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良方》~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癥瘕辨論並方

凡有癥瘕一症,其因不一,惟婦人有之,而孀婦閨女則更多。或由經期瘀血流滯,或由產後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食,氣弱而不行,或受日月之精華,或襲衣衫之濕熱。總因血動之時,余血未淨,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成。

其隨月分而大,有形有物,內動如受孕一般者,謂之症腹。不隨月分而大,空脹無物,外象亦如受孕一般者謂之瘕。醫者不知其症,不察其脈,往往誤視為胎,不惟汙人名節,且殺人如掌上矣。予曾屢試屢驗,敢為孀婦閨女雪其冤,且古人各醫書亦備此症,余乃述古,而非捏造也。

白話文:

凡是患有癥瘕這種病症的人,其病因並非單一,但多見於婦女,而寡婦和未婚女子則更為常見。病因可能是:

  • **經期瘀血滯留:**月經期間,血液瘀積不暢。
  • **產後內傷生冷:**產後身體虛弱,受寒涼侵襲。
  • **外受風寒:**受到風寒的侵襲。
  • **恚怒傷肝:**怒氣傷肝,氣逆血瘀。
  • **憂思傷脾:**憂思過度,脾氣虛弱,導致血滯。
  • **積勞積食:**勞累過度,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氣血運行不暢。
  • **受日月之精華:**受日月精華的影響。
  • **襲衣衫之濕熱:**衣衫濕熱,導致體內濕熱。

總之,這些病症都是因為血液運行不暢,瘀血積聚而形成的。當血液運行受阻,瘀血逐漸積聚,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癥瘕。

癥瘕根據其大小變化和表現形式可分為兩種:

  • **症腹:**隨月經周期變化而增大,有形體和物質,內部活動如同懷孕一般。
  • **瘕:**不隨月經周期變化而增大,空虛腫脹,無實質性東西,外表看起來也像懷孕一樣。

有些醫生缺乏經驗,不了解癥瘕的病因,也不細察脈象,往往誤將其當作懷孕,不僅損害婦女的聲譽,更可能延誤治療,危及生命。我曾多次親身治療此病,並且見證了治療效果,因此敢為寡婦和未婚女子伸冤,而且古人醫書也都有記載這種病症,我所說的是古書上的內容,並非虛構。

血瘀作痛,或成形不散,在臍腹之下,若暫見停蓄,而根盤未固者,只宜五物煎,或決津煎,加減主之,則血無不去,痛無不止,足稱神劑。

婦人形氣病氣俱實,或腹脹,或痛甚,而新有所逆,但欲行滯止痛者,宜通瘀煎、失笑散、玄胡當歸散、加減四物湯之類。疏之導之,氣通滯去,痛必自愈。若稍久且堅,而欲消之磨之,宜三稜煎、萬病丸之類主之。

白話文:

血瘀導致疼痛,有時會形成血塊無法散去,位於臍腹下方。如果暫時停留在某處,但根基尚未穩固,則應該服用五物煎或決津煎,適當加減藥物,這樣血瘀就會消散,疼痛就會停止,確實是神藥。

婦女如果氣血都實,或是腹部脹痛,或是新近出現逆氣,想要行氣化瘀止痛,就應該服用通瘀煎、失笑散、玄胡當歸散、加減四物湯等藥物。通過疏通導引,氣血暢通,瘀滯去除,疼痛自然會痊癒。如果疼痛時間較長且頑固,想要消散磨滅,則應該服用三稜煎、萬病丸等藥物。

形氣強壯,而瘀血不行,或大病結閉,或腹脹痛甚,有非下不可者,宜良方桃仁承氣湯下之最捷。或用奪命丹、桃仁煎、穿山甲散、赤金豆之類皆可。然下須詳慎,非有大實不得已之症,不宜妄用。

辨證之法,當察陰陽上下,病之久新,及邪正強弱之勢,其有停瘀雖甚,而元氣困弱者,不可攻。脾腎虛寒,大便泄瀉或不實者,宜胃關煎、理陰煎。病久而弱,積難搖動者不可攻。凡此之類,皆當專固根本,以俟其漸磨漸愈,乃為良策。如鬱結傷脾者,宜用歸脾湯、逍遙飲、壽脾煎。

白話文:

如果身體強壯,但瘀血積聚無法排出,或者經歷過大病導致氣血凝滯,或者腹部脹痛難忍,必須要瀉下排毒,那麼使用桃仁承氣湯是最有效的方法。也可以選擇奪命丹、桃仁煎、穿山甲散、赤金豆等藥物。但是瀉下需要謹慎,除非有明顯的實證且不得已,否則不應該輕易使用。

判斷病情時,要仔細觀察陰陽氣血的盛衰,病情的久新程度,以及邪氣和正氣的強弱。如果瘀血積聚嚴重,但元氣虛弱,則不可使用攻邪藥物。脾腎虛寒、大便稀溏或不實者,宜用胃關煎、理陰煎。對於病情久拖而體虛,積滯難以消散者,也不可使用攻邪藥物。這些情況都需要先調理根本,慢慢改善,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例如鬱結傷脾者,宜用歸脾湯、逍遙飲、壽脾煎。

脾胃虛寒者,宜溫胃飲、養中煎、六君子湯。肝腎虛寒者,宜大營煎、暖肝煎、理陰煎,或良方交加散亦可。病久脾腎氣滯,而小腹痛脹者,宜八味地黃丸。肝火不清,血熱而滯者,宜加味逍遙散。以上諸症,凡虛中帶滯者,不妨於前藥中,各加行氣導滯之品,此在用者之圖治也。

白話文:

脾胃虛寒的人,適合服用溫胃飲、養中煎、六君子湯等藥方。肝腎虛寒的人,則適合服用大營煎、暖肝煎、理陰煎,或者良方交加散。

如果病症久治不愈,導致脾腎氣滯,出現小腹疼痛脹滿的症狀,建議服用八味地黃丸。如果肝火旺盛,血熱瘀滯,則適合服用加味逍遙散。

以上這些症狀,如果患者本身虛弱,並且伴有氣滯的情況,可以在原方藥物中添加一些行氣導滯的藥材,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這就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

婦人久蠒宿痞,脾腎必虧,邪正相搏,牢固不動,氣聯子臟則不孕;氣聯衝任,則月水不通;內治之法,宜如前。外以阿魏膏貼之,仍用熨痞方,或用琥珀膏亦可。然必須切慎七情及六淫,飲食起居而不時隨症調理,庶乎可愈。

食症

凡飲食留聚而為症痞者,或以風寒,或以忿怒,氣逆,或以勞倦飢餒,而飲食疊進,不能消化,則積而成症矣。然胃氣強者,必不致留聚飲食,而飲食之不能化者,必由脾氣腎氣兼弱而然,所以治此者,宜酌虛實而為攻補,庶乎得效也,諸治法詳積聚門,宜參用。

白話文:

如果婦女長期患有腹部腫塊,脾臟和腎臟必然虛弱,邪氣與正氣相互搏鬥,導致腫塊牢固不動。如果氣機與子宮相連,就會導致不孕;如果氣機與衝脈和任脈相連,就會導致月經不通。內治方法應如前所述。外用阿魏膏貼敷患處,同時配合熨痞方,或用琥珀膏亦可。但必須十分注意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和六淫(風寒暑濕燥寒),飲食起居也要依照季節變化和病症進行調理,這樣才能夠痊癒。

食症

凡飲食留聚而為症痞者,或以風寒,或以忿怒,氣逆,或以勞倦飢餒,而飲食疊進,不能消化,則積而成症矣。然胃氣強者,必不致留聚飲食,而飲食之不能化者,必由脾氣腎氣兼弱而然,所以治此者,宜酌虛實而為攻補,庶乎得效也,諸治法詳積聚門,宜參用。

凡是因飲食停滯而導致腹部腫塊者,可能是由於風寒侵襲,也可能是由於生氣、氣逆,或由於勞累飢餓,卻又大量進食,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而積聚成病。然而,胃氣強壯的人,必然不會出現食物停滯的情況,而飲食無法消化,一定是因為脾氣和腎氣虛弱造成的。因此,治療這種情況,應當根據虛實情況,採用攻補方法,才能奏效。詳細的治療方法,請參考積聚門,可以參考運用。

立齋曰:前證若形氣虛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而佐以消導。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為主,而佐以補脾胃。若氣壅血滯而不行,宜用烏藥散,散而行之。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宜用四君芎歸,補而行之。若肝腎血燥而不行者,宜用歸脾湯,解而行之。若肝腎血燥而不行者,宜用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

大抵食積痞積塊之症,皆以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俱當養正辟邪,而積自除矣。雖曰堅者削之,實者除之,若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若病久虛乏者,不宜輕用。

氣瘕

白話文:

如果患者身體虛弱,應該先調養脾胃,並輔以消導藥物。如果患者身體強壯,則應該先疏導,再輔以補脾胃藥物。若氣血瘀滯不通,應服用烏藥散來疏散氣血。若脾氣虛弱導致氣血不通,則應服用四君芎歸湯來補氣活血。若肝腎陰虛導致氣血不通,則應服用歸脾湯來滋潤血脈。若肝腎陰虛導致氣血不通,則應服用加味逍遙散來清熱解鬱。

總之,對於食積痞積塊等症狀,關鍵在於邪氣盛則實,真氣虛則虛,應以養正辟邪為原則,積自會消散。雖然說堅者削之,實者除之,但如果胃氣未虛,可以適度使用藥物,但如果病久虛乏,就不宜輕易使用藥物。

瘕者,假也。所謂假者,謂其形雖若症,而原無窠,非若症痞之堅頑,有形者也。蓋有形者,或因血積,或因食積,有定形所不可移易者也。無形者,病在氣分,氣逆則甚,氣散則緩,聚散無根者也。惟其無根,故能大能小,或左或右,或近脅肋而如臂如指,則謂之痃癖。或下臍腹,而為脹為急,則謂之疝瘕。

難經曰:病有積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陰沉而伏聚者,陽氣也,陽浮而動。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然則症由於積,積在陰分而有淵藪,故攻之非易,瘕由於聚,聚在陽分而猶烏合,故散之非難。此癥瘕之辨有如此,惟散之之法,最有因通因塞之妙用,而人多莫知之也,總須細按其脈象之虛實。

白話文:

瘕是一種假象,所謂假象,是指它雖然看起來像病症,但實際上沒有固定的位置,不像症或痞那樣堅硬頑固,有形體。有形體的病症,可能是因為血積或食積,它們有固定的形狀,無法移動。而無形體的病症,病在氣分,氣逆則病情加重,氣散則病情緩解,它們像氣一樣聚散無根。正因為它們沒有根基,所以能大能小,位置也可能在左或右,或靠近脅肋像手臂或手指一樣,稱為痃癖;或在下腹部,造成腹脹或疼痛,稱為疝瘕。

《難經》中說:病有積聚,如何區分?積者,是陰氣,陰氣沉積而聚集;聚者,是陽氣,陽氣浮動而活躍。所以,積是五臟的病變,聚是六腑的病變。因此,症是由於積造成的,積在陰分,有固定位置,難以攻治;瘕是由於聚造成的,聚在陽分,就像一群烏合之眾,容易散開。這就是症和瘕的區別。治療它們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通因通塞,但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奧妙。總之,要仔細觀察患者脈象的虛實。

凡病在氣分,而無停蓄形積者,皆不可下。蓋凡用下者,可除有形,而不可以陰無形,若氣因形滯者,去其積則氣亦順,自無不可,若全在無形,氣分即下,亦不去,而適足以敗正氣也,切宜識之。散氣之法,正在行氣,蓋氣形則散也。但行氣之法,大有權宜,如氣實則壅滯,宜破而行之;氣閉而留蓄,宜利而行之;氣熱則乾涸,宜寒而行之;氣寒則凝結,宜溫而行之;此散氣治瘕之大法也。然瘕聚之證,使果氣強力健,則流行不息,又何瘕聚之有,惟正氣不行,而後邪氣得聚。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凡為此病,必氣虛者多,虛不知補,則正氣不行,正氣不行,則邪氣不散,安望其有瘳乎。但實者有據,故顯而易見,虛每以實,故隱而難知,此所以當辨其真也。破氣行氣之劑,凡氣實氣壅之甚,而為脹為痛者,宜排氣飲、木香順氣散、木香調氣散、四磨湯,諸七氣湯之類主之。若血中之氣滯,而為瘀為痛者,宜失笑散、通瘀煎、調經飲,甚者良方奪命丹。

白話文:

散氣的方法,關鍵在於使氣運行,因為氣通則散。但是行氣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有所不同。比如氣實導致氣機壅塞,就要用破氣的方法使之流通;氣閉導致氣機停滯,就要用利氣的方法使之通暢;氣熱導致氣機乾涸,就要用寒涼的方法使之通暢;氣寒導致氣機凝結,就要用溫暖的方法使之通暢。這就是散氣治療瘕聚的根本方法。

但是瘕聚的病症,如果氣機強健有力,就會不斷地運行,哪會有瘕聚呢?只有正氣運行不暢,才會讓邪氣積聚。

古書上說:邪氣之所以聚集,必定是因為氣虛。所以得了這種病的人,大多是氣虛。氣虛而不懂得補益,正氣就不能運行,正氣運行不暢,邪氣就不能散去,怎麼能期望病能好呢?

但是實證有根據,所以顯而易見,虛證往往表現為實證,所以隱藏難以辨別,這就是我們必須辨別真偽的原因。

破氣行氣的藥方,凡是氣實氣壅嚴重,並且伴有脹滿疼痛的,可以使用排氣飲、木香順氣散、木香調氣散、四磨湯以及七氣湯等類型的藥物來治療。

如果是血液中的氣機停滯,導致瘀血疼痛的,可以使用失笑散、通瘀煎、調經飲等藥物來治療,嚴重者可以使用奪命丹。

疝瘕氣聚者荔香散,甚者天台烏藥散。氣結膀胱,小水不利者,小分清散、四苓散、五苓散。氣結大腸,干秘不行者,搜風順氣丸、麻仁丸。水虧血虛而秘滯者,濟川煎。肝氣逆而為聚者,解肝煎。兼火者,化肝煎。氣聚兼熱,久郁不行者,抽薪飲、大分清飲。寒滯不行,氣結脹聚者,抑扶煎、和胃飲、丁香茯苓湯。

白話文:

疝氣和瘕積聚,是因為氣體聚集,可以用荔香散治療,情況嚴重者可以用天台烏藥散。氣結膀胱導致小便不利,可以用分清散、四苓散、五苓散。氣結大腸造成便秘,可以用搜風順氣丸、麻仁丸。如果體內水分虧損,血虛導致便秘,可以用濟川煎。肝氣逆而導致氣聚,可以用解肝煎,如果伴隨有熱症,可以用化肝煎。氣聚伴隨有熱症,久久不通,可以用抽薪飲、大分清飲。寒氣阻滯導致氣結脹聚,可以用抑扶煎、和胃飲、丁香茯苓湯。

三焦壅滯,氣道不清,而中滿腫脹者,廓清飲。痰飲水氣,停蓄胸脅,而為吞酸嘔逆者,苓朮二陳煎、六安煎、和胃飲、括痰丸之類主之。以上諸法,惟氣實瘕聚者宜之,凡元氣不足者,皆不可用。

補氣以行氣之劑,如聖愈湯、參歸湯、七福飲,皆能調心氣之虛滯。五味異功散、參朮湯,能理心脾之氣虛不行。獨參湯、參附湯,能助肺,以行五臟之治節。若脾胃氣虛而滯者,惟六君子湯、歸脾湯,為宜。脾胃虛寒而滯者,必溫胃飲、理中湯、五君子煎最佳。若虛在脾腎,陰分氣有不行,而或為痰飲,或為脹滿,或為嘔吐,腹痛等症,非理陰煎不可。若虛在血中之氣,而為滯為痛,微則四物湯,甚則五物煎、決津煎、大營煎方可。

白話文:

如果三焦阻塞,氣道不通暢,導致腹部飽滿腫脹,可以使用廓清飲來治療。如果痰飲和水氣停滯在胸脅,引起吞酸嘔吐,可以使用苓朮二陳煎、六安煎、和胃飲、括痰丸等方劑來治療。以上這些方法只適合氣機充盈、痰飲凝聚的情況,如果元氣不足,則不適用。

補氣以行氣之劑,如聖愈湯、參歸湯、七福飲,皆能調心氣之虛滯。五味異功散、參朮湯,能理心脾之氣虛不行。獨參湯、參附湯,能助肺,以行五臟之治節。若脾胃氣虛而滯者,惟六君子湯、歸脾湯,為宜。脾胃虛寒而滯者,必溫胃飲、理中湯、五君子煎最佳。若虛在脾腎,陰分氣有不行,而或為痰飲,或為脹滿,或為嘔吐,腹痛等症,非理陰煎不可。若虛在血中之氣,而為滯為痛,微則四物湯,甚則五物煎、決津煎、大營煎方可。

補益氣血以促進氣機運行的方法,如聖愈湯、參歸湯、七福飲,都可以調理心氣虛弱、氣機停滯的情況。五味異功散、參朮湯,可以調理心脾氣虛,使氣機運行順暢。獨參湯、參附湯,可以補益肺氣,促進五臟氣機運行。

如果脾胃氣虛、氣機停滯,適合使用六君子湯和歸脾湯。如果脾胃虛寒、氣機停滯,溫胃飲、理中湯、五君子煎是最佳選擇。

如果脾腎虛弱,陰氣不足,氣機運行不暢,導致痰飲、脹滿、嘔吐、腹痛等症狀,必須使用理陰煎來治療。如果血虛導致氣機停滯、疼痛,輕微的情況可以使用四物湯,嚴重的情況則可以使用五物煎、決津煎、大營煎等方劑。

若肝腎寒滯,小腹氣逆而痛者,必暖肝煎以溫之。若脾腎氣虛,門戶不要,而為滯為痛者,必關胃煎以固之。若元氣下陷,滯而不升者,宜補中益氣湯、舉元煎以舉之。若元氣大虛,氣脫而不行血滯者,必五福飲、十全大補湯、大補元煎,或六味回陽飲,以培補之。以上皆補氣行氣之法也,亦不過為筌蹄云耳,而此中之用,誠有未可以言悉者。

白話文:

如果肝腎寒氣積滯,小腹氣逆而疼痛,就必須用溫暖肝臟的煎藥來溫暖它。如果脾腎氣虛,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氣滯血瘀而疼痛,就必須用固護脾胃的煎藥來鞏固它。如果元氣下陷,停滯不升,就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舉元煎等藥方來提升元氣。如果元氣大虛,氣血運行不暢,血脈瘀滯,就必須服用五福飲、十全大補湯、大補元煎或六味回陽飲等藥方來滋補元氣。

以上這些都是補氣行氣的方法,只是像捕魚的筌和捕兔的蹄一樣,只是方法而已,實際運用還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有些細節是言語無法盡述的。

然當人之情,猶為氣滯者,惟破之散之為宜,而反云補之必不然也。不知客之強者,以主之弱,邪之勝者,惟正之虛,凡今人之病虛者最多,而用補者最少,治與病違而欲以藥濟人,蓋亦罕矣。即余以虛多實少,諄諄為言,而人亦未信,姑以人事喻之,其或可曉然乎。夫人之虛實,亦猶人之貧富,氣實者,若富戶;氣虛者,若貧士。

今人於千百中,而富者其幾,舍富之外,盡貧人矣,其多其少,即此類也。又有華其貌而罄其室者,人多難測,亦此類也。但貧人之情,可益不可損,增一分猶然未足,削一分其窘何堪,使以潛消暗剝之術而加之,貧寒窘乏之上陰移人祚,而人不知覺,亦甚堪憐矣。此道以仁為術,其可不以此為心乎,嗟乎!人生以氣為主,得氣則生,失氣則死。

夫知者知人之命,不知者知人之病。強不知以為知,而徒資便給以人命為常試者,則其概可知矣。

白話文:

然而,人體的狀況,就如同氣體受阻一樣,唯有破除疏散才是正確的做法,反過來主張補益就絕非正道。人們不了解,病邪強盛是因為人體正氣虛弱,就像強敵壓境是因為自身力量不足一樣。如今大部分人的病症都是虛弱,卻很少使用補益的方法,治療方法與疾病背道而馳,妄想用藥物拯救病人,實在是少之又少。我苦口婆心,反覆強調虛症多於實症,但人們卻不相信。姑且用人事比喻,或許他們就能明白。

人的虛實就像人的貧富,氣血充實的人,就像富裕人家;氣血虛弱的人,就像貧窮的讀書人。當今世上千百人之中,富人又有幾人?除了富人之外,都是貧窮的人,貧窮的人數多於富人,這就是這個道理。還有一些人外表光鮮亮麗,但實際上家徒四壁,讓人難以察覺,也是同樣的道理。

貧窮的人,只能增益,不能損害,多加一分尚且不足,減少一分就難以承受,若用暗中損耗的藥物來治療,就會使原本貧寒窘困的人更加衰敗,影響後代子孫,而他們卻渾然不知,實在是令人同情。

醫道以仁慈為本,豈能不以此為出發點呢?唉!人生以氣血為根本,有氣血則生,無氣血則死。