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1.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內科秘錄、傷食之條曰。治法、仲景之療法。其毒在上焦者與瓜蒂散。在下焦者用大承氣湯。予從先師南陽之遺法專用中正湯。若毒深者投草兵丸、備急丸、紫丸之類。先取其快利。然後與以前方。吐下之後。右脅下急結者用柴胡湯為宜。發黃者加茵陳湯。
傷食之後。脾散而消化不良。微微飲食。便覺心下飽悶而無飢餓之感。致出噫氣、吞酸等者。加味平胃散為宜。
中正湯者。半夏、朮、藿香、橘皮、乾薑、厚朴、大黃、黃連、木香、甘草也。加味平胃散。參看胃擴張條。草兵者。巴豆、杏仁、百草霜也。即走馬湯加百草霜也。
〔有持桂里傷食之說〕,傷食之治法。只有吐下二法。其中加以消導。(消化之意)平胃散與枇杷葉湯之類。消導之藥也。行吐下之二道中。從吐之變。變而為下。或行吐而仍不吐時。則行下。但決無從下而變為吐者。若傷食而與下劑。仍屬不下。致煩悶極甚者。用針灸熨法為宜。
熨法有種種。凡腹內鳴。噫氣。或矢氣。瀉下。為始之疾患者。熨法於回春中行姜熨之法。即煎生薑之汁以熨之法也。又日本有蔥熨之法。即蔥之汁以熨之法也。蔥熨姜熨。俱有功效。予因節省麻煩。用滾沸湯熨之。亦收同一效果。此等熨法。不但可用於尋常之傷寒。在霍亂時與以備急丸、走馬湯之類而猶下。
所謂揮霍撩亂之際。行此法亦可以助藥力之速下。
大凡傷食者。已於吐瀉後。發熱。大渴引飲者。宜與平胃散之類。不可用解毒劑中之白虎湯或豬苓湯之類。
(大塚曰。如此情形之下。予等大抵運用小柴胡湯。)
瓜蒂散,鹽湯(凡多食而不消化。心腹堅滿而疼痛者。可與鹽湯。此方之成分。每鹽一合。入水三合。先將藥鍋置於火上。使熱氣通徹。然後將鹽塗於鍋內。乘熱投水煮之。一二沸之後。銳意頓服。以得吐為度。若不吐。則用手指探入喉中。必吐出矣。)
千金方云。此法大有效果。為俗人淺近之法。鄙而不用者。待死之道也。凡逢此病。即刻先用之為宜。凡倉卒之間。難於辨藥之時。頓服極咸之鹽湯一盞。其效較瓜蒂散為捷而甚方便云。
大承氣湯
枳實大黃湯(小承氣湯加檳榔甘草)
桂枝藿香湯(桂枝,藿香,檳榔,木香,縮砂,茱萸,莪朮,甘草)傷食之症輕。無吐下之必要者。以不用此方為宜。
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大棗,生薑)此方為消導之劑。或可加莎草、縮砂、木香、藿香之類。倘水穀停滯可加神麯、麥芽。魚肉傷可加山楂子。面類傷可加杏仁。生冷瓜果傷可加桂枝、乾薑、附子之類。按此方為宋代以後之新方。然凡造詣古聖之方域。與古方柴桂湯為用之廣。
堪稱伯仲。此方之症。食不消化。心下痞塞者用之。又吐下之後。食毒未全盡者亦用之。
白話文:
備考
棗軒的說法是,內科秘錄中關於傷食的治療方法,沿用張仲景的療法。上焦有毒者用瓜蒂散,下焦有毒者用大承氣湯。我師承南陽先師的遺法,常用中正湯。如果毒性深者,則服用草兵丸、備急丸、紫丸等,先使其迅速通利,然後再用前面提到的方劑。吐瀉之後,右脅下疼痛結實者,宜用柴胡湯;發黃者,加用茵陳湯。
傷食之後,脾胃功能失調,消化不良,少量進食就感到心下飽悶,沒有飢餓感,並伴有呃逆、反酸等症狀者,宜用加味平胃散。
中正湯的組成是半夏、白朮、藿香、橘皮、乾薑、厚朴、大黃、黃連、木香、甘草。加味平胃散,詳見胃擴張條。草兵丸的組成是巴豆、杏仁、百草霜,即走馬湯加百草霜。
桂里關於傷食的說法是,傷食的治療方法只有吐下兩種,其中加入消導(即消化)的藥物,如平胃散、枇杷葉湯等。在吐下兩種方法中,可由吐轉為下,或吐而不效則行下,但絕不會由下轉為吐。如果傷食後服用下瀉藥物,仍然不能通便,並且感到極度煩悶者,宜用針灸熨法。
熨法有很多種。凡是腹鳴、呃逆、放屁、腹瀉,為疾病初期者,可參考《回春》中的姜熨法,即用煎好的生薑汁熨患處。日本還有蔥熨法,即用蔥汁熨患處。蔥熨、姜熨都有療效,我為了省事,用滾沸的熱水熨,效果也一樣。這些熨法,不僅適用於一般的傷寒,在霍亂時,即使已經服用備急丸、走馬湯等藥物仍然不通便時,也可以使用,尤其在病情危急時,可以加速藥物的作用。
凡是傷食者,在吐瀉之後,發熱、口渴引飲者,宜用平胃散等藥物,不可使用解毒劑中的白虎湯或豬苓湯等。
(大塚說: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大多數是用小柴胡湯。)
瓜蒂散、鹽湯(凡是多食而不消化,心腹堅滿疼痛者,可以用鹽湯。此方組成:鹽一合,水三合,先將藥鍋置於火上,使熱氣通徹,然後將鹽塗於鍋內,乘熱加入水煮沸一、二次,然後一口氣喝下,以達到催吐為度。如果不吐,則用手指探入喉嚨,必定會吐出來。)
《千金方》說,此法療效很好,是民間簡易的方法,輕視不用者,等於等死。遇到這種病,應立即使用。在緊急情況下,難以辨別藥物時,服用一碗極鹹的鹽湯,其效果比瓜蒂散更快更方便。
大承氣湯
枳實大黃湯(小承氣湯加檳榔、甘草)
桂枝藿香湯(桂枝、藿香、檳榔、木香、縮砂仁、吳茱萸、莪朮、甘草)傷食症狀輕微,無需吐瀉者,不宜使用此方。
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大棗、生薑)此方為消導藥物,可以根據情況加入莎草、縮砂仁、木香、藿香等。如果水穀停滯,可以加入神麴、麥芽;魚肉傷食,可以加入山楂;麵食傷食,可以加入杏仁;生冷瓜果傷食,可以加入桂枝、乾薑、附子等。此方是宋代以後的新方,但其應用之廣泛,與古代的柴桂湯不相上下,堪稱伯仲。此方適用於食積不化,心下痞塞者;也適用於吐瀉之後,食毒未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