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碎金》~ 卷之四 (5)
卷之四 (5)
1. 卷之四
有獨用一物之奇方,即單方是也。有數合陰陽數之奇方,一三五七九,以藥味數皆奇也,如君一臣三亦奇數也,故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之說有三
有兩味相配之偶方,有兩味相合之偶方,有數合陰陽之偶方,謂二四六八十也,如君二臣四君臣六皆偶數也,故偶方宜汗不宜下。
複方之說有二
有二方三方相合之複方,如桂枝越婢一湯,如謂調胃承氣湯加連翹、黃芩、梔子,名涼膈散。又有分兩勻劑之複方,如胃風湯各等分均平也。
十劑: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也。
宣劑
宣者,舉世皆以宣為瀉劑,然十劑之中已有瀉劑,何以又重是?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義或同此。《內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鬱則達之」,豈非宣劑,即所謂湧劑者乎,蓋十劑之中獨不見湧劑,則宣為湧明矣。
通劑
通者,流通之謂也。前後不得溲便,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便,凡麻癉蔚滯經遂不開,非通劑莫愈也。
補劑
補者,五臟各有補瀉,肝實瀉心,肺虛補腎,《經》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大率虛有六,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設陽虛補以附子,陰虛補以大黃、芒硝。」今人往往以熱為補,以寒為瀉,訛非一日,豈知酸苦辛甘鹹各補其臟。《內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善補者,病去而進之以穀肉食者,真得補法也。」
瀉劑
《經》曰:「實則瀉之。實者,乃邪氣之作實也。諸痛為實,痛隨利減。」又曰:「中滿者,瀉之於內,大黃、牽牛、甘遂、芒硝、巴豆之屬皆瀉劑也。惟巴豆其性燥熱,不可不慎!恐留毒致生他證,縱不得已而用之,必順致其毒。」今人往往以巴豆熱而不畏,以大黃寒而反畏,庸不知所謂瀉者哉。
輕劑
風寒之邪,始自表入,頭痛身熱,腰脊強。《內經》曰:「宜輕劑以揚之。」《本草》曰:「輕可去實,宜麻黃、葛根、升麻之屬也。」
重劑
久病咳嗽,涎潮於上,咽喉不利,形羸不可峻攻。其藥則以硃砂、水銀、沉香、水石、黃丹之屬,以其體重能鎮縋。《內經》曰:「重者減之,貴其漸也。」
滑劑
《周禮》曰:「滑以養竅,大便燥結,小便淋澀,皆宜滑劑。燥結者,麻仁、郁李仁之類;淋澀者,葵子、滑石之類。其有前後不通,兩陰俱閉,名曰『三焦約』,宜先以滑劑表養其燥,然後攻之則無失矣。」
澀劑
寢汗不已,澀以麻黃根、防己、牡蠣;滑泄不已,澀以豆蔻、白礬、木賊、烏魚、粟殼,凡酸味亦同乎澀;喘嗽不已,韭汁、烏梅、寧肺膏皆酸而澀也。然此數種當論其本以去其邪,不可專以澀為萬全也。
燥劑
積寒久冷,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此為大寒之故。宜乾薑、良薑、附子、胡椒輩以燥之。然非積寒之病不可用,用不對證變為血泄、血溢、大枯、大涸、溲便癃閉、聾瞽跋弱。若曰病濕者,則以白朮、陳皮、木香、防己、蒼朮皆能除濕,亦燥之。
白話文:
[卷之四]
有一些只用單一藥材的特殊處方,也就是單方。也有一些藥材數量符合陰陽數的奇方,藥材數量為一、三、五、七、九等奇數,例如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也是奇數,所以這種奇數方劑適合瀉下,而不適合發汗。
偶方有三種:
一種是兩種藥材搭配的偶方,一種是兩種藥材相合的偶方,還有一種是藥材數量符合陰陽數的偶方,藥材數量為二、四、六、八、十等偶數,例如君藥兩味、臣藥四味,或君臣藥共六味都是偶數,所以偶方適合發汗,而不適合瀉下。
複方有兩種:
一種是將兩個或三個方劑組合而成的複方,例如桂枝湯與越婢湯合用,或是將調胃承氣湯加上連翹、黃芩、梔子,稱為涼膈散。還有一種是將多種藥材等量混合的複方,例如胃風湯中各藥材等分。
十劑:分別是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
宣劑:
世人多認為宣劑是瀉劑,但十劑中已包含瀉劑,為何還要再分出宣劑呢?因為宣劑是向上提升的藥物,以君藥號召臣藥,其義理或許相同。《內經》說:「高的,順勢使其超越;木氣鬱結,則使其通達」,這不就是宣劑嗎?也就是所謂的湧劑。由於十劑中獨缺湧劑,所以宣劑就是湧劑的意思。
通劑:
通,指的是流通的意思。大小便不通,裡急後重,多次想排便卻排不出,凡是麻痺、瘀滯導致經絡不通,都非通劑不可治癒。
補劑:
補,指的是五臟各有補瀉的方法,肝實則瀉之,心實則補腎,《內經》說:「東方實則瀉西方,西方虛則補北方」。總之,虛證有六種: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如果陽虛,則用附子來補;如果陰虛,則用大黃、芒硝來補。現在很多人往往以熱藥為補,以寒藥為瀉,這是錯誤的,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豈知酸、苦、辛、甘、鹹各有補益的臟腑。《內經》說:「精氣不足的,用五味來補。善於補益的人,疾病痊癒後再用穀物、肉類進補,這才是真正的補法。」
瀉劑:
《內經》說:「實則瀉之。實,是指邪氣積聚而成的實證。各種疼痛都屬於實證,疼痛隨著排洩而減輕。」又說:「腹部脹滿的,要從內部瀉下」,大黃、牽牛、甘遂、芒硝、巴豆等都屬於瀉劑。但是巴豆性燥熱,不可不慎!恐怕會留下毒素導致其他病症,即使不得已而用,也必須小心控制其毒性。現在很多人不怕巴豆的熱性,反而害怕大黃的寒性,真是不懂什麼叫做瀉劑啊!
輕劑:
風寒之邪,最初從表皮侵入,頭痛發熱,腰背痠痛。《內經》說:「應該用輕劑來宣散它。」《本草》說:「輕劑可以去除實邪」,適合使用麻黃、葛根、升麻等藥物。
重劑:
久病咳嗽,痰涎壅盛,咽喉不利,形體消瘦,不宜峻猛攻治。藥物則使用硃砂、水銀、沉香、水石、黃丹等,因為它們藥性沉重,可以鎮住邪氣。《內經》說:「重的,要減少它,貴在緩慢。」
滑劑:
《周禮》說:「滑劑可以滋養竅穴」,大便秘結、小便淋澀,都適合使用滑劑。大便秘結者,用麻仁、郁李仁等;小便淋澀者,用葵子、滑石等。如果前後不通,大小便俱閉,稱為「三焦閉阻」,應該先用滑劑潤澤乾燥的腸道,然後再攻治,這樣就不會失敗了。
澀劑:
寢汗不止,可以用麻黃根、防己、牡蠣來澀;滑泄不止,可以用豆蔻、白礬、木賊、烏魚、粟殼,凡是酸味的藥物也具有澀的功能;喘嗽不止,可以用韭汁、烏梅、寧肺膏,它們都是酸而澀的。但是這些藥物應該根據病因來治療,去除邪氣,不能單純依靠澀藥來解決所有問題。
燥劑:
積寒久冷,吃飽了也不覺得餓,嘔吐瀉出腥臭物,屈伸不利,大小便排出水液清澈寒冷,這是寒邪過盛所致。應該用乾薑、良薑、附子、胡椒等燥濕藥來治療。但是如果不是寒邪積聚的病症,就不能使用,用錯了會導致吐血、出血、極度乾燥、小便不通、耳聾眼瞎、行動不便等。如果說是濕邪,則可以用白朮、陳皮、木香、防己、蒼朮等來除濕,這些藥物也有燥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