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碎金》~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四時之氣,人或感之,有此之傷
春傷於風,邪氣留連,至夏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至秋髮為痎瘧。
秋傷於濕,至冬,上逆而咳,發痿厥。
冬傷於寒,至春,必溫病。
以上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聲言衣食水
聲如從室中言者,是中氣之濕也。
言如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衣被不欲,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食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要者,謂不禁要。)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水泉,謂前陰流注也。)
人身之表裡病見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白話文:
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人體會受到影響,容易產生病症。春天受風寒侵襲,邪氣會殘留在體內,到了夏天就會導致腹瀉。夏天受暑氣侵襲,到了秋天就會導致瘧疾。秋天受濕氣侵襲,到了冬天會往上逆流,引發咳嗽、肌肉萎縮和昏厥。冬天受寒氣侵襲,到了春天就容易得溫病。
以上這些季節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還會進一步傷害五臟。
從聲音、衣食水這些方面也能看出人的病症。
如果說話聲音像是在室內說話一樣,這是中氣濕潤的表現。
如果說話聲音微弱,整天都說不了幾句話,這是氣力不足的表現。
如果穿衣蓋被不講究,說話也不分親疏,這是神志混亂的表現。
如果吃的東西沒有儲備,說明脾胃不強,不能禁受飢餓。
如果小便不停,說明膀胱虛弱,不能貯存小便。
頭部是精明之處。如果頭部傾斜,視線呆滯,說明精神快要衰竭了。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府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人之夢寐
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與,甚飢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故人臥血歸於肝
心主血,肝藏血,動則血行於周身;靜則血歸於肝。故肝藏血也。
又曰:肝得血而能視,足得血而能步,掌得血而能握,指得血而能攝。
白話文:
背部是胸腔的府庫,如果背部彎曲,肩膀下垂,就表示胸腔的府庫快要衰敗了。
腰部是腎臟的府庫,如果腰部轉動搖晃困難,就表示腎臟快要疲憊了。
膝蓋是筋骨的府庫,如果膝蓋彎曲伸展困難,走路時身體彎曲駝背,就表示筋骨快要疲憊了。
骨骼是骨髓的府庫,如果不能長時間站立,走路時身體顫抖搖晃,就表示骨骼快要疲憊了。身體強壯就能生存,失去強壯就會死亡。
人做夢的狀況:
陰氣過盛就會夢到涉水過河,感到恐懼;陽氣過盛就會夢到火災,感到灼熱。
陰陽氣都過盛,就會夢到彼此殺害、毀傷。上半身陽氣過盛就會夢到飛翔,下半身陽氣過盛就會夢到墜落。吃得太飽就會夢到給予,餓得太久就會夢到索取。肝氣過盛就會夢到生氣,肺氣過盛就會夢到哭泣。身體裡短小的蟲子很多,就會夢到聚集人群;身體裡長的蟲子很多,就會夢到彼此攻擊、毀傷。
所以人睡覺時血液會回到肝臟:
心臟主導血液,肝臟儲藏血液,活動時血液流動到全身,休息時血液回到肝臟,因此肝臟儲藏血液。
另外,肝臟得到血液就能夠視物,腳得到血液就能夠行走,手掌得到血液就能夠握物,手指得到血液就能夠拿取。
又曰:開鬼門(謂發其汗也),潔淨府(謂利水道也),去宛陳莝(謂去積久之物也)。
又曰: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四肢外動,故清陽實之;六腑內化,故濁陰歸之。)
又曰: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氣化精,生味和形長。
又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則一意也。
又曰: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
白話文:
另外說,打開鬼門(也就是讓汗水排出),清潔府庫(也就是讓水道暢通),去除陳腐的雜質(也就是去除積累已久的事物)。
另外說,清陽之氣充盈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四肢在外運動,所以清陽之氣充盈於此;六腑在內化生,所以濁陰之氣歸於此。)
另外說,水屬陰,火屬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於形,形歸於氣,氣歸於精,精歸於化。精依靠氣而生長,形依靠味而生長,氣化為精,生出味和形,並使其長大。
另外說,陰氣過盛就會導致陽氣生病,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陰氣生病;陽氣過盛就會發熱,陰氣過盛就會發寒,這是一個普遍的道理。
另外說,寒氣過重就會導致熱症,熱氣過重就會導致寒症。寒氣傷及形體,熱氣傷及氣血。氣血受傷就會疼痛,形體受傷就會腫脹,所以先疼痛後腫脹的,是氣血受傷而影響形體;先腫脹後疼痛的,是形體受傷而影響氣血。風氣過盛就會導致運動,熱氣過盛就會導致腫脹,燥氣過盛就會導致乾燥,寒氣過盛就會導致浮腫,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濡泄。
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氣者,熱氣也。在下則穀不化,故飧泄。濁氣者,寒氣也。在上則氣不散,故脹滿也。
又曰:清氣出上竅,濁陰出下竅。(陽本乎天者,親上;陰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也。)上竅謂耳目口鼻,下竅謂前陰後陰。
又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腠理謂滲泄之門,故清陽可以發散;濁陰為五臟包藏之所,故濁陰可以走之。
又曰:結陽腫四肢,結陰者便血。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二陽結,為之消。二陽結,謂胃與大腸俱熱結也。(熱則喜消水穀也。)
又曰:三陽結,謂之隔。(三陽結謂小腸、膀胱、熱結也,故隔塞而不便瀉)
白話文:
也就是說,清氣下降就會導致腹瀉,濁氣上升就會導致腹脹。清氣就是熱氣,下降到下方導致穀物不消化,所以腹瀉。濁氣就是寒氣,上升到上方導致氣體不散,所以腹脹。
另外,清氣從上竅排出,濁陰從下竅排出。上竅指的是耳目口鼻,下竅指的是前陰後陰。
還有,清陽從腠理發散,濁陰進入五臟。腠理就是滲泄之門,所以清陽可以發散;五臟是包藏濁陰的地方,所以濁陰可以進入。
此外,陽氣結聚就會導致四肢腫脹,陰氣結聚就會導致便血。陰陽結聚,邪氣多而陰氣少陽氣少。比如說,石水少腹腫,就是二陽結聚,需要用消法治療。二陽結聚指的是胃和大腸同時熱結。
最後,三陽結聚,就會導致隔塞。三陽結聚指的是小腸、膀胱同時熱結,所以會導致隔塞而不便排泄。
又曰:三陰結謂之水。(三陰結,謂脾肺寒結也,故則氣化為水。)
又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閉。(一陰謂心脈,一陽謂三焦脈,二經之脈並絡喉。熱氣內結則患喉痹。)
又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謂尺中也,陽謂寸口也。搏謂結於手也,尺脈與寸口殊別,則為有子。何者?謂陰中有別陽故也。)
又曰:陰陽虛腸闢死。(闢:陰也。謂胃氣不留,故腸間弗禁,倉庫不廉,則真氣竭絕,故死。闢:作澼。)
又曰:陰虛陽搏,謂之崩。(陰脈不足,陽脈有餘,故崩血下心。)
又曰:色者,神之旗。臟者,神之舍。故神去則臟敗,臟敗則色見異常之死候也。
白話文:
另外說:三陰結在一起就叫做水。(三陰結,指的是脾肺寒氣凝結在一起,所以氣化成水。)
另外說:一陰一陽結在一起就叫做喉閉。(一陰指的是心脈,一陽指的是三焦脈,這兩條經脈都連著喉嚨。熱氣在裡面凝結就患上喉痹。)
另外說:陰搏陽別,就叫做有子。(陰指的是尺脈,陽指的是寸口脈。搏指的是結在手上,尺脈和寸口脈分開,就是有子。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陰中有所謂的別陽。)
另外說:陰陽虛腸闢死。(闢:陰的意思。指的是胃氣不留,所以腸子不能禁錮,倉庫不廉潔,真氣就會耗盡,所以就死了。闢:讀作澼。)
另外說:陰虛陽搏,就叫做崩。(陰脈不足,陽脈有餘,所以血崩下來。)
另外說:顏色是精神的旗幟。臟腑是精神的住所。所以精神離開了,臟腑就會衰敗,臟腑衰敗就會顯露出不正常的死徵。
又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又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重實者,脈與氣俱實也。重虛者,脈虛、氣虛、尺虛是也。
又曰:陽者,天氣也。主外。地者,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若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氣者,下先受之。
白話文:
他又說:“吃得太飽會使汗水從胃部流出;受到驚嚇或失去精神,汗水會從心臟部位流出來;扛著重物長途跋涉,汗水會從腎臟部位流出來;快速奔跑或者感到害怕,汗水會從肝臟部位流出來;身體疲倦勞累,汗水會從脾臟部位流出來。” 他又說:“如果邪氣旺盛就會出現實證,如果正氣被削弱就會出現虛證。氣虛是指肺功能減弱;氣逆是指腳底發冷。病情嚴重的人,脈搏和呼吸都強烈有力。病情輕微的人,脈搏、呼吸和尺骨都較弱。” 他又說:“陽代表天空中的氣候,主要負責外部環境。大地則代表陰性的氣氛,主要影響內部環境。因此,陽性通道通常比較充盈,陰性通道相對來說就比較空虛。如果遭受了寒冷的風邪侵襲,那麼陽性通道就會受到影響。如果不當進食或作息時間不規律,那麼陰性通道就會受到影響。如果陽性通道受到了影響,那麼人體就會產生高燒,無法正常睡眠,並伴有哮喘症狀。如果陰性通道受到了影響,那麼人體就會充滿阻礙,導致排便困難,長期下來還可能引發慢性腹瀉。所以咽喉部分主管著天空中的氣候,口腔部分則主管著大地上的氣候。因此,陽性通道容易受到風邪的侵害,陰性通道則容易受到溼邪的侵害。所以,如果受到風邪的侵害,首先會在頭面部表現出來;如果受到溼邪的侵害,首先會在腿部表現出來。”
又曰:熱傷氣,寒傷血。清陽上天,濁陰歸地。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三才以肖人
頭以配天,足以象地,五藏中傍人事。故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
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故女子不月
二陽:謂手陽明大腸,足陽明之經脈也。隱曲:謂隱蔽,委曲之事也。夫腸胃發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則血不流;脾受之則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則男子少精。是以隱曲之事不能為也。又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由是觀之,則味不化而精氣少也。又曰:胞胎者,繫於腎。
白話文:
古人認為熱能損傷氣,寒能損傷血。清氣上升如天,濁氣下降如地。陽氣化生氣,陰氣化成形。寒冷極致會生熱,炎熱極致會生寒。寒氣會產生濁氣,熱氣會產生清氣。陽氣生長時陰氣也會增長,陽氣消亡時陰氣也會隱藏。所以清氣為天,濁氣為地。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雨源自地氣,雲源自天氣。
人體如同天地,頭部像天,足部像地,五臟六腑則像人世間的萬事萬物。所以天氣與肺相通,地氣與咽喉相通,風氣與肝相通,雷氣與心相通,谷氣與脾相通,雨氣與腎相通。六條經脈如同河流,腸胃如同大海,九竅如同水,以天地為陰陽。陽氣的汗,以天地之雨命名;陽氣的氣,以天地之疾風命名。暴氣如同雷,逆氣如同陽。
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也就是二陽經,如果生病,會影響到心和脾。心脾受影響,就會造成女性月經不調和男性精氣不足。因為心受影響,血就不流通;脾受影響,食物就不能消化。血不流通,導致女性月經不調;食物不消化,導致男性精氣不足。所以,隱藏的病因無法解決,就會導致這些問題。古人認為,精氣不足,可以用食物來補充。由此可見,食物消化不良,就會導致精氣不足。古人還認為,胎兒依賴腎臟。
又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於心而絡於胞中。令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此其意也。
治病次第識其高下治法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彰者:彰明氣色也)。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謂越揚上吐也);其下者,引而竭之(謂泄下引也);中滿者,瀉之於內(內謂腹內邪);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邪謂風邪,在表發之以汗);血實者決之(以砭針去血);氣虛者宜掣引之(導引其氣。)
白話文:
古人認為月經不來的原因是胞脈閉塞。胞脈屬於心臟,並連接到子宮。當胞脈閉塞時,氣向上衝擊肺臟,心臟的氣無法向下流通,因此月經就不來了。
治療疾病要根據其輕重緩急,採取不同的方法。就像邪風來襲,速度如同風雨,因此善於治療的人,首先要治療皮膚毛髮,其次治療肌肉,再其次治療筋脈,然後治療六腑,最後才治療五臟。五臟是半死半生的狀態,因此天上的邪氣會傷害五臟;水穀的寒熱會傷害六腑;地上的濕氣會傷害皮膚、肌肉和筋脈。針對疾病的輕重,要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輕者要揚之,重者要減之,衰弱者要彰明氣色。
身體虛弱的,要用溫補的方法來提升氣血;精氣不足的,要用滋補的方法來補充。對於身體上部有問題的,要用向上提升的方法來治療;對於身體下部有問題的,要用向下引導的方法來治療;對於腹部積滿邪氣的,要用瀉下方法來排出;對於體表有邪氣的,要用發汗的方法來驅散;對於血氣充盈的,要用放血的方法來治療;對於氣虛的,要用導引的方法來調理。
治病舉綱論
且如病之一二言之,隔塞悶絕有氣窒之病,原其本得之於暴憂,不治其氣而釋其憂也。
且如女子不月,血滯之病也,原其本得之於心氣不下通也,不治其血,而通其心可也。
且如勞極,驚悸者,過傷也,勞於心,氣不足,使心氣內和,則精神莫得而動也。
且如頸痿者,風毒之病也,每傷於憂愁思慮之不止,使志意和通,則氣血自得而通暢,則凡治病之術不先制其所欲,正其所念,去其所惡,損其所恐,未有不能愈者也。
夫病有中外,治有緩急論
凡在內者,以內治法和之;凡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氣微不調,以氣法調之;其次大者,以平氣法平之;盛甚不已,則奪其氣,令其衰也。故《經》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者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也。」
白話文:
治療疾病要抓住重點,舉例來說,像是有氣悶、呼吸不暢的病症,根本原因往往是突然的憂慮,如果不治療它引起的氣滯,光消除憂慮是不夠的。
再比如女子月經不調,血瘀不通,這是由於心氣不能下達導致的,治療時不一定要直接針對血瘀,而是可以通過疏通心氣來解決問題。
還有,因過度勞累而心悸的患者,是因為心氣不足,如果能使心氣平和,精神就不會亂跳。
至於頸部痿縮的疾病,是由於風邪入侵所致,常常是因為過度憂愁思慮,只要讓患者的心情平靜,氣血就能自然通暢。
總之,治療疾病要先控制患者的慾望,端正他們的思緒,消除惡習,減輕恐懼,這樣才能治癒。
疾病有內外之分,治療方法也有緩急之別。
內在的疾病用內治法調和,外在的疾病用外治法調和。氣血微弱不調,就用補氣法調節;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就用平氣法使氣血平衡;如果病情十分嚴重,就需要抑制其氣,使其衰弱。
《經》書中說:「調節氣血的方法,一定要根據陰陽法則,確定疾病的內外,各守其位,內部的病用內治,外部的病用外治,輕微的病用調節的方法,中等程度的病用平衡的方法,嚴重的病用抑制的方法,汗症用發汗的方法,寒熱症用溫涼的方法,衰弱症用補虛的方法,一切要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五臟四時受病發咳
《經》曰: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邪,乘夏則心先受邪,乘至陰則脾先受邪,乘冬則腎先受邪。又曰:何以異之?答曰:肺咳之狀,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痛喉閉;肝咳之狀,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脅病;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六腑受病發咳
又曰:「六腑之咳,安所受病。」答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尿。」
白話文:
五臟在一年四季中,最容易在不同季節受到外邪而引發咳嗽。秋天肺氣虛弱,容易受邪而咳嗽,表現為喘息有聲,嚴重時會咳血;春天肝氣升發,容易受邪而咳嗽,表現為心痛,喉嚨有異物感,嚴重時會咽喉腫痛;夏天心火旺盛,容易受邪而咳嗽,表現為兩肋疼痛,嚴重時無法翻身;冬天腎氣不足,容易受邪而咳嗽,表現為腰背疼痛,嚴重時會咳出涎液。
六腑的咳嗽,則是五臟久咳遷移到六腑所致。脾臟咳嗽不止,就會影響胃,表現為咳嗽伴隨嘔吐,嚴重時還會吐出蟲子;肝臟咳嗽不止,就會影響膽,表現為咳嗽伴隨嘔吐膽汁;肺臟咳嗽不止,就會影響大腸,表現為咳嗽伴隨腹瀉;心臟咳嗽不止,就會影響小腸,表現為咳嗽伴隨氣短,嚴重時會氣喘咳嗽同時發作;腎臟咳嗽不止,就會影響膀胱,表現為咳嗽伴隨尿失禁。
三焦受病發咳
又曰:「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經曰:「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
答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音澀)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又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小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或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白話文:
三焦生病就會咳嗽。
又說:「久咳不止,就是三焦受到影響。三焦咳嗽的症狀是咳的時候肚子脹滿,不想吃東西喝水,這是因為積聚在胃裡,影響到肺,讓人流很多鼻涕口水,臉部浮腫,呼吸不順暢。」
經書上說:「人體五臟突然疼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回答:「經脈循環流動不停,周而復始。寒氣侵入經脈,停滯不前,凝結起來無法運行。停留在經脈外就會血量減少,停留在經脈內就會氣血不通暢,所以就會突然疼痛。」又說:「疼痛可能是突然發作,也可能持續不斷;可能疼痛得很厲害不能按壓,也可能按壓一下疼痛就止住;可能按壓無效,也可能呼吸急促一按就反應;可能心臟與背部連在一起疼痛,也可能脅肋與小腹連在一起疼痛;可能腹部疼痛延伸到陰部,也可能疼痛積累很久變成慢性病;也可能突然疼痛到昏迷不醒,一會兒又恢復意識;可能疼痛時嘔吐,也可能腹部疼痛,也可能排便失禁,也可能疼痛到阻塞不通暢。」凡此種種疼痛,形狀各不相同,要怎麼區分呢?
答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細,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炅,熱也,下同)。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而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動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則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泣脈泣,則血氣虛。血氣虛,則痛,其俞泣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白話文:
他說:「寒氣停留在脈絡外,就會導致脈寒。脈寒就會收縮,收縮就會導致脈細,急促就會牽引到小絡脈,所以才會突然疼痛。遇到熱氣,疼痛就會立刻止住。如果病情加重,寒氣更深,疼痛就會持續很久。寒氣停留在經脈中,與熱氣相搏,就會導致脈滿,脈滿就會疼痛,並且按壓也無法緩解。
寒氣停留,熱氣從上面下來,就會導致脈搏充盈且大,血氣混亂,所以疼痛會很嚴重,並且按壓也無法緩解。
寒氣停留在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液無法散開,小絡脈急促牽引,所以會疼痛。按壓就會使血液散開,所以按壓後疼痛會停止。
寒氣停留在俠脊的脈絡,就會很深。按壓無法觸及,所以按壓也沒有用。
寒氣停留在衝脈,衝脈起源於關元穴,沿著腹部直上,寒氣就會使脈絡不通,氣息就會隨之影響,所以會喘氣,並且按壓會有反應。
寒氣停留在背俞的脈絡,就會導致血脈和經脈都疼痛,血氣就會虛弱。血氣虛弱就會疼痛,背俞與心相連,所以疼痛會互相牽引。按壓就會使熱氣到達,熱氣到達就會止痛。」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者,絡陰氣繫於肝。
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小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復矣。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又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
白話文:
寒氣停留在厥陰經脈,會連帶影響肝臟的陰氣。寒氣在脈中,會導致血液凝滯,脈搏跳動急促,因此會造成脅肋與小腹相互牽引疼痛。
寒氣停留在陰股,往上影響小腹,血液在下部凝滯,相互牽引,因此會造成腹痛並蔓延至陰股。
寒氣停留在小腸的膜原之間,影響血液循環,血液凝滯無法流動,被迫流向大經脈,造成血氣停滯無法運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積聚。
寒氣停留在五臟,會導致厥逆上衝,陰氣枯竭,陽氣無法進入,因此會突然疼痛,昏迷不醒,如果氣息恢復就會活過來。
寒氣停留在腸胃,會導致厥逆上衝,因此會疼痛並嘔吐。
寒氣停留在小腸,小腸無法正常吸收,因此會腹瀉。
熱氣停留在小腸,腸道疼痛,伴隨發熱、口渴,會造成大便乾燥難以排出,因此疼痛且便秘。
另外,這些症状都是明顯可見的,只要觀察就能夠了解。
答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也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又曰:「捫而可得,奈何?」
答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故知百病生於氣也,故有九氣。九氣所生之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寒則腠理閉,而氣不行,故氣收,寒則氣散,非也。),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答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氣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拘,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白話文:
醫生說:「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有各自的部位。觀察五色,黃色和紅色代表熱,白色代表寒,青色和黑色代表疼痛,這些都是可以透過視覺觀察到的。」
又問:「那如何透過觸摸來判斷病症?」
醫生說:「觀察主病部位的脈搏,如果脈象堅硬,血流充盈,或下陷,都可以透過觸摸感受到。」
所以,我們知道所有的疾病都源於氣。因此,有九種氣,分別對應不同的病症。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種氣的不同,決定了疾病的種類。
醫生解釋說:「怒氣上衝,嚴重時會嘔血,所以說怒則氣上。喜悅則氣息和順,精神暢達,氣血運行通暢,所以說喜則氣緩。悲傷則心神緊縮,肺葉上舉,上焦不通暢,氣血無法散布,熱氣在體內積聚,所以說悲則氣消。恐懼則精氣下泄,下泄則上焦閉塞,閉塞則氣逆上衝,上衝則下焦脹滿,所以說恐則氣下。寒冷則毛孔閉塞,氣血無法運行,所以說寒則氣收。燥熱則毛孔開泄,氣血通暢,大量出汗,所以說炅則氣泄。驚嚇則氣息無依,神志不寧,思慮不定,所以說驚則氣亂。勞累則呼吸急促,汗出不止,內外俱虛,所以說勞則氣耗。思慮過度則心神繫於一處,精神拘束,正氣停滯不流動,所以說思則氣結。」
又曰:「有病心腹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
答曰:「名為鼓脹。此食飲不節,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又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答曰:「病名血枯。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又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
答曰:「病名伏梁。」又曰:「伏梁,何因而得之?」答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至死。」
又曰:「何以然?」答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從,勿動亟奪。(亟,數也,奪,去也。言不可移動但數數去之,則可矣。)
白話文:
又問:「若有人肚子和腹部脹滿,早上吃飯到晚上就不能再吃,這是什麼病?」 回答說:「這種情況叫做鼓脹。這是因為飲食不適度,導致氣體在腹部聚集所致。」
又問:「若有人胸部和側肋部脹滿,影響進食,病發時,會先聞到腥味,吐出清液,先嘔血,四肢感到冷,頭暈,時常出現前後出血,這是什麼病?這是怎麼得的?」 回答說:「這種病叫做血枯。是年輕時有大量失血,或者醉酒後行房,導致氣力耗盡,肝臟受損,結果月經減少或停止來潮。」
又問:「若有人小腹膨脹,上下左右都有積聚,這是什麼病?可以治療嗎?」 回答說:「這種病叫做伏梁。」
又問:「伏梁是怎麼得的?」 回答說:「伏梁是由於體內有大量膿血包裹,位於腸胃外方,這種情況無法治療。如果治療,每次按壓都會導致死亡。」
又問:「為什麼這樣呢?」 回答說:「如果伏梁往下移動,就會引起下體發炎,排出膿血;如果往上移動,會壓迫胃部,形成隔膜在胃部內部,這是長期的疾病,難以治療。如果伏梁在肚臍上方,稱為逆,如果在肚臍下方,稱為從,這種情況不要動它,也不要急著去除它(急,意指頻繁;奪,意指去除)。」
又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頸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痛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夫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久反出,是無火也。暴迫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風眩暈皆與肝有關;寒收縮皆與腎有關;氣鬱悶皆與肺有關;濕腫脹皆與脾有關;熱神志不清皆與火有關;痛癢瘡皆與心有關;厥氣虛弱泄瀉皆與下焦有關;痿喘嘔皆與上焦有關;禁不住顫抖像失魂落魄一樣皆與火有關;頸項僵硬皆與濕有關;逆氣上衝皆與火有關;腹脹大皆與熱有關;躁狂失控皆與火有關;暴發強直皆與風有關;有聲音的病症,敲打身體時像敲鼓一樣,皆與熱有關;身體浮腫、疼痛酸麻、驚恐害怕皆與火有關;反覆無常、水液渾濁皆與熱有關;水液清澈冰冷皆與寒有關;嘔吐酸水、急迫瀉下皆與熱有關。
如果天氣非常寒冷,但身體卻不感到寒冷,說明體內沒有火氣。如果熱症反复出現,白天有晚上無,晚上有白天無,隨著季節變化而出現,說明體內沒有火氣。這時應該幫助心臟。同樣地,如果天氣非常炎熱,但身體卻不感到炎熱,說明體內沒有水氣。熱症忽來忽去,時而出現時而消失,說明體內沒有水氣。這時應該幫助腎臟。如果內有嘔逆,吃不下東西,說明體內有火氣。如果嘔吐之後,食物很久才吐出來,說明體內沒有火氣。如果食物來不及消化就急迫瀉下,說明體內沒有水氣。
溏泄而久,止發無常,是無水也。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得寒,是無火也。寒不得熱,是無水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虛。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
居其中間,疏無壅之,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熱自和,陰陽調達矣。是以《經》有治熱以寒,寒之而水食不入。治寒以熱,熱之而昏躁已生。此則氣不求通,壅而為是也。紀於水火餘氣可知。故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令氣通調妙之道也。」
白話文:
長期腹瀉卻忽冷忽熱,這是因為身體缺水。心氣旺盛會導致內熱,腎氣旺盛則會產生寒氣,腎虛則寒氣入侵內臟,心虛則熱氣鬱積於內。此外,熱氣無法驅散寒氣,說明缺乏陽氣;寒氣無法抵禦熱氣,說明缺乏陰氣。寒氣不顯,是因為缺少陰液;熱氣不盛,是因為缺少陽氣。熱氣短暫,是心氣虛弱所致;寒氣短暫,是腎氣虛弱所致。有則瀉之,無則補之,虛則補之,盛則瀉之。
要保持身體平衡,疏通經絡,避免阻塞,讓上下氣血暢通無阻,則熱氣自然和緩,陰陽調和。因此,醫書中有以寒治熱的療法,但寒氣過盛則會導致水食不入;也有以熱治寒的療法,但熱氣過盛則會引起昏躁。這些都是因為氣機不通暢,阻塞所致,與水火餘氣的失衡有關。因此,有則求之,無則求之,盛則責之,虛則責之,讓氣血通暢,才是妙法。
《經》曰:「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乃能也。病反能者,何也?」答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又曰:「棄衣而走者,何也?」答曰:「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也。」又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何也?」答曰:「陽盛則惡人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故妄走也。」
《經》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答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土惡木也。」其惡火,何也?答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其惡人,何也?答曰:「陽明厥,則喘而惋。」
惋,內鬱熱也則惡人。又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答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白話文:
古書中記載,病人病情嚴重時,會脫掉衣服狂奔,爬上高處唱歌,甚至好幾天不吃東西,翻牆上房,這些行為平時都做不到。為什麼病重時會出現這些反常行為呢?
答案是:四肢是陽氣的根本,陽氣旺盛,四肢就會有力,所以才能登高。病人脫掉衣服狂奔,是因為身體過於燥熱。病人胡言亂語、罵人、不分親疏地唱歌,也是因為陽氣旺盛,導致精神亢奮、不願進食,才胡亂行動。
另外,書中提到足陽明經脈病變的人,會厭惡他人,聽到木頭摩擦的聲音就會驚恐不安。這是因為陽明經脈主管胃,胃屬土,而木克土,所以會對木頭聲音感到害怕。
陽明經脈主肉,血氣旺盛,如果受到邪氣入侵,就會發熱,熱度過高就會感到厭惡火焰。陽明經脈虛寒,就會喘氣且有胸悶的感覺,這種內鬱的熱氣也會讓人厭惡他人。
喘氣的人,如果虛寒之氣蔓延到臟腑,就會死亡;如果只蔓延到經脈,就會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