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碎金》~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論人之育孕胚胎
且如一晝夜,人受真氣八百一十丈。積之一月,計二萬四千三十丈。其氣蒸育胚胎,精血始凝溟涬混沌。受氣二月,孕秀胎結,男女始分其形。受氣三月,三焦品位脾胃已成。受氣四月,尻骨始露,筋絡羅布。受氣五月,五臟生成,孔竅開闢。受氣六月,六腑配合,十二經成。
受氣七月,三焦氣闢,五臟六腑、七孔、八骸、九竅、骨筋肉脈、孫絡、精血、皮膚、毛髮、爪甲具焉。受氣八月,榮衛通流,隨母呼吸。受氣九月,神全氣足,魂魄安舍。十月受足真氣,男女受胎共二十四萬三千丈,氣變神靈,天命入體,胎結解根即遂誕生。
又曰:一月精血凝,二月形似盆,三月成三魂,四月成七魄,五月分五臟,六月定六腑,七月開七竅,八月神識具,九月宮室布,十月氣滿足。
白話文:
一個人從受孕開始,每天吸收八百一十丈的真氣,一個月累積下來就達到二萬四千三十丈。這些真氣滋養著胚胎,精血逐漸凝結,形成混沌的狀態。兩個月後,胎兒開始顯現外形,男女之分也逐漸明顯。三個月時,脾胃等器官逐漸形成。四個月時,尾骨開始出現,筋絡也開始分布。五個月時,五臟逐漸長成,孔竅也開始開闢。六個月時,六腑互相配合,十二條經脈也形成。
七個月時,三焦氣通,五臟六腑、七孔、八骸、九竅、骨骼、肌肉、經脈、血脈、精血、皮膚、毛髮、指甲都已具備。八個月時,榮衛之氣開始流通,胎兒隨著母親呼吸。九個月時,精神充足,魂魄安穩。十個月時,胎兒吸收完畢所有的真氣,共計二十四萬三千丈,氣息轉化成神靈,天命進入體內,胎兒脫離母體,順利誕生。
另外,古人還說:受孕一個月,精血凝結;兩個月,形狀像盆;三個月,三魂形成;四個月,七魄形成;五個月,五臟分化;六個月,六腑確定;七個月,七竅開啟;八個月,神識俱全;九個月,宮室佈置完成;十個月,真氣充足,胎兒就準備出生了。
又曰:一月如草頭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備,五月骨骼成,六月毛髮生,七月動右手,八月動左手,九月穀氣入胃,十月神具足而降生。
夫脾胃者,陰陽之男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呼吸者,陰陽之出入;脈息者,陰陽之權衡;至數者,陰陽之度數也。
五臟主五竅
肝主眼,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
五臟所藏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
五臟聲色臭味液,一臟有五,五五二十五,乃五行錯綜之道也。
肝,呼,青,臊,酸,淚,通於眼目也
白話文:
人從受孕開始,一月時就像草尖上的露珠般微弱,二月時像桃花般初綻,三月時男女之分逐漸明朗,四月時身形漸漸完整,五月時骨骼形成,六月時毛髮開始生長,七月時右手能動,八月時左手能動,九月時五穀精華進入胃中,十月時精氣神俱足而誕生。
脾胃是陰陽的男女,左右是陰陽的道路,呼吸是陰陽的出入,脈息是陰陽的權衡,出生時間則是陰陽的度數。
五臟分別主導五官:肝主眼,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
五臟分別藏納精氣神: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
五臟各有其聲、色、臭、味、液,每臟有五種,五五二十五,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
肝屬木,其聲為呼,色為青,臭為臊,味為酸,液為淚,並與眼目相通。
心,笑,赤,焦,苦,汗,泄於皮腠也
脾,歌,黃,臭,甘,涎,溢於口唇也
肺,哭,白,腥臭辛,涕,潤於鼻竅也
腎,呻,黑,腐,咸,唾,生於牙齒也
三焦定位
上焦在膻中,中焦在中脘,下焦在膀胱上口。
三焦所統
三焦者,百骸之樞紐,九竅之通衢,五臟之關會,六腑之要津。
五臟所惡
心惡熱,熱則脈潰濁;肺惡寒,寒則氣留滯;肝惡風,風則筋燥急;脾惡濕,濕則肉痿腫;腎惡燥,燥則精竭涸,是謂五惡。
五臟五禁,又謂五裁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以上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之,命曰五裁。
白話文:
心喜笑,其色赤,其味苦,其氣焦,其液汗,從皮膚毛孔流出。
脾喜歌,其色黃,其味甘,其氣臭,其液涎,從口唇溢出。
肺喜哭,其色白,其味辛,其氣腥臭,其液涕,滋潤鼻腔。
腎喜呻,其色黑,其味咸,其氣腐,其液唾,生於牙齒。
三焦的位置:上焦在膻中穴,中焦在中脘穴,下焦在膀胱上口。
三焦的作用:三焦是全身各部位的樞紐,是九個竅道的通道,是五臟的關聯點,是六腑的要道。
五臟所不喜:心怕熱,熱則脈絡潰爛濁氣叢生;肺怕寒,寒則氣機停滯;肝怕風,風則筋脈乾燥急躁;脾怕濕,濕則肌肉萎縮腫脹;腎怕燥,燥則精氣枯竭。這就是所謂的五惡。
五臟五禁,又稱為五裁:肝病禁食辛辣,心病禁食鹹,脾病禁食酸,肺病禁食苦,腎病禁食甜。以上這些口味,雖然嘴饞想吃,但不可過量,必須有所節制,這就是五裁。
五臟受病禁食
肝病無多食酸,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
心病無多食苦,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脾病無多食甘,食甘則骨病而發落;
肺病無多食無,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腎病無多食鹹,食鹹則脈凝泣而變也。
五臟生成
諸脈者皆屬於目,脈者血之府;諸髓者皆屬於腦,腦者髓之海;諸筋者皆屬於節,筋氣堅結皆絡於骨節之間也;諸血者皆屬於心,血居脈內故屬於心也;諸氣者皆屬於肺,肺藏三氣故也。
五臟所勞
盡神度量勞於肝,肝勞傷血,血少筋干;
曲運神機勞於心,心勞脈損,脈損神怯;
意外致思勞於脾,脾勞意損,意損肉脫;
白話文:
五臟受病禁食
肝病 不宜多食酸,食酸則肉質粗糙而唇干裂;
心病 不宜多食苦,食苦則皮膚乾燥而毛髮脫落;
脾病 不宜多食甘,食甘則骨骼病變而頭髮脫落;
肺病 不宜多食辛,食辛則筋腱緊縮而指甲乾枯;
腎病 不宜多食鹹,食鹹則脈絡凝滯而身體衰變。
五臟生成
所有脈絡都屬於目,脈絡是血液的居所;所有骨髓都屬於腦,腦是骨髓的匯集之處;所有筋腱都屬於關節,筋氣堅固連接於骨骼關節之間;所有血液都屬於心,血液在脈絡中流動,所以屬於心;所有氣息都屬於肺,因為肺臟儲藏著三種氣息。
五臟所勞
過度思慮勞傷於肝,肝勞傷血,血少則筋腱乾燥;
思慮過度勞傷於心,心勞損傷脈絡,脈絡損傷則神氣怯弱;
過度思考勞傷於脾,脾勞損傷意志,意志損傷則肉體消瘦。
預事而憂勞於肺,肺勞氣耗,氣耗生喘;
矜持志節勞於腎,腎勞髓稀,髓稀骨痿。
五臟五虛
肝虛氣入而為目昏,心虛氣入而為蕩,肺虛氣入而為喘,腎虛氣入而為腰痛,脾虛穀氣不入則為肉削。
五氣所病
胃為氣逆為嘁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小便濁也),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五邪所亂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為巔疾(巔為首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以上是謂五亂。怒為恐。
五勞所傷
久視傷血,勞於心也,心主血故如是;
白話文:
預先擔心事情就會傷到肺,肺勞累就會氣虛,氣虛就會喘不過氣;過於剛強執著就會傷到腎,腎勞累就會精髓減少,精髓減少就會骨骼痿弱。
五臟虛弱時,肝虛氣入就會導致眼睛昏花,心虛氣入就會心神不寧,肺虛氣入就會喘不過氣,腎虛氣入就會腰痛,脾虛氣入就會導致身體消瘦。
五臟氣虛會導致的病症:胃氣逆流就會導致咳嗽、恐懼,大腸和小腸氣虛就會導致腹瀉,下焦氣虛就會導致水腫,膀胱氣虛就會導致小便不暢,控制不住就會出現尿失禁,膽氣虛就會導致生氣,這就是五種病症。
五種邪氣入侵會導致的病症:邪氣入侵陽氣就會導致精神失常,邪氣入侵陰氣就會導致肢體麻木,邪氣攻擊陽氣就會導致頭部疾病,邪氣攻擊陰氣就會導致說話困難,陽氣入侵陰氣就會導致沉默寡言,陰氣侵入陽氣就會導致憤怒。以上這些就是五種病症。憤怒也會導致恐懼。
五種勞損會導致的病症:長時間用眼傷血,是勞累心臟造成的,因為心臟主血。
久臥傷氣,勞於肺也,肺主氣故如是;
久坐傷肉,勞於脾也,脾主肉故如是;
久立傷骨,勞於腎也,腎主骨故如是;
久行傷筋,勞於肝也,肝主筋故如是。
以上是謂五勞所傷。
五勞之疾
一則,有患喜怒,大便苦難,口內生瘡,此為心勞疾。
二則,有患短氣,面腫鼻不聞香,咳嗽脅滿,此為肺勞疾。
三則,有患面目乾黑,口苦神亂,視物不明,此為肝勞疾。
四則,有患舌卷強直,不得嘔酸,氣脹唇焦,此為脾勞疾。
五則,有患小便黃赤,兼有餘瀝,腰痛耳鳴,此為腎勞疾。
五邪所幹
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暑,此之謂五邪。
白話文:
長時間臥床會損傷元氣,因為肺主氣,所以會傷害肺;長時間久坐會損傷肌肉,因為脾主肉,所以會傷害脾;長時間站立會損傷骨骼,因為腎主骨,所以會傷害腎;長時間行走會損傷筋脈,因為肝主筋,所以會傷害肝。以上這些便是所謂的五勞所傷。
五勞之疾包括:一、心勞,症狀是喜怒無常、排便困難、口內生瘡;二、肺勞,症狀是呼吸短促、面部浮腫、鼻子聞不到香味、咳嗽、肋骨脹滿;三、肝勞,症狀是臉色乾燥發黑、口苦神志不清、視力模糊;四、脾勞,症狀是舌頭捲曲僵硬、無法嘔吐酸液、肚子脹氣、嘴唇乾燥;五、腎勞,症狀是小便發黃、排尿不盡、腰痛、耳鳴。
五邪所感包括:中風、中暑、飲食勞倦、傷寒、中暑,這些便是所謂的五邪。
五邪為病
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所謂我生者,為實邪;生我者,為虛邪;我克者,為微邪;克我者,為賊邪;自病者,為正邪。
五臟運化
腎受其精,志強骨輕,腎復傳肝;肝受其精,目明筋柔;肝受於心,神爽志遠;心復受脾,智遠舒揚;脾傳於肺,氣和顏悅。
五氣所病
心為噫,逆氣也,胃氣所主。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嚏鼻氣也。
五精所並,精為火之精
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哀,並於腎則恐。
五虛五實
五實為陽,陽毒者,為邪氣有餘。脈盛者心也,皮熱者肺也,腹脹者脾也,前後不通者腎也,贅悶者肝也。五實從火數故也。
白話文:
人體會生病,是因為受到五種邪氣的侵襲,分別是虛邪、實邪、賊邪、微邪和正邪。虛邪是指自身精氣不足,實邪是指外邪入侵,賊邪是指邪氣侵犯人體,微邪是指邪氣輕微,正邪是指自身病變。
五臟之間互相影響,腎臟負責精氣,精氣充盈則意志堅定,骨骼輕盈,腎臟的精氣傳輸到肝臟。肝臟受精氣影響,則視力清晰,筋骨柔軟。肝臟受心臟影響,則精神爽朗,志向遠大。心臟受脾臟影響,則智力超群,思緒清晰。脾臟的精氣傳輸到肺臟,則氣息平穩,面色紅潤。
五臟與五氣相關,心臟主導噫氣,逆氣,屬於胃氣所主。肺臟主導咳嗽,肝臟主導言語,脾臟主導吞嚥,腎臟主導打哈欠和打噴嚏,打噴嚏屬於鼻氣所主。
五精指的是五臟的精氣,精氣為火之精。五精若與五臟相結合,則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心火旺盛則喜悅,肺火旺盛則悲傷,肝火旺盛則憂慮,脾火旺盛則哀傷,腎火旺盛則恐懼。
五實是指五臟的實證,五實屬於陽性,陽毒是指邪氣過盛。脈搏強勁屬於心實,皮膚發熱屬於肺實,腹部脹滿屬於脾實,前後不通屬於腎實,胸悶氣短屬於肝實。五實都是火性過盛所致。
五虛為陰,陰毒者,為正氣不足。脈細者心也,皮寒者肺也,氣少者肝也,泄痢前後者腎也,飲食不入者脾也。五虛從水數六,灸陰交穴,穴在臍下一寸是也。
五形志治法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針刺;
形樂志樂,病生於內,治之以針石;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以上是謂五形志也。
五敗之疾
面腫蒼黑,謂之肝敗;
手掌腫無紋,謂之心敗;
唇反黑色無紋理,謂之肺敗;
陰腫莖不起,謂之腎敗;
白話文:
五虛屬陰,陰氣不足,代表正氣不足。脈搏細弱者,心虛;皮膚寒冷者,肺虛;氣息短促者,肝虛;腹瀉前後失調者,腎虛;飲食不進者,脾虛。這五種虛證,每種都需灸刺陰交穴,該穴位於肚臍下約一寸處。
五形治病法,根據形體與情緒的變化,可分為五種:
- 形體樂觀,情緒苦悶,病源於脈絡,需針刺治療。
- 形體樂觀,情緒愉快,病源於內臟,需針灸和藥物治療。
- 形體苦悶,情緒愉快,病源於筋骨,需熨貼和牽引治療。
- 形體苦悶,情緒苦悶,病源於咽喉,需服用各種藥物治療。
- 形體驚恐,經絡不通,病源於不仁,需按摩和藥物治療。
以上為五形治病法的基本原則。
五敗之疾,分別代表不同臟腑的衰敗:
- 面色腫脹蒼黑,代表肝臟衰敗。
- 手掌腫脹無紋路,代表心臟衰敗。
- 嘴唇反黑無紋理,代表肺臟衰敗。
- 陰部腫脹,陽痿不舉,代表腎臟衰敗。
臍腫鼓脹滿,謂之脾敗。
七傷之病
一、陰汗;二、精寒;三、精清;四、精少;五、囊下濕;六、小便縮;七、夜夢陰人。
八邪之病
風者,虛也。委於皮毛,肺邪也。
寒者,實也。腎邪也。
暑者,熱也。積於血脈,心邪也。
濕者,水也。通潤津液,亦腎邪也。
飢者,餒也。谷不實胃,胃邪也。
飽者,逸也。谷實於脾,脾邪也。
勞者,疲也。苦於委汗,筋邪也。
逸者,樂也。筋緩肉疏,不能動轉,魂邪也。
九損之病
一、手足青;二、手足虛腫;三、爪枯齒禁;四、語聲散,鼻虛張;五、唇寒冷露;六、唇腫齒焦枯;七、手循衣縫;八、汗出而不流;九、舌卷卵縮。
白話文:
肚子上臍周圍腫脹鼓起,滿滿的,就叫做脾臟機能衰敗。
七傷是指:
- 陰汗:指容易出虛汗。
- 精寒:指精液不足,體質虛寒。
- 精清:指精液稀薄。
- 精少:指精液量少。
- 囊下濕:指陰囊潮濕。
- 小便縮:指尿量減少。
- 夜夢陰人:指晚上做夢時夢到與人交合。
八邪是指:
- 風邪:風是虛的,它容易侵犯到皮膚和毛髮,屬於肺部受到邪氣的影響。
- 寒邪:寒是實的,它容易侵犯到腎臟。
- 暑邪:暑是熱的,它容易積聚在血液中,屬於心臟受到邪氣的影響。
- 濕邪:濕是水的,它容易影響到津液,也屬於腎臟受到邪氣的影響。
- 飢邪:飢是指吃不飽,谷物不能充實胃部,屬於胃部受到邪氣的影響。
- 飽邪:飽是指吃得太飽,谷物充斥在脾臟,屬於脾臟受到邪氣的影響。
- 勞邪:勞是指勞累过度,導致身体疲乏,容易出汗,屬於筋骨受到邪氣的影響。
- 逸邪:逸是指安逸过度,導致筋骨鬆弛,肌肉軟弱,無法活動,屬於精神受到邪氣的影響。
九損是指:
- 手足青:指手腳發青。
- 手足虛腫:指手腳浮腫。
- 爪枯齒禁:指指甲枯黃,牙齒鬆動。
- 語聲散,鼻虛張:指說話聲音微弱,鼻子張開。
- 唇寒冷露:指嘴唇發涼,露出來。
- 唇腫齒焦枯:指嘴唇腫脹,牙齒焦黑枯萎。
- 手循衣縫:指手沿著衣服縫隙摸索。
- 汗出而不流:指出汗但不流動。
- 舌卷卵縮:指舌頭捲縮成蛋形。
六壞之病
當汗不汗,令人九竅閉塞,熱悶狂亂而死也。不當汗而強汗,令人鼻衄吐血,肺裂聲啞而死也。當下不下,令人腹壅脹滿,遍身浮腫,發黃而死也。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腹痛,肚冷腸泄,瀉不止而死也。當灸不灸,令人陰氣衝心,胃中寒,寒而死也。不當灸而強灸之,令人火邪入內,熱亂淋血,發狂而死也。
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論
腎移寒於脾,臃腫少氣。脾移寒於肝,臃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隔中滿。心移寒於肺,肺消。消者,飲一泄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者。
按腸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肝移熱於心,則死。心移熱於肺,傳為隔消、為咳,甚者,為泄為痛。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版本: 六種疾病:
- 應該出汗但不出汗:會導致九竅堵塞,身體燥熱、癲狂並死亡。
- 不應該出汗卻強迫出汗:會導致鼻子出血和嘔血,肺部破裂和聲音嘶啞並死亡。
- 應該排便而不排便:會導致腹部脹滿、全身水腫、黃疸並死亡。
- 不應該排便卻強迫排便:會導
六化之病
厥陰風化戰動;少陰熱化腫毒;陰明燥化乾渴;太陽寒化浮虛;太陰濕化濡泄;少陽火化狂燥。
五積名狀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
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白話文:
六化之病
- 厥陰風化:表現為肢體戰慄、麻木,如同風寒侵襲一般。
- 少陰熱化:表現為發熱、腫脹、疼痛,如同熱毒積聚一般。
- 陰明燥化:表現為口渴、乾燥、皮膚乾燥,如同燥熱消耗津液一般。
- 太陽寒化:表現為發熱、乏力、四肢無力,如同寒邪侵襲陽氣一般。
- 太陰濕化:表現為腹瀉、水腫、身體沉重,如同濕邪阻滯脾胃一般。
- 少陽火化:表現為狂躁不安、精神恍惚、易怒,如同火熱擾亂心神一般。
五積名狀
- 肝之積,名曰肥氣:左側脅肋下有如覆杯大小的腫塊,久久不消,會導致咳嗽、氣逆、痎瘧(瘧疾發作)連年不斷。
- 心之積,名曰伏梁:腫塊起於臍上,大小如臂,向上延伸至心窩,久久不消,會導致心煩氣躁、不安。
- 脾之積,名曰痞氣:胃脘部位有如盤子大小的腫塊,久久不消,會導致四肢無力、發黃疸。
- 肺之積,名曰息賁:右側脅肋下有如覆杯大小的腫塊,久久不消,會導致發熱、寒戰、喘咳,甚至發展為肺癰(肺部化膿)。
- 腎之積,名曰奔豚:腫塊起於少腹,向上延伸至心窩,如同小豬在腹中跳動,忽上忽下,久久不消,會導致呼吸急促、骨骼痿軟、氣虛乏力。
五泄皆有所受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即飧泄也。
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即濡泄也。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即洞泄也。
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即血泄也。
大瘕泄者,結也。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即腸澼也。下痢赤白者,灸小腸俞是也。穴在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累驗。
五腑各受五臟之色
小腸為赤腸,以心為合也。大腸為白腸,以肺為合也。膽者為青腸,以肝為合也。胃者為黃腸,以脾為合也。膀胱者為黑腸,以腎為合也。
六腑各有傳瀉、配合之道
白話文:
【五種排泄問題各自由不同的器官引起】
胃的問題:當食物進入胃部時,如果消化不良,會出現黃色的穀漿或穀飯,這就是胃瀉。
脾的問題:脾的功能失常時,腹部會有脹滿感,並且會產生排泄物,這種情況就是脾瀉。脾瀉還可能伴隨著嘔吐和逆流現象,或者出現水穀混雜的稀薄糞便。
大腸的問題:在大腸運作失常時,吃過的食物會立即產生緊迫感,大便呈白色,腸道會發出響聲,並伴有劇烈疼痛,這是大腸瀉的表現。
小腸的問題:尿液和便便中出現血液,腹部疼痛,這是小腸瀉的特徵。
大瘕的問題:這是一種結節狀的病態,表現為內急後重(想大便但又排不出來),頻繁想要上廁所但實際上無法排便,陰莖部位會感到疼痛。這是腸道阻塞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腸澼。
【五個器官各自接受五個主要臟器的顏色信息】
小腸對應心,因此小腸的顏色是紅色;大腸對應肺,因此大腸的顏色是白色;膽對應肝,因此膽的顏色是青色;胃對應脾,因此胃的顏色是黃色;膀胱對應腎,因此膀胱的顏色是黑色。
【六個器官的傳遞與排泄、配合機制】
每個器官都有它們獨特的傳遞和排泄方式,以及與其他器官的配合機制,這對於身體的運行和健康至關重要。
《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府。大腸者,傳瀉行道之府。膽者,清淨之府。胃者,水穀之府。膀胱者,津液之府。小腸者,心之府。大腸者,肺之府。膽者,肝之府。胃者,脾之府。膀胱者,腎之府。」
五臟五和
肝和則能生氣;心和則能役氣;脾和則能養氣;腎和則能泄氣;肺和則能藏氣。
臟有五,腑獨有六者,何也?
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腑有五,臟有六者,何也?
謂腎有兩臟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氣通,故言臟有六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小腸負責接收並消化食物,大腸負責傳送和排泄食物殘渣,膽囊是儲存膽汁的地方,胃是容納食物和水分的地方,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地方。小腸是心臟的輔助器官,大腸是肺臟的輔助器官,膽囊是肝臟的輔助器官,胃是脾臟的輔助器官,膀胱是腎臟的輔助器官。」
五臟和諧運作,肝臟和諧則能生氣,心臟和諧則能運氣,脾臟和諧則能養氣,腎臟和諧則能排氣,肺臟和諧則能儲存氣息。
為什麼五臟只有五個,而六腑卻有六個呢?
這是因為還有三焦,它具有獨特的原氣,負責統籌全身的氣,雖然有名字,但無形無狀。它的經脈屬於手少陽經,屬於六腑之一,因此六腑才會有六個。
為什麼六腑只有五個,而五臟卻有六個呢?
這是因為腎臟有兩個,左邊的是腎臟,右邊的是命門。命門是精神寄居的地方,男人依靠它來儲藏精氣,女人依靠它來連結胎兒。命門的氣與腎臟的氣相通,所以五臟才會算六個。
七衝門,何在?
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會厭,謂咽喉,會合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肛門也),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
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傳者,傳其子也。
假令心病傳肺,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一藏不再傳,故言七傳者,死也。
假令心病傳脾,脾病傳肺,肺病傳腎,腎病傳肝,肝病傳心,是子母相傳,竟而復始,如環無端。故曰:生也。
五苦六辛
五苦者,五臟為里屬陰,宜用苦劑,謂之酸苦湧泄,為陰。六辛者,六腑為表屬陽,宜用辛劑,謂之辛甘發散,為陽。
白話文:
七個衝門在哪裡呢?嘴唇是飛門,牙齒是戶門,會厭是吸門,會厭就是喉嚨,會合門是胃,胃下方的太倉口是幽門,大腸小腸交匯處是闌門,最下面肛門是魄門,所以叫做七衝門。
七傳指的是傳給克制它的臟器,間傳指的是傳給它的子臟器。
比如,如果心臟生病傳給肺,肺生病傳給肝,肝生病傳給脾,脾生病傳給腎,腎生病傳給心,一個臟器只傳一次,不再傳給別的臟器,這樣就叫做七傳,預示著死亡。
如果心臟生病傳給脾,脾生病傳給肺,肺生病傳給腎,腎生病傳給肝,肝生病傳給心,這樣子母臟器相互傳遞,周而復始,就像環沒有盡頭,就叫做生。
五苦六辛指的是五臟屬陰,應該用苦味藥材來治療,苦味藥材可以使陰氣下降,六腑屬陽,應該用辛味藥材來治療,辛味藥材可以使陽氣上升。
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九候也。
神藏者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也。以其皆神氣居之,故云:神藏五也。所謂形藏者,皆如器外張,虛而不屈,含藏於物。故云:形藏也。所謂形藏者,四:
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是也。
五穀、五果、五畜、五菜所養。
五穀為養,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
五果為肋,謂桃、李、杏、慄、棗也。
五畜為益,謂牛、羊、豕、犬、雞也。
五菜為充,謂葵、藿、薤、蔥、韭也。
以上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血。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過食之反生其病矣。詳見下文。
白話文:
人體有五個神藏,分別是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因為這些器官都蘊藏著神氣,所以稱為神藏五。另外,還有四個形藏,就像容器的外部,虛空而不屈,包含著物質。形藏四分別是頭角、耳目、口齒、胸中。這些器官需要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來滋養。五穀包括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可以提供營養;五果包括桃、李、杏、栗、棗,可以補充能量;五畜包括牛、羊、豬、犬、雞,可以增強體力;五菜包括葵、藿、薤、蔥、韭,可以充實營養。這些食物各有不同的氣味,合在一起食用可以補充精氣、益血。五味各有其功效,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可以針對不同季節、不同臟腑的疾病,選擇適合的食材。但如果過度食用,反而會導致疾病。詳細內容請見下文。
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也。
味過於酸,肝氣以津,則多津液,使小便不利。
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咸走血也。大骨氣勞,咸傷腎也。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行,甘性滯緩,食之令人氣喘,腎臟不平,土抑水也。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沮:注也,弛緩也。央:殃也。)
一便邪熱,分氣血二經治療。渴而小便不得,邪熱在氣分矣;不渴而小便閉,邪熱在血分矣。
八風,八方之風也,變則為癰腫,筋攣、骨痛者,傷東風、北風之變也。
白話文:
又說:陰氣的來源,本就在五味,陰氣的五個臟腑,受到傷害就在五味。
口味過於酸,就會讓肝氣以津液為主,導致津液過多,使小便不暢。
口味過於鹹,就會使大骨氣力衰竭,肌肉短縮,心氣受抑制,因為鹹味會走入血液。大骨氣力衰竭,是因為鹹味傷了腎臟。
口味過於甜,就會使心氣喘滿,面色發黑,腎氣運行不順暢,因為甜味性質滯緩,吃太多會令人氣喘,腎臟不平衡,導致土氣抑制水氣。
口味過於苦,就會使脾氣不能滋潤,胃氣反而強盛。
口味過於辛辣,就會使筋脈鬆弛,精神衰弱。(注:沮是注滿的意思,弛緩是鬆弛的意思。央是災禍的意思。)
如果出現腹瀉和發熱,就需要根據氣血兩經分別治療。如果口渴但小便不暢,邪熱就在氣分;如果不渴但小便閉塞,邪熱就在血分。
八風,指的是八個方向的風,風氣變化就會引起癰腫、筋攣、骨痛,這些都是因為傷了東風、北風變化的緣故。
風從東方來,名曰癭兒風。其傷人也,外在筋紐。
風從東南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肌。
風從西南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肉。
風從北來者,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外在於骨。
由此四方之變,而病乃生。
十二經為十二官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白話文:
風從東方吹來,稱為癭兒風,會使人筋骨痠痛。
風從東南吹來,稱為弱風,會使人肌肉無力。
風從西南吹來,稱為謀風,會使人肉體浮腫。
風從北方吹來,稱為大剛風,會使人骨骼疼痛。
這四個方向的風,變化無常,會導致人體生病。
十二條經脈,分別對應著人體的十二個器官。
心臟是人體的君主,掌管神志。
肺臟是心臟的輔佐,調節人體的氣血。
肝臟是人體的將軍,負責謀劃思考。
膽囊是人體的中正之官,負責決策。
膻中穴是人體的臣使之官,掌管喜怒哀樂。
脾胃是人體的糧倉,負責消化吸收。
大腸是人體的傳道之官,負責排泄廢物。
小腸是人體的受盛之官,負責吸收營養。
腎臟是人體的作強之官,負責生殖和氣力。
三焦是人體的決瀆之官,負責調節體液。
膀胱是人體的州都之官,負責儲存津液。
又曰: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
十二經藏象
心者,血之本,神之變也。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腎者,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肝者,罷(音皮)極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
五味所禁
辛走(音搸)氣。氣病,無多食辛。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
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白話文:
又說,氣體變化就能排出體外。所有這十二個臟腑,缺一不可。
心是血液的根本,也是精神的變化所在。肺是氣的根本,也是魄的居所。腎是封藏的根本,也是精的居所。肝是疲勞的根本,也是魂的住所。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倉庫的根本,也是營氣的居所。
辛味入肺,氣病時,不要吃太多辛味的食物。
苦味入骨,骨頭有病時,不要吃太多苦味的食物。
甘味入肉,肉體有病時,不要吃太多甜味的食物。
酸味入筋,筋骨有病時,不要吃太多酸味的食物。
鹹味入血,血液有病時,不要吃太多鹹味的食物。
這就是五種禁忌,不要吃太多。
陰性疾病,會表現在骨頭上;陽性疾病,會表現在血液上;陰性疾病,會表現在肉體上;陽性疾病,會表現在冬天;陰性疾病,會表現在夏天。這就是五種疾病的表現形式。
五臟所主
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五味所宜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小麥、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咸;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是故,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
白話文:
五臟所主、五味所宜 解釋
五臟所主:
- 心主脈:心臟主管着全身的脈絡。
- 肺主皮:肺臟主管着全身的皮膚。
- 肝主筋:肝臟主管着全身的筋腱。
- 脾主肉:脾臟主管着全身的肌肉。
- 腎主骨:腎臟主管着全身的骨骼。
五味所宜:
- 肝色青,宜食甘: 肝臟偏青色,宜食甘味食物,例如粳米、牛肉、棗、葵菜等。
- 心色赤,宜食酸: 心臟偏紅色,宜食酸味食物,例如小豆、犬肉、李子、韭菜等。
- 肺色白,宜食苦: 肺臟偏白色,宜食苦味食物,例如小麥、羊肉、杏、薤等。
- 脾色黃,宜食鹹: 脾臟偏黃色,宜食鹹味食物,例如大豆、豬肉、栗子、藿香等。
- 腎色黑,宜食辛: 腎臟偏黑色,宜食辛味食物,例如黃黍、雞肉、桃子、蔥等。
五味功效:
- 辛味:辛味具有散發、發散的作用。
- 酸味:酸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
- 甘味:甘味具有緩和、滋潤的作用。
- 苦味:苦味具有堅固、收斂的作用。
- 鹹味:鹹味具有軟化、潤滑的作用。
總結:
以上文字描述了中醫理論中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以及五味對人體的不同功效。五行學說認為,五臟與五味、五色、五氣、五音等相互對應,通過食療可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