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1. 備考
〔傷寒六書〕,諸虛寒乘。鬱冒不仁,(不仁之仁即無中心之貌。轉麻痹之意也。),血氣虛弱。不能周流一身者。是正氣中伏邪氣。故肢體頑麻不仁。厥如死屍也。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大塚曰。厥者不仁之甚也。今謂知覺消失也。
〔本間棗軒之說〕,麻痹之一症。屬於中風。癇證之微漸。而不備中風癇證之正證。難定為中風。亦不能認為癇症也。又有似痛風處。古人則別立其病門。金匱要略中之中風歷節篇中。痹亦列入。但臂不遂者入痹也。其病情為偏臂或兩側麻痹萎弱羸瘦。血色無紅活。或痛不能舉或不能伸屈。
非中風。非痛風。無惡寒發熱之證。飲食如常。因循而永不愈。或發於腳。大多其始為兩腳或一腳之指痹。漸漸由膝而上。或萎弱。或掣痛。瘦而細。血氣凝滯變色。步行困難。而致殘廢。其病臂者。先用桂朮附湯、桂枝加苓朮附湯、葛根加朮附湯、及桂枝芍藥知母湯。無效時。
再用大防風湯、獨活寄生湯等。腳之治法治用以上諸方。又可隨證用六物附子湯、腎氣丸之類。(下略)
大防風湯者。地黃、芍藥、當歸、川芎、黃耆、白朮、附子、人參、獨活、牛膝、杜仲、甘草也。六物附子湯者。苓桂朮甘湯加防己附子也。獨活寄生湯者。獨活、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川芎、乾地黃、人參、甘草、當歸、芍藥也。
白話文:
【備考】
根據《傷寒六書》記載,各種虛弱與寒氣相乘,導致鬱冒不仁的現象。這裏所說的“不仁”並非仁慈的意思,而是指身體失去知覺,像麻痹一樣。當氣血虛弱,無法正常循環全身時,這表示正氣被邪氣所壓制。因此,肢體會出現頑固麻木的症狀,彷彿死屍一般。治療時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大冢解釋,所謂“厥”,就是極其嚴重的“不仁”,現在通常指喪失知覺的情況。
依據本間棗軒的說法,麻痹症狀屬於中風的一種,是癲癇的輕微前兆。但它不具備中風和癲癇的主要特徵,所以難以明確歸類爲中風或癲癇。此外,它與痛風有相似之處。古人在《金匱要略》的中風歷節篇中,將痹症也列了進去。不過,如果病症只出現在手臂,就歸爲痹症。患者可能出現一側或雙側手臂麻痹、萎縮、消瘦,皮膚顏色暗淡無光,或者疼痛到無法舉起或伸屈。
這種病症既不是中風,也不是痛風,沒有惡寒發熱的症狀,飲食也正常。病情會持續惡化,永遠無法痊癒。有時病症始於腳部,最開始可能是腳趾麻痹,然後漸漸向上蔓延至膝蓋,出現萎縮或抽痛,身體變瘦且細小,血液流動受阻,皮膚顏色改變,行走困難,最終導致殘廢。對於手臂的病症,起初可以使用桂術附湯、桂枝加苓術附湯、葛根加術附湯,以及桂枝芍藥知母湯。如果無效,
再嘗試大防風湯、獨活寄生湯等。腳部的治療方法也大致相同,可以根據病情選擇六物附子湯、腎氣丸等藥物。
其中,大防風湯包括地黃、芍藥、當歸、川芎、黃芪、白朮、附子、人參、獨活、牛膝、杜仲、甘草。六物附子湯是在苓桂術甘湯的基礎上添加防己和附子。獨活寄生湯則包含獨活、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川芎、乾地黃、人參、甘草、當歸、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