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碎金》~ 卷之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

1. 卷之四

沉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緩度三關狀如爛綿,曰沉。主氣脹,兩脅手足時冷。

歌曰:寸脈沉兮胸有痰。又曰:沉而有力為積沉,而無力為氣脹。

遲者,陰也,寒也,諸陰為寒,指下尋之,重手乃得隱隱,曰遲。又曰:寸口脈遲,心上寒。

數者,陽也,熱也,諸陽為熱,指下尋之,三關通度按之有餘,舉之甚數,狀若洪弦,法曰數。主風氣伏陽,上衝化為狂病。又曰:緊脈關前,頭裡痛,口寸脈緊,主心下滿痛。

又曰:關前為陽,關後為陰。

又曰:人迎緊盛傷於風(左手關前為人迎),氣口緊盛傷於食(右手關前為氣口)。

又曰: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四肢),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內)。

又曰:男子尺脈常不足,女子尺脈常有餘。

診七表脈法歌曰:

浮而指下拈蔥葉,芤即中空有兩傍,滑體往來常不定,弦如指下彈長竿,緊似琴絃張指下,實認輕輕愊愊然,洪舉按之皆盡滿,此名七表腑陽傳。

七診脈:七者三部九候之相,失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疾,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獨大:三部脈出多入少,與太過相似。病主皮膚壯熱,喘息上奔,五臟之氣壅而並出,不可治。

獨小:三部俱沉細。病主四肢微寒,中膈氣閉,腹沖兩脅氣攻刺痛,不可治。

獨寒:三部皆沉,沉如爛綿,按不知所在。病主伏陽在內,四肢皆冷,陰包陽也,不可治。

獨熱:脈皆洪數,惟寸微壅。病主臟腑有熱,四肢亦然,與疾相似,但獨疾者,驟然也可治。

獨遲:按之三部俱遲。病主氣在膚致有不安。

獨疾:寸關急數,尺微虛者為痰。病主口乾心躁,鼻塞頭痛,感熱之深者,不可治。

獨陷:脈隱在肌骨者。病主四肢不舉,疼痛在骨,陰陽表裡一同,可治。

診八里脈法

一息四至號為遲,緩脈輕沉來往遲,微似細風吹鳳翼,澀若輕刀刮竹皮,輕舉即無,按卻有,伏肉無之骨有之,舉按皆虛名曰濡,弱似浮漚近手時。八里屬陰為臟脈,叔和分別要均知。

知七表為病法

浮為中風芤失血,滑為吐逆實痢別,弦為拘急緊為痛,洪為熱兮腑易治。

知八里為病法

微為氣痞沉冷氣,緩則氣結澀血滯,遲為寒兮伏物聚,濡為氣虛弱筋痿。

九道脈及論證

陽長:舉之有過於本位,曰長。病主陽毒在內,三焦積熱,坐臥不寧,渾身潮熱,足脛疼痛,可汗。

陰短:按之不及本位,曰短。病主陰中伏陽,三焦氣壅,四體思寒,宿食不消,可下。

陰虛:按之甚大無力而遲。病主少力,恍惚驚悸,目昏耳聾,身體煩熱,小兒驚風。左為血虛,右為氣虛。

陽促:按之極數而時止,併居寸口,退則生,加則死。病主積聚氣結於內,氣血留滯結促,非惡脈也。

陰結:按之聚之卻還,或來或去,大小不足。病主臟腑積聚,氣結於內,腸胃疼痛,四肢迷悶,結伏臟積結(浮腑積)。

白話文:

[卷之四]

沉脈:脈象沉隱,手指探之似有脈搏,但提起手指則消失無蹤,按壓三關感覺像鬆軟的棉絮,稱為沉脈。主要症狀是氣脹、兩脅及手足時冷。

歌訣說:寸脈沉陷,胸中痰濁。又說:沉脈有力為積滯,無力則為氣脹。

遲脈:脈象遲緩,屬陰寒之象,手指探之,需用力按壓才能隱約感覺到脈搏,稱為遲脈。又說:寸口脈遲,心臟受寒。

數脈:脈象快速,屬陽熱之象,手指探之,三關皆可感覺到脈搏,且提起手指後脈搏仍然很快,像繃緊的弦,稱為數脈。主要症狀是風邪入裡,陽氣上衝,導致狂躁症。又說:緊脈在關前,則頭痛;寸口脈緊,則心下滿悶疼痛。

又說:關脈之前屬陽,關脈之後屬陰。

又說:人迎脈緊盛則傷風(左手關前為人迎脈),氣口脈緊盛則傷食(右手關前為氣口脈)。

又說:男子出現女性的脈象則為不足(病在四肢),女子出現男性的脈象則為過盛(病在內臟)。

又說:男子尺脈常不足,女子尺脈常有餘。

診斷七表脈法歌訣:

浮脈像手指下拈起蔥葉,芤脈像中空但兩旁飽滿,滑脈往來不定,弦脈像手指下彈長竿,緊脈像琴弦繃緊,實脈輕輕按壓感覺飽滿,洪脈按壓時感覺脈搏充盈,這些都是七表腑陽的傳變。

七診脈法:七診脈法是根據三部九候的脈象,氣血失調者生病,三部九候都失調則死亡。

獨大脈:三部脈象都很大,但入少出多,與脈象過盛相似。症狀是皮膚燥熱,呼吸急促,五臟之氣壅塞而同時外洩,難以治療。

獨小脈:三部脈象都細小沉弱。症狀是四肢冰冷,膈肌氣閉塞,腹部、兩脅脹痛刺痛,難以治療。

獨寒脈:三部脈象都沉弱,像鬆軟的棉絮,按壓時幾乎感覺不到脈搏。症狀是陽氣伏藏於內,四肢冰冷,陰氣包藏陽氣,難以治療。

獨熱脈:脈象都洪大快速,只有寸脈略微壅滯。症狀是臟腑及四肢皆有熱象,與其他疾病相似,但只有單獨此症,則有可能治療。

獨遲脈:按壓三部脈象都遲緩。症狀是氣滯於皮膚,導致身體不適。

獨疾脈:寸關脈急數,尺脈微弱。症狀是口乾心煩,鼻塞頭痛,屬於熱邪深入,難以治療。

獨陷脈:脈象隱沒於肌肉骨骼中。症狀是四肢無力,骨骼疼痛,陰陽表裡同時受病,可以治療。

診斷八里脈法

一分鐘四次脈搏稱為遲脈,緩脈輕微而沉緩,像細風吹拂鳳羽般,澀脈像輕刀刮竹皮般,輕輕抬起手指則消失,按壓則可感覺,伏於肉中而骨骼處可感覺,無論按壓或抬起都虛弱,稱為濡脈,像浮萍般靠近手指。八里脈屬於陰脈,是臟腑之脈,其辨別方法需仔細區分。

七表脈的病理

浮脈為中風,芤脈為失血,滑脈為嘔吐及痢疾,弦脈為拘急,緊脈為疼痛,洪脈為熱證,且容易治療。

八里脈的病理

微脈為氣滯,沉脈為寒邪,緩脈為氣結,澀脈為血瘀,遲脈為寒邪,濡脈為氣虛。

九道脈及論證

陽長脈:抬起手指時脈搏超過正常位置,稱為陽長脈。症狀是陽毒內盛,三焦積熱,坐臥不安,渾身燥熱,脛部疼痛,可以發汗治療。

陰短脈:按壓時脈搏不及正常位置,稱為陰短脈。症狀是陰中伏陽,三焦氣壅,四肢畏寒,宿食不消化,可以服用瀉下藥治療。

陰虛脈:按壓時脈搏很大而無力且遲緩。症狀是乏力,心悸,頭昏耳鳴,身體煩熱,小兒驚風。左邊為血虛,右邊為氣虛。

陽促脈:按壓時脈搏極快但時而停止,多見於寸口脈,脈象減弱則好轉,加重則危殆。症狀是氣血鬱結,非惡性脈象。

陰結脈:按壓時脈搏聚而不散,時有時無,大小不一。症狀是臟腑積聚,氣血瘀結,腸胃疼痛,四肢麻木,屬於臟腑積聚(浮腫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