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鑑》~ 後篇·病證各論 (3)

回本書目錄

後篇·病證各論 (3)

1. 實驗例

急性症容易治愈。亦可引用症之治驗,下舉之例,曾登載於「古醫道」雜誌,茲再採錄之。

(一)小石川、表町,某氏夫人,年三十一。數年來,在慢性胃加答兒診斷之下,歷訪帝都之病院,荏苒光陰,迄不能根治。千思萬想,思及漢法醫藥。其夫嘗憶牛込區、橫寺町,有淺田氏,因往訪之。人云淺田氏早已物化,其邸亦已化為灰燼。近鄰只有德宗,乃西醫非漢醫也。惟逢阪下有漢醫,但不甚知其技倆。於是伴同夫人叩余寓居。

昭和七年八月十四日初診:全身稍淡黃褐,羸瘦,脈沉,舌根部有淡白之苔,稍乾燥,上腹部陷沒,腹部一體有膨滿之感,壓之訴鈍痛,同時訴噁心,食思殆無,好冷飲,頭重極,大便三日一行,尿量亦少,胃部證明有輕度之振水音,心悸眩暈之症狀無,月經整調,因投與半夏瀉心湯。

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復診:前投與半夏瀉心湯,每日服之,迄今從未有一日之間斷,以上之症狀患全愈,體重增加,一如昔日。

(二)芝區新橋,某男,年四十三歲。頭重,多夢不眠,心悸亢進,感疲勞,脅迫等之神經症狀,於昭和八年二月十四日叩余門求治。診其脈,沉中帶弦,舌為厚之白苔,無食思,胃部有壓重之感,下腹有鈍痛,大便不正,胃中證明有振水音。

此君自訴在京帝國大學真鍋內科診治半年餘,其間有黴毒之疑,曾在槐氏反應器檢查之終,為陰性。目下就山下紅療院之治術,頭痛稍稍輕快,但其效果只見於當日,終不能根治云。

余因與茯苓飲合半夏厚朴湯,服後數日,大便調整,食思稍有,頭部亦見爽快。繼續服至同年七月十二日,以上諸證得完全消散。

白話文:

[實驗案例]

(一) 住在小石川表町的一位先生,他的夫人,三十一歲,多年來被診斷為慢性胃炎,走遍了東京各大醫院,但始終無法根治。在百般思索下,想起了傳統中醫,丈夫記得在牛込區橫寺町有一位淺田醫生,於是前往尋找,卻得知淺田醫生已經去世,連家宅也已焚毀。鄰近只有一位德宗醫生,但他是一位西醫,不是中醫。雖然聽說逢阪下有位中醫,但對其醫術並不太瞭解。最終,他們帶著夫人來到了我的住處。

昭和七年八月十四日初次診治。病人全身略呈淡黃色,皮膚偏褐,身形消瘦,脈象沉,舌根部位有淡白色的舌苔,舌面有些許乾燥。上腹部凹陷,腹部整體感覺膨脹,按壓會感到鈍痛,並伴有噁心,幾乎沒有食慾,偏好冷飲,頭部沉重,大便每三天一次,尿量偏少,胃部可聽到輕微的振水音,無心悸和眩暈的症狀,月經週期正常。我開出了半夏瀉心湯。

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再次診治。她持續服用半夏瀉心湯,從未間斷。所有的症狀已經完全消失,體重恢復到以前的水平。

(二) 在芝區新橋,一位四十三歲的男性,主訴頭部沉重,多夢失眠,心悸加快,感到疲勞和壓力等神經症狀。他在昭和八年二月十四日來找我看病。診察他的脈象,發現脈象沉且帶有弦象,舌苔厚且白色,無食慾,胃部有壓迫感,下腹部有鈍痛,大便不正常,胃中有振水音。

他自述在東京帝國大學真鍋內科診治了半年多,期間懷疑有梅毒,但在槐氏反應器檢查結果為陰性。目前在山下紅療院接受治療,頭痛稍微減輕,但效果只限於當天,始終無法根治。

我開出茯苓飲合半夏厚朴湯。服用幾天後,他的大便恢復正常,食慾稍有改善,頭部也感到清爽。他持續服藥至同年七月十二日,所有症狀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