熱者則便血、腸風、脫肛;寒者也會久痢或便血。
  • 肺熱者也會出現便血、便膿。

小便:

  • 小便清長者無病。
  • 小便短白為虛,淡白為寒,黃赤短秘臭甚混燙均為熱。
  • 小便淋瀝、帶膿血,均是實熱。
  • 小便黃白不清,濁如米汁是濕熱,混熱短秘是熱邪,混熱頻數是寒邪。
  • 小腸虛者,小便赤短,或白數;小腸實者,小便渾湯,或為腸氣腸痧;小腸寒者,小便白無臭氣,或淋、尿膿、尿血;小腸熱者,小便澀、短,或有膿血。
  • 腎虛寒者,小便不禁自出;腎實熱者,小便澀、濁或出血。

總結:

以上文字描述了古代中醫對大小便狀況的觀察和分析,用以判斷身體的虛實寒熱,以及可能的病因。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些基本的判斷,實際情況需要結合其他症狀和脈象進行綜合分析。

肺熱者,小便不利;肝熱者,小便不禁;心熱者,溺赤濁,或有血。症多相似,均憑舌脈以別之。)耳聾否?(少陽有邪耳聾,寒熱虛實,不得其平,均有耳聾,多屬腎脾二經。視舌脈辨別,專經調治。)目暗否?(邪火傳少陰腎經則目暗,實火逼肝肺腎則目暗。邪火、實火,惟急下以救真陰,若是腎虛目暗,則以地黃湯重加熟地,或能救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肺熱,就會小便不順暢;肝熱則會小便失禁;心熱則小便顏色赤濁,甚至帶血。這三種症狀都很相似,需要透過觀察舌頭和脈象才能區分。

患者有耳聾嗎?如果少陽經有邪氣,也會導致耳聾。無論是寒熱虛實,只要失衡都會造成耳聾,大多屬於腎經和脾經的問題。需要觀察舌頭和脈象,再針對特定經絡進行治療。

患者眼睛昏暗嗎?如果邪火入侵少陰腎經,就會造成眼睛昏暗。如果實火逼迫肝、肺、腎,也會導致眼睛昏暗。對於邪火和實火,需要盡快使用下瀉的方法來救助真陰;如果是腎虛導致眼睛昏暗,則需要服用地黃湯,並加重熟地藥量,才能有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