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1.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消渴古人單稱消。金匱要略始有消渴云云。傷寒之消渴乃謂一時煩渴。無真正之消渴。(中略)仲景氏之書中。凡婦人二字標出於書首者。其中僅限婦人之病。無男子之病。以此考之。則消渴亦限於男子之病也。於婦人者甚稀。檢閱藥室雜說中。消渴之治驗者數十人。
盡男子也。療治婦女之消渴者。僅二三人而已。(中略)治法依前述論。統為不治之症。但輕症者能節飲食。不怠服藥。百人之中亦可救其二三焉。初發者用白虎加人參湯。多房失精及疝家等。常患腰痛。或下焦虛冷。少腹拘急。發消渴者。八味地黃丸。(腎氣丸)有奇驗。
津液涸竭。氣血耗散者。選用竹葉石膏湯。麥門冬飲子、天女散等。飽食後腹脹滿者。用五味平胃散。便秘腹脹者。用調胃承氣湯、麻子仁丸、蘆薈丸。施用蜜煎導。灌腸法亦宜。常服牛酪。飲葛根粉、葛根水等。亦為止渴之一手段也。
麥門冬飲子者。麥門冬、人參、知母、生地黃、茯神、五味子、瓜蔞根、葛根、甘草。竹葉也。天女散者、天花粉、地黃、葛根、麥門冬、甘草、五味子、粳米也。
〔有持桂里之說〕,字書云。痟即消渴病。蓋痟從消字而出。消者飲煩渴。恰如旱天灌水日下曝冰之消也。消渴二字相連。為良好之病名。此病古分紀於肺、胃、腎、三部。呼之為三焦渴。大抵湯水多而食少。大便如常者。上焦渴也。多飲湯水又常多食。小便赤黃色者。中焦渴也。
渴而好湯。小便如濁物之膏者。下焦渴也。此病前哲或謂系胃熱之症。或謂積久飲酒所致。各持一說。鄙意觀之。酒食色欲皆足患此也。
消渴久不愈則成雀目,(夜盲症),或脊發癰。
白虎加人參湯,此治所謂上焦渴之上消方者也。友人青圃患消渴。舌白苔而燥。脈緩。用此方得奇驗。
謂胃承氣湯,消穀善飢。大便鞕。所謂中消之症。此方治之。(大塚曰。抵當湯治消渴亦有效。)
腎氣丸,此方為下消之治劑。下消精髓枯竭之故。引水自救也。吾師云。消渴之證脈似陽而實陰。故用腎氣丸。余初聞之茫然。歷多年乃神悟。吾師之所謂陰陽。即仲景之所論浮沉者也。又脈書所言。微細如蛛絲非陰脈也。此事非可面提口授。惟學者留意研究自能知之。(大塚曰。八味丸證之患者。其最高血壓。在生理以下者為多。足資參考。)
外臺中療消渴口苦舌乾者之方,(麥門冬,茅根,烏梅,栝蔞,小麥,竹茹)
生津湯(麥門冬,黃耆,栝蔞根,甘草,人參,黃連,牡蠣,地黃,知母)
前方用於輕症。後者用於苦消渴嘈雜者為宜。
錢氏白朮散(人參,白朮,茯苓,藿香,木香,甘草,葛根)
繅絲湯(煮蠶繭之湯。)
蝸牛散(燒存性。服用其末。)
白話文:
【備考】
根據本間棗軒的說法,消渴在古代只簡稱爲消,直到《金匱要略》纔開始出現消渴這一說法。傷寒論中的消渴是指一時性的煩渴,並非真正的消渴病。在張仲景的著作中,但凡婦人二字放在書首的章節,內容僅限於描述婦女的疾病,不涉及男性疾病。由此可以推斷,消渴病主要發生在男性身上,女性患病的情況較少見。在藥室雜說中,治療消渴的案例數十個,全部是男性患者。至於治療女性患者的消渴病,僅有兩三個例子。
治療方法遵循前述理論,總體而言,消渴被視爲無法治癒的疾病。但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如果能夠控制飲食並持續服藥,在一百個人中可能有兩三個得以救治。初發病時,使用白虎加人參湯;對於房事過度導致精氣虧損和疝氣患者,常伴有腰痛症狀,或是下焦虛冷、小腹緊縮,引發消渴的,可以使用八味地黃丸(腎氣丸),效果顯著。
對於津液枯竭、氣血耗散的患者,可以選擇竹葉石膏湯、麥門冬飲子、天女散等藥物。飯後腹部脹滿的,使用五味平胃散。便祕且腹部脹滿的,採用調胃承氣湯、麻子仁丸、蘆薈丸,同時可以使用蜂蜜煎導和灌腸法。經常服用牛乳、葛根粉、葛根水等,也是緩解口渴的有效方法之一。
麥門冬飲子的成分包括麥門冬、人參、知母、生地黃、茯神、五味子、瓜蔞根、葛根、甘草以及竹葉。天女散的成分則是天花粉、地黃、葛根、麥門冬、甘草、五味子和粳米。
根據有持桂裏的說法,字典中記載痟即是消渴病,痟字由消字衍生而來。消渴二字相連,作爲病名非常貼切。古代將此病分爲肺、胃、腎三個部分,統稱爲三焦渴。大體上,如果飲水量大而進食量少,排便正常,則爲上焦渴。若飲水量和進食量都很大,小便呈赤黃色,則爲中焦渴。
口渴並偏好飲水,小便如膏狀混濁物的,是下焦渴。前人認爲此病可能是由於胃熱或長期飲酒所致,但各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來,飲酒、飲食、色慾過盛都會導致這種疾病。
消渴病長期未愈會發展爲夜盲症,或引起脊背生癰。白虎加人參湯是治療上焦渴,即所謂的上消的處方。我的朋友青圃患有消渴病,舌頭表面有一層白苔,乾燥,脈象緩和,使用這個方子得到了顯著的效果。
胃承氣湯適用於消谷善飢、大便乾硬的所謂中消病症。大塚先生指出,抵當湯也能有效治療消渴病。
腎氣丸用於治療下消,因下消會導致精髓枯竭,人體試圖通過大量飲水來自救。我的老師曾說,消渴病的脈象看似陽實則陰,因此選用腎氣丸。起初我對這番話感到困惑,多年後纔有所領悟。老師所指的陰陽,就是張仲景所論述的浮沉現象。另外,脈象書中提到的微細如蛛絲的脈象並非陰脈,這需要學者們自己去深入研究才能理解。
《外臺祕要》中有一方劑,用於治療消渴病人口苦舌乾的症狀,成分包括麥門冬、茅根、烏梅、栝蔞、小麥和竹茹。
生津湯的成分有麥門冬、黃芪、栝蔞根、甘草、人參、黃連、牡蠣、地黃和知母。
前者適用於輕症,後者適合苦於消渴嘈雜症狀的患者。
錢氏白朮散的成分包括人參、白朮、茯苓、藿香、木香、甘草和葛根。
繰絲湯是以蠶繭熬煮而成的湯汁。
蝸牛散是將蝸牛燒製後研磨成末服用。
鉛用散、栝蔞藿香丸、益元湯(石膏、黃柏、地黃、栝蔞根、地骨皮)等方劑也被提及。
《外臺祕要》中治療消渴病的方劑,除了栝蔞藿麥丸以外的七個方劑,都是後世的方劑,因爲使用起來可能存在危險,所以沒有收錄。消渴病通常相當於現在的糖尿病、尿崩症,以及其他表現爲口渴、多尿的疾病,這些疾病都被歸類在消渴病名之下。這些藥物具有止渴的功效,對糖尿病也有一定療效。
《活人事證方》中提到,神功散(與芍藥甘草湯相同)對於治療消渴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