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塜敬節

《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回本書目錄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1. 備考

〔有持桂里之說〕,中風古來殊無明辨。始於素問病源。千金、外臺諸書。其大意不過內虛風侵之意。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諸輩之論出。與昔人不同。其見識超絕千古。依鄙見考之。中風為內因之病。無外來之邪。實如三子之論。但病發有由癇而來者。由疝變者。或由於瘀血結毒(結毒分陳久黴毒第三期黴毒)而來者。

其原因雖不一。要之皆起於血氣衰敗也。

參連湯,卒中風。患心胸。脈浮大數動者。先與此方。亦用瀉心湯。

瀉心湯,此方能救急。治緩亦能。誠良劑也。

附子瀉心湯,瀉心湯之症。為但不欲食其甚時不欲食。進飯藥即欲睡。或手微冷等症亦同此方。

風引湯,參照「症候之治方」第十一章。

古今錄驗續命湯,此病無盛熱。但脈之浮者。先取表亦宜。故如續命湯等。不可全廢。如脈不浮。熱不盛者。猶可用此湯。

大柴胡湯,中風腹滿拘攣者。與此湯。口眼喎斜。身體不遂而緩。言語蹇澀者。此乃古方之妙用也。

烏頭湯,從疝而變中風。手足踡攣。或半身不遂。當用此方。烏頭湯與續命湯同為發劑。續命湯治脈之浮大者。烏頭湯治脈之弦緊者。此為吾門百試百效之法。又按此方亦治踡攣。續命湯治拘急不得轉側。桂枝附子湯治四肢微急。即緩與急少有相差。率皆此類之症云。

真武湯,此方治手足之振搖。或喎僻(口眼喎斜)不遂。其脈沉者。

黃耆桂枝五物湯,血痹者。血凝不流也。此種之痹。乃痹中頑麻之謂。此方主治之。

大承氣湯,食厥中有從宿食。卒中風之症者。此中風之萌起。發於飲食滯留也。故用吐下之藥後。大多遍體現枯。或言語蹇澀。但其發時。與尋常之中風異。胸滿而痛。呈苦悶狀者。亟與大承氣湯攻之。急要時用備急丸走馬湯。

〔療治茶談〕,四十歲以上之人別無病象。發洪大之脈者。大多為中風之萌象。速宜灸治服藥。蓋此其前兆也。

〔叢桂亭醫事小言〕,俄然眩暈而倒。脈浮弦。面赤色。手足帶麻痹。言舌少澀。全為中風。但自眩暈發者。用白虎加人參湯或參連白虎湯。眩暈非用白虎湯不為功。三黃湯(瀉心湯)苓桂朮甘湯。亦可適宜用之。但非如白虎湯之有意外之驗也。

〔芳翁醫談〕,偏枯(半身不遂)中風言語蹇澀者。當與麥門冬湯加石膏。此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師家之常法也。大凡治偏枯中風。一閒齋翁用石膏。

〔類聚方廣義〕,中風。卒倒。人事不省。身熱。牙關緊急。脈洪大者。或鼾而大息。頻頻欠伸者。及醒起後半身不遂。言語不能者。或口喎斜。言語蹇澀。流涎。泣笑不常者。或神思恍惚者。多用瀉心湯。

就食時之老人。卒然暈倒。人事不省者。此際可認其心下滿與四肢厥冷。面無血色。額上流冷汗。脈伏如絕。其狀如中風者。名曰食鬱食厥。用附子瀉心湯為宜。

白話文:

[備考] 中醫古代文獻提到的“持有桂裏之說”,關於中風的明確解析,自古以來就很少見。這種病症的論述最早出現在《素問》中的病源描述,隨後在《千金》和《外臺》等醫書中有所記載。其主要觀點認爲中風是由於體內虛弱,遭受風邪入侵所致。然而,到了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等人,他們的論點與古人不同,見解超脫,千古獨步。經過個人考證,我認爲中風是一種內因性疾病,並無外來邪氣侵襲,這一點與上述三位醫家的觀點相符。然而,中風的發作可能由癲癇引起,也可能由疝氣變化,或是由於瘀血結毒(結毒分爲陳舊黴毒和第三期黴毒)引發。

雖然中風的病因多樣,但究其根本,都是源於氣血衰敗。

參連湯,適用於突發中風,伴有心胸不適,脈象浮大數動的患者,可以先使用此方。也可以採用瀉心湯。

瀉心湯,此方既能急救,也能治療慢性病,確實是個良方。

附子瀉心湯,瀉心湯的適用症狀是患者食慾不振,尤其在病情嚴重時完全不想進食,進食後就會想睡覺,或者手部稍微冰冷等症狀,此時同樣適用此方。

風引湯,參考“症候之治方”第十一章。

古今錄驗續命湯,如果患者沒有高熱症狀,但脈象浮,可以先進行表證治療。因此像續命湯這類藥方,不可完全捨棄。如果脈象不浮,熱度不高,仍然可以使用此湯。

大柴胡湯,對於中風後腹部脹滿,身體抽搐的患者,可以給予此湯。口眼歪斜,身體運動不協調,言語不清的患者,這是古方的妙用。

烏頭湯,從疝氣演變至中風,手足蜷縮或半身不遂,應使用此方。烏頭湯和續命湯同爲發汗劑,續命湯適用於脈象浮大的患者,烏頭湯適用於脈象弦緊的患者。這是我在臨牀實踐中屢試不爽的方法。此外,此方也用於治療肌肉痙攣,續命湯用於治療身體僵硬無法翻身,桂枝附子湯用於緩解四肢輕微緊張。即,緩解與緊張之間的差異很小,通常都是這一類症狀。

真武湯,此方用於治療手腳顫抖,或口眼歪斜(口眼歪斜),脈象沉的患者。

黃芪桂枝五物湯,血痹是指血液凝固,流動不暢。這種類型的痹症,指的是頑固性麻木。此方是主治藥物。

大承氣湯,對於食物積滯引起的突發中風症狀,此中風起源於飲食滯留。因此,在使用催吐或瀉下藥物後,大多數患者會出現全身乾癟,或言語不清的症狀。但是,發病時與普通中風有所不同,胸悶且疼痛,呈現痛苦狀態的患者,應立即給予大承氣湯進行治療。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使用備急丸或走馬湯。

[療治茶談],對於40歲以上的人,如果沒有其他疾病跡象,卻出現脈象洪大的情況,大多是中風的早期徵兆。應迅速進行鍼灸治療並服用藥物,因爲這是中風的前兆。

[叢桂亭醫事小言],突然頭暈倒地,脈象浮弦,面色潮紅,手足輕微麻痹,言語略顯遲鈍,這些都是中風的特徵。但如果頭暈是自發性的,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或參連白虎湯。除非使用白虎湯,否則頭暈難以緩解。三黃湯(瀉心湯)、苓桂術甘湯也可以根據情況適當使用,但它們的效果不如白虎湯那樣顯著。

[芳翁醫談],對於半身不遂(偏癱)中風,言語不清的患者,應給予麥門冬湯加石膏。這是治療大逆上氣、咽喉不利的傳統療法。通常,治療半身不遂中風,閒齋翁會使用石膏。

[類聚方廣義],中風患者突然倒地,失去意識,身體發熱,牙關緊閉,脈象洪大,或打鼾呼吸急促,頻繁打哈欠,醒來後半身不遂,言語不能,口眼歪斜,言語不清,流口水,情緒不穩定,或精神恍惚,多使用瀉心湯。

在進餐時,老年人突然暈倒,失去意識,此時可以觀察到心下滿和四肢厥冷,面色蒼白,額頭冷汗,脈象隱匿似絕,這種情況看似中風,名爲食鬱食厥。使用附子瀉心湯較爲適宜。

[橘窗書影],我曾經說過,真正的中風病例都屬於金匱要略中的熱癱癇。對於重症患者,可以使用風引湯、柴胡龍骨牡蠣湯(去掉鉛丹,加入鉤藤、芍藥、甘草、羚羊角)。輕症患者可以使用四逆散(加入棕櫚葉、紅花、白殭蠶)以及抑肝散(加入芍藥、黃連、羚羊角)。如果不徹底治療,則療效有限。對於屬於大小續命湯、術附(指桂枝加術附、葛根加術附等)症狀的患者,即使能存活下來,也難免成爲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