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碎金》~ 序
序
1. 序
原夫醫道之來尚矣,自神農嘗百草而始有醫藥,繼至軒岐問答而成《素問》《靈樞》之書,俾運氣之推遷,臟腑之虛實,標本之病能,垂訓萬世,真有以措斯民於無扎瘥橫夭之患矣。迨及伊尹述湯液本草而神農之功著,秦越人注《難經》而《素問》之理明,然越人去古未遠,意旨周密,人未易曉。
至於漢晉唐,若張長沙制《傷寒活人書》、王叔和注《脈決》,孫思邈著千金諸方而斯理始昭然矣。沿至遼宋,劉守真、張潔古、李東垣、張子和輩迭出,無非所以闡明,夫前賢往聖之妙旨為言,而斯理又大彰矣,則醫之為書,可謂備矣;活人之方,可謂盡矣;其濟人利物之功,豈小補云?惜乎,後之學醫者,見其卷帙繁拏,理趣淵微,議論玄遠,雖常觀讀,猶未得旨,至使或有求意而不得者,亦有棄而不用者,苟以醫鳴於世,不過執以方書,對證發藥爾,豈知年之運氣,時之勝復及標本虛實之由,臟腑邪正之能哉。噫!真可謂棄本而逐末,盲己而誣人者矣。
夫人之生死繫於醫,醫之本,原出於經,苟舍經而他求,其害豈可勝言。余幼習儒書,長究醫業,浪跡江湖間三四十年,探考樞素,繹絡群方,未嘗敢怠,遇有名醫,輒往請益,得其方書之善者,則拜受鈔錄,惟恐有失,迨茲暮年尚有欠焉,此蓋由余之資鈍質愚故耳,幸遇
聖朝恩彌六合,濡及蒿萊,叨授良醫正,領職以來,戰戰兢兢,欲圖補報,將何能哉?荷蒙,賢王體天地生物之心為心法。皇上好生之德為德。嘗諭:護衛遴選聰明俊逸子弟,委臣禮等教授軒岐諸家之書,愚切有懼焉!何患?弟子初學,非惟一時不能以造其微,而尤恐有類向之盲己誣人之患者。
是以忘其固陋,每遇公暇,輒於《難經》、《素問》與夫歷代名醫書中,搜索玄微,撮其切要,間亦竊附己意,撰成歌括,次第成帙,以授諸生,使其讀。取數句以上,則一臟腑之理渙然矣。斯其易學而易精,將見得之於心,應之於手,使方寸無疑,伸人生有賴,是亦小補云爾。
書成,目之曰《醫學碎金》。諸生倘以予言不耄,玩讀詳味,久自得之,使杆格之病無,而微妙之理得,則一旦豁然貫通矣,豈不由碎金之投爐,煅煉溶化,欲成其器,一火而就乎。雖然斯理也,烏可自謂之至哉!但俟同志,恕予白首狂簡,改而正之,斯其美矣,於是乎書。
永樂十三年歲次乙未春二月上浣日,迪功郎良醫所,良醫正梅屋老人周禮自序
白話文:
[序]
醫學這門學問的歷史悠久,起源自神農嘗百草,從那時開始有了醫藥的概念。接著,黃帝與岐伯的問答,成就了《素問》和《靈樞》兩本書,書中詳細描述了運氣的轉變、臟腑的虛實,以及病因的表徵和根本,這些知識被傳承萬世,確實讓人們免於疾病和早逝的困擾。
到了伊尹,他撰寫了《湯液本草》,使神農的貢獻更加顯著。秦越人註釋了《難經》,讓《素問》的理論更為明朗。然而,秦越人離古時的醫學還不算太遠,他的思想嚴謹細膩,一般人不易理解。
直到漢、晉、唐時期,如張仲景編寫了《傷寒雜病論》,王叔和註釋了《脈經》,孫思邈著有《千金方》,醫學的理論才真正被廣泛認識。到了遼、宋時代,劉完素、張元素、李杲、張從正等人相繼出現,他們都在努力闡述前人的智慧,醫學理論因此更加發揚光大。醫學書籍的內容已非常全面,治病的方法也十分豐富,其助人利他的功德,豈止是小小的補益而已?
可惜的是,後世學習醫學的人,面對浩瀚的書籍和深奧的理論,即使經常閱讀,仍難以掌握精髓。有些人想要理解卻無法做到,也有人選擇放棄。如果一個人僅憑醫術在世上出名,不過是照本宣科地開藥方罷了,他們哪懂得年運的變化、時節的更替,以及病因的表裡和臟腑的虛實呢?唉,這真是捨本逐末,誤導他人。
人的生死與醫生息息相關,而醫生的根基源於醫經。如果捨棄醫經去尋找其他方法,其危害無法言喻。我自幼學習儒家典籍,長大後研究醫學,漫遊江湖數十年,深入探討《黃帝內經》和各種方劑,未曾懈怠。遇到高明的醫生,便向他們請教,得到好的方書,便恭敬地抄錄下來,生怕遺漏。如今到了晚年,仍覺有所欠缺,這大概是因為我天資愚鈍吧。幸運的是,
當今聖上恩澤遍及天下,惠及百姓,我得以擔任良醫正一職。自從接任以來,我總是戰戰兢兢,希望能有所回報,但又能做些什麼呢?賢王以天地生養萬物之心為治國原則,皇上以仁愛待民,曾下旨選拔聰明伶俐的子弟,委託我等教授《黃帝內經》等醫學典籍。我感到十分惶恐!為什麼惶恐?因為學生初學醫學,不僅一時難以達到高深境界,更擔心會像過去那些誤導他人的人一樣。
因此,我不顧自己的淺薄,每當公餘之暇,便從《難經》、《素問》以及歷代名醫的著作中尋找深奧的知識,摘錄其精華,並加入自己的見解,編成了詩歌形式的概要,整理成冊,用以教授學生。讓他們每次讀幾句,就能明白一個臟腑的原理。這樣一來,學起來容易且精確,可以讓他們心領神會,手到擒來,讓心中不再有疑慮,讓人們的生命得到保障。這也算是小小的補益吧。
書寫完成後,我將其命名為《醫學碎金》。如果學生們認為我的話不荒唐,仔細閱讀品味,久而久之自然能理解其中的道理。當所有的疑惑消失,深奧的理論得以掌握,那麼終有一天會豁然開朗,融會貫通。這就好比把零散的金屬碎片投入熔爐,經過鍛煉熔化,最終成為一件完美的器皿。然而,這樣的道理,豈能自詡為完美無瑕?只希望同道中人能夠寬恕我這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子,如果發現錯誤,請指正,那將是莫大的幸事。在此,我完成了這篇序言。
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歲次乙未,春二月上浣日,迪功郎良醫所良醫正梅屋老人周禮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