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答問》~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1.怎樣望診?
問:《周禮》醫師之術以五色視死生,《靈樞》有五色篇,《素問》有皮部論,古人治病以望為先,敢問何以望?
望者,望其顏色以分治法也。假如其人精神煥發,容貌和悅,得四時之正者,是為無病。如頭重目低,面色青藍痿白,舌無苔而白色淺淡,或浮漲而多水,頭額、兩臉、鼻氣、手足、皮膚俱熱,或吐或不吐,或瀉或不瀉,畏風畏寒,乍冷乍熱,渾身軟弱,動即眩暈不能起坐者,是外感風、寒、濕,太陽表邪之最淺者,治宜以溫散藥發表,得汗自痊。
如頭重目低,面色浮紅或青,舌無苔而色紅,或有浮漲有絲,頭額、兩臉、鼻氣、手足、皮膚俱熱,或吐瀉或不吐瀉,畏風畏寒,乍冷乍熱,周身困倦,動即眩暈不能起坐者,是外感風、火、燥,太陽表邪之最淺者,治宜以涼散藥發表,得汗自痊。感風感暑相似,惟感風無汗,感暑有汗可分耳。
感暑多在夏秋,其餘多為感風。風有熱,暑無寒。風有寒濕,暑有熱濕。治暑以清氣利竅,汗止氣行乃愈。其暑風並感者,並治之。中風、中暑,邪氣深入者,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殊,先審中在何經,專經專治,與傷寒傳經治法略同。
如頭不起,目不快,面色痿白青悲,唇舌色極淡而濕潤,或舌有白漲膩薄白苔,油滑多水,無點紋,無芒刺,唇不燥裂,口不苦,或舌藍而光滑無苔,或舌黑而濕滑無苔,無點,無罅,無焦(此為寒與熱分別處,)如浸水腰子形,是為寒極症,治宜姜附桂參耆理中湯等藥急救之。
如舌軟而縮,口不渴,齒不幹,唇不焦,鼻孔濕潤,神疲氣弱者,是虛寒里症,治宜溫補升提藥。如頭不起,目不快,面色隱紅,或青緅,或黃槁,口唇紅而燥裂,舌有黃苔,黃漲,黃膩,粗澀干苦少水,齒熱,眼有紅絲,額顯青筋,或色藍而干,粗焦有芒苔,或舌黑乾澀有厚苔,有朱點,有芒刺,有罅裂,如煎焦豆腐形,是皆熱極症,治宜白虎三黃承氣湯等藥急救之。或舌強而縮,口乾,齒乾,鼻乾,神昏氣昏而困憊者,是實熱里症,治宜寒涼攻瀉藥。
凡瘦人未必是陰虧,宜詳察。
白話文:
[1.如何進行望診?]
問:根據《周禮》中的醫學技術,醫生通過觀察病人的五種顏色來判斷生死,《靈樞》有專門的五色篇,《素問》則有皮部論。古人治療疾病時,總是首先進行望診。請問,具體該如何進行望診呢?
望診,就是通過觀察病人的面色來決定治療方法。如果一個人精神飽滿,面容愉快,面色符合四季的自然規律,那麼這個人應該是健康的。但如果他頭部沉重,眼神低垂,面色蒼白或泛青,舌頭沒有舌苔且呈現淺淡的白色,或者舌頭浮腫且多水,額頭、臉頰、鼻子、手腳、皮膚都感到熱,可能伴有嘔吐或腹瀉,也可能沒有,畏風怕冷,忽冷忽熱,全身乏力,稍微活動就感到頭暈無法坐起,這是外感風、寒、濕的最輕微表現,應使用溫暖散寒的藥物,一旦出汗,病情就會好轉。
如果頭部沉重,眼神低垂,面色浮紅或泛青,舌頭沒有舌苔且呈現紅色,或者舌頭浮腫且表面有絲狀物,額頭、臉頰、鼻子、手腳、皮膚都感到熱,可能伴有嘔吐或腹瀉,也可能沒有,畏風怕冷,忽冷忽熱,全身乏力,稍微活動就感到頭暈無法坐起,這是外感風、火、燥的最輕微表現,應使用涼爽散熱的藥物,一旦出汗,病情就會好轉。風感和暑感很相似,但風感不會出汗,暑感會出汗,可以由此區別。
暑感通常發生在夏季或秋季,其它時間多為風感。風感會伴隨熱度,暑感不會伴隨寒冷。風感會伴隨寒濕,暑感會伴隨熱濕。治療暑感要清熱解暑,當汗出氣通,病情就會好轉。對於同時感受風感和暑感的情況,要同時治療。中風和中暑,當邪氣深入體內,會有中腑、中臟、中血脈的不同,首先要確定邪氣在何經絡,然後專門對該經絡進行治療,與治療傷寒的經絡治療方法大體相同。
如果頭部抬不起來,眼神呆滯,面色蒼白且泛青,嘴脣和舌頭顏色極度蒼白且濕潤,或者舌頭上有薄薄的白苔,舌面油滑多水,沒有點紋,沒有芒刺,嘴脣不乾燥不開裂,口不苦,或者舌頭呈藍色且光滑無苔,或者舌頭呈黑色且濕滑無苔,沒有點紋,沒有罅隙,沒有焦痕(這是區分寒和熱的關鍵),舌頭形狀像浸泡在水中的腰果,這是極度寒冷的症狀,應使用薑附桂參耆理中湯等藥物進行緊急救治。
如果舌頭柔軟且縮小,口不渴,牙齒不乾,嘴脣不焦,鼻孔濕潤,精神疲憊,氣力衰弱,這是虛寒的內症,應使用溫補提升的藥物。如果頭部抬不起來,眼神呆滯,面色暗紅,或泛青,或枯黃,嘴脣紅且乾燥開裂,舌頭上有黃色的苔,黃色且浮腫,黃色且油膩,粗糙且乾燥且苦,舌頭上沒有水分,牙齒熱,眼睛有紅絲,額頭上有青筋,或者面色呈藍色且乾燥,粗糙且焦,舌苔上有芒刺,或者舌頭呈黑色且乾燥且有厚苔,有紅點,有芒刺,有罅隙,像煎焦的豆腐形狀,這是極度熱的症狀,應使用白虎三黃承氣湯等藥物進行緊急救治。或者舌頭僵硬且縮小,口乾,牙齒乾,鼻孔乾,精神混亂且睏倦,這是實熱的內症,應使用寒涼攻瀉的藥物。
一般來說,瘦的人不一定就是陰虧,應該詳細檢查。
3. 2.頭面容色與臟腑的對應關係如何?
問:頭面容色與臟腑相應,果何別歟?
額上屬心,左顴、目眥屬肝,右頰、鼻孔、目白屬肺,瞳神、下頦屬腎,眼胞、鼻準屬脾,口唇、人中屬胃。又如內明堂十二,外明堂十一,其部位各別,詳在《醫宗金鑑》。病輕者,隱約周於面色;病重得,乃顯分部位。
一望各部俱帶青藍痿白者,外感風寒濕,表病也;各部俱帶浮紅或青者,外感風火燥,表病也;面色某部顯出痿白青悲,即某經虛寒,里病也;某部顯出紅紫微紋,或青藍滯色,即某經實熱,里病也。某部黧黑者,某經病進也;某部漸見光潤者,病愈也。《內經》有云:「赤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如鵝羽,不欲如鹽;青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素問·脈要精微論》)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素問·五臟生成篇》)」古人之言質直,不可拘執(人面白黑必無如羽如漆之理),以意會之,求其光明潤澤而已(凡表病兩臉必發燒,若燒退而病未去,則已入里,不可專用表劑)。
白話文:
問題是:頭部和麪部的顏色如何反映臟腑的狀況?
額頭反應心臟的狀況,左顴骨和眼角部位反映肝臟的情況,右頰、鼻孔及眼球白色部分反映肺部狀況,瞳孔和下頷反映腎臟的健康,眼瞼和鼻子反映脾臟的狀況,嘴脣和人中部位則反映胃的健康。例如,內明堂有12個部位,外明堂有11個部位,每個部位都有其特定的意義,詳細解釋可以在《醫宗金鑑》中找到。病情較輕時,顏色變化會在整張臉上隱約呈現;當病情加重,顏色變化會在特定的部位更為明顯。
如果整個臉色偏青藍或萎白,這表示可能受到外來的風寒濕邪的影響,是表症;如果整體顏色浮紅或青色,這表示可能受到外來的風火燥邪的影響,也是表症;如果某一部位顏色顯現出萎白或青色,這表示該經絡可能存在虛寒,是裏症;如果某一部位出現紅紫或細微的紅紋,或青藍色的瘀滯,這表示該經絡可能存在實熱,是裏症。某一部位顏色變暗,表示該經絡的病情正在加重;如果某一部位逐漸恢復光澤,表示病情正在好轉。
《內經》提到:健康的顏色應該是:紅色像布包裹著硃砂,而不是像赭石那樣深沉;白色像鵝毛,而不是像鹽一樣刺眼;青色像蒼玉的光澤,而不是像藍色那麼鮮艷;黃色像絲綢包裹的雄黃,而不是像黃土那麼暗淡;黑色像濃漆,而不是像地蒼那樣暗沉。
《素問·五臟生成篇》中記載:臉色如翠鳥羽毛的綠色,雞冠的紅色,蟹腹的黃色,豬油的白色,烏鴉羽毛的黑色,都是生機勃勃的象徵。
古人的言語直接,我們不能過於拘泥(人的膚色不可能像羽毛或漆那麼鮮艷或深沉),應該用心去理解,追求的是顏色的明亮和潤澤(一般來說,表症的病人臉頰會發燒,但如果燒退了,但病情還未消失,這表示病情已經進入裏症,不能單純使用治療表症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