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碎金》~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一

2. 論人之育孕胚胎

且如一晝夜,人受真氣八百一十丈。積之一月,計二萬四千三十丈。其氣蒸育胚胎,精血始凝溟涬混沌。受氣二月,孕秀胎結,男女始分其形。受氣三月,三焦品位脾胃已成。受氣四月,尻骨始露,筋絡羅布。受氣五月,五臟生成,孔竅開闢。受氣六月,六腑配合,十二經成。

受氣七月,三焦氣闢,五臟六腑、七孔、八骸、九竅、骨筋肉脈、孫絡、精血、皮膚、毛髮、爪甲具焉。受氣八月,榮衛通流,隨母呼吸。受氣九月,神全氣足,魂魄安舍。十月受足真氣,男女受胎共二十四萬三千丈,氣變神靈,天命入體,胎結解根即遂誕生。

又曰:一月精血凝,二月形似盆,三月成三魂,四月成七魄,五月分五臟,六月定六腑,七月開七竅,八月神識具,九月宮室布,十月氣滿足。

又曰:一月如草頭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備,五月骨骼成,六月毛髮生,七月動右手,八月動左手,九月穀氣入胃,十月神具足而降生。

夫脾胃者,陰陽之男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呼吸者,陰陽之出入;脈息者,陰陽之權衡;至數者,陰陽之度數也。

五臟主五竅

肝主眼,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

五臟所藏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

五臟聲色臭味液,一臟有五,五五二十五,乃五行錯綜之道也。

肝,呼,青,臊,酸,淚,通於眼目也

心,笑,赤,焦,苦,汗,泄於皮腠也

脾,歌,黃,臭,甘,涎,溢於口唇也

肺,哭,白,腥臭辛,涕,潤於鼻竅也

腎,呻,黑,腐,咸,唾,生於牙齒也

三焦定位

上焦在膻中,中焦在中脘,下焦在膀胱上口。

三焦所統

三焦者,百骸之樞紐,九竅之通衢,五臟之關會,六腑之要津。

五臟所惡

心惡熱,熱則脈潰濁;肺惡寒,寒則氣留滯;肝惡風,風則筋燥急;脾惡濕,濕則肉痿腫;腎惡燥,燥則精竭涸,是謂五惡。

五臟五禁,又謂五裁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以上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之,命曰五裁。

五臟受病禁食

肝病無多食酸,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

心病無多食苦,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脾病無多食甘,食甘則骨病而發落;

肺病無多食無,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腎病無多食鹹,食鹹則脈凝泣而變也。

五臟生成

諸脈者皆屬於目,脈者血之府;諸髓者皆屬於腦,腦者髓之海;諸筋者皆屬於節,筋氣堅結皆絡於骨節之間也;諸血者皆屬於心,血居脈內故屬於心也;諸氣者皆屬於肺,肺藏三氣故也。

五臟所勞

盡神度量勞於肝,肝勞傷血,血少筋干;

曲運神機勞於心,心勞脈損,脈損神怯;

意外致思勞於脾,脾勞意損,意損肉脫;

預事而憂勞於肺,肺勞氣耗,氣耗生喘;

矜持志節勞於腎,腎勞髓稀,髓稀骨痿。

五臟五虛

肝虛氣入而為目昏,心虛氣入而為蕩,肺虛氣入而為喘,腎虛氣入而為腰痛,脾虛穀氣不入則為肉削。

五氣所病

胃為氣逆為嘁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小便濁也),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五邪所亂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為巔疾(巔為首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以上是謂五亂。怒為恐。

五勞所傷

久視傷血,勞於心也,心主血故如是;

久臥傷氣,勞於肺也,肺主氣故如是;

久坐傷肉,勞於脾也,脾主肉故如是;

久立傷骨,勞於腎也,腎主骨故如是;

久行傷筋,勞於肝也,肝主筋故如是。

以上是謂五勞所傷。

五勞之疾

一則,有患喜怒,大便苦難,口內生瘡,此為心勞疾。

二則,有患短氣,面腫鼻不聞香,咳嗽脅滿,此為肺勞疾。

三則,有患面目乾黑,口苦神亂,視物不明,此為肝勞疾。

四則,有患舌卷強直,不得嘔酸,氣脹唇焦,此為脾勞疾。

五則,有患小便黃赤,兼有餘瀝,腰痛耳鳴,此為腎勞疾。

五邪所幹

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暑,此之謂五邪。

五邪為病

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所謂我生者,為實邪;生我者,為虛邪;我克者,為微邪;克我者,為賊邪;自病者,為正邪。

五臟運化

腎受其精,志強骨輕,腎復傳肝;肝受其精,目明筋柔;肝受於心,神爽志遠;心復受脾,智遠舒揚;脾傳於肺,氣和顏悅。

五氣所病

心為噫,逆氣也,胃氣所主。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嚏鼻氣也。

五精所並,精為火之精

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哀,並於腎則恐。

五虛五實

五實為陽,陽毒者,為邪氣有餘。脈盛者心也,皮熱者肺也,腹脹者脾也,前後不通者腎也,贅悶者肝也。五實從火數故也。

五虛為陰,陰毒者,為正氣不足。脈細者心也,皮寒者肺也,氣少者肝也,泄痢前後者腎也,飲食不入者脾也。五虛從水數六,灸陰交穴,穴在臍下一寸是也。

五形志治法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針刺;

形樂志樂,病生於內,治之以針石;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以上是謂五形志也。

五敗之疾

面腫蒼黑,謂之肝敗;

手掌腫無紋,謂之心敗;

唇反黑色無紋理,謂之肺敗;

陰腫莖不起,謂之腎敗;

臍腫鼓脹滿,謂之脾敗。

七傷之病

一、陰汗;二、精寒;三、精清;四、精少;五、囊下濕;六、小便縮;七、夜夢陰人。

八邪之病

風者,虛也。委於皮毛,肺邪也。

寒者,實也。腎邪也。

暑者,熱也。積於血脈,心邪也。

濕者,水也。通潤津液,亦腎邪也。

飢者,餒也。谷不實胃,胃邪也。

飽者,逸也。谷實於脾,脾邪也。

勞者,疲也。苦於委汗,筋邪也。

逸者,樂也。筋緩肉疏,不能動轉,魂邪也。

九損之病

一、手足青;二、手足虛腫;三、爪枯齒禁;四、語聲散,鼻虛張;五、唇寒冷露;六、唇腫齒焦枯;七、手循衣縫;八、汗出而不流;九、舌卷卵縮。

六壞之病

當汗不汗,令人九竅閉塞,熱悶狂亂而死也。不當汗而強汗,令人鼻衄吐血,肺裂聲啞而死也。當下不下,令人腹壅脹滿,遍身浮腫,發黃而死也。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腹痛,肚冷腸泄,瀉不止而死也。當灸不灸,令人陰氣衝心,胃中寒,寒而死也。不當灸而強灸之,令人火邪入內,熱亂淋血,發狂而死也。

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論

腎移寒於脾,臃腫少氣。脾移寒於肝,臃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隔中滿。心移寒於肺,肺消。消者,飲一泄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者。

按腸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肝移熱於心,則死。心移熱於肺,傳為隔消、為咳,甚者,為泄為痛。

六化之病

厥陰風化戰動;少陰熱化腫毒;陰明燥化乾渴;太陽寒化浮虛;太陰濕化濡泄;少陽火化狂燥。

五積名狀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

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五泄皆有所受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即飧泄也。

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即濡泄也。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即洞泄也。

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即血泄也。

大瘕泄者,結也。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即腸澼也。下痢赤白者,灸小腸俞是也。穴在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累驗。

五腑各受五臟之色

小腸為赤腸,以心為合也。大腸為白腸,以肺為合也。膽者為青腸,以肝為合也。胃者為黃腸,以脾為合也。膀胱者為黑腸,以腎為合也。

六腑各有傳瀉、配合之道

《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府。大腸者,傳瀉行道之府。膽者,清淨之府。胃者,水穀之府。膀胱者,津液之府。小腸者,心之府。大腸者,肺之府。膽者,肝之府。胃者,脾之府。膀胱者,腎之府。」

五臟五和

肝和則能生氣;心和則能役氣;脾和則能養氣;腎和則能泄氣;肺和則能藏氣。

臟有五,腑獨有六者,何也?

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腑有五,臟有六者,何也?

謂腎有兩臟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氣通,故言臟有六也。

七衝門,何在?

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會厭,謂咽喉,會合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肛門也),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

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傳者,傳其子也。

假令心病傳肺,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一藏不再傳,故言七傳者,死也。

假令心病傳脾,脾病傳肺,肺病傳腎,腎病傳肝,肝病傳心,是子母相傳,竟而復始,如環無端。故曰:生也。

五苦六辛

五苦者,五臟為里屬陰,宜用苦劑,謂之酸苦湧泄,為陰。六辛者,六腑為表屬陽,宜用辛劑,謂之辛甘發散,為陽。

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九候也。

神藏者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也。以其皆神氣居之,故云:神藏五也。所謂形藏者,皆如器外張,虛而不屈,含藏於物。故云:形藏也。所謂形藏者,四:

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是也。

五穀、五果、五畜、五菜所養。

五穀為養,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

五果為肋,謂桃、李、杏、慄、棗也。

五畜為益,謂牛、羊、豕、犬、雞也。

五菜為充,謂葵、藿、薤、蔥、韭也。

以上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血。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過食之反生其病矣。詳見下文。

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也。

味過於酸,肝氣以津,則多津液,使小便不利。

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咸走血也。大骨氣勞,咸傷腎也。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行,甘性滯緩,食之令人氣喘,腎臟不平,土抑水也。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沮:注也,弛緩也。央:殃也。)

一便邪熱,分氣血二經治療。渴而小便不得,邪熱在氣分矣;不渴而小便閉,邪熱在血分矣。

八風,八方之風也,變則為癰腫,筋攣、骨痛者,傷東風、北風之變也。

風從東方來,名曰癭兒風。其傷人也,外在筋紐。

風從東南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肌。

風從西南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肉。

風從北來者,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外在於骨。

由此四方之變,而病乃生。

十二經為十二官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又曰: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

十二經藏象

心者,血之本,神之變也。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腎者,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肝者,罷(音皮)極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

五味所禁

辛走(音搸)氣。氣病,無多食辛。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

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五臟所主

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五味所宜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小麥、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咸;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是故,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