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碎金》~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卷之四
診脈法
凡與人診候,順於平旦寅時,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勻和,氣血未行,令患人端坐齊整方可。看候脈者,榮衛也。榮者,血也,衛者,氣也;血者,標也,氣者,本也。人一呼一吸為一息,叔和云:一息四至,號平和,更加一至,太無疴是,平人之脈也。
三遲二敗,是為不及。六數七極,是為太過。凡診五臟六腑太過不及,皆見於寸口吉凶之法也。左手寸口為人迎,右手寸口為氣口,醫中最巧以脈為先,雖未通於九道十邪,且要知七表八里。
診脈下指輕重法
一下指如三豆之重,與皮毛相得者,即是肺脈也。
白話文:
診脈法
凡是與病人診斷,應在平旦寅時,也就是清晨五點到七點之間,此時陰氣尚未開始活動,陽氣也未散去,病人尚未進食,經脈也未充盈,絡脈運行平穩,氣血尚未流通,讓病人端正坐好,才能開始診脈。
診脈時,所觀察的是人體的榮衛狀態。榮指的是血液,衛指的是氣血。血液是表象,氣血是根本。人體每一次呼吸算作一息,叔和說:一息脈搏跳動四次,稱為平和之脈,如果脈搏跳動五次,則為太無疴,這是正常人的脈象。
如果脈搏跳動三次以下,稱為三遲二敗,屬於不及之症;如果脈搏跳動六次或七次,稱為六數七極,屬於太過之症。診斷五臟六腑是否過度或不足,皆可從寸口脈象觀察,以判斷吉凶。
左手的寸口脈稱為人迎脈,右手的寸口脈稱為氣口脈。醫術精妙之處,首在診脈,即使不了解九道十邪,也必須掌握七表八里的脈象變化。
診脈下指輕重法
當手指輕輕按壓病人脈搏時,如果感覺如同三粒豆子的重量,並且與皮膚毛髮相應,這就是肺脈。
二下指如六豆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即是心脈也。
三下指如九豆之重,與肌肉相得者,即是脾部脈也。
四下指如十二豆之重,與筋平者,即是肝部脈也。
五下指如十五豆之重,與骨切重按之者,即是腎脈也。
脈體標本
或問人身脈息,何物為體?脈者,人身之氣血,血者,水也,遁相灌溉,循環不息,故名榮衛以為脈也。榮主血也,血者,心家之所出;衛主氣也,氣者,府藏之所生,榮衛二事合,為脈體,又名標本。標者,血也,心也,本者,氣也,衛也。榮行脈中,衛行脈外,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故為脈也。
白話文:
兩指按下去,感覺像是六顆豆子那麼重,而且與血管相連的,就是心脈。
三指按下去,感覺像是九顆豆子那麼重,而且與肌肉相連的,就是脾部脈。
四指按下去,感覺像是十二顆豆子那麼重,而且與筋腱平行的,就是肝部脈。
五指按下去,感覺像是十五顆豆子那麼重,而且與骨頭緊密相連的,就是腎脈。
有人問,人體的脈息,是什麼構成的?脈,就是人體的氣血,血就是水,不斷循環灌溉,生生不息,所以稱為榮衛,也就是脈。榮指的是血,血是心臟產生的;衛指的是氣,氣是五臟六腑產生的。榮衛合二為一,就形成了脈,又稱作標本。標指的是血,也就是心臟;本指的是氣,也就是五臟六腑。榮在血管內運行,衛在血管外運行,一天一夜,脈搏跳動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氣運行五十度,遍布全身,這就是脈。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呼一吸為一息,四至號平和,五至為無病也。
左:寸心小腸屬君火(心主血,小腸為受盛之府),關肝膽屬木(肝藏血,膽為清淨之府),尺腎與膀胱屬水(腎與膀胱為津液之府)。
右:寸肺大腸屬金(肺主氣,大腸為傳瀉行道之府),關脾胃屬土(脾主化,胃者水穀之海),尺命門三焦屬相火。
以上男女皆一定之法,更無改易。
金木水土各一位,惟火何獨有二也?蓋有君火,相火放火有二焉。
又曰:男子生於寅,寅,木也,木,陽也,故男子脈盛在關上。關上,陽也。女子生於申,申,金也,金,陰也,故女子脈盛在關下,關下陰也。
白話文:
人每次呼氣,脈搏跳動三寸,每次吸氣,脈搏跳動三寸,呼氣吸氣一次為一息,脈搏跳動四至為平和,五至則無病。
左手寸關尺三部,分別对应心小腸屬君火,肝膽屬木,腎與膀胱屬水。
右手寸關尺三部,分別对应肺大腸屬金,脾胃屬土,命門三焦屬相火。
以上男女皆是一樣的規律,不會改變。
金木水土各有一位,唯有火為何有兩位呢?因為有君火和相火,所以火有兩位。
此外,男子出生於寅時,寅屬木,木屬陽,因此男子的脈搏旺盛在關上,關上屬陽。女子出生於申時,申屬金,金屬陰,因此女子的脈搏旺盛在關下,關下屬陰。
又曰:男子從子左行,三十至已。女子從右行,二十至已。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故法取於此也。
又曰:
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一部凡有三候,三三為九候也。人身亦有三部,上部法天,主膈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三候色脈形
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陰陽也。
《診法經》云:
三候者,浮中沉也。今三候左寸俱數,必主心經熱也,餘部仿此。
浮沉遲數四脈:
浮者,陽也,指下尋之不足,舉之有餘,再再尋之,狀如太過,曰浮。又主裡寒表熱。
白話文:
另外說:男人從左側行走,三十歲才算成年。女人從右側行走,二十歲就成年了。所以,男人三十歲娶妻,女人二十歲嫁人,這是取法於此的緣故。
又說:
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九候指的是浮中沉。一部共有三候,三三得九,這就是九候的由來。人體也分為三部,上部應天,主要治膈膜以上,包括頭部等疾病。中部應人,主要治膈膜到臍部的疾病。下部應地,主要治臍部以下到腳部的疾病。
三候色脈形
顏色用來觀察天,脈象用來觀察地,形體則觀察地之陰陽。
《診法經》說:
三候指的是浮中沉。現在三候左手寸關尺都數脈,必定是心經熱症,其他部位以此類推。
浮沉遲數四種脈象:
浮脈是陽脈,用手指往下探測不足,向上提起來卻很明顯,再探測兩次,感覺好像過度了,這就是浮脈。浮脈也主裡寒表熱。
歌曰:寸浮中風頭熱痛,又曰:浮而有力為風,浮而無力為虛。
沉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緩度三關狀如爛綿,曰沉。主氣脹,兩脅手足時冷。
歌曰:寸脈沉兮胸有痰。又曰:沉而有力為積沉,而無力為氣脹。
遲者,陰也,寒也,諸陰為寒,指下尋之,重手乃得隱隱,曰遲。又曰:寸口脈遲,心上寒。
數者,陽也,熱也,諸陽為熱,指下尋之,三關通度按之有餘,舉之甚數,狀若洪弦,法曰數。主風氣伏陽,上衝化為狂病。又曰:緊脈關前,頭裡痛,口寸脈緊,主心下滿痛。
又曰:關前為陽,關後為陰。
又曰:人迎緊盛傷於風(左手關前為人迎),氣口緊盛傷於食(右手關前為氣口)。
白話文:
如果手腕脈搏浮在表面,而且摸起來感覺熱痛,這就是中風的徵兆。浮脈如果力量強勁,代表風邪入侵,如果力量微弱,代表身體虛弱。
沉脈是陰寒的表現,摸起來像是虛無縹緲,輕輕一按就消失,感覺像爛棉花一樣柔軟,這就是沉脈。沉脈代表著氣脹,兩側肋骨和手腳會感到時冷時熱。
沉脈如果摸起來力量強勁,代表有積聚的病邪,如果力量微弱,代表氣虛導致的脹滿。
遲脈也是陰寒的表現,摸起來像是隱隱約約,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脈象,這就是遲脈。遲脈代表著心寒,心臟部位感到寒冷。
數脈是陽熱的表現,摸起來像是快速有力,按壓三關都感覺脈象很明顯,而且脈搏跳動非常快,感覺像洪水一樣湧動,這就是數脈。數脈代表著風邪入侵,陽氣上衝,導致神志不清,出現狂躁的症狀。
如果脈搏在關前部位摸起來緊繃有力,代表著頭部疼痛;如果在寸口部位摸起來緊繃有力,代表著心下脹滿疼痛。
關前部位代表陽氣,關後部位代表陰氣。
如果左手關前(人迎脈)摸起來緊繃有力,代表著風邪入侵;如果右手關前(氣口脈)摸起來緊繃有力,代表著飲食不節。
又曰: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四肢),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內)。
又曰:男子尺脈常不足,女子尺脈常有餘。
診七表脈法歌曰:
浮而指下拈蔥葉,芤即中空有兩傍,滑體往來常不定,弦如指下彈長竿,緊似琴絃張指下,實認輕輕愊愊然,洪舉按之皆盡滿,此名七表腑陽傳。
七診脈:七者三部九候之相,失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疾,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獨大:三部脈出多入少,與太過相似。病主皮膚壯熱,喘息上奔,五臟之氣壅而並出,不可治。
獨小:三部俱沉細。病主四肢微寒,中膈氣閉,腹沖兩脅氣攻刺痛,不可治。
白話文:
此外,也有人說,男性出現女性的脈象,代表身體虛弱,病症主要出現在四肢;女性出現男性的脈象,代表身體過於旺盛,病症主要在內臟。
另外,也有人說,男性尺脈通常偏虛,女性尺脈通常偏實。
診斷七表脈的方法歌訣如下:
脈浮在指下,感覺像捏著蔥葉一樣,虛脈則感覺像空空的,兩側有空間,滑脈則感覺來來去去,沒有固定位置,弦脈則感覺像指下彈著長竿,緊脈則像琴弦繃在指下,實脈則感覺輕輕地跳動,洪脈則感覺按下去都充滿,這些都是七表腑陽傳的脈象。
七診脈法指的是三部九候的相互關係,脈象符合形氣法則者就會健康,三五不調則會生病,三部九候完全失調者就會死亡。
獨大脈象指的是三部脈象都浮出,而沉入的脈象很少,類似於太過脈象。這種情況代表患者皮膚發熱,呼吸急促,五臟之氣壅塞而同時發出,無法治療。
獨小脈象指的是三部脈象都沉細。這種情況代表患者四肢發冷,膈膜氣閉,腹部兩側脅骨處氣血衝擊疼痛,無法治療。
獨寒:三部皆沉,沉如爛綿,按不知所在。病主伏陽在內,四肢皆冷,陰包陽也,不可治。
獨熱:脈皆洪數,惟寸微壅。病主臟腑有熱,四肢亦然,與疾相似,但獨疾者,驟然也可治。
獨遲:按之三部俱遲。病主氣在膚致有不安。
獨疾:寸關急數,尺微虛者為痰。病主口乾心躁,鼻塞頭痛,感熱之深者,不可治。
獨陷:脈隱在肌骨者。病主四肢不舉,疼痛在骨,陰陽表裡一同,可治。
診八里脈法
一息四至號為遲,緩脈輕沉來往遲,微似細風吹鳳翼,澀若輕刀刮竹皮,輕舉即無,按卻有,伏肉無之骨有之,舉按皆虛名曰濡,弱似浮漚近手時。八里屬陰為臟脈,叔和分別要均知。
白話文:
脈象分為獨寒、獨熱、獨遲、獨疾、獨陷五種。獨寒脈象沉重如爛棉,按之不知所在,四肢冰冷,屬於陽氣被陰寒所困,難以治療。獨熱脈象洪數,但寸脈微弱,四肢發熱,屬於臟腑有熱,但只要病症突然出現,仍可治療。獨遲脈象按之遲緩,屬於氣血停滯於皮膚表面,造成不適。獨疾脈象寸關脈急數,尺脈微虛,屬於痰濕阻滯,患者口乾心躁、鼻塞頭痛,若感受熱邪過深則不可治療。獨陷脈象隱於肌肉骨骼之間,屬於四肢無力、骨骼疼痛,陰陽氣血表裡失調,可進行治療。
診斷脈象時,一息四至稱為遲脈。遲脈輕沉緩慢,如細風吹動鳳凰翅膀,或如輕刀刮竹皮般澀滯,輕輕觸碰時感覺不到,按壓時卻有脈搏,伏於肉中,骨骼處可觸摸到,舉按皆虛稱為濡脈,虛弱如浮萍,近手時才能感覺到。八里脈屬陰,代表臟腑之氣,診斷脈象時應注意分辨陰陽屬性,才能準確判斷病情。
知七表為病法
浮為中風芤失血,滑為吐逆實痢別,弦為拘急緊為痛,洪為熱兮腑易治。
知八里為病法
微為氣痞沉冷氣,緩則氣結澀血滯,遲為寒兮伏物聚,濡為氣虛弱筋痿。
九道脈及論證
陽長:舉之有過於本位,曰長。病主陽毒在內,三焦積熱,坐臥不寧,渾身潮熱,足脛疼痛,可汗。
陰短:按之不及本位,曰短。病主陰中伏陽,三焦氣壅,四體思寒,宿食不消,可下。
陰虛:按之甚大無力而遲。病主少力,恍惚驚悸,目昏耳聾,身體煩熱,小兒驚風。左為血虛,右為氣虛。
陽促:按之極數而時止,併居寸口,退則生,加則死。病主積聚氣結於內,氣血留滯結促,非惡脈也。
白話文:
了解七種表脈的病理變化:
浮脈表示中風或失血,滑脈表示嘔吐或腹瀉,弦脈表示拘急疼痛,緊脈表示疼痛,洪脈表示熱證,內臟容易治療。
了解八種里脈的病理變化:
微脈表示氣滯或脾胃虛寒,緩脈表示氣血瘀滯,遲脈表示寒邪內伏,濡脈表示氣虛筋骨痿弱。
九種脈道的診斷:
陽長脈:按之超過正常位置,稱為陽長脈。患者多為陽毒內盛,三焦積熱,坐臥不安,全身發熱,小腿疼痛,可以發汗治療。
陰短脈:按之不及正常位置,稱為陰短脈。患者多為陰虛陽盛,三焦氣壅,四肢發冷,宿食不消化,可以瀉下治療。
陰虛脈:按之過大無力且遲緩。患者多為體虛乏力,心神恍惚,驚悸失眠,目眩耳鳴,身體發熱,小兒驚風。左脈為血虛,右脈為氣虛。
陽促脈:按之脈搏頻數且時而停頓,位於寸口脈,脈退則生,脈加則死。患者多為氣血瘀滯,氣結於內,非惡性脈象。
陰結:按之聚之卻還,或來或去,大小不足。病主臟腑積聚,氣結於內,腸胃疼痛,四肢迷悶,結伏臟積結(浮腑積)。
陰代:按之不動而不來,須臾復動,如有所代而不能自還。病主氣衰亂,為必死之脈,女子得之為孕,老者生少者死(四季得之無害,亦主霍亂。)。
陰牢:尋之即無,按之即有,曰牢。病主胸中滿促,骨肉疼痛,皮膚紅腫,亦為死脈。
陰動:無頭無尾,厥厥動搖,大如豆。病主勞倦,遍身疼痛,男血痢女血崩,為陰陽相搏,陽不勝陰則氣乏,陰不勝陽則血盡。
陰細:脈在皮肉,按之如細細線。病主形容瘦瘁,毛髮枯槁,脛痠髓冷,泄精少力,秋得之無害。
白話文:
脈象陰結,摸起來感覺聚在一起又散開,時有時無,大小不一。這表示身體內臟積聚了病氣,氣結在內,導致腸胃疼痛、四肢昏沉,可能是臟腑積聚或浮腫積聚。
脈象陰代,按下去不動,過一會兒又動,像是被什麼東西取代了,自己無法恢復。這表示氣虛衰亂,是必死的徵兆。女子得此脈象可能懷孕,老年人則可能死亡。四季得之無害,也可能是霍亂。
脈象陰牢,尋找時找不到,按下去才出現,稱為牢。這表示胸中憋悶,骨肉疼痛,皮膚紅腫,也是死脈。
脈象陰動,沒有頭尾,一陣陣地顫動,大小像豆子。這表示勞累過度,全身疼痛,男性可能血痢,女性可能血崩,是陰陽相搏,陽氣不勝陰氣則氣虛乏力,陰氣不勝陽氣則血氣耗竭。
脈象陰細,脈搏在皮肉之間,按下去像細細的線。這表示身形消瘦,頭髮枯槁,小腿痠痛,精液減少,無力,秋季得此脈象無害。
知九道為病歌
長為壯熱短惡寒,虛是多驚促氣煎,結為積聚代魂散,牢為骨痛動虛勞,細為體虛九道病,陰陽錯亂命難逃。
知十邪為病法
雀啄來疾遲,屋漏胃絕無生死,卻有切繩解索時,散結脾死神仙也。難救魚翔釜沸,名伏屍。榮衛斷絕,魂魂飛,土丸細小彈石大,此證送屍。誠可怕,蝦游鬼疰曰傳屍,偃刀脈至最為怪。凡寸口見雀啄者死,關尺見之猶不妨,蝦游解索重病難痊。凡寸口見屋漏不妨,關尺見之重病必死。
診四季脈法
春怕秋脈夏怕冬,季中春脈忌相逢,秋逢夏脈冬逢季,此候須知總是空。
論候認病法
白話文:
長久發熱且畏寒,是陽氣虛弱,容易驚慌,呼吸急促;積聚在體內,需要散瘀消積,恢復元氣;骨骼疼痛,活動乏力,是虛勞的表現;身體虛弱,屬於九道病,陰陽失調,性命堪憂。
雀啄脈象來得快去得慢,預示病情危急,如同房屋漏水,胃氣衰竭,生死難料。但若能像解開繩索一樣,化解積聚,則有救治的機會。脾胃衰竭,即使神仙也無力回天。難以救治的病人,如同魚在沸水中掙扎,命懸一線。名為伏屍,榮衛氣血斷絕,魂魄飛散,如同土丸般細小,彈石般堅硬,此病無藥可救,只能送終。可怕的是蝦游脈象,如同鬼魅纏身,傳染病症,偃刀脈象最為怪異。若在寸口脈診出雀啄脈象,必死無疑;若在關尺脈診出,則尚有轉圜的餘地。蝦游脈象若在寸口脈診出,病情嚴重難治;若在關尺脈診出,必死無疑。
春季忌秋季的脈象,夏季忌冬季的脈象,四季交替時,忌諱春脈出現,秋季忌諱夏脈出現,冬季忌諱秋季的脈象。若出現這些脈象,則病情虛弱,無力回天。
弦緊遲微滿急寒,浮洪緊數熱相兼,濡弱伏沉多氣劣,實芤數澀血風煎,蝦游解索應難差,屋漏雀啄實難痊,四時但知除此外,其餘總是病根源。
論脈體相似
弦緊渾相似,微濡弱一般,緩遲形不異,芤陷體同看,浮洪皆一色,沉伏細詳觀,若非深造者,分別料應難。
又曰:
長與弦相似,短與澀相似,虛與濡相似,洪與緊相似,結與促相似,代與伏相似,牢與沉相似,動與浮相似,細與微相似。
又曰:
浮與洪相似,滑與短相似,實與牢相似,數與促相似,濡與弱相似,緩與遲相似,澀與緊相似,伏與動相似,沉與虛相似。
五臟脈逆順
白話文:
脈象弦緊,脈搏微弱,脈象滿而急,脈象寒涼,脈象浮而洪大,脈象緊數,脈象熱盛,脈象濡弱,脈象伏沉,氣血虛弱,脈象實而芤,脈象數而澀,血氣不足,脈象如同蝦游,解索困難,不易痊癒,脈象如同屋漏,雀鳥啄食,難以治癒。四時調養,除去外邪,其餘病症,皆是病根。
弦緊、渾圓的脈象相似,微弱、濡潤的脈象也相似,緩慢、遲滯的脈象形狀相同,芤陷、虛弱的脈象體態相同。浮、洪大的脈象皆為同一色,沉、伏、細小的脈象則需仔細觀察。若非醫術精深之人,很難分辨。
又說:
長脈與弦脈相似,短脈與澀脈相似,虛脈與濡脈相似,洪脈與緊脈相似,結脈與促脈相似,代脈與伏脈相似,牢脈與沉脈相似,動脈與浮脈相似,細脈與微脈相似。
又說:
浮脈與洪脈相似,滑脈與短脈相似,實脈與牢脈相似,數脈與促脈相似,濡脈與弱脈相似,緩脈與遲脈相似,澀脈與緊脈相似,伏脈與動脈相似,沉脈與虛脈相似。
心脈洪大而散,反見沉濡而滑者,不可治也;腎脈沉濡而滑,反見遲而緩者,亦不可治也;脾脈遲緩而大,反見弦而長者,亦是逆脈也;肝脈弦軟而長,反見微沉短澀者,乃為不順也;肺脈浮短而澀,反見洪大而散者,亦為不可治也。
五臟正經自病
憂悉思慮,則傷於心(其證血脈虛少,不能榮養五臟六腑,宜調其營衛);形寒飲冷,則傷於肺(其證皮聚而毛落者死,可以益其氣者也);沖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於肝(其證筋緩不能自收持,宜緩其中也);飲食勞倦,則傷於脾(其證肌肉消瘦,宜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也);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於腎(其證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宜益其精)。
白話文:
如果心脈跳動有力且散亂,卻反過來出現沉重濕潤且滑動,就無法治療;腎脈沉重濕潤且滑動,卻反過來出現遲緩,也無法治療;脾脈遲緩且有力,卻反過來出現弦緊且長,也是逆脈;肝脈弦緊而柔軟且長,卻反過來出現微弱沉重短促且澀,就是不順暢;肺脈浮動短促且澀,卻反過來出現有力且散亂,也無法治療。
五臟的經絡本身生病,是因為憂慮過度思慮過多,就會傷到心臟,表現為血脈虛弱,無法滋養五臟六腑,需要調養營氣和衛氣;身體寒冷飲用冷飲,就會傷到肺臟,表現為皮膚收縮毛髮脫落,最終死亡,可以通過補益肺氣來治療;衝動憤怒,氣逆上不下降,就會傷到肝臟,表現為筋脈鬆弛,不能自主收縮,需要緩解肝氣;飲食勞累,就會傷到脾臟,表現為肌肉消瘦,需要調節飲食,適當控制寒熱;久坐潮濕的地方,或者用力進入水中,就會傷到腎臟,表現為骨頭痿縮,不能起床,最終死亡,需要補益腎精。
脈有六會
太衝脈(在足大指下節後二寸半陷中是)、太谿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是)、神門脈(在手掌後兌骨之端陷中是)、衝陽脈(在足跗上去二寸陷中是)、尺澤脈(在肘中約約動脈是)、天府脈(去腋肘下身三寸陷中是)。
汗下合宜
陽盛陰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關前為陽,寸盛而尺微也。陰盛陽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關後為陰,寸微而尺盛也。
通真子宜溫汗下歌
弦遲之脈宜溫藥,緊數之時汗最宜,脈若來弦並小緊,此為可下不須疑。
五邪所見脈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死命不治。
白話文:
脈絡有六個匯聚之處:
太衝脈位於腳大拇指下關節後二寸半的凹陷處;太溪脈位於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的凹陷處;神門脈位於手掌後兌骨末端凹陷處;衝陽脈位於腳踝上二寸的凹陷處;尺澤脈位於肘部明顯動脈的所在處;天府脈位於腋窩下方三寸的凹陷處。
汗法與下法需合適運用:
陽氣盛而陰氣虛者,出汗則病癒,服用瀉下藥則會致命。關前屬陽,寸脈有力而尺脈微弱。陰氣盛而陽氣虛者,服用瀉下藥則病癒,出汗則會致命。關後屬陰,寸脈微弱而尺脈有力。
《通真子》中關於溫汗下法的歌訣:
脈象弦而遲者,宜用溫和的藥物;脈象緊而數者,出汗最為適宜。如果脈象來得弦緊,且又微小,則可以服用瀉下藥,不必懷疑。
五邪所見之脈:
春天出現秋天的脈象,夏天出現冬天的脈象,長夏出現春天的脈象,秋天出現夏天的脈象,冬天出現長夏的脈象。這叫做陰氣外露而陽氣內藏。患者易怒,難以治療。這是五邪皆同的表現,命懸一線,不可治療。
五脈應象
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經》曰:陽盛則促,陰盛則結。又曰:十二經者,五臟六腑也。十五絡者,七表八里十五脈也。一經則一絡餘三絡者。陰絡即女子之命脈,陽絡者,即男子之命脈。脾之大絡者,即十二經之胃氣也。又曰: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痛,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又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氣相反,故生氣至危,形氣相得,謂之可治。今脈氣不足,形氣有餘,證不相扶,故當危也。危者,言其近死猶有生者。又曰: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不足,脈氣有餘故死。又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脈實者,氣有餘,故脹滿;脈虛者,氣不足,故泄利。
白話文:
五脈應象
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這句話的意思是,肝臟的脈象像弦一樣緊繃,心臟的脈象像鉤子一樣彎曲,脾臟的脈象像代脈一樣不規則,肺臟的脈象像毛髮一樣細小,腎臟的脈象像石頭一樣沉重,這些就是五臟的脈象。
《經》曰:陽盛則促,陰盛則結。
《經》書上說,陽氣盛則脈象急促,陰氣盛則脈象沉結。
又曰:十二經者,五臟六腑也。十五絡者,七表八里十五脈也。一經則一絡餘三絡者。
又說,十二經脈分別對應五臟六腑,十五絡脈則對應七表八里十五種脈象。一條經脈會連接一條絡脈,以及另外三條絡脈。
陰絡即女子之命脈,陽絡者,即男子之命脈。
陰絡脈是女子的命脈,陽絡脈是男子的命脈。
脾之大絡者,即十二經之胃氣也。
脾臟的大絡脈,就是十二經脈的胃氣。
又曰: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痛,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
又說,脈象是血氣的住所。脈象長則氣血調和,脈象短則氣血疼痛,脈象快則心煩,脈象大則病情加重,脈象上浮則氣血上逆,脈象下沉則氣血下陷,脈象不規則則氣血衰敗,脈象細小則氣血不足,脈象澀滯則心痛。
又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又說,身體強壯而脈象細小,氣息微弱,無法維持呼吸,這是危重的徵兆。
形氣相反,故生氣至危,形氣相得,謂之可治。今脈氣不足,形氣有餘,證不相扶,故當危也。危者,言其近死猶有生者。
身體和氣血是相互依存的,當氣血衰弱而身體強壯時,就會導致危重狀態,當氣血充沛而身體健康時,則可以治癒。現在脈象氣虛,而身體卻強壯,症狀相互矛盾,所以非常危險。所謂危重,是指瀕臨死亡但仍有一線生機。
又曰: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不足,脈氣有餘故死。
又說,身體瘦弱而脈象強大,胸中氣滿,將會死亡;身體虛弱而脈象強盛,也是因為氣血不足而導致死亡。
又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脈實者,氣有餘,故脹滿;脈虛者,氣不足,故泄利。
又說,胃脈強盛則腹部脹滿,胃脈虛弱則腹瀉。脈象強盛,是氣血充盈,所以腹部脹滿;脈象虛弱,是氣血不足,所以腹瀉。
脈病相應謂之從,脈病相返謂之逆。尺脈澀滑謂之多汗(血涸而陽氣尚多故汗),尺寒脈細(陰微即下,言尺氣虛少),目裹微腫,如臥蠶之狀,曰水(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居也。故水在腹中者必使目下腫也,當用大橘皮湯等藥治之)。
七方:大、小、緩、急、奇、偶、復。
大方之說有二
病有兼證而邪不傳,醫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有在身半以下而遠者,分兩大而數少,取其氣味專一而不分散也。
小方之說有二
病有在心肺以上而近者,宜分兩微而少服,徐徐呷之是也。病有無兼證,邪氣專一,可一二味而治者,宜君一臣二之小方。
白話文:
脈象和病症互相一致,稱為從,脈象和病症互相相反,稱為逆。尺脈澀滑表示多汗(血液乾涸,但陽氣仍然旺盛,所以會出汗),尺脈寒而細表示氣虛(陰氣微弱,向下沉降,表示尺脈氣虛),眼睛周圍輕微腫脹,像蠶繭一樣,稱為水腫(水屬陰,眼下方也是陰位,腹部是至陰之處。所以水停留在腹部,就會導致眼下方腫脹,應該用大橘皮湯等藥物治療)。
治療方法有七種:大、小、緩、急、奇、偶、復。
大方的說法有兩種:
如果病人有兼證,邪氣不傳,醫生不能用一兩味藥物治療,應該使用君一臣三佐九的大方。如果病症位於身體下半部,且病灶較遠,應該分兩大劑,每次服用的藥量較少,目的是取其藥性專一而不分散。
小方的說法也有兩種:
如果病症位於心肺以上,且病灶較近,應該分兩小劑,每次服用量較少,慢慢地喝下去。如果病人沒有兼證,邪氣專一,可以用一兩味藥物治療,應該使用君一臣二的小方。
緩方之說有五
病有在胸膈者,宜甘以緩之,取其甘能戀膈也。有凡以緩之,之緩畫比湯散,其氣力難化而宣行遲也。有品件群眾之緩方,蓋藥味眾則各不得騁其性,如萬病丸,七八十味,遁相拘制。有無毒治病之緩方,蓋性無毒則功自緩矣。有氣味薄之緩方,蓋氣味薄則主於補上,蓋補上治上制之以緩,緩則氣味薄也。
急方之說有五
心腹暴痛,兩陰溲便,閉塞不通,病不容候,用備急丹是也。又如中風牙關緊急,漿水粥不入,用急風散之屬。有湯散蕩滌之急方,蓋湯散比丸劑,取其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有藥性有毒之急方,蓋有毒則能上湧下泄,可以奪病於下而氣力不衰也。
白話文:
緩方有五種:第一種是針對胸膈部位的疾病,宜用甘味藥物緩解,因為甘味藥物容易停留在胸膈。第二種是藥性緩和的湯散,其藥力難以迅速化解,起效較慢。第三種是藥味繁多的緩方,由於藥味眾多,各自的藥性無法充分發揮,例如「萬病丸」,含有七八十種藥材,彼此互相牽制。第四種是無毒的緩方,由於性無毒,所以療效自然緩慢。第五種是氣味薄的緩方,這種方子主要用於補益上焦,由於補益上焦會以緩和的方式進行,所以氣味也較薄。
急方也有五種:第一種是針對心腹暴痛、兩陰閉塞不通的急症,病勢不容等待,需用「備急丹」之類的急方。第二種是針對中風牙關緊閉、難以進食的急症,需用「急風散」之類的急方。第三種是湯散類的急方,因為湯散比丸劑更容易下咽,藥力更容易散佈,起效更快。第四種是藥性有毒的急方,因為有毒藥物能上湧下泄,可以迅速驅除病邪,且藥力不減。
奇方之說有二
有獨用一物之奇方,即單方是也。有數合陰陽數之奇方,一三五七九,以藥味數皆奇也,如君一臣三亦奇數也,故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之說有三
有兩味相配之偶方,有兩味相合之偶方,有數合陰陽之偶方,謂二四六八十也,如君二臣四君臣六皆偶數也,故偶方宜汗不宜下。
複方之說有二
有二方三方相合之複方,如桂枝越婢一湯,如謂調胃承氣湯加連翹、黃芩、梔子,名涼膈散。又有分兩勻劑之複方,如胃風湯各等分均平也。
白話文:
奇方、偶方、複方之說
奇方之說有二
一、 獨用一物之奇方,即單方是也。 二、 數合陰陽數之奇方,一、三、五、七、九,以藥味數皆奇也,如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亦奇數也,故此類方劑宜於下泄,不宜於發汗。
偶方之說有三
一、 兩味相配之偶方。 二、 兩味相合之偶方。 三、 數合陰陽之偶方,謂二、四、六、八、十也,如君藥兩味,臣藥四味,君臣藥六味皆偶數也,故偶方宜於發汗,不宜於下泄。
複方之說有二
一、 二方三方相合之複方,如桂枝越婢湯,如謂調胃承氣湯加連翹、黃芩、梔子,名為涼膈散。 二、 分兩勻劑之複方,如胃風湯,各等分均平也。
十劑: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也。
宣劑
宣者,舉世皆以宣為瀉劑,然十劑之中已有瀉劑,何以又重是?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義或同此。《內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鬱則達之」,豈非宣劑,即所謂湧劑者乎,蓋十劑之中獨不見湧劑,則宣為湧明矣。
通劑
通者,流通之謂也。前後不得溲便,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便,凡麻癉蔚滯經遂不開,非通劑莫愈也。
補劑
補者,五臟各有補瀉,肝實瀉心,肺虛補腎,《經》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大率虛有六,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設陽虛補以附子,陰虛補以大黃、芒硝。」今人往往以熱為補,以寒為瀉,訛非一日,豈知酸苦辛甘鹹各補其臟。《內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善補者,病去而進之以穀肉食者,真得補法也。」
白話文:
十劑: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也。
宣劑
宣,世人皆以宣為瀉劑,然而十劑之中已有瀉劑,為何又要再提宣?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其義或同此。《內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鬱則達之」,這不正是宣劑,也就是所謂湧劑嗎?蓋十劑之中獨不見湧劑,則宣為湧劑明矣。
通劑
通者,流通之謂也。前後不得溲便,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便,凡麻癉蔚滯經遂不開,非通劑莫愈也。
補劑
補者,五臟各有補瀉,肝實瀉心,肺虛補腎,《經》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大率虛有六,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設陽虛補以附子,陰虛補以大黃、芒硝。」今人往往以熱為補,以寒為瀉,此誤解已非一日,豈知酸苦辛甘鹹各補其臟。《內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善補者,病去而進之以穀肉食者,真得補法也。」
瀉劑
《經》曰:「實則瀉之。實者,乃邪氣之作實也。諸痛為實,痛隨利減。」又曰:「中滿者,瀉之於內,大黃、牽牛、甘遂、芒硝、巴豆之屬皆瀉劑也。惟巴豆其性燥熱,不可不慎!恐留毒致生他證,縱不得已而用之,必順致其毒。」今人往往以巴豆熱而不畏,以大黃寒而反畏,庸不知所謂瀉者哉。
輕劑
風寒之邪,始自表入,頭痛身熱,腰脊強。《內經》曰:「宜輕劑以揚之。」《本草》曰:「輕可去實,宜麻黃、葛根、升麻之屬也。」
白話文:
瀉劑
《經》書上說:「身體實證就應該用瀉藥來治療。實證,指的是邪氣在體內作祟造成的。各種疼痛都是實證,疼痛隨着排泄物減少而減輕。」又說:「肚子脹滿的,應該用瀉藥來內瀉,大黃、牽牛、甘遂、芒硝、巴豆等都是瀉藥。不過巴豆性燥熱,不可不慎!擔心它會留下毒素導致其他疾病,即使不得已使用,也必須順着它的毒性來使用。」如今有些人往往因為巴豆性熱就不怕它,反倒害怕大黃性寒,實在是不知道什麼叫做瀉藥!
輕劑
風寒之邪,一開始從體表侵入,會引起頭痛、發熱、腰背僵硬。《內經》說:「應該用輕劑來驅散它。」《本草》說:「輕劑可以去除實證,適合用麻黃、葛根、升麻等藥物。」
重劑
久病咳嗽,涎潮於上,咽喉不利,形羸不可峻攻。其藥則以硃砂、水銀、沉香、水石、黃丹之屬,以其體重能鎮縋。《內經》曰:「重者減之,貴其漸也。」
滑劑
《周禮》曰:「滑以養竅,大便燥結,小便淋澀,皆宜滑劑。燥結者,麻仁、郁李仁之類;淋澀者,葵子、滑石之類。其有前後不通,兩陰俱閉,名曰『三焦約』,宜先以滑劑表養其燥,然後攻之則無失矣。」
澀劑
寢汗不已,澀以麻黃根、防己、牡蠣;滑泄不已,澀以豆蔻、白礬、木賊、烏魚、粟殼,凡酸味亦同乎澀;喘嗽不已,韭汁、烏梅、骨痛皆酸而澀也。然此數種當論其本以去其邪,不可專以澀為萬全也。
白話文:
久病咳嗽,痰多,咽喉不舒服,身体虚弱,不能用猛烈的药物治疗。应该使用沉重的药物,比如朱砂、水银、沉香、水石、黄丹等等,因为它们的重量能够镇压下降。就像《内经》里说:“重的要减轻,贵在逐渐。”
《周礼》里说:“滑剂可以滋养身体的窍穴,大便干燥便秘,小便不顺畅,都应该使用滑剂。便秘的可以用麻仁、郁李仁等;小便不顺畅的可以用葵子、滑石等。如果前后不通,阴阳都闭塞,叫做“三焦约”,应该先用滑剂滋养干燥,然后再用攻邪的药物,这样就不会出错。”
出汗不止,可以用麻黄根、防己、牡蛎等收涩的药物治疗;滑泄不止,可以用豆蔻、白矾、木贼、乌鱼、粟壳等收涩的药物治疗,凡是酸味的药物都具有收涩的作用;喘嗽不止,用韭菜汁、乌梅等治疗,骨头疼痛也需要用酸涩的药物治疗。但是这几种收涩的药物,要根据病因来判断,去除病邪才是根本,不能只依靠收涩药物来治病。
燥劑
積寒久冷,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此為大寒之故。宜乾薑、良薑、附子、胡椒輩以燥之。然非積寒之病不可用,用不對證變為血泄、血溢、大枯、大涸、溲便癃閉、聾瞽跋弱。若曰病濕者,則以白朮、陳皮、木香、防己、蒼朮皆能除濕,亦燥之。
平劑若黃連、黃柏、梔子、大黃之苦皆能燥濕,此《內經》之本旨也,與世相違久矣,嗚呼!豈獨姜附之專方為燥劑乎?
白話文:
燥劑
若病人積寒已久,體內寒冷,即使進食也不覺得飢餓,還伴隨嘔吐、腹瀉、排出腥穢之物,行動不便,以及排泄的液體清澈冰冷,這些都是寒氣過盛的徵兆。 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乾薑、良薑、附子、胡椒等藥材來溫燥寒氣。
然而,這類藥物只適用於積寒的病症,不能亂用。 否則會導致血泄、血溢、身體極度乾燥、小便閉塞、耳聾眼盲、四肢無力等副作用。
如果病人是濕氣重,則可以使用白朮、陳皮、木香、防己、蒼朮等藥材來祛除濕氣,這些藥材也具有燥濕的功效。
平性的藥材,如黃連、黃柏、梔子、大黃,它們的苦味也能燥濕,這也是《內經》中的基本原則。 然而,現在很多人誤解了這個道理,真是令人惋惜!難道只有姜附的藥方才是燥劑嗎?
濕劑
濕與滑相類,其間少有不同。《內經》曰:「辛以潤之,蓋辛能走氣,能化液者也。芒硝性雖咸,本屬真陰之水,誠濡枯之上藥也,人有枯渴皴揭之病,非獨金化為然,蓋有火以乘之,非濕劑莫能愈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濕劑”,它和光滑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黃帝內經》說:“辛辣可以滋潤身體,因為辛辣能夠通達氣體、化解液體。”芒硝雖然味道鹹,但它原本屬於真正的陰寒之物,是治療乾燥、口渴、皮膚裂開等疾病的良藥。有些人患有這些疾病,不僅僅是由於肺部功能失調造成的,還可能是由於火氣過盛所導致的,因此需要用溼劑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